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17(2019年8月整理)
- 格式:ppt
- 大小:294.50 KB
- 文档页数:19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笔记(实用版)目录1.沁园春长沙的背景介绍2.沁园春长沙的文学价值3.沁园春长沙的作者简介4.沁园春长沙的赏析正文【沁园春长沙的背景介绍】沁园春长沙是一首描绘长沙美景的诗歌,它由著名诗人毛泽东创作于1925 年。
这首诗歌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长沙的美丽景色和独特文化。
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正值中国民主革命的高潮期,毛泽东在长沙这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中,感受到了革命的热情和时代的变迁,因此写下了这首充满诗意的诗歌。
【沁园春长沙的文学价值】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长沙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还融入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这首诗歌采用了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长沙的美丽和独特。
同时,沁园春长沙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沁园春长沙的作者简介】沁园春长沙的作者是著名诗人毛泽东。
他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
毛泽东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它展现了作者对长沙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沁园春长沙的赏析】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诗歌,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长沙的美丽景色和独特文化。
在诗歌中,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长沙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例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这一段描绘了长沙秋天的美景,通过形象的语言,展现了长沙的自然风光。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这一段则展现了作者对长沙历史文化的赞美,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长沙的独特魅力。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知识点的总结导入新课如果说上阕侧重写景,那么下阕侧重什么?侧重抒发诗人的革命豪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时间、地点、人物触景—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生情—以天下为己任湘江秋景图章法结构上阕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追忆—当年革命盛景感怀—往昔壮志豪情过渡下阕艺术特点政治与艺术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象征星火燎源的革命火炬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象征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象征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象征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景)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统一(情)交融“意象”简释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沁园春长沙》的意象一、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从空间: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xxx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
以壮景抒豪情二、意象美来自意象的组合并置式看:山、林、江、舸、鹰、鱼忆:指点、激扬、击水、浪遏飞舟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 ,描绘了一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
辐射式诗人 (我)胸怀博大的看景人也便成了“风景”,形成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 !看忆万类同学少年各种并置景物各种并置活动巩固练习1、写出这首词的韵脚:提示:这首词的韵脚依次为:头、流、由、浮、游、稠、遒、候、舟(注意:这个词牌首句不押韵,故“秋”属“添叶”)。
2.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全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习语文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文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基础知识】重要字音:沁(qǐn)园春百舸(gě) 峥(zhēng)嵘寥廓(kuò)挥斥方遒(qíu) 漫(màn)江携(xié)来浪遏(è)飞舟多音字:汗水可汗数字数典忘祖数见不鲜重要字形:沁香分泌谩骂漫江惆怅为虎作伥苍茫沧桑阻遏碣石重要词义: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
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近义词辨析:寥廓:(天空)高原空旷。
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
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如讲义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
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文学常识:诗歌:古代文学体裁之一,起源于古代劳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的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
“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即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
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
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它的称为自由诗,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荷――我的保姆》等。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一“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
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笔者认为,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
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
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
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
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沁园春-长沙》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前古诗文专项复习(必修上册)(含答案)《沁园春长沙》专项训练(原卷版)一、基础训练1.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中“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运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运用了夸张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2.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用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其中“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字则活画了岳麓山一带枫林的红色仿佛人工染成的。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其中“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清澈和江水满溢之状,“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C.“鹰击长空”的“击"字准确地描绘出苍鹰展翅、矫健勇猛的雄姿。
D.“鱼翔浅底”的“翔"字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状态。
3.“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几句词的正常语序应当是(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___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头。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___D.寒秋,橘子洲头独立,湘江北去。
4.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夸张) _________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对偶) _________D.粪土当年万户侯。
(比喻)5.对下列词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使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词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1. 沁园春·长沙知识精讲一知识结构图二.学法指导1.温故知新:回顾毛泽东生平及创作,体会毛泽东的伟大情怀;默写《沁园春•雪》。
2.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
3. 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4.自读、品读与朗读相结合,理清诗歌写作思路,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促进思维发展,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5. 把握毛泽东词的意象,鉴赏词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形象,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三.知识点贯通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词(1)定义:词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
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句式长短不一。
作为诗歌的一种,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
(2)分类:词根据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中调(59-90)、长调(≥91字)。
根据段落片数分,又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根据创作风格又可分豪放派、婉约派两大类。
(3)词牌: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它决定词的句数、字数和平仄。
《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词牌,“长沙”是词的题目。
2.作者:毛泽东,字润之。
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革命领袖。
知识点二写作背景《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该词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知识点三基础知识1.字音沁.(qìn)园春漫.(màn)江百舸.(gě)争流怅寥廓(chàng)(liáo)...(kuò)(zhēng)(róng)方遒.(qiú)浪遏.(è)飞舟万户岁月稠.(chóu)峥嵘..侯.(hóu)2. 释义漫江:满江。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沁园春长沙》的知识点一、要点字词百舸 (g ě) 橘(j ú) 子洲廖(liáo)廓峥嵘 (zh ēng r óng) 挥斥方遒 (qi ú) 遏( è)二、背景与主题《沁园春·长沙》创作于 1925 年秋。
这年 2 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惕要拘捕毛泽东同志。
在韶隐士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奥密走开韶山,抵达长沙,并单独去了橘子洲头。
词人经过对长沙秋景的描述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想,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触和以天下为己任,歧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激情壮志。
三、伟人与词作《沁园春·长沙》不是一般词人的词作,它表现着一代伟人的广博胸怀随和魄。
在拥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笔下,自然之景注入了伟人激烈而浓重的主观色彩。
词的上阙写景。
作者旧地重游,先描述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暮秋节气,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滔滔湘江水不暂停地奔腾着。
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清亮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
跟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联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宽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活力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路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放的气派及广博的胸怀。
万人皆悲的秋景,在革命家毛泽东的眼中却表现出一种色彩斑斓、活力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词的下阙由景抒怀,经过回想,形象地归纳了初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采和豪放气派,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集中描绘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正当青春年少,风范焕发,有火同样的革命热忱,有敢于渺视全部反动派的气势。
正是他们,主宰并且可以主宰这个世界。
他们有壮心,有才华,是民族的将来与希望。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激情洋溢。
王国维以前说过:“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知识点
整理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以下是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之沁园春长沙知识点,请参考。
作品原文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2]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本诗选自《毛泽东的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全文沁园春·长沙全文翻译《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词作。
此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小编收集了这篇文章的现代文翻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翻译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雄鹰敏捷矫健,在辽阔的蓝天里飞翔,鱼儿轻快自如,在明净的水底里时沉时浮,一切生物都在秋天里争求自由。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起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
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船。
注释①沁园春:词牌名。
“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②独立:典出《九章·橘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③湘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南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