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8.75 MB
- 文档页数:28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基础题】读“四大高原的自述”,完成下面小题。
1.漫画所示四大高原的地形特征,对应正确的是()A.A一青藏高原B.B一云贵高原C.C一内蒙古高原D.D一黄土高原2.我们陕西省北部位于()A.A高原B.B高原C.C高原D.D高原【答案】1.A 2.B【解析】1.漫画A“远看成山,近看成川”指的是青藏高原;漫画B皱纹指的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景观;漫画C痘印,坑坑洼洼指的是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漫画D皮肤光滑,平坦指的是内蒙古高原辽阔坦荡,草场广布的景观。
故选A。
2.黄土高原范围包括中国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主要包括山西、宁夏大部,陕西中北部,甘肃东南部等。
因此,陕西省北部位于B黄土高原。
3.我国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了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等地形区则镶嵌其间。
下列图中字母位置表示黄土高原的是()A.B.C.D.【答案】C【详解】读图可得,①是塔里木盆地,②是东北平原,③是黄土高原,④是青藏高原。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下图中表示秦岭的数字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详解】读图可知,黄士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大致北起长城,南至③秦岭,西抵②祁连山乌鞘岭,东到①太行山,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距今有一千六百年的陕西省柏社村,拥有二百多个地坑式窑洞(见图),展示出独树一帜的关中窑洞文化。
据此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此地适合挖窑洞的主要原因是()A.黄土层厚,直立性好B.红壤广布,土质粘重C.黑土深厚,肥沃粘重D.冻土广布,不易坍塌6.与其他地区窑洞相比,此地窑洞多为地坑式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较平坦B.山崖沟谷多C.高温多雨D.植被茂密7.这里的人们有在院子中央或周围种树的习惯,主要目的是()A.安全警示B.美化环境C.夏季乘凉D.冬季阻风【答案】5.A 6.A 7.A【详解】5.由图可知,图中所示的黄土高原适合挖窑洞,是因为当地黄土层厚,直立性好,适合开挖,与红壤、黑土和冻土无关,故选A。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法学法分析、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板书设计以及说教学反思五个板块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继东北三省后教材选择讲述的第二个地理区域,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并为学生日后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中学生半成熟、半幼稚;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做支柱的心理结构特点,我确定了一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让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②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③在地形图上识别本区主要的地形类型。
④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探讨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干旱的主要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②通过读图简要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
③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说教学重难点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以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特别是中国的自然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之上,并在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归纳分析能力,探究知识的热情高涨,思维深度、发散思维都有所增加的情况下的进一步学习。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思维导图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
第七章南方地区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三节“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第八章西北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第九章青藏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北方地区知识点汇总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地理位置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二、地形特征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三、气候1、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以上。
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四、黑土地和黄土地1、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2、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3、“黑土地”与“黄土地的自然差异”五、重要的旱作农业区(一)自然条件1、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北方地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
(二)主要作物1、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
2、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
(三)自然灾害灾害及成因: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1、解决措施:采取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发展节水农业。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一、位置、气候、地形1.称谓:“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2.东北三省包括:A黑龙江省,B吉林省和C辽宁省3.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山河大势。
4山环:由D大兴安岭E长白山F小兴安岭如马蹄形分布着K东北平原,5.水绕:1黑龙江2.乌苏里江与俄罗斯为临,3.图门江4.鸭绿江与朝鲜为临,5辽河,河流6松花江注入黑龙江6.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由于纬度较高,又紧邻着冬季风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1、黄土高原给人的印象:、、。
2、黄土高原的地表:、、严重。
3、黄土高原的范围:东起,西至,北连,(大致以为界),南抵。
4、黄土高原上奔流着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5、黄土,便于。
【二】、风吹来的黄土6、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7、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得到广泛认同。
8、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①原因:黄土土质极易遭受侵蚀。
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沟壑。
②结果:形成、、、多种多样的地貌景观。
【三】、风吹来的黄土9、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成因:严重的水土流失。
