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世界理论及其在Internet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68.19 KB
- 文档页数:2
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网络是网络科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网络结构和特征时起着关键作用。
小世界效应指的是在一个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路径长度都很短,通常只需要经过少数几个中间节点就可以到达。
而无标度网络则是指网络中存在着少数节点连接着大量的节点,这些少数节点被称为“超级节点”,它们的度数远远大于普通节点。
小世界效应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曼提出,他在研究人际关系网络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平均只需要六步就可以将全球任何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联系起来。
这就是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也是小世界效应的一个重要实例。
小世界效应在不仅仅存在于社交网络中,在科学合作网络、互联网、神经元网络等多种网络中也有着显著的表现。
小世界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网络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桥梁节点”,它们连接着不同社区或簇,起到了联系不同部分的作用;其次是网络中出现了一些环路结构,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高效。
小世界效应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存在说明了网络的紧密连接和高效传播的特点,为我们深入理解复杂网络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
与小世界效应相对应的是无标度网络的概念。
无标度网络是指网络中存在着少数超级节点,它们连接着大量的普通节点。
这种网络结构不仅在度分布上呈现出幂律分布特征,而且在结构上呈现出高度离散性和不均匀性。
无标度网络的存在可以解释很多现实世界复杂系统中的现象,比如疾病传播、互联网中网页连接、社交网络中的大V用户等。
无标度网络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网络中存在着极少数量的超级节点,它们的度数远远高于其他节点;二是网络中大部分节点的度数分布呈现出幂律分布,这意味着网络中有很多度数很低的节点,但同时也存在着极少数量的度数非常高的节点。
这种不均匀的分布使得网络的结构更具鲁棒性和稳定性,因为只要保留少数几个超级节点,整个网络就不会轻易瓦解。
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网络在现实世界中广泛存在,并对我们理解复杂网络结构和特性起着重要作用。
小世界网络(SWN)及其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
小世界网络(SWN)及其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
小世界网络(SWN)理论由物理、数学、行为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生成,用以说明世界上几乎任何两个人都可以通过中间人用较少的连接联系起来,其典型连接数为6-本文称之为"六度分离".SWN 理论一经使用,势必为经济管理领域带来全新思路,提供一种有效的技术工具,展现出广泛的适用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介绍有关SWN的由来、原理及其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
作者:田颖杰李南江可申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刊名:世界经济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WORLD ECONOMY STUDY 年,卷(期):2001 ""(6) 分类号:关键词:网络结构小世界网络随机网络特征路径长度集团化。
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提供了关于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网络的背景和概要信息。
本节将介绍这两个概念的起源和基本定义,以及它们在网络科学领域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小世界效应是指在一个具有大量节点的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很短,通常只需要经过少数几个中间节点即可到达。
这个现象最早由社会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1967年的实验中发现,并在1998年由弗兰克和温图拉提出了更为系统的定义。
小世界网络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广泛,例如社交网络、物流网络和互联网等,这种网络结构具有高效的信息传递和快速的交流特点。
无标度网络是另一个重要的网络拓扑结构,在这种网络中,节点的度数(即与其相连的边的数量)遵循幂律分布。
这意味着有少量的节点具有非常高的度数,而大多数节点的度数相对较低。
这种网络结构的重要性得到了巴拉巴西等学者的广泛研究和关注。
无标度网络具有高度的鲁棒性和抗击毁性,在信息传播、疾病传播和网络攻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网络在网络科学领域被视为两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研究人员通过模型构建、实证分析和理论解释等多种方法,探索了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理解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网络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设计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网络系统,并且对社会、经济和生物系统等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对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网络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我们将讨论它们的定义、原理、特征,探索它们的影响和应用,并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最后,我们将总结主要观点,评价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网络的意义和影响,并提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通过这篇长文的阅读,读者将对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网络有一个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小世界效应、无标度网络、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网络的关系以及结论。
