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导学案 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205.50 KB
- 文档页数:6
第17课从三国鼎立导南北朝对峙【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一些基本史实。
2.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3.能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做出正确的评价。
【自主学习】二、三国鼎立的形成【启导精思】一、小组交流1、请根据成语或典故、诗词写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
(一位即可)(1)“挟天子以令诸侯”:(2)三顾茅庐:(3)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4)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2、根据相关的提示写出相应的地点。
(1)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的地方:(2)孙X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的地方:(3)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领一万多官兵到达的地方:(今)3、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关的战役。
(1)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2)孙X联军以少胜多,火烧曹军战船的战役:(3)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关键性作用的战役:二、展示分享三、拓展提升三国经济的发展:①魏国经济的发展: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②蜀国经济的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③吴国经济的发展: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某某地区的联系。
四、小结1、官渡之战 200年袁绍与曹操曹操以少胜多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2、赤壁之战 208年孙权X备联军与曹操孙X联军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3、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建立魏国,都城:某某;221年X备建立蜀国,都城:某某;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城:建业【课堂检测】:选择题:1.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X联军 C孙权和X备 D袁绍和孙X联军2.曹操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
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A消灭袁绍的势力 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C南下统一全国 D废掉汉献帝3.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鼎立时期的是()A孙权 B诸葛亮 CX备 D曹操4.东汉结束的标志是()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定国号魏CX备某某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D孙权称王,后改称帝5.曹操在《蒿里行》这首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第17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1.背景:占据江南地区的孙权实力不断发展,活动在荆州一带的刘备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力量也有所增强。
2.赤壁之战(1)时间:208年。
(2)交战双方:孙刘联军与曹军。
(3)结果:孙刘联军大获全胜。
3.三国鼎立: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以汉为国号,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问题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试分析曹操胜、败的原因。
探究: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的原因:(1)“挟天子以令诸侯”;(2)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3)能用谋士计策。
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2)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4)根本原因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问题2】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探究:赤壁之战后,曹操被迫退居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到四川。
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任何一方都不具备很快统一全国的条件。
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
三、西晋的兴亡1.阅读教材,简述西晋的建立、统一、灭亡的历史史实。
2.阅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在西晋初年就爆发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的性质及危害是什么?当堂练习1.东汉与西汉合称汉朝。
下列有关东汉末年局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政局混乱B.经济发展C.国富民强D.中央集权2.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哪一个军阀()。
A.刘备B.袁绍C.孙权D.刘禅3.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蜀相》诗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诗中的“老臣”指的是()。
A.曹操B.周瑜C.诸葛亮D.孙权4.图文结合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示意图与哪一战役有关()。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5参考答案1. 答案:A2. 答案:B3. 答案:C4. 答案:D。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备标注基础过关结结合自主学习的知识结构进行快速记忆,基础过关小组互相检查过关人数计入小组考核巩固基础知识感知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收集有关三国的历史小故事,从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情感目标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了解曹操、诸葛亮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分析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备标注启动课堂预习反馈听写检查1、复习上课内容2、听写听写检测,学生互相批改并改错复习巩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不少同学都看过小说和电视《三国演义》,你们最钦佩的英雄人物是哪些?2、刚才很多同学提到曹操、诸葛亮,你们认为他们是怎样的一个历史人物?3、同学们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小说或电视中的曹操、诸葛亮作了评价,但这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影视人物形象。
现在让我们还原本来面目,了解真实的他们。
各抒己见,踊跃发言。
畅谈自己的观点积极性很高,急于想知道历史中真实的人物是怎样的。
引出本课主体学生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展示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关东汉末年政局混乱、百姓流离失所的片断。
提问:在这一时期,百姓最渴望的是什么?谁最终统一了北方?为什么能统一北方?曹操要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如果你是曹操,你会选择怎样的战略?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又为什么被处于弱势的孙刘联军打败?三足鼎立局面是何时形成的?学生按要求先自学分析、然后讨论,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确定好答案。
热情讨论,积极发言。
并保留疑难。
结合地图回答。
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解疑1、官渡之战:曹操: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实行屯田,奖励农耕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2、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不习水战。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案北师大版【目标导航】1、学习目标:知道我国古代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知道三国的大致位置;学习用表格归纳知识的方法。