10、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是。
1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①;②;③。
人为原因:①;②;③。
12、水土流的危害:①;②;【四】、水土保持1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保持的经验:①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工程措施:修建梯田、修挡土坝。
②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
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14、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意识到,要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将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
【试题精选】1、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说法错误的是()A 东起太行山B 西至乌鞘岭C 北连内蒙古高原D 南抵南岭2、下列不属于黄土高原的人文或者自然地理特点的是()A 千沟万壑B 陕北窑洞C 白山黑水D 信天游3、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下列不是黄土可开挖窑洞的原因的是()A 黄土土质疏松B 黄土具有直立性C 黄土不易崩塌D 黄土比较干燥4、黄土容易受流水侵蚀,是因为()A 黄土土质疏松B黄土具有直立性 C 黄土不易崩塌 D 黄土比较干燥5、下列哪一个不是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的描述()A 地表破碎B 沟壑纵横C 地势平坦D 塬、梁、峁、川6、下列不属于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的是()A 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B 长期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C 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D 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7、防治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A 植树种草B 修建梯田C 修挡土坝D 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8、防治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①植树种草②修建梯田③修挡土坝④合理安排农业生产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9、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①植树种草②修建梯田③修挡土坝④退耕还林还草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②③④D ②③④10、植树种草对水土流失有什么作用()①涵养水源②保持水土③减少水土流失④能有效减少暴雨和流水对地表的侵蚀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②③④D ②③④11、关于黄土高原的黄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A 冰川说B 水成说C 风成说D 火山灰堆积说12、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A 内蒙古高原B 云贵高原C 黄土高原D 青藏高原13、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是()A 竹楼B 平房C 窑洞D 蒙古包14、黄土高原在人头脑中的印象()①白羊肚头巾②窑洞③北大仓④信天游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②③④D ②③④15、对黄土高原的认识()①千沟万壑②地表破碎③水土流失严重④白山黑水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②③④D ②③④1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经验有()①打坝淤地②林草护坡③植树种草④退耕还林、还草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②③④D ②③④17、不是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的是()A 黄土梁B 黄土坝C 黄土峁D 黄土塬【亲爱的同学们,成功的大门向你敞开,努力去打开吧!】。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课前预设教学视频中说水土流失把村庄和农田都冲走了.那下面我们来有逻辑地整理一下水土流失的危害(逻辑—填空)。
1、水土流失带走肥沃的表层土,使得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下降。
2、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使得黄土高原中游河段成为含沙量最大的河段。
3、水带着泥沙继续流向黄河下游,下游河道变宽,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一遇暴雨容易形成洪灾。
……水土流失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使得黄土高原的经济与同时期其他城市相比处于衰退状态.【板书】【过渡】那水土流失和哪些因素有关?我们一起做实验探究。
探究其与“自然因素-—植被、降水强度、坡度、土质”和“人为因素"的关系,并结合黄土高原区域环境提出相对应的治理措施。
(教师指导试验进行)学生观察动画,思考回答:“水把山整个给冲走了、水下来直接冲到地里、把粮食冲走了、再不想办法就没法生存了”设置情景,引发学生兴趣,话题轻松,主要用来引出主线,为后面的情感价值观教育打下铺垫。
【总结】水土流失主要跟两大因素有关——学生感受黄土高原的区域经济发展从繁荣走向衰退,体会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性和治理的必要性。
学生分小组进行试验探究小组汇报视频传递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并从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提高分析、综合素质。
当堂练习(5分钟)( )A.①B。
② C.③D。
①②③2.(河南驻马店平舆期中)下列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中,属于人为原因的是()A.过垦过牧 B。
土质疏松C.植被稀少D.降水集中在7、8月份【讲解】第一题: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等高线稀疏的地方面积较,大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如图③;黄土梁是长条形的黄土高地等高线稀疏的地方成典型的长条状,如图②;黄土峁是四周低,顶部高而平坦的小土墩,如图①。
故选B。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解题,回答问题:1——B;2—-A;以课堂练习的方式促进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切实了解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进行补缺补漏,或者进一步总结,检验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请看视频《黄土高坡》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黄土而得名。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会遥想这片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会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当然也会提到白羊肚头巾、信天游等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二、知识讲解考点1 文明的摇篮1.称谓:文明的摇篮黄土风情: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
2.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如华夏始祖炎黄二帝。
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4范围:黄土高原东起A太行山、西至B乌鞘岭、北连C长城、南抵D秦岭。
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
