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辽宁省沈阳二十一中高二政治导学案第3单元 第7课 第2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doc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7课第二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说课稿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的第三单元第7课第二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第七课讲授“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分两框展开:第一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第二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这两框的内容有严谨的内在逻辑,紧紧围绕“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两框的逻辑关系是:先阐明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指导思想和法治建设的成就,再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通过本框的教学,引导学生明白我国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理解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本框题承载着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情分析、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3.1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教材分析。
本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由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讲述了我国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遵循的原则,阐述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包括两目:“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第一目阐述三层意思: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必要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具体内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
第二目阐述五层意思: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原则。
三、教学总目标。
明白我国法治建设的总目标和原则,理解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四、教学重难点: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总目标和原则。
五、教学方法:探究导入法、正面讲授法、议题拓展法、实践教学法六、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政治和法律概念较多,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学生学习也有一定的困难。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3.分析说明联系的普遍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学习重点: 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学习难点: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预习任务: 一、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联系的普遍性的主要表现(1)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与_______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______、_______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______存在的。
试判断: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 )提示 错误。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3.联系的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______的观点看问题。
温馨提示 辩证联系≠人们生活中的具体联系,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二、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______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分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________的联系和________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1)从事物_______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_______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1.含义: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表现:联系可分为_______联系和______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3.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______。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7.2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能力目标: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学重、难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自主学习】要求:通读课文,查找有效信息并熟记掌握。
一、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薪火相传,越燃越旺)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共性)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个性)(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①意义:②内容:(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发展:①意义:②内容: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意义:三、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合作探究】Ⅰ.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1.怎样理解民族精神的时代性?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是什么?3.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Ⅱ.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1】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材料:2012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9周年纪念日,也是雷锋逝世50周年的日子。
《人民日报》3月2日发表社论,号召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社论指出,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本色,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是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心灵旗帜。
半个世纪过去了,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我国涌现出无数雷锋式的先进人物,他们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
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千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高二政治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案编写:杜显强审核人:杜显强时间:2010-3-16 第6课时一、复习提问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要求4、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二、学习目标1、整体与部分的含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系统的含义及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3、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及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4、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5、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三、自主学习请认真阅读教材,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与探究,完成以下知识点的梳理与思考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
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
整体是事物的———和发展的————,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和发展的——————,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二是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整体————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的地位,部分————————————整体。
◇课堂探究:(1)黄筌为什么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2)如果让你改动这幅画,你会怎样做?谈谈你的看法。
(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同时又是相互作用的。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一是二者相互依赖,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
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了。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二是二者相互影响。
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优劣也会影响整体。
特别是处于关键部位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整体与部分还是相互作用的,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课堂探究:为什么说离开了人的身体的手就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
◇课堂练习: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呜?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 )A.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B.系统和要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C.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D.整体功能总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第七课第一框合作探究答案: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小麦、味精、废弃物、饲料、牛羊、市场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
四次加工中的废弃物既有废弃物的特性,同时也有资源的特性。
一次循环过程中的废弃物可以成为下一次循环过程的资源。
②小麦—味精—废弃物—饲料—牛羊—市场的产业链形成的过程体现了在正确认识联系的规律性和条件性的前提下,可以改变某些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从而达到目的。
第七课第二框合作探究答案:(1)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关系,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甚至还会对整体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着就要求我们在强调部分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中部凹陷”会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中央适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有利于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而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保证我国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七课第一框合作探究答案: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小麦、味精、废弃物、饲料、牛羊、市场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
四次加工中的废弃物既有废弃物的特性,同时也有资源的特性。
一次循环过程中的废弃物可以成为下一次循环过程的资源。
②小麦—味精—废弃物—饲料—牛羊—市场的产业链形成的过程体现了在正确认识联系的规律性和条件性的前提下,可以改变某些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从而达到目的。