2、学习重点:通过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培养学生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
3、学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自主预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101-----P105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题目: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2、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形成:【合作探究】1、想一想,为什么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却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于少?2、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否定者多,肯定者少,在戏剧中被刻画成白脸奸臣的样子,有的甚至认为他是一代奸雄,请谈谈你对他的评价。
3、你的疑点、难点:【自我测试】A、必做题一、单项选择题1.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2.“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指()A.曹操 B.周瑜 C.刘备 D.诸葛亮3. 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4.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国鼎立局面,三国当时的国号分别是()①魏②蜀③吴④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对于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B.与东汉后期相比,三国鼎立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C.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D.三国鼎立的出现是一种分裂,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二、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请回答:1.材料中的“天子”指谁? “挟天子而令诸侯”有什么作用?2.从材料看,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 举例说明这个建议是否正确?【巩固提升】B、选做题一、非选择题历史谜语(1)凿壁偷光(猜一历史人物)(2)孔雀收屏(猜一历史人物)(3)红墙(打古代地名一)(4)周郎坐看烧赤壁(打一成语)(5)言必魏蜀吴(打七字俗语)(6)曹操与曹丕(打一外国名著)【课后反思】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A必做题一、单项选择题:1.C 2.A 3.A 4.C 5.D二、非选择题1.汉献帝;曹操利用天子的威望号令诸侯,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势力。
第17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开展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问题探究与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3、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开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对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懂得应该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
3、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知道三国是哪三个国家吗?生:魏、蜀、吴。
师问:同学们还知道三国有哪些著名人物呢?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三国的历史。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在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完毕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完毕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曹操教学意图:通过观看录像和教师的讲述,使学生对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为后面讲述官渡之战做好铺垫。
北京课改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北京课改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等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的历史,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对这一时期的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较为感兴趣,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等重要事件的时间、地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和解读历史资料,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理解历史人物的决策和行动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等重要事件的时间、地点和影响。
2.难点: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的理解,以及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重要事件和人物。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直观法:教师利用图片、地图和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京课改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和多媒体资料。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古代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知道三国的大致位置。
了解南北朝对峙的基本史实。
情感目标:了解南北朝分裂对峙之时,一些促使国家统一的因素也在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从而清楚地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技能目标: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和描述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魏晋南北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化、经济地位及启示,魏晋南北朝时的民族融合,从经济、政治、地理角度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法指导:讲述法、识图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电视剧三国演义图片:激趣导入。
讲授新课:1.曹操统一北方教师:介绍“历史人物”——曹操及其宏图大志。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困惑——如何才能号令群雄,扩大影响力”,引出曹操治理地方、壮大实力的策略,即之后官渡之战取胜的客观原因。
展示:图片曹操画像学生回顾所学,理解分裂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思考“曹操的困惑——如何才能号令群雄,扩大影响力”。
展示:“官渡之战”形势图教师:对比袁绍、曹操的思想认识和性格特点,以图表展示双方的实力悬殊;引导学生简述官渡之战的过程,纠正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带给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错误。
启发学生概括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
学生看材料,理解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讲述已知的官渡之战历史,纠正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带来的历史认知上的错误,概括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略讲官渡之战,主要让学生感受曹操势力扩大的过程及趋势。
2.三国鼎立教师讲述:以曹操下一步的奋斗计划为开端,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之间的矛盾。
教师:曹袁官渡之战后,袁绍一蹶不振。
虽然他还控制着冀、青、并、幽四州,但已无力重振霸业,不久死去。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流程时间导入出示曹操的诗《龟虽寿》,学生齐诵诗歌。
教师提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你印象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师总结: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那么,三国时期究竟发生过哪些大事?三国纷争的局面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共同走进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揭开谜底找出答案吧!讲授新课(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归纳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师: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其中最为著名的军阀有哪些?师: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师: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教学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及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原因。
