9古诗三首《元日》《清明》教学设计(明花学校周彩娥)
- 格式:docx
- 大小:23.08 KB
- 文档页数:6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元日》《清明》。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诗中展现的美丽画面。
3. 学生能够感悟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及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背诵、感悟,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3. 引导学生通过描绘诗中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2. 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生活,感恩亲人、朋友。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内容1. 学习《古诗三首》《元日》《清明》的内容及背景。
2. 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情感。
3. 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描绘诗中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学生自读、齐读、指名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情感。
4. 描述画面:学生分组讨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5. 背诵:学生齐背、分组背,巩固记忆,感受古诗的魅力。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古诗,并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元日》《清明》2. 诗句:重点诗句及其含义。
3. 画面:诗中描绘的主要画面。
4. 情感:诗人的情感及学生感悟。
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元日》《清明》。
2. 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元日》和《清明》。
2. 学生能够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感受传统节日的气氛。
3.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4. 学生能够识记两首古诗中的生字词,并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活动,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2. 学生通过比较两首古诗,发现它们的异同,培养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产生兴趣,增强文化认同感。
2. 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教学内容1. 朗读《元日》和《清明》。
2. 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3. 学习两首古诗中的生字词。
4. 比较两首古诗的异同。
5. 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元日》和《清明》。
2. 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3. 学习两首古诗中的生字词。
难点1. 理解两首古诗的意境。
2. 比较两首古诗的异同。
3. 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录音机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春节和清明节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这两个节日的习俗和气氛。
2. 教师简要介绍《元日》和《清明》的作者和背景。
二、初读1. 学生自由朗读《元日》和《清明》。
2.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理解诗意1. 教师逐句解释《元日》和《清明》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 学生通过讨论、想象等活动,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四、学习生字词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两首古诗中的生字词。
2. 学生通过查字典、讨论等方式,掌握生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比较两首古诗1.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首古诗的异同。
2. 学生通过讨论、归纳等方式,发现两首古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六、描述画面1.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元日》和《清明》中的画面。
2. 学生通过想象、绘画等方式,展现古诗中的意境。
《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元日【教材分析】《元日》是王安石在神宗初年刚任宰相不久写的一首著名诗作。
“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力图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读古诗、赏诗境、悟诗情已有一定的接触和理解,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特点,结合过年时的风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古诗。
【教学目标】1.会认2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屠”字,重点指导书写“屠”、“符”字,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围结构。
并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尤其是“曈曈”注意是左边是“日”字。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让学生诵读《元日》等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师: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师:对,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
(扩词:元宵、元日。
拓展“元”的理解,夯实语言基础)二、初读古诗,解疑释难1.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教师重点指导“屠”字。
师:请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
(一边书写一边说明:半包围结构)2.师:学习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
尝试读出诗的节奏。
(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3.师:通过预习和初读,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总结)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1.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
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
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元日》1.能在掌握本诗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1)能结合注音,读准本诗中易读错的字音,如“屠苏”“曈曈”等。
(2)能识记本课生字,注意“符”为上下结构。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读出节奏。
2.能借助注释,联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1)结合注释,尝试说出诗句的大意。
(2)联系实际,夯实理解,并能完整地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3.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画面,感受元日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体会诗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1)能结合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这些典型的场景,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感受元日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2)能透过字里行间,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4.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地背诵诗歌。
(二)《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能在掌握本诗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1)能结合注音,读准易读错的字音,如“牧童”“茱萸”等。
(2)能识记本课生字,注意“魂”“酒”“异”的写法。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读出节奏。
2.能借助注释,联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1)结合注释,尝试说出诗句的大意。
(2)联系实际,想象画面,并能完整地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3.能结合关键词,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1)第一首诗能结合环境描写及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心情由苦闷到振作的变化过程。
(2)第二首诗能结合不同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4.能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能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的音形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联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教学难点1.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画面,感受元日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体会诗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2. 能结合关键词,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背诵。
9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元日》教学目标1.认识并理解“屠苏”这个词语,会写“符”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词语的意思,明白古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热闹、欢乐地画面,感受诗中表达的辞旧迎新、积极向上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达的辞旧迎新、积极向上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解读第三单元主题图。
2.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3.揭示课题,齐读。
二、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自读两遍。
2.交流“屠、苏”两个字的识字方法。
3.重点指导“符”字的写法。
①观察“符”字的字形:古代符节,一般用竹子做成,可以在上面刻写文字等,所以是竹字头。
②观察“符”字的结构:上扁下大。
③看范写,生摹写。
三、回忆写法在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的学习中,老师交给了大家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1)解题目(2)知作者(3)读诗味(4)懂诗意(5)品诗情四、探究学习第一步:解题目1.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2.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
第二步:知作者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第三步:读诗味1.请孩子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听古诗朗读,纠正字音,把握节奏。
3.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4.古诗很有节奏感,你能尝试一边打节拍一边读古诗吗?第四步:懂诗意1.借助课本上的注释,结合插图,联系自己过春节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2.顺势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清明》,理解诗句中的生字词,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传统节日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并背诵古诗《清明》。
2. 理解诗句中的生字词,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和韵律特点。
3. 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清明》,理解诗句中的生字词,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传统节日文化认同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出古诗《清明》的学习。
