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92.12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如何避免中式英语?小学英语学习过程中,要如何避免中式英语?中式英语,指受汉语思维和语法习惯影响的英语表达,常常出现语法错误、表达不准确、缺乏地道性等问题。
在小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尽量避免中式英语至关重要,它不仅会影响学生英语表达能力,更会阻碍他们探索理解和应用英语。
一、问题分析:中式英语出现的根源1. 母语思维的影响: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词序、表达习惯上存在巨大差异,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不由自主地套用汉语思维,可能导致中式英语的产生。
2. 语言环境不足: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比较依赖课堂教学,极度缺乏真实语言环境的浸泡,很难对英语思维和表达习惯形成深刻的理解。
3. 学习方法的缺失: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度强调语法规则,忽略了语言的自然性和实用性,造成学生普遍缺乏灵活思考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解决策略:避免中式英语的快速有效路径1.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英语思维:- 鼓励学生从语境出发,理解英语句子的表达逻辑,并模仿地道英语的表达方式。
- 课堂上进行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帮助学生将英语与生活场景联系起来,促进英语思维的培养。
- 引进英语原版教材和动画,让学生在生动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到英语的自然性和韵律。
2. 鼓励学生积极使用语言:- 将英语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并积极主动地参加英语角、英语戏剧等活动。
- 鼓励学生用英语记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感悟,并尝试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
- 利用英语学习软件和网站,提供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应用的机会,比如,进行线上对话练习、在线观看英语电影和电视剧。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鼓励学生多听英语歌曲、故事、广播,感受英语的语调和节奏。
- 鼓励学生模仿英语发音,并参与朗读和口语练习,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 掌握英语语法规则,但不要过度强调机械记忆,更要注重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三、教师的责任:扮演引导者和支持者角色1. 设计趣味性强的教学活动:通过游戏、故事、歌曲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互动。
中式英语成因分析及对大学英语专业学习的启示【摘要】"中式英语"是指在英语使用中融入中文的词语、语法以及语调特点的现象。
本文通过分析教育背景、语言习得方式和文化传统对"中式英语"的影响,探讨了其在大学英语专业学习中的启示,提出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教育背景下,英语教育质量应受到重视,提倡多元化语言学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语言习得方式影响下,学生需培养正确的语言习得方法,注重语言环境的营造;文化传统影响下,学生应尊重文化差异,加强对英语文化的了解。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大学英语专业学习中更好地处理"中式英语"现象。
【关键词】中式英语、大学英语专业、教育背景、语言习得方式、文化传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育质量、多元化语言学习、跨文化意识1. 引言1.1 中式英语定义Chinese English, also known as Chinglish or Chinese-style English, refers to the unique way in which Chinese speakers use English language. It is characterized by literal translations, direct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idioms or expressions, and grammaticalerrors that result from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syntax and sentence structure. Chinese English often reflects the underlying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eading to instances of confusion or miscommunication.1.2 中式英语现象中式英语现象指的是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有的语言现象,这些现象通常是受到中文语言结构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所形成的。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44期总第640期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摘 要:中式英语, 因其既不完全符合地道的英语表达也不是准确的汉语表达,被琼·平卡姆称为“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是汉语母语者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受母语思维影响而拼造出的“不英不汉”的语言。
文章浅析了英汉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现象,分析其成因并针对此类问题,在总结学者们提出的方法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较具体且具有实践性的解决策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中式英语;原因;解决策略作者简介:迟红丹(1990-),女,黑龙江望奎人,广州华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育、英汉翻译。
一、引言中式英语现在已成为热点词汇,但是在翻译时,要区分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中国英语是同其他国家英语一样,具有丰富的本土语言特色的词汇、句式和语篇结构的一种英语变体。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常需译出表达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词汇,而这些词汇在英语词汇中并没有完全的对等词,如“四书五经”译为“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又如“全面二孩政策”译为“the universal two-child policy”,这类词汇是由于中国特殊国情而产生的,并且是符合英语逻辑的规范性表达语言。
中式英语则是一种杂糅的、既不属于地道英语也不能称之为标准汉语的“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