浅析小世界论视角下的社会网络服务特点摘要:社会网络服务(SocialNetworkService,简称SNS)的思想起源于著名的“小世界”理论或“六度分隔”理论。
基于社会网络服务所建立的网站以使用者真实信息,将人际关系网络化,按聚合效应机制形成独特的虚拟社区,人际关系网络及信息流动在其中呈现出扁平化、去中心化以及自组织的特点。
伴随着传播媒介越来越多样化,社会网络服务已对信息流动方式及传统社区产生重大冲击,在这一大背景下,未来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将受到影响。
本文猜测,由于社会网络服务的作用优势,未来教育可能会朝着“自组织”方向迈进。
关键词:小世界社会网络服务未来教育自组织一、小世界理论概述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Milgram)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连锁信件实验。
他在美国波士顿(Boston)和奥马哈(Omaha)两个地区任意挑选出296个人,然后给他们每人一封信,信中放了一个住在波士顿的股票经纪人的名字,这些被挑选出来的人只知道这个股票经纪人的名字、职业和大概的居住地点。
米尔格拉姆在实验中要求这296人分别将这套信寄给那些自己认为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朋友收到此信后,也同样按照这种方式发给下一个人,如此一环扣一环,步步传递。
实验结果让世人大跌眼镜。
296封信件中居然有64封成功到达了目标人物—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手中;而且,虽然从波士顿本城始发的信件比奥马哈始发的信件传递过程要来得长,但平均下来,每封成功到达的信只经过了5.2个中转过程(JeffreyTravers&StanleyMilgram,1969)。
这个发现着实出乎大多数人意料。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德国一家报纸身上。
若干年前德国一家报纸接受了一个挑战,要帮助法兰克福一位土耳其烤肉店的老板找到他与其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系。
没几个月该报社的员工就发现,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的移民,他有个朋友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刚好,这个朋友有一位同事;这个同事的女朋友在女生联谊会上有个结拜的姐妹;这个结拜姐妹的父亲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而恰好,马龙•白兰度就是《这个男人有点色》的主演。
小世界理论的传播学原理
小世界理论是由数学家米尔曼(Milgram)和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独立提出的。
小世界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网络中的连接距离可能比想象中的要短,任何两个人之间可能通过少数几个中间人就能够建立联系。
在传播学中,小世界理论也有其应用。
其传播学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群体连结:小世界网络中的节点之间通过短距离的连接形成高度连结的群体。
在传播学中,这意味着人们在形成和传播信息时,更容易在一个紧密连结的社交群体中进行传播,从而使信息传递更加高效。
2. 中间人:小世界网络中的中间人指的是在两个节点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人。
在传播学中,中间人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他们可以将信息从一个节点传递到另一个节点,增加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
3. 六度分离理论:小世界理论提出的六度分离理论认为,任何两个人之间最多只需要通过六个中间人就能够建立联系。
在传播学中,这意味着信息的传播可以通过少数几个中间人就能够影响和传达给最终的受众,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4. 社交关系的重要性:小世界网络中的社交关系对于信息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们往往更倾向于与自己社交网络中的人进行信息交流,因此在传播学中,从构建社交网络、分析社交关系等方面进行策划和推广,可以更好地实现信息传
播的效果。
综上所述,小世界理论的传播学原理主要包括了群体连结、中间人、六度分离理论和社交关系的重要性。
这些原理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小世界理论
小世界理论是一种用来描述社会网络关系的理论,指的是社会关系中社会元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强度。
这种理论最早被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社会学家赫伯特拉罗什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了一种令人惊奇的现象,即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就好像这些社会元素位于同一张大网络中一样。
拉罗什的小世界理论表明,即使是非常分散的社会关系网络,其中的社会元素也有可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小世界理论将社会关系网络的社会元素划分为“社会节点”和“联系节点”,社会节点指的是拥有实体形态的人类,而联系节点指的是这些人之间的联系。
然而,尽管某些社会节点和其他节点距离很远,但它们之间仍然可以通过中间节点建立联系。
拉罗什的这一发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社会关系网络的看法,社会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该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的社会环境。
例如,学者可以利用小世界理论来分析社会中的朋友圈,投资圈,政治圈等等,以找出难以发现的共性和网络结构特征。
此外,小世界理论也可以用来了解和研究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元素如何影响彼此以及社会的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小世界理论也被广泛应用在计算机网络的研究中。
小世界理论的概念被用来描述网络中的节点之间的联系,并被用来预测可能出现的故障,以及确定网络和子网的最优拓扑结构。
总的来说,小世界理论是社会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让我们能