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识读历史低谷,能够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和文学作品的比较,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是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主客观条件。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新单元的第一课,在进入新课之前,先请大家听一段电视剧的插曲片段(播放《三国演义》插曲)师:有哪位同学知道这是哪一部电视剧的插曲呢?生:《三国演义》。
师:对,这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我们有多少同学看过呢?生:(举手表示)师:那小说中的故事是否完全属实呢?通过学习今天的内容相信能帮大家找到部分答案。
现在请大家把书本打开到86页,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讲授新课(一)曹操统一北方1、官渡之战师:东汉末年,政局十分混乱,灾害严重,民不聊生,终于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农民起义的发生,也使东汉政权的瓦解。
一些官吏和好强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军阀集团。
师:(投影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经过多年的混战,逐渐形成了几个较强的军阀割据势力,他们是:北方的袁绍、控制中原心腹地区的曹操以及占据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策,其中势力最大的是袁绍和曹操。
在混战中,袁绍势力发展最快,那么,曹操又是如何扩大势力的呢?生:挟天子以令诸侯。
生:还有官渡之战的胜利。
师:对。
在混战中,曹操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有利的地位,并且加上他积极发展生产,解决了军粮问题,招纳贤才,势力大规模的增长,形成了和袁绍隔黄河对峙的局面,最终爆发了对战。
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通过录像、材料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等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设计思路〗学情分析学生对三国历史多少有一些了解,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分析,可以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初期阶段。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黄巾大起义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百姓渴望结束混战,实现统一,恢复安定生活。
经过“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孙权、刘备分别据有中原、江东、四川等地,形成三分天下之势,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教学设计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通过几段录像及动态的过程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
讨论题的设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
在讨论中,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1:课题动画图片2:(录像)讲课前我们先看一段反映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状况的录像,然后我们比一比,赛一赛谁的记忆力好,谁的综合分析能力强下面我们就看一看同学们谁的记忆力好,谁的综合分析能力强,通过录像我们可以看出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情况如何呢?要求说出:政治上:政局混乱,外戚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农民起义军事上:军阀割据经济上: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4.20《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通过录像、材料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等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设计思路〗学情分析学生对三国历史多少有一些了解,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分析,可以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初期阶段。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黄巾大起义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百姓渴望结束混战,实现统一,恢复安定生活。
经过“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孙权、刘备分别据有中原、江东、四川等地,形成三分天下之势,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教学设计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通过几段录像及动态的过程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
讨论题的设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
在讨论中,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1:课题动画图片2:(录像)讲课前我们先看一段反映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状况的录像,然后我们比一比,赛一赛谁的记忆力好,谁的综合分析能力强。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习目标: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2、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
3、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是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课堂导入:1、前不久在我国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一个德国游客因为太喜欢兵马俑了,便把自己打扮成兵马俑,希望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你知道为什么一个外国人会对中国秦代的东西如此痴迷呢?让我们一起领略秦汉时期高超的雕塑艺术吧!2、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
我们在前面主要讲述了造纸术、医学和数学等科技方面的内容。
那么秦汉时期最为典型的文化成就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8课。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1。
佛教传入:①发源地: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教义:____________④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⑤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2.道教的兴起: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④教义:___________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二、司马迁和《史记》1、司马迁:①评价:________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③他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优秀的史书?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2、《史记》:①内容:________②体裁:__________③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秦兵马俑1、出土地点:_____________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3、地位: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1.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这是为什麽?2.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从中你受到什麽启发?3、课本93、94、95页动脑筋。
北师大版历史七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word教案主备人:贺礼山年级: 七年级班级:姓名: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明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