因此,中式英语是汉语母语学习者受母语思维影响,对英语思维及语言了解不足、生搬硬套拼凑出的非规范式英语。
关于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已有专家学者做了相关分析,包括只按字面意思进行字对字机械翻译、过度翻译造成的累赘式翻译、受母语影响搭配不当的翻译等原因。
例如:将“夫妻肺片”机械地译为“Husband and Wife' slung slice”,其正确的翻译是“Sliced beef and ox organs in chili sauce”;将警示语“请勿攀爬”译为“Pay attention to your safety, don't climb the wall”,然而其正确翻译为“No Climbing”。
中式英语成因分析及对大学英语专业学习的启示【摘要】"中式英语"是指中国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特有语言现象,其成因包括历史文化背景、教育体制影响、应试教育倾向以及缺乏英语真实环境等因素。
在大学英语专业学习中,理解中式英语的成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学习英语的问题所在,提倡英语沟通技能的培养与重视英语背景知识的学习。
大学英语专业学习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加强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英语语言和文化,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素质,进而更好地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关键词:中式英语、大学英语专业学习、成因分析、历史文化背景、教育体制、应试教育、英语真实环境、英语沟通技能、英语背景知识。
1. 引言1.1 中式英语的定义中式英语是指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即将中文语法、习惯、逻辑等翻译到英语中,导致表达不准确、生硬、不通顺的现象。
这种英语表达方式虽然能够传递基本信息,但却严重影响了沟通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中式英语的出现是由于中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难以完全融入英语语境中。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更注重单词记忆和语法规则的灌输,而忽视了真正的语言交流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他们在表达时容易出现思维跳跃、语法错误和语言不通顺等问题。
中式英语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也给他们在国际交流中造成了不便。
纠正中式英语,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已成为大学英语专业学习中的重要任务。
通过系统地学习英语背景知识,培养英语沟通技能,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社会环境。
1.2 对大学英语专业学习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English in university cannot be understated. In today's globalized world, English has become the lingua franca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business, and academia. Proficiency in English is a valuable asset that can open up countless opportunities for career advancement and personal growth.2. 正文2.1 中式英语成因分析中式英语的成因分析主要包括历史文化背景、教育体制影响、应试教育倾向和缺乏英语真实环境等方面。
中式英语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对策探究中式英语是指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由于母语语言结构和英语语言结构的差异,产生的一种表达方式。
中式英语常常在语法、词汇、发音和语用等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式英语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改善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首先,中式英语对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式英语的语法结构与英语语法结构存在差异。
中国学生在英语表达中常常受到汉语句式的影响,导致在使用英语时,句子的结构和语法不符合英语的规范。
其次,中式英语的词汇使用存在问题。
学生倾向于直译中文的词汇到英文中,导致表达不准确或不符合英语的用法。
再次,中式英语的发音问题也普遍存在。
由于中文语音系统与英文语音系统的差异性,学生往往将英语单词以中文的发音方式发音,影响听力和口语能力的提高。
最后,中式英语的语用问题也需要注意。
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常常受到语言和文化的影响,无法准确理解并运用英语的语言习惯和规范。
针对中式英语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首先,必须加强对语法规则的教学。
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需要明确英语的语法结构和句子构成规则,以减少中式英语的产生。
其次,教师应该注意纠正学生的词汇使用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正确的词汇和短语使用的例句,并进行反复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英语表达习惯。
另外,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发音问题。
可以通过教授英语语音知识,提供英语发音的规范,并进行多次的口头练习,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最后,教师应该增加对英语语用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和运用英语的社交规范和文化习惯,避免语言和文化的误用。
除了对学生个体,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弥补中式英语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学校可以通过设立英语角、举办英语演讲比赛、提供英语学习资源等方式,促进学生在实际语言环境中进行练习和交流。
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英语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一.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中式英语(Chinglish)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到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的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畸形英语。
中式英语作为一种主要由于汉语语言、文化及其思维干扰引起的错误,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出中常常会出现。