够深入了解社会网络的结构及其间的关系,而它也在计算机网络和其他领域得到了实际应用。
因此,小世界理论确实是一个有趣而又重要的理论,它为社会科学以及其他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价值。
复杂网络中的小世界现象及网络控制在当今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不难发现,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此庞大而精密的网络背后,隐藏着一种神秘的现象——小世界现象。
什么是小世界现象呢?在复杂网络中,大部分节点彼此并不直接相连,如果我们通过网络中的某个节点一步一步地寻找与它距离较远的其他节点,那么需要经过很多步才能到达目的地。
但是,当我们通过某一个中间节点来寻找其他节点时,会发现距离往往非常近,这就是小世界现象。
小世界现象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斯兰恩(Stanley Milgram)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一项实验中发现。
他向美国人民邮寄了一些信封,要求收信人将信封转交给他们认为能够使信封尽快送到目的地的人。
通过这个实验,斯兰恩得出了结论:平均情况下,任意两个美国人之间的距离为6个人。
小世界现象的出现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网络中存在着不同规模的团簇。
团簇内部节点彼此之间密切相连,形成了高密度的区域,而团簇之间的连接则相对较少。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从当前节点出发,寻找到它所在团簇的某个节点,进而通过邻近的节点,花费较少的代价就能够到达网络中的其他区域。
小世界现象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多启示,尤其在社交网络和信息传播方面。
社交网络中,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已知的朋友或者关注的人,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和人脉。
在信息传播方面,小世界现象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方式,例如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传递信息,可以更快地达到更多的人。
然而,小世界现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对于网络控制而言,小世界现象往往会导致出现所谓的“蝴蝶效应”,即微小的变化可能会在网络中迅速扩散,引起重大的影响。
这种现象有时会出现在金融市场、社会安全等领域,给人们带来严重的后果。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小世界现象的复杂性,开展网络控制和安全方面的研究。
如何应对小世界现象对网络控制的影响,是当前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提高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等手段,降低网络威胁的风险;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进一步研究网络控制的新方法和技术,包括基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网络安全预测和分析技术,以及分析网络节点的关联性和影响力,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网络控制策略等。
基于小世界现象的Internet拓扑模型
黄珍生
【期刊名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年(卷),期】2007(043)014
【摘要】通过研究Internet自治层的拓扑结构,以及在Internet小世界现象内的偏好连接、节点和链接的随机或优先消亡、节点间非线性优先连接、新节点所带来的外部链接及网络内新增的内部链接等诸多因素,提出了基于小世界现象的Internet拓朴模型.通过仿真实验与统计数据的对比表明,ITMSW模型能够很好的描述Internet自治层无标度、小世界现象等诸多特性.
【总页数】4页(P151-154)
【作者】黄珍生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南宁,5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
【相关文献】
1.基于小世界加权拓扑模型的配电网接地故障选线研究 [J], 陈忠仁;陈果;何业军
2.基于小世界拓扑模型的网络系统安全分析 [J], 李果;吉小恒
3.小世界与无标度现象:基于空间句法的多路网研究 [J], 伍思睿
4.小世界与无标度现象:基于空间句法的多路网研究 [J], 伍思睿
5.基于小世界拓扑模型的复杂系统安全分析 [J], 李果;高建民;高智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类社会网络与信息传播的模型与分析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人类社会网络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会网络不仅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同时也对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类社会网络的模型以及信息传播的分析。
一、人类社会网络的模型人类社会网络是指由人与人之间通过各种联系所形成的网络结构。
在社会网络中,个体通过朋友、家庭、同事等各种关系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网络系统。
1.1 小世界网络模型小世界网络模型是指社会网络中个体之间通过少量的中介节点连接,形成了具有短平均路径和高聚类系数的网络结构。
这种模型的特点使得信息在网络中迅速传播,同时,人们容易与其他个体建立联系,形成更紧密的社区。
1.2 无标度网络模型无标度网络模型是指社会网络中存在少数节点连接了更多的其他节点,呈现出幂律分布的度分布特征。
这些特定的节点被称为“关键节点”,其丢失或产生故障会对整个网络的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
无标度网络模型的存在使得信息在网络中具有高度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二、信息传播的分析社会网络对信息传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和速度在社会网络的支持下发生着根本性变化。
2.1 信息传播路径的研究信息传播路径是指信息在社会网络中传递的具体路径。
研究表明,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传播路径往往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信息可通过独立路径、多路径、环状路径等方式进行传递,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扩散速度和范围。
