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肉及肉制品的贸易状况讲解共19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19
中国肉制品(熟食)加工行业全景速览内容概况:肉制品需求和价格的增长拉动着行业市场规模持续上涨。
由2015年的4350.7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5908.68亿元,复合增长率为7.95%,呈现出价位明显的上涨趋势。
如今人们不再像八九十代人们一样,逢年过节才能吃上肉,市面上充斥着琳琅满目的肉类制品,体现着国家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发展。
关键词:肉制品(熟食)加工市场规模、肉制品(熟食)加工发展背景一、行业概况我国是肉类生产大国。
肉制品大体可分为:传统风味的中式肉制品,如金华火腿、德州扒鸡、广式腊肠、南京板鸭等;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西式肉制品,如香肠、培根、肉糕、肉冻等。
肉制品是指以畜禽肉为主要原料加工成的肉制成品或半成品。
肉制品可以分为高温肉制品和低温肉制品。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肉类食品的需求迅速增长。
为了处理和防范市面上卫生不达标和用料不健康肉制品,近几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旨在保障市场肉制品的正常和健康流通,维护消费者的广大权益,让人们买到放心实惠的肉制品,提升国民幸福指数。
肉类富含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还含有各种维生素及钙、磷等人体所需元素,营养十分丰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镇化的加剧,肉制品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对肉类的加工亦日趋多样化、精细化。
我国肉制品产业逐步兴起,现在已基本建立起以现代肉类加工业为核心,涵盖畜禽养殖、屠宰及精深加工、冷藏储运、批发配送、商品零售及相关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二、发展现状2019年非洲猪瘟导致国内肉类产量有所减少,目前随着国家粮食安全的推行和养殖业的不断成熟,肉类产量有所回暖。
2022年我国肉类产量为9328.44万吨,同比增长3.76%。
其中猪肉产量为5541.43万吨,占比62.99%,牛肉羊肉产量分别为718.26万吨和524.53万吨,占到总肉类产量的7.33%和5.44%。
肉制品的产出直接受到肉类产量的影响。
中国肉类供应、猪肉产量、进出口情况及各类肉价趋势分析1980-2019年,我国肉类产量从1205万吨大幅攀升至7649万吨,年复合增长率4.9%;1980-1995年我国肉类产量处于快速增长期,年复合增长率10.3%,2009年我国肉类产量步入平稳期;2019年主要是受非瘟影响,肉类产量降至7649万吨,同比下降11.3%。
2009-2018年我国人均肉类产量在60公斤上下波动,2019年受非瘟影响降至54.6公斤;2019年我国肉类产量占比:猪肉55.6%、禽肉29.3%、牛肉8.7%、羊肉6.4%。
2000-2018年,我国猪肉产量从3966万吨上升至5404万吨,猪肉占肉类总产量比重由65.9%下降至62.7%,受非瘟影响,2019年我国猪肉产量大降至4255万吨,占比大幅下滑至55.6%;2000-2019年,我国禽肉产量从1271万吨大幅上升至2239万吨,禽肉占肉类总产量比重由21.1%上升至29.3%;我国牛肉产量从513万吨上升至667万吨,牛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比重由8.5%上升至8.7%;我国羊肉产量从264万吨上升至488万吨,羊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比重由4.4%上升至6.4%。
二元种猪断档三元补,2020年猪肉产量或同比降30%;禽肉产量或快速增长,难补猪肉巨大缺口;牛羊自身受限,产量增长缓慢;全球肉类出口量或下调,2020年我国进口增量有限;2020年我国肉类供应同比降幅或达535万吨。
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从3,180万头下滑至1,913万头,累计降幅高达39.8%;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自2019年10月开始环比回升,2019年10月-2020年2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速分别为0.58%、4%、2.2%、1.2%、1.7%,2020年2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较2019年9月回升10%。
生猪繁育体系包括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商品代生猪。
本轮去产能,除涉及二元母猪之外,祖代产能损失也过半,因此,产能的恢复需要经历曾祖代、祖代、二元种猪出栏;从曾祖代种猪到祖代育成大约需要14个月,从祖代种猪配种到二元种猪育成需要14个月左右,从二元母猪配种到猪出栏需要1年时间。
中国肉类出口的现状与发展中国是畜牧业大国,2 0 05年肉类产量7 7 7 O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9%,中国的猪肉产量和销量仍为全球之最,产量5009万吨,占全球猪肉产量的近一半,位居世界第一。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畜禽生产水平及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肉类贸易正对全球肉类贸易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一、猪肉1、中国猪业在世界中的地位根据FAO的报告,2005年全球猪肉产量的增幅相对较小,达1.02 7亿吨,上涨1.7 8%。
发达国家的猪肉产量略有增加。
由于出口增加,带动价格上涨,使南美洲猪肉产量提高了6%。
墨西哥、越南和许多其他亚洲国家的猪肉需求旺盛,使得2 0 05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量中所占份额提高至6 2%。
2 005年我国活猪存栏4.9亿头,出栏6.5亿头,猪肉产量5 009万吨,比上年增长6%,约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64%,占全球猪肉产量的近一半,位居世界第一。
2、猪肉生产持续增长二十年来,我国养猪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全国猪肉产量达到了5 0 09万吨,分别比1 98 0年和1 9 9 0年增长了34 O%和11 9%。
2 O年来,我国生猪的饲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2 0 00年全国生猪的平均胴体重、出栏率和每头存栏猪年产肉量都比前20年或前1 0年有较大提高,其中每头存栏猪年产肉量分别是前2 0年前1 0年的2.6倍和1.5倍。
但与养猪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例如,2 00 0年我国每头存栏猪年产肉量为9 5.4公斤,而美国、德国和丹麦均超过140公斤。
也就是说,我国饲养一头半猪的产肉量,相当于发达国家饲养1头猪的年产肉量。
我国生猪市场价格,自2 00 3年7月持续走高以来, 2 0 05年在高价位上小幅度下降,1 0月份以来,下降幅度较大,但是由于元旦、春节等节日需求的拉动,又有所上涨,全年生猪价格平均8.1元/千克,比2 0 04年的8.7元/千克下降6.8 8%。