2、了解闻名战争——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进展产生的阻碍。
4、指出三国的大致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曹朝统一北方的缘故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阻碍。
)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学习时刻:一课时。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3、公元263年,魏国灭()。
公元266年,魏国权臣()废魏帝自立,定国号为(),仍以洛阳为都,史称( )。
公元280年,西晋灭( ),统一全国。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进展的必定趋势。
二、学习研讨:(一)导入:(二)检查交流“预习导学”(三)研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师板书)1、什么缘故是曹操而不是其他军阀最终统一北方?答:2、曹操什么缘故在官渡之战中获胜而在占据优势的赤壁之战中反而失败呢?答: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到底是历史的进步依旧历史的倒退?答:(四)当堂练习,把握新知:选择题: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中的“烈士”指的是谁()A 项羽B 诸葛亮C 刘备D 曹操2、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阀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缘故是()A 挟持汉献帝,“挟(xié)天子以令诸侯”B 实行屯田制,保证军粮供应C 奖励农耕,得到农民的支持D 官渡之战打败劲敌袁绍3、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战争是()A 淝水之战B 赤壁之战C 巨鹿之战D 官渡之战4、在下图所指的古代战争中,来自北方的军队战败的缘故不包括()A 北方军队不习水战B 北方军队以寡敌众C 北方军队流行疾疫D 南方军队战术得当5、关于赤壁之战的下列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A 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B 发生在三国鼎立形成前的东汉时期C 是历史上闻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D 赤壁位于长江边上6、三国时,吴国位于东南,其京都建业确实是今天的()A 洛阳B 长沙C 广州D 南京7、三国之前是()A 东汉B 西汉C 东晋D 西晋8、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形表述错误的是()A 是东汉末历史的倒退B 民族融合得到加强C 各国都重视进展生产D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9、“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对()的评判A 刘备B 孙权C 曹操D 诸葛亮10、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刻是()A 220年B 221年C 222年D 230年11、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A 曹操B 刘备C 孙权D 诸葛亮12、促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闻名战争是()A 赤壁之战B 官渡之战C 巨鹿之战D 淝水之战13、三国时期,派人到夷洲的是()A 曹操B 曹丕C 孙权D 诸葛亮(五)拓展延伸巩固新知(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①在民间传奇中和戏剧舞台上,曹操一直被塑造成奸臣的形象而遭到贬斥,你觉得如此评判曹操公平吗?②丁湖中学七(2)班,有位同学讲了一个“华容道”的故事,他讲得绘声绘色:“话说曹操在赤壁被打得大败,带着残余的魏军落荒而逃,正跑到华容道,突然一声炮响,一支兵马挡住了去路,旗帜上大书一个“蜀”字,为首一人,正是大将关羽。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学习分析战争胜负原因的方法,培养分析相似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曹操的评价,学会正确、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不过是其中的小插曲,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三国经济的发展,为后来新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边填边在课本上画出相关的关键词、重点句,大、小字,图、文结合)(一)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二)三国鼎立1.曹魏重视农业发展,大力兴修;2.孙吴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到达夷洲,即今天的。
3.蜀汉在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三国后期,实力增强,魏灭蜀。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一壶“浊酒”论英雄】(1)曹操答记者问记者:您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成一败,其原因有哪些?曹操:(2)材料一图1 曹操赤脚迎许攸图2 曹操咏志诗《龟虽寿》材料二(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志》材料三(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屯田,实力不断增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通过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曹操的作为,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历史都付笑谈中】学习本课后,某同学发言说:“统一是历史的主潮流,东汉是统一政权,而后的三国是分裂时期,这是历史的倒退。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说说你的观点。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在魏蜀吴统治者的努力经营下,三国经济都有了很大发展。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你认为当时统治者要具备哪些品质才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四、构建知识网络(本课内容可以归纳为一二三四五,你找到了吗?)1.一种局面:2.二(两)大战役:3.三分天下:4.四个人物:5.五个时间:五、巩固检测1.文武皆秀的齐鲁大地,有崇武尚勇的风气和重视兵学的传统,在5 000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涌现出了璨若群星的诸多军事名家。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北师大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洲等基础知识。
二、能力目标(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4)讨论“三国鼎立时期,为什么地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三、情感目标(1)明确曾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
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展实用文档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
教师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
板书设计一、曹操统一北方官渡之战(200年)——曹操战胜袁绍,基本统一北方二、三国鼎立1、赤壁大战(208年):孙刘战胜曹操,三国鼎立奠定2、形成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本课教学内容通过壮观的战争场面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通过众多的历史故事勾画出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应充分运用历史材料,突出教学实用文档的生动性和历史性。
提问:“东汉末年全国出现了怎样的一种局面?”引导学生回忆:东汉衰败时有关官僚大地主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地方割据的形势,进而导入“董卓之乱”之后呈现出军阀混战的混乱局面,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学习分析战争胜负原因的方法,培养分析相似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曹操的评价,学会正确、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不过是其中的小插曲,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三国经济的发展,为后来新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边填边在课本上画出相关的关键词、重点句,大、小字,图、文结合)
(一)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二)三国鼎立
1.曹魏重视农业发展,大力兴修;
2.孙吴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到达夷洲,即今天的。
3.蜀汉在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三国后期,实力增强,魏灭蜀。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一壶“浊酒”论英雄】
(1)曹操答记者问
记者:您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成一败,其原因有哪些?