2.2 影响信息传播的因素社会网络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因素影响信息传播的效果,其中包括个体的特征、信息的特性以及网络的结构等。
在个体特征方面,个体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兴趣爱好、社交能力等都会对信息传播产生影响。
同时,个体在网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会影响其传播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特性方面,信息的情感性、新颖性、价值性等特征也会对传播效果产生显著的影响。
一些具有争议性和公共关注度较高的信息更容易在社会网络中迅速传播。
网络拓扑知识:小世界网络拓扑的特征与应用网络拓扑是指网络中不同节点之间连接的形式和方式。
小世界网络,又称“六度分隔理论”,是指在一个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不到几个步骤,这种网络结构是由多个密集连接在一起的“群集”和少量连接距离较远的“枢纽”节点组成的。
小世界网络拓扑的特征是,这种网络具有密集连接和随机连接两种属性。
密集连接的节点形成群集,枢纽节点则连接不同的群集,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高效率和短路径的网络。
小世界网络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社交网络中,小世界网络的结构可以解释为“六度分隔理论”,即人际之间的关系网相当密切。
在社交网络中,小世界网络的结构可以用来描述人们之间的联系,这样在社交媒体营销中,可以利用这种结构,通过社交网络快速地传达信息和推广产品。
在科学研究领域,小世界网络被广泛应用于描述生物、神经元和蛋白质等巨大的复杂系统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生物网络中,小世界网络可以被应用于描述基因表达及其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在神经网络中,小世界网络可被利用于描述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神经网络的特性等。
此外,在电力网络、航空网络等大型系统中也可以应用小世界网络的拓扑结构,如在电力网络中,小世界网络可以用来预测电力系统的失效和优化电力传输;在航空网络中,小世界网络可以用来优化航班调度和预测航班延误等。
小世界网络拓扑的发现已经成为了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结构的基础。
在当前信息时代,如何从这种拓扑结构中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在小世界网络中,节点间的关系一直在变化,这使得这种网络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动态特性。
与其他网络拓扑相比,小世界网络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因而在未来的研究中,它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小世界网络的文献综述一,小世界在P2P网络方面的研究Small-World模型 (也称 W-S 模型 )是由 W atts和 Strogatz于 1998年在对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从本质上说 , W-S模型网络是具有一定随机性的一维规则网络。
W -S模型中定义了两个特征值:(1)特征路径的平均长度 L:它是指能使网络中各个节点相连的最少边长度的平均数 ,即小世界网络的平均距离 ;(2)聚类系数 C:表示近邻节点联系紧密程度的参数。
Scale-F ree网络 ,又称无标度网络。
这类网络中,大多数节点的连接度都不大 ,只有少数节点的连接度很高 ,可以将这些少数节点看成中心节点。
这样的节点一般连接不同的区域, 是重要节点 (或称关键节点 ), 起着簇头的作用。
它们使网络通信范围更广, 可用资源更丰富 , 查询和搜索效率更高。
Barabási和 A lbert (BA)等人研究发现节点的连接具有偏好依附的特性。
因此 ,网络规模随着新节点的加入而增大,但新加入的节点偏向于连接到已存在的具有较大连接度的节点上去。
简要介绍了Small-World模型和Scale-Free模型, 详细介绍了小世界现象在P2P网络中资源搜索以及网络安全方面可能的3个应用点, 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小世界现象”的高效的资源搜索策略———关键节点资源搜索法。
该搜索法将中央索引模型和泛洪请求模型相结合, 一方面增强了可伸缩性和容错性, 另一方面避免了消息泛滥, 使得搜索效率明显增强。
二、小世界网络概念方面的研究Watts和Strogatz开创性的提出了小世界网络并给出了WS小世界网络模型。
小世界网络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比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和比较大的聚类系数。
所谓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是指网络中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平均值。
聚类系数被用来描述网络的局部特征,它表示网络中两个节点通过各自相邻节点连接在一起的可能性,以及衡量网络中是否存在相对稳定的子系统。
关于小世界理论的研究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小世界理论又称作六度分隔理论。
其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网络的构成、演化以及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属于社会学研究的范畴。
伴随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小世界理论逐渐成为一种研究网络状事物性质、规律及其演变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和手段,在社会学、信息科学、通讯、传染病学等不同学科领域都已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对小世界理论研究进展梳理和运用领域的拓展分析,可以预见出小世界理论未来必将在国家安全情报收集、公共安全、经济、管理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上有更多的拓展空间。
随着国内学术界对该理论的引入和重视,小世界理论必将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并推动多学科研究方法、研究深度的全面提升。
2.研究的主要内容:(1)小世界理论概述:小世界理论,也称六度空间理论、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起初,有人假设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识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
匈牙利作家Frigyes.Karinthy在1929年提出了“小世界现象”的论断。