禽肉贸易出口现状及对策改革开放以来,释放了我国农村巨大的生产潜力,禽肉生产得到了快速增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禽肉生产国。
日本则由于受到本国国情的限制,耕地有限,农业生产成本高,农副产品自给率一直较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每年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农产品,满足国内的需求,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亚洲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
中日一衣带水相邻,农产品结构互补性强,再加之运输保鲜的便利性以及我国禽肉产品价格优势,使我国在开发日本禽肉市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日本也自然成为我国禽肉最大的出口国。
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到食品安全、各类贸易壁垒等的影响,两国之间的禽肉贸易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然而,中日禽肉贸易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准确把握两国贸易的波动规律,分析波动的致因并采取相应对策,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特别是禽肉出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日禽肉产品贸易下降的动态分析禽肉是我国较早进入国际市场的畜产品,较大规模的出口可追索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
在高峰期的2000年,仅对日本的出口量即达35.14万吨。
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到美国、泰国和巴西强有力的竞争,以及贸易保护与食品安全的影响,我国禽肉出口量有较大幅度下降,仅出口日本的禽肉产品总量一直稳定在19-20万吨之间(见表1、2)不足高峰年份的55%。
分析中日两国禽肉贸易的波动变化,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一是对日禽肉出口占我国禽肉出口总量的份额在逐渐减少,但仍然是我国禽肉的主要出口国。
由2000年占我国禽肉总出口的69.6%下降到2008年的41.7%。
二是对日禽肉出口总量有波动但总体呈下降态势。
以近10年变化为例,2000年出口总量为35.15万吨,而2008年仅为13.89万吨,期间的低谷年份为2004、2005和2008年,年出口总量低于20万吨;其他年份则维持在20万吨以上。
三是对日禽肉出口的产品产品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最高峰2000年,生肉出口占出口总量的77.2%,占出口总值的61.9%;熟肉出口占总出口量的22.8%,占出口总产值的38.1%;而较低年份的2008年,熟肉出口占总出口量上升为99.99%,占出口总产值上升为99.99%。
猪肉贸易情况汇报范文近年来,全球猪肉贸易一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肉类产品之一,猪肉的国际贸易在全球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全球猪肉贸易情况进行汇报,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首先,从全球范围来看,猪肉贸易总体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猪肉贸易额在过去十年中平均每年增长超过5%,其中亚洲、欧洲和北美地区是全球猪肉贸易的主要参与者。
亚洲地区的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是猪肉进口大国,而欧洲地区的德国、西班牙和丹麦等国家则是猪肉出口大国。
北美地区的美国和加拿大也在全球猪肉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次,从各国猪肉贸易政策来看,各国对猪肉贸易的政策和规定各不相同。
一些国家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通过关税和贸易壁垒来限制猪肉的进口,以保护本国猪肉生产业。
而另一些国家则采取了开放政策,鼓励猪肉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以扩大市场和促进经济发展。
这种政策差异也导致了全球猪肉贸易格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再次,从猪肉贸易的市场需求来看,全球各国对猪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猪肉作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尤其是在亚洲地区,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猪肉消费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因此,全球猪肉贸易市场的潜力巨大,各国猪肉生产和贸易企业应充分把握机遇,加强合作,共同开拓市场。
最后,从猪肉贸易的发展趋势来看,全球猪肉贸易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将更加紧密,猪肉贸易也将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提升,猪肉贸易的质量和效率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全球猪肉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全球猪肉贸易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各国猪肉贸易政策和市场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猪肉贸易的发展潜力巨大,发展趋势向好。
希望通过本文的汇报,能够为相关行业和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共同推动全球猪肉贸易的健康发展。
肉类行业分析报告第一部分:行业概述肉类行业是指生产、加工和销售各种肉类产品的经济部门。
随着人们对高蛋白食物的需求增加,肉类行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将对肉类行业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市场规模、供应链、竞争格局等方面的内容。
1.1 市场规模肉类行业市场规模庞大,涵盖了各种肉类产品,如牛肉、猪肉、禽类、羊肉等。
根据国际食品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肉类市场在过去十年中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其中,中国一直是全球肉类市场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增加的消费能力使得中国成为全球肉类行业的巨大潜力市场。
1.2 供应链分析肉类供应链包括诸多环节,从养殖、屠宰到加工和分销等。