曹操:
(2)材料一
图1 曹操赤脚迎许攸
图2 曹操咏志诗《龟虽寿》
材料二(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志》材料三(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屯田,实力不断增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通过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曹操的作为,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历史都付笑谈中】
学习本课后,某同学发言说:“统一是历史的主潮流,东汉是统一政权,而后的三国是分裂时期,这是历史的倒退。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说说你的观点。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在魏蜀吴统治者的努力经营下,三国经济都有了很大发展。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你认为当时统治者要具备哪些品质才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四、构建知识网络
(本课内容可以归纳为一二三四五,你找到了吗?)
1.一种局面:
2.二(两)大战役:
3.三分天下:
4.四个人物:
5.五个时间:
五、巩固检测
1.文武皆秀的齐鲁大地,有崇武尚勇的风气和重视兵学的传统,在5 000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涌现出了璨若群星的诸多军事名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齐鲁英才们各为其主,在中华大地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
其中,诸葛亮(今山东临沂人)促使刘备与孙权结盟,在中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城濮之战
2.三国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发生过两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相关人物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①官渡之战——刘备
②赤壁之战——曹操
③官渡之战——袁绍
④赤壁之战——孙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今日襄阳因文化而立,必将因文化而兴。
昔日襄阳因历史悠久,才会有人杰地灵。
襄阳的古隆中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A.曹操
B.刘秀
C.孙权
D.诸葛亮
4.《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
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5.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6.南京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六朝古都、十代都会。
下列曾以此为都城的是()A.吴国
B.辽代
C.北宋
D.元朝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也,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这是什么时期谁对当时形势的分析?
(2)“跨州连郡者”指的是什么?
(3)“然操遂能克绍”是指哪一年的什么战役?
(4)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谋略?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一)东汉末年:一时多少豪杰
1.水利;
2.造船业、卫温、台湾;
3.诸葛亮、民族关系、魏国、263年。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一壶“浊酒”论英雄
(1)曹操:官渡之战中“我”善于用人,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战略战术应用得当。
而在赤壁之战中“我”自恃实力强大,骄傲轻敌,战略战术应用错误。
如战船用铁链连接,遭到孙刘联军火攻。
(2)史论结合,客观、公正、公平。
看他的作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对历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等。
简单来讲,就是要探究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根据他的作为来判定其存在的意义。
2.历史都付笑谈中
不同意。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
同时,三国建立后,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因而分裂中也孕育了统一的因素,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言之有理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1.卓越的领导才能和优秀的人格。
2.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3.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
四、构建知识网络
1.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2.二(两)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3.三分天下:魏、蜀、吴。
4.四个人物:曹操、袁绍、孙权、刘备。
5.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63年。
五、巩固检测
1.B 2.D 3.D 4.C 5.A 6.A
7.(1)东汉末年,诸葛亮。
(2)占据州、郡的人(豪强)。
(3)200年,官渡之战。
(4)作者提出了联吴抗曹的谋略,为后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