这些中式英语表现形式各异,大大削弱了跨文化交际的效果,有些甚至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因而在语音、语法、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在学习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时会遇到许多困难,会出现许多错误。
1.历史原因十七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商人首次来华,也带来了他们的语言。
那个时候,中国人讲的英语就是现在人们知道的洋泾浜英语,这种蹩脚英语源于当地居民与英国商人们的交流。
它的形成具有历史意义。
洋泾浜英语交流起来十分吃力。
很容易产生误解。
无论是发音还是语法都比今天的中式英语(Chinglish)还要可怕的多。
以发音为例:来是康姆(come)去是谷(go),如此如此沙咸沙(so and so)。
十九世纪后期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教授标准英语。
洋泾浜英语的使用者大大减少,即便如此并不代表使用者的英语都是标准的。
由于对母语为英语的西方国家文化及表达方式的不了解。
学习方法的不正确使得中式英语(Chinglish)的问题显得犹为突出。
2.文化差异语言深植于文化,两者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为什么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喜气吉祥,而西方人则视其为血腥暴力?这就是双方文化差异所至。
同理,为什么很多中国人都明白英语语法,表达也符合规范,但就是不够地道?有的句子理解起来甚至还很困难?也是由于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缺乏了解。
比如朋友带着礼物来家做客,中国人会礼貌性地说“你真是太客气了”但是表达出来却是“you are so polite”,变成了“你真是太有礼貌了”(回答的人会说“哪里哪里”即大家熟知的“where,where”但是现在人们注意到这个表达的不准确性,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中式英语成因分析及对大学英语专业学习的启示中式英语是指中国人在英语表达中出现的不规范、不符合英语语法规范的用词和表达方式。
这种现象在中国大学英语学习中较为普遍,很多学生在英语写作或口语表达中出现了中式英语。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中式英语?这背后的成因是什么?对于大学英语专业学习又有怎样的启示呢?中式英语的成因分析1. 英语学习环境的影响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处于一个非英语环境中,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英语交流,导致学习者对英语语言习惯产生偏差。
在中国的外语教学中,太多的时间用于英语的听说读写,而不够关注英语文化和生活习惯的融入。
学生对于英语的表达方式和用词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形成中式英语的现象。
2. 汉语思维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很容易受到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导致在英语表达中出现中式思维。
比如中文中的主谓宾的表达方式与英语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而中国学生可能会直接将中文的表达方式套用到英语中,导致表达不够准确和规范。
3. 能力和意识的不足很多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存在语法和词汇的掌握不够扎实,因为英语与汉语差异较大,对于英语的用词、语法等知识点掌握得不够透彻,导致在英语表达中出现中式英语。
学生对于英语的使用目的和目标意识不足,缺乏对于规范英语表达的重视,也是导致中式英语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英语专业学习的启示1. 加强英语语言环境的营造大学英语专业学习中,应该注重营造一个真正的英语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课堂和校园中都能接触到英语,从而加强对英语的感知和理解,减少中式英语的出现。
可以利用英语角、英语沙龙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英语交流。
2. 提高英语文化素养学习英语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门语言,更是学习一种文化和思维方式。
大学英语专业应该注重英语文化素养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并融入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从而减少中式思维在英语表达中的影响。
3. 强化语法和词汇的训练对于学习英语的学生来说,语法和词汇是最基本的功底,也是避免中式英语的关键。
浅谈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作者:陆瑜桂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5年第10期广西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530021)陆瑜桂[摘要]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中式英语的现象。
汉英思维方式差异、文化渊源以及文化前景差异是其成因,多方面培养学生语感,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与历史背景、社会风情,培养学生英语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学会地道纯正的英语。
[关键词]中式英语概念成因教学对策[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00120一、中式英语的概念中式英语(Chinese English or Chinglish)就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汉语、中国的文化渊源和中国传统社会风俗的影响,从小缺乏学习英语的语境,英语知识积累少,只好凭自己主观想当然造英语句子,因而出现的语句,不符合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士的表达。
二、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英语和汉语属于世界上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在思维、文化渊源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以汉语思维来思考,生搬硬套汉语的词、句、语法规则,因而产生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的中式英语。
大体上来讲,中式英语的成因有两个方面。
(一)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导致中式英语产生的根本原因我国著名学者、翻译家刘宓庆先生在谈到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时说:“语言差异不仅仅是一个表层结构问题,它牵涉到我们文化所衍生的喜闻乐见的表现法,更牵涉到一个民族的历史、哲学观所衍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
”语言与思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两大重要元素,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语言把人们思维活动的成果记载下来,使思想交流和交际成为可能,同时形成本民族的思维方式。
