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回热加热系统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76
热水回水泵工作原理
热水回水泵是一种用于热水循环系统的设备,其工作原理如下:
1. 循环管道:热水回水泵通过一根或多根管道与热水系统中的热水回水管道相连接。
在这些管道中,热水由热源供应,比如锅炉或热水器,流入供暖系统进行加热。
2. 泵的工作:热水回水泵内部包含一个电机和一个泵体。
当电机启动时,它产生的动力将传输给泵体,使其旋转。
3. 水的循环:热水回水泵的泵体通过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将冷却的回水从回水管道中吸入,并通过泵体将其推入供暖系统中。
4. 热水循环:在供暖系统中,热水被带入各个热源设备,比如散热器或供暖管道。
热水经过散热器或管道后,温度逐渐下降,变为冷却的回水。
5. 回水处理:热水回水泵将冷却的回水重新引导回供热设备,比如锅炉或热水器。
这样,回水可以得到再次加热,循环供暖系统中,提高供暖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热水回水泵的工作需要与热源设备配合操作,以及有相应的控制系统来控制泵的启停,以确保热水的循环工作顺畅。
热水回路原理
热水回路是指通过管道系统将热水从热源处输送到需要热水的
地方,然后再将冷却后的水返回热源处重新加热的循环系统。
热水
回路主要应用于供暖系统、热水供应系统等领域,其原理和工作过
程对于建筑物的舒适度和能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
首先,热水回路的原理基于热传导和热对流的物理规律。
热水
从热源处获得热量后,通过管道输送到需要热水的地方,然后释放
热量,使周围环境温度升高。
在这个过程中,热水的温度逐渐降低,变成冷水,然后通过另一组管道返回热源处重新加热,形成循环。
其次,热水回路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加热、输送、释放热量和
返回等几个基本阶段。
首先,热水通过加热设备(如锅炉、热水器等)获得热量,然后通过管道系统输送到需要热水的地方,比如暖
气片、热水龙头等。
在这些地方,热水释放热量,使室内温度升高,起到供暖或者热水供应的作用。
随后,冷却后的水再通过另一组管
道返回热源处重新加热,形成循环往复。
此外,热水回路的设计和运行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管道布局、流体流速、热源选择、控制系统等。
合理的管道布局可以减少
能量损失,提高热水的输送效率;适当的流体流速可以保证热水在
管道中的流动稳定,避免管道堵塞或者泄漏;合适的热源选择和控
制系统可以保证热水的温度稳定和能源利用效率。
总之,热水回路作为热能传递和利用的重要方式,对于建筑物
的供暖和热水供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热水回路的原理和工
作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和运行供暖系统和热水供应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大系统简介一、燃烧系统燃烧系统由输煤、磨煤、燃烧、风烟、灰渣等环节组成,其流程如图2所示。
(l)运煤。
电厂的用煤量是很大的,一座装机容量4×3O万kW的现代火力发电厂,煤耗率按36Og/kw.h计,每天需用标准煤(每千克煤产生70O0卡热量)360(g)×120万(kw)×24(h)=10368t。
因为电厂燃煤多用劣质煤,且中、小汽轮发电机组的煤耗率在40O~5O0g /kw·h左右,所以用煤量会更大。
据统计,我国用于发电的煤约占总产量的1/4,主要靠铁路运输,约占铁路全部运输量的4O%。
为保证电厂安全生产,一般要求电厂贮备十天以上的用煤量。
(2)磨煤。
用火车或汽车、轮船等将煤运至电厂的储煤场后,经初步筛选处理,用输煤皮带送到锅炉间的原煤仓。
煤从原煤仓落入煤斗,由给煤机送入磨煤机磨成煤粉,并经空气预热器来的一次风烘干并带至粗粉分离器。
在粉粉分离器中将不合格的粗粉分离返回磨煤机再行磨制,合格的细煤粉被一次风带入旋风分离器,使煤粉与空气分离后进入煤粉仓。
(3)锅炉与燃烧。
煤粉由可调节的给粉机按锅炉需要送入一次风管,同时由旋风分离器送来的气体(含有约10%左右未能分离出的细煤粉),由排粉风机提高压头后作为一次风将进入一次风管的煤粉经喷燃器喷入炉膛内燃烧。
电厂煤粉炉燃烧系统流程图目前我国新建电厂以300MW及以上机组为主。
300MW机组的锅炉蒸发量为10O0t/h(亚临界压力),采用强制循环(或自然循环)的汽包炉;600MW机组的锅炉为200Ot/h的(汽包)直流锅炉。
在锅炉的四壁上,均匀分布着4支或8支喷燃器,将煤粉(或燃油、天然气)喷入炉膛,火焰呈旋转状燃烧上升,又称为悬浮燃烧炉。
在炉的顶端,有贮水、贮汽的汽包,内有汽水分离装置,炉膛内壁有彼此紧密排列的水冷壁管,炉膛内的高温火焰将水冷壁管内的水加热成汽水混合物上升进入汽包,而炉外下降管则将汽包中的低温水靠自重下降至下连箱与炉内水冷壁管接通,靠炉外冷水下降而炉内水冷壁管中热水自然上升的锅炉叫自然循环汽包炉,而当压力高到16.66~17.64MPa时,水、汽重度差变小,必须在循环回路中加装循环泵,即称为强制循环锅炉。
热水循环原理热水循环是指通过管道将热水从热水源头输送到需要热水的地方,然后再将冷却的水返回到热水源头进行再次加热的过程。
这种循环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供暖、热水供应以及工业生产中的热水循环系统中。
热水循环原理是通过利用热水的物理性质和管道系统实现热能的传递和再利用。
首先,热水循环系统需要一个热水源头,通常是一个热水锅炉或者热水循环泵。