他认为,地球上的任何两个陌生人都可以平均通过一条由6位联系人组成的链条而联系起来。
后来在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根据这概念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试图证明平均只需要五个中间人就可以联系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美国人。
米尔格拉姆把信随机发送给住在美国各城市的一部分居民,信中写有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并要求每名收信人把这封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这名股票经纪人的朋友。
这位朋友收到信后,再把信寄给他认为更接近这名股票经纪人的朋友。
最终,大部分信件都寄到了这名股票经纪人手中,每封信平均经手6.2次到达。
到了21世纪初,微软公司研究人员通过电脑计算证实了六度分隔理论。
研究人员为了证实这种理论的可行性而开展实验,随意挑选了2006年的某一月,记录下当月所有通过微软网络发送短信的用户地址,分析了300多亿条地址信息,最终统计得出,多达78%的用户仅通过发送平均6.6条短信,就可以和一个陌生人建立起联系。
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网络是现代网络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分别描述了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联系方式和网络的特征。
在网络科学中,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这两个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的结构和行为,为网络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小世界效应。
小世界效应是由心理学家斯坦利·米洛格拉德切(Stanley Milgram)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的著名实验称为“六度分隔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米洛格拉德切要求参与者将一份信件通过他们认识的人传递给一个目标个体,但只能通过社交关系转交,而不是直接发送给目标人。
实验结果显示,平均只需要六个中间人就可以将信件传递给目标个体。
这就是“六度分隔定理”的由来,人们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构成了一个小世界网络。
小世界效应实际上是描述了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的短距离联系。
在一个小世界网络中,节点之间的平均路径长度很短,即使网络规模很大。
这种短距离联系的存在,使得信息在网络中传播得非常迅速。
对于社交网络、互联网和脑神经网络等复杂系统来说,小世界效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无标度网络。
无标度网络是指网络中节点的度分布符合幂律分布的网络。
在一个无标度网络中,绝大多数节点的度数很小,但有少数节点的度数非常大,呈现出“富者愈富”的特征。
这种特殊的度分布使得网络更加鲁棒和稳健,即使有少数节点被破坏或移除,网络仍然可以保持连接性。
无标度网络的典型例子就是互联网和社交网络。
在这些网络中,有少数“超级节点”拥有大量的连接,而大部分节点只有少量的连接。
这种网络结构使得信息在网络中传播更为高效,同时也增强了网络的抗干扰能力。
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网络之间存在着一些联系。
事实上,许多现实世界中的网络同时具备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
社交网络中的节点之间联系紧密,呈现出小世界效应;少数“意见领袖”节点拥有大量的粉丝,呈现出无标度的度分布。
关于小世界理论的研究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关于小世界理论的研究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小世界理论又称作六度分隔理论。
其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网络的构成、演化以及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属于社会学研究的范畴。
伴随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小世界理论逐渐成为一种研究网络状事物性质、规律及其演变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和手段,在社会学、信息科学、通讯、传染病学等不同学科领域都已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对小世界理论研究进展梳理和运用领域的拓展分析,可以预见出小世界理论未来必将在国家安全情报收集、公共安全、经济、管理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上有更多的拓展空间。
随着国内学术界对该理论的引入和重视,小世界理论必将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并推动多学科研究方法、研究深度的全面提升。
2.研究的主要内容:(1)小世界理论概述:小世界理论,也称六度空间理论、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起初,有人假设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识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
匈牙利作家 Frigyes.Karinthy在1929年提出了“小世界现象”的论断。
他认为,地球上的任何两个陌生人都可以平均通过一条由6位联系人组成的链条而联系起来。
后来在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根据这概念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试图证明平均只需要五个中间人就可以联系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美国人。
米尔格拉姆把信随机发送给住在美国各城市的一部分居民,信中写有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并要求每名收信人把这封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这名股票经纪人的朋友。
这位朋友收到信后,再把信寄给他认为更接近这名股票经纪人的朋友。
最终,大部分信件都寄到了这名股票经纪人手中,每封信平均经手6.2次到达。
到了21世纪初,微软公司研究人员通过电脑计算证实了六度分隔理论。
研究人员为了证实这种理论的可行性而开展实验,随意挑选了2006年的某一月,记录下当月所有通过微软网络发送短信的用户地址,分析了300多亿条地址信息,最终统计得出,多达78%的用户仅通过发送平均6.6条短信,就可以和一个陌生人建立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