第七课第二框合作探究答案:(1)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关系,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甚至还会对整体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着就要求我们在强调部分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中部凹陷”会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中央适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有利于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而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保证我国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七课第一框合作探究答案: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导学案一、请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七课第二框题。
二、结合学习的内容思考如下问题:1.整体的含义?2.部分的含义?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怎样去做事情?5.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就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吗?6.生活中很多事物在我们看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这个整体的工作效率却很低,这是为什么?预习指导:在唯物辩证的联系观中,我们除了了解因果联系外,我们应该熟悉和掌握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在同学们生活学习中很容易犯忽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孤立的看待整体中的部分,忽视整体离不开部分功能作用的发挥。
对很多关于效率低下的现象和问题不能理解其产生的原因。
在本课中,我们将通过比较系统的学习联系观点中的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及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
知识点要求:①必须掌握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及方法论要求;②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学习与评价1整体与部分的概念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同时必须重视的作用,搞好局部。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三、自主解答以下题目1. 在机械设计中有“等强原则”,即设计一个机器零件要使每一个部分强度相等,这样机器零件的各个部分会达到同等的使用寿命,不会因一个部分先报废而使其它完好的部分浪费。
等强原则”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B、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制约整体C、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D、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局部功能之和2、下列说法,体现事物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的有()①牵一发而动全身②一着不慎,全盘皆输③一举而三役济④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②③④3、一只桶边由长短不一的多块木板拼合而成的水桶,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
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
这说明()A、部分起关键作用B、整体居于统率地位,部分服从整体C、整体与部分是有区别的D、整体和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4、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
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的含义与特征。
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维方式。
2、能力目标:通过“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教学重难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系统的含义、特征和系统优化的方法【自主学习】要求:通读课文,查找有效信息并熟记掌握。
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区别:①含义不同:②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2)联系(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相互依赖:②相互影响:(2)理解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意义(方法论)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系统及其基本特征①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是作为整体的组成元素、因素、方面、部分而存在。
(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1、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与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也会影响部分。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有目标;(2)【原理】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的含义;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全面、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学习重难点】联系的几个特点【自主学习】要求:通读课文,查找有效信息并熟记掌握。
一、联系的含义联系就是以及之间的、和。
首先,联系既包括事物之间的联系,又包括事物内部的联系。
其次,联系是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
二、联系的特点1、联系的普遍性(1)表现:①(外部)横的:四面八方的联系,纵的:前后相继的联系举例:狼群与鹿群,黄河水从源头到入海口颜色的变化。
②(内部)举例:一辆“奔驰牌”汽车如果仅有车身而没有发动机能否奔驰?有了发动机而没有轮子能否开走?正因为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要素相互依存、有机联系在一起,事物才能成为有机整体。
③(整体)(2)方法论要求:用_________观点看问题,反对用的观点看问题。
◇补充: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也就是说联系具有条件性:世界上每一具体联系都是有条件的)。
2、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不以为转移。
(2)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①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容易理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为什么是客观的?②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在客观事物的具体联系面前是无所作为的吗?(人能不能创造事物的联系?)分析原因:①人为事物的联系的产生需要主客观条件②就联系的产生过程需要人类的实践活动③就实践的结果来说,这种人为事物的联系一旦建立就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3)方法论要求:要从事物中把握事物,切忌。
一方面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另一方面,不能无视联系的客观存在(4)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事物,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任务核心素养1.描述与分类: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
2.解释与论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3.预测与选择: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4.辨析与评价:明确把传统文化完全当成包袱或完全当成财富的错误认识。
1.政治认同: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2.科学精神: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明的关系。
3.公共参与: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议题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华夏祖先们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奋斗的汗水。
中国数学起源于上古至西汉末期,全盛时期是隋中叶至元后期,接下来在元后期至清中期,中国数学的发展缓慢。
在逐步摸索中,华夏民族的祖先先是结绳记数,然后又发展到“书契”,五六千年前就会写1到30的数字,到了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祖先们不但能写3 000以上的数学,还有了加法和乘法的意识。
到了战国时期,四则运算得到了确立,分数计算也开始被应用于种植土地、分配粮食等方面;几何领域出现了勾股定理,代数领域出现了负数概念的萌芽。
最令后人惊异的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对策论”的萌芽,著名的军事家孙膑提出过“斗马术”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内容,正反映了对策论中争取总体最优的数学思想,这一数学分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或以后,才作为一门学科形成的。
[探究任务]1.(描述与分类·政治认同)材料中古代中华数学思想的发展具有什么特点?这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意义?提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这说明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民族,我们应有足够的自信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2.(解释与论证·科学精神)古代中华数学思想得到高水平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古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水平高;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中华民族在农业生产、战争等中的伟大创造力等。
1.形成(1)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
②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2)联系(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相互依赖:
②相互影响:
(2)理解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意义(方法论)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及其基本特征
①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是作为整体的组成元素、因素、方面、部分而存在。
(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原理】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与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也会影响部分。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有目标;
(2)【原理】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优化的方法
【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1)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合作探究1】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以全国10.7%的土地,承载了全国28.1%的人口,为全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中部地区却出现了经济放缓的趋势,位于中国版图中心的这一地区正面临“凹陷之忧”。
在GDP总量上,中部与东部之间的差距在20多年间增加了6倍。
材料二: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被列为中国经济发展重点之一。
会议提出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
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
运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分析中央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性。
【合作探究2】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会议指出,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是集各方之力、汇各方之智的全国大协作工程,是体现现代化科学管理要求的大型复杂系统工程。
工程接口协调复杂,涉及领域广,参研参试单位多,有数百个单位、上万人参加。
国防科工委会同各有关部门成立了工程领导小组,任命了工程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两总”系统,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工程的实施。
参加工程研制、建设、试验、科学应用的各部门和单位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同心同德、众志成城,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协调解决了大量难题,走出了一条投入少、速度快、效益好的发展路子。
请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运用系统优化方法保障工程圆满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