热水源头会将热水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通过管道输送到需要热水的地方,比如暖气片或者热水龙头。
其次,热水在输送过程中会逐渐降温,因此需要一个回流管道将冷却的水返回到热水源头进行再次加热。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循环系统,热水不断地被加热和输送,然后冷却并返回到热水源头。
热水循环系统中的管道设计和布局也非常重要。
合理的管道设计可以减少能量损失,提高热水的输送效率。
另外,管道的绝缘和保温也是很重要的,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提高系统的能效。
热水循环系统还需要一些控制装置,比如温度传感器、阀门和泵等。
这些控制装置可以监测和调节热水的温度和流量,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和能效。
总的来说,热水循环原理是通过合理的管道系统、热水源头、回流管道和控制装置,实现热水的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热水循环系统的设计和运行需要综合考虑热水的输送效率、能源利用效率、系统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等因素,以实现最佳的热水循环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热水循环系统的设计和运行需要专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进行综合考虑和实施。
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合理的运行,热水循环系统可以为建筑物供暖、热水供应以及工业生产提供稳定、高效的热水服务,为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热水循环原理是通过管道系统、热水源头、回流管道和控制装置实现热水的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合理的运行,热水循环系统可以为建筑物供暖、热水供应以及工业生产提供稳定、高效的热水服务,为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热水采暖系统工作原理
热水采暖系统是一种常见的供暖方式,其工作原理主要分为热水循环、供热和回水三个部分。
在热水循环部分,系统中的热水通过管道输送到供暖区域。
通常情况下,这些管道是埋在地板板层下或墙壁内,以保持供暖设备的连接和供热区域的散热。
供热部分是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一般由热水锅炉或热水炉组成。
这些设备通过燃烧燃气或油料来加热水,使其提供所需的热量。
加热后的热水通过管道输送到供暖区域,将热量传递给供暖区域的各个部分。
回水部分是供热过程的最后阶段,将冷却的热水从供暖区域输送回锅炉或炉灶,以继续加热。
这个循环过程将持续进行,直到进入供暖区域的热水达到所需的温度。
除了以上基本原理外,热水采暖系统还包括一些附加设备,如循环泵、阀门和控制器等。
循环泵用于推动热水在管道中循环,以保持供暖区域的稳定温度。
阀门和控制器则用于调节和控制热水的流动和温度,以满足不同供暖需求和节能要求。
总体而言,热水采暖系统通过循环、供热和回水三个部分的协调工作,将热水的热量传递到供暖区域,以提供舒适的室内温暖。
该系统具有高效、稳定和可控性的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居住建筑和企业机构等各种场所。
第六章回热加热系统及设备第一节概述原则性热力系统是汽轮机主要系统之一,由下列各局部热力系统组成:连接锅炉、汽轮机的主、再热蒸汽管道;抽汽回热系统;主凝结水系统;除氧器和给水泵的连接系统;补充水系统等。
对抽汽回热系统而言,习惯上,以除氧器为分界,把除氧器范围内的输入输出系统称为除氧器系统;除氧器以后,至进入锅炉省煤器的高压回热加热系统称为给水系统;凝汽器输出至除氧器的低压回热加热系统,称为凝结水系统。
一般原则性热力系统图见图6-1。
图6-1原则性热力系统回热抽汽系统是原则性热力系统中主要组成部分,即采用作过一部分功的蒸汽来加热进入锅炉的给水,采用抽汽加热锅炉给水的目的在于减少冷源损失,一定抽汽量的蒸汽作了部分功后不再至凝汽器中向冷却水放热,既避免了蒸汽的热量被循环冷却水带走,使蒸汽热量得到充分利用,热耗率下降。
同时由于利用了在汽轮机作过部分功的蒸汽来加热给水,提高了给水温度,减少了锅炉受热面的传热温差,从而减少了给水加热过程的不可逆损失,在锅炉中的吸热量也相应减少。
综合以上原因说明抽汽回热系统提高了机组循环热效率,因此抽汽回热系统的正常投运对提高机组的热经济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采用回热抽汽的级数越多,循环热效率就越高。
但在实际中,由于投资费用和场地的限制,抽汽的级数受到限制。
合理的给水温度、抽汽级数和参数应该根据汽轮机参数、加热器的形式、性能、疏水方式等情况综合加以优化。
总的原则是:尽量采用低焓、高熵的蒸汽,少采用高焓、低熵的抽汽。
荥阳电厂600MW超临界汽轮机有8级非调整抽汽,分别为3高、4低、1除氧。
其额定负荷时各级抽汽参数如表6-1。
表6-1 额定负荷(THA工况)时各级抽汽参数抽汽系统是引起汽轮机超速和进水的主要原因。
因此,除位于排汽装置喉部的低加抽汽管外,其余抽汽管道上均设有气动止回阀和电动隔离阀,气动止回阀在前,电动隔离阀在后,均靠进汽轮机抽汽口布置。
电动隔离阀作为防止汽轮机进水的一级保护,气动止回阀作为防止汽机超速并兼作防止汽轮机进水的二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