2. 朗读: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语气,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讲解:逐句讲解诗句中的生字词,解释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4. 讨论:分组讨论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背诵:学生齐背古诗,巩固记忆,提高背诵能力。
6. 拓展:介绍其他与清明节相关的古诗或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韵律特点和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1.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2. 诗句:用粉笔将古诗《清明》写在黑板上,突出诗句的韵律美和意境。
3. 生字词:在诗句旁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生字词,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清明》,并默写诗句中的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清明节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古诗《清明》的理解和感受。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
清明》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材分析:
《清明》是晚唐诗人杜牧作品,前两行写出了清明时节行旅之人在
蒙蒙春雨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行一问一答,把诗情推向全篇高潮,使诗中行人的愁苦思绪一下转换为继续抖擞前行的奋争心态,景中
言情,意蕴深远,语言清新,朗朗上口,有利于积累和培养语感,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画面,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上周清明节放假你们回家都做了哪些与清明节有关的事呢?请生说一说。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清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清明》,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韵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诗歌内容:全文共四句,分别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气候、景色和人们的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感知诗意,画出不懂的地方,做好批注。
3. 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作者情感。
5. 朗读与背诵: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中的画面,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学习的要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清明2. 作者:杜牧3. 诗意:描绘清明时节的景象,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七、作业设计1. 抄写并背诵古诗《清明》。
2. 想象古诗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3. 搜集其他描写清明节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
古诗三首《元日》《清明》组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元日》《清明》组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元日》《清明》两首诗均描写了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但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一一春节,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
清明,既是一种节气,又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本课教学设计将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教学,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涵,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并在让学生在古诗的比较阅读中,感受不同传统节日中民俗文化的不同,了解景和物在古诗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单元要素:1.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流程。
主题任务情景:“乘着古诗之舟,感受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读准古诗字音,读出节奏感。
2.根据诗句想象画面,理解两首诗的诗意。
3,通过比较发现两首诗之间内在联系,体会古诗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并想象画面。
难点:在比较中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古诗情感。
教学过程:一、汉字寻根,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字?师:没错,这个字就是节。
节,本义是竹节,后引申为节日,我们的老祖宗借助节日来丰富生活,交流情感,所以这节日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的根。
3.播放视频:新年祝福动画片。
师:接下来,先请大家通过视频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思考:这个视频展现的是哪个节日过节的情景呢?预设:春节4.导入新课。
师:那么,古代人是怎么过春节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安石的《元日》。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课,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理解“元工师:元上面这一横,表示人的头部,“元”的本义就是“人头”。
由此引申出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一一为首的,最重要的;第二个意思一一开始的,第一位的。
所以元日指的就是新年的第一天,我们现在叫做春节。
6.出示清明图片,说一说:图片描绘的是哪个节日的情景。
师:请大家看一看这组图片,图片描绘的又是哪个节日的情景呢?师:对的,就是清明节。
《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这三首古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2.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诗中的生字和新词。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一些典故和意象,如“屠苏”、“插茱萸”等。
2.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
1.准备教学PPT,包括古诗的背景、诗句的解释、诗歌的意境等。
2.准备一些与诗句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读音和停顿。
3.解释诗句:逐句解释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典故和意象。
4.体会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
思考的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5.背诵默写: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作业。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2.选择其中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元日》和《清明》,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思,掌握生字词,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欣赏古诗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元日》和《清明》分别描绘了春节和清明节的景象,反映了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
2. 诗歌内容:《元日》描述了春节的热闹氛围,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清明》则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 诗歌形式: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韵律优美,富有音乐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元日》和《清明》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背诵两首古诗。
2. 教学难点:把握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春节和清明节的习俗,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过节的经历,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学生自读《元日》和《清明》,注意诗句的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
3. 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歌的主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解析:教师讲解古诗的韵律特点,分析诗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5. 背诵:学生齐读、分组读、个别读,熟读成诵。
6. 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节日的古诗,比较不同节日的习俗和氛围。
7.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传统文化内涵。
六、板书设计1.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元日》《清明》(教学设计)2. 课题:《元日》和《清明》3. 板书内容:《元日》- 春节- 热闹- 祝愿《清明》- 清明节- 悼念- 思念七、作业设计1. 背诵《元日》和《清明》。
2. 搜集其他节日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3. 以《我眼中的春节》或《清明时节忆亲人》为题,写一篇短文。
《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质课教案及课后反思(部编本三年级下册)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1.(课件出示2: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3)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
宋临川人,汉族。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
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4:生字)屠苏(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课件出示5)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9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元日》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屠苏”这个词语,会写“符”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词语的意思,明白古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热闹、欢乐地画面,感受诗中表达的辞旧迎新、积极向上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达的辞旧迎新、积极向上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解读第三单元主题图。
2.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
3.揭示课题,齐读。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自读两遍。
2.交流“屠、苏”两个字的识字方法。
3.重点指导“符”字的写法。
①观察“符”字的字形:古代符节,一般用竹子做成,可以在上面刻写文字等,所以是竹字头。
②观察“符”字的结构:上扁下大。
③看范写,生摹写。
三、回忆写法
在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的学习中,老师交给了大家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1)解题目(2)知作者(3)读诗味(4)懂诗意(5)品诗情
四、探究学习
第一步:解题目
1.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
2.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
第二步:知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第三步:读诗味
1.请孩子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听古诗朗读,纠正字音,把握节奏。
3.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4.古诗很有节奏感,你能尝试一边打节拍一边读古诗吗?