语言离开思维,就会成为“空洞的声音”,不再是人们交流的工具。
思维方式要通过语言的交际功能表现出来,离开了语言的表现形式,思维活动就会停止。
中国的绝大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真实的语境,思维方式汉语化再加上操练较少,虽然应试考试分数高,但实际语言运用技能并不强,并不能用英语与外国人侃侃而谈。
“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既不符合英语语法又不符合英语惯用法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换言之,它是一种畸形的、混合的、既非英语又非汉语的语言文字,也可称为“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
2 “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2.1 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
由于中西方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模式和规则。
产生“中式英语”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只转换了语言形式,而忽略了思维方式的变换。
在中英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我们往往受到中文的干扰,套用中文的模式和规则,忽略了英语的模式和规则,形成了错误的翻译。
2.2 传统的英语教学法传统的英语教学法注重于语法和单个词的讲授,缺少语境的联系,从而导致学生在将两种语言转换时,习惯一一对应,逐字翻译。
这也是导致“中式英语”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3 “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3.1 词汇使用不当中国的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不会用英语进行思维。
在输出的过程中只是根据头脑中所要表达的汉语概念寻找与之相对应的英语词条机械地套用。
事实上,英、汉两种语言在语义与用词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忽略这些因素,必然导致用词错误。
如:很多钱(误:many money 正:much money),开灯(误:open the light 正:turn on the light),这些错误都是把汉语中的搭配习惯错误地用在英语当中,造成了搭配不当的问题。
另外,由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法,教师习惯在教授过程中,偏重语法和单个词汇的讲解,而缺少语境的联系,造成学生在使用单词时比较习惯一一对应的翻译,而造成了错误。
如:这个面包味道很好(误:the taste of bread is good 正:this bread tastes good),他很容易生气(误:He is easy to get angry.正:He gets angry easily.),例句中的“taste”,就是由于教师只解释这个词的意思是“味道”,于是学生就只是凭借已有知识套用,用了介词“of”,却不知这个词在此种情况下,用作动词要更为精准。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浅析英语教学中式英语产生的成因与对策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意。
作者签名:日期:毕业论文(设计)授权使用说明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并向相关部门送交论文(设计)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有权将论文(设计)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设计)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容。
的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日期:注意事项1.设计(论文)的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与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
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5.装订顺序1)设计(论文)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浅析英语教学中中式英语产生的成因与对策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深入,中式英语随处可见,它对人们的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交流影响力也日渐增强,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受中式英语的干扰。
阐述英语写作常见中式英语问题及对策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无论在学校的英语学习中还是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英语写作都显得十分重要。
英語写作能力的优劣能反映出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高低。
英语写作虽重要,但它却是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由于中英文化背景的差异所造成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写作角度等的不同,使我们的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出现了许多错误。
1 英语写作中存在的中式英语问题英语写作中出现的中式英语,究其原因主要反应在以下方面:语言基本功不扎实以及英汉两民族思维模式不同导致的问题,比如文章往往是英语的语言,却用的是汉语的思维,汉语的味道过于浓厚。
1.1 英汉语言主要存在以下差异1.1.1英民族重抽象思维,汉民族重形象思维。
英语民族在思维上形成了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由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模式。
汉民族导致了整体优先、由大到小、由前到后的思维模式。
1.1.2英民族思维主张主客体两分,汉民族主客体相互融合。
1.1.3英民族重形式逻辑,汉民族重辩证思维。
英语段落往往先在语篇的开始就直接点题,态度明确。
而中文往往喜欢先介绍大背景、大环境,然后再缓缓引出主题。
中文重意合,形散神聚。
而英语重形合,以形相连,更重衔接,主要依靠逻辑安排和粘连手段取得连贯效果。
1.1.4文章结尾。
中英文章的结尾都强调概括全文、照应开头。
但还是有些不同,主要是英语的结尾比较轻松,态度客观,而中文的结尾比较严肃,倾向于用感情诉诸的手法以及其读者的共鸣或情感。
这些差异在学生的文章中造成了负迁移现象。
1.2 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现象诸多实践证明,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言语错误与中文习惯影响有关,即负迁移、负向迁移有关,也就是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差异对外语学习造成的影响以及与所学外语的某些特点、某些规则造成的影响有关。
一是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同一现象认识方面有差异。
二是对同一现象、同一意义语言表达方面有差异。
例如,汉语认为“一阵大雨”,英语写成“a heavy rain”,不能写成“a big ra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