养殖环节是肉类供应链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肉类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度提高,肉类养殖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屠宰和加工环节,技术的进步和自动化设备的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分销环节则涉及到零售商、超市和餐饮业等渠道。
1.3 竞争格局目前,全球肉类行业竞争激烈,主要来自于国内外的大型肉类生产商和加工商。
这些企业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增加品种创新来提升竞争力。
同时,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动物福利的要求也使得企业需要更加关注产品的可追溯性和可持续性。
第二部分:肉类行业的挑战和机遇肉类行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行业的发展趋势。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挑战和机遇:2.1 挑战2.1.1 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肉类行业需要面对不断增加的监管和质量标准,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同时,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也推动了行业向更高标准的发展。
2.1.2 环境压力肉类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养殖业产生的废物、水资源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等问题,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肉类行业需要采取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1.3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球各行业的重要议题之一。
中国肉类产量、进出口量及消费量分析:国内肉类产量下降,主要受猪肉影响中国肉类消费全球占比第一,2018年我国人口为13.93亿人,全球占比18.3%,消费肉类7469.8万吨,全球占比为28.4%。
2019年肉类消费被价格抑制。
2014-2018年,国内肉类消费平均值为8939万吨。
2019年受肉类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影响,国内肉类消费量为8133万吨,同比下降8.93%。
2015-2019年国内肉类消费总量及同比增速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国内肉类消费主要受价格负面影响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肉类消费35.12千克/年,同比增长9.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肉类消费36.70千克/年,同比增长6.4%,农村居民人均肉类消费33.1千克/年,同比增长13%。
2013-2018年人均肉类消费量从19.77千克/年增长至22.83千克/年,年复合增速为2.43%。
国内人口、居民均可支配收入驱动肉类消费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国内肉类2019年产量下降,主要是受猪肉影响。
2019年国内肉类总产量为7649万吨,同比下降11.31%。
2019年国内猪肉产量为4255万吨,同比下降21.26%。
从各肉类占比来看,猪肉占比下降7pct至55.6%;其他肉类产量占比均有所提高,其中,禽类、牛肉、羊肉分别提高4.9、1.3、0.9pct至29.3%、8.7%、6.4%。
2005-2019年国内肉类总产量及同比增速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005-2019年国内猪肉产量及同比增速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005-2019年全国各类肉产量占比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20年国内猪肉消费预计仍将同比下降。
短期内,由于生猪出栏量难以快速恢复,需求继续受制于猪肉价格高企,预计2020年国内猪肉消费同比仍将下降。
预测2020年中国猪肉消费量为3775万吨,同比下降15.86%。
2020年国内猪肉消费预计仍将同比下降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中国猪肉全球消费占比最大。
肉制品加工进出口贸易情况及趋势分析肉制品加工企业的原料主要来源于畜牧业,而畜牧业的市场价格比较不稳定,往往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这也就意味着肉制品加工企业常常会面临着成本上升的压力。
为此,企业需要加强原料供应链的管理,通过采取多种策略降低成本,如优化生产技术、扩大规模效益等。
代工模式下的利益分配问题。
在肉制品加工行业中,代工模式较为常见。
企业与代工方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成为环保压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之一。
企业需要在代工模式下强化合作与沟通,实现共赢。
肉制品加工是指通过对不同来源的动物肌肉组织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各种不同口味、品质和用途的食品。
这些食品种类繁多,包括腌制品、熏制品、干燥品、热加工品等等。
其主要目的是提高肉制品的品质、延长货架期以及增加产品附加值。
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一、肉制品加工目标肉制品加工作为一种传统的食品加工技术,已经存在了上千年的历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食品品质和卫生安全的更高要求,现代肉制品加工技术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
而肉制品加工目标,则是指以提高肉制品的营养、口感和滋味为主要目标,同时还要注意保持肉制品的卫生安全。
(一)营养目标1、提高蛋白质含量在生长发育和健康维护中,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
而肉类是含有较高蛋白质的食品之一,因此肉制品加工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蛋白质含量。
通过科学合理的肉类精细加工,可以提取出肉类的蛋白质,制成各种肉制品。
例如腊肉、火腿等肉制品就是通过肉类加工技术制成的,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2、提高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肉类不仅富含蛋白质,而且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例如维生素B 群、维生素E、钙、铁等。
肉制品加工的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地保留这些营养成分,并且在加工过程中适当地添加其他营养成分。
比如可以在火腿加工过程中添加维生素C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