第四步:懂诗意
1.借助课本上的注释,结合插图,联系自己过春节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2.顺势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去。
屠苏:药酒名。
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瞳瞳: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符:古人认为桃木是一种神木,可以避邪,所以在上面写上字或画上画,就可以避邪祈福,后来桃符就逐步演化成了我们今天的春联。
贴桃符是中华儿女过春节的重要习俗,人们通过挂桃符抒发美好愿望,祈祷新年新气象。
3.理解全诗的意思。
4.俗语常说“诗中有画”,这首诗中藏着很多古人过春节的画面,你看到了哪些过春节的画面?
顺势出示图片: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
5.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
回忆生活,说说你过春节的画面?
6.教师归纳。
第五步:品诗情
1.诗中不但有画,诗中还有情。
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
2.联系创作背景,体会诗情。
课件出示:
王安石20岁以前,他随父南北游学,了解民生疾苦。
21岁起,当过地方官员,做了许多有益于老百姓的事。
在王安石49岁时,宋神宗为摆脱危机,任命他为宰相,主张变法,推行新政。
此诗是诗人初为宰相执行新政时,见到新年家家忙着过春节的景象,而联想到变法开始的新气象,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3.再读《元日》,你觉得诗中的哪个字就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
(老师认为这个“暖”字更能体现诗人当时的心情。
暖,“日”字旁,日就是太阳,沐浴着太阳光身体就会感到温暖。
同学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诗词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词语我们称之为诗眼。
这首诗的诗眼就是——暖。
)
4.让我们齐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升华情感
一个“暖”字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是——高兴、兴奋、激动、愉快。
带着感受教师引读。
六、随堂检测
看画面背古诗。
七、布置作业
完成《清明》这首诗的预习单。
第二课时《清明》
教学目标
1.会认“魂、酒、牧”3个生字,会写“欲、魂、借、酒、何、牧”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并默写。
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
1.课件出示《元日》,请孩子们一起来背一背。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日》,看到了我国古代新年的情景,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去看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
二、词语乐园
1.认读词语,点灯笼。
2.生字归类。
3.指导书写。
同学们,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
一寸一尺和一拳。
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
三、回顾学法
上节课,我们归纳了学习古诗的五步法,谁来说一说?
四、交流所学
第一步解题目:谈谈清明的来源。
(1)谁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介绍。
(课件出示清明简介)
(3)说说你们在清明节通常会做什么。
(祭祖、上坟、扫墓、踏青等)
第二步知作者:介绍诗人杜牧。
第三步读诗味:读古诗,抓诗眼
1.指名读,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2.读出节奏。
3.自由读,想一想,诗中哪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欲断魂)
4.理解“欲断魂”
第四步懂诗意:解释关键字词的意思,然后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第五步品诗情
1.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几个场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你闭上眼睛,边听范读,边想象画面。
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学生交流。
4.写法指导:借景抒情。
五、比较阅读
1.课件出示古诗二首,比较异同。
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2.学生交流反馈。
预设:相同之处是都描写了传统节日的景象;不同之处是表达的情感不同,第一首是喜悦,第二首是悲伤,第三首是孤独。
六、拓展延伸
1.读一读其他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词。
2.自由读,指名读。
3.师小结:四月清明,春回大地,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所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祭祖、扫墓、踏青外,还有荡秋千、植树、打马球、插柳等,清明节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符号。
七、布置作业
搜集、了解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