5、黄土地貌景观: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残留的高原面)、梁(长条状的山梁)、峁(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地地区)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考点2 严重的水土流失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考点3 水土保持的措施(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4)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三、例题精析考点一文明的摇篮例1“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黄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山。
42教学参考■H IB iaB2020 年第 7 期•下#堂教学多媒体环境下的初中地理情境教学—以“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为例景嘉慧(黑龙江省大庆市兰德学校,黑龙江大庆)【教材版本】人教版教材《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 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运用图文资料了解黄土髙原的位置 范围、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及黄土高原的地貌类型;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 因,理解相关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 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及观察、分 析问题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可 持续发展观念。
【内容分析】本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自然环境特别是 中国区域地理,对其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 学习。
黄土高原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案例,这里是世界 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地貌特征明显,生态环境问题 严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地理各 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能力、积累知 识和归纳分析的能力,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 的好奇心,表达欲望强烈,同时互联网操作能力强,也 具备了运用互联网搜集、整理和制作课件的能力。
但 是,学生搜集的信息素材过于宽泛,整理的信息主题 不突出,教师需要在课前指导学生筛选有用信息,分 清主次。
【设计思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将本节课的学习活动 分为课前和课上两部分进行。
课前看微课、分任务,课上以学生为主体,提供展示的平台,设计小组汇报、合作探究、分析总结等教学活动。
对于本节课部分抽 象枯燥的问题,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营造“黄土”氛围以增加学生的间接 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主要采 取模拟实验、提问题、理关系、看视频等多形式优化情 境,使学生能够“看得到”“感得到”黄土高原;创设问题 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分 析,抓住事物特征,理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导学案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学习目标】1.结合地图资料,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感受独特的“黄土风情”,分析民风民俗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风成说”。
4.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能辨认塬、梁、峁、川等黄土地貌。
【学习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2.难点:感受独特的“黄土风情”,分析民风民俗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知识清单】1.文明的摇篮(1)黄土高原因覆盖着厚厚的_______而得名,地表_______,支离破碎,_______严重。
(2)黄土高原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___,北连_________高原(长城为界),南抵________。
(3)_______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_______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
2.风吹来的黄土(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_______区,海拔在_______,地表覆盖着厚厚的黄土。
(2)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_______的侵蚀。
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多样的黄士地貌景观。
(3)沟谷进一步发育成_______,_______是黄土高原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方。
【学习探究】1.活动:读图认图——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活动安排:请你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时间3分钟。
(1)请在地图上找到黄土高原的地理边界,并在地图上用红笔标注出来。
(2)找一找黄土高原主要都包括哪些省份?2.活动:探究思考——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活动安排:观察下列黄土高原的黄土形成示意图,小组合作讨论“风成说”的具体原理。
3.活动:合作探究——黄土高原的地貌活动安排: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小组合作探究黄土高原地貌之间的不同关系,组内讨论完成后,不同小组可以相互交换意见,时间4分钟。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地理教案范文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地理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地理教案1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
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讲授新课]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学生能够结合相关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照片等,认识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图表、图资料,提取相关信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2)通过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以及这些“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不断地渗透乡土地理知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理分析、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貌景观。
教学难点:结合图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读图归纳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理课本、地理填充图册新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课(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黄土景观,那么黄土的由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同时给出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图片和鲸鱼沟及其周边的景观图片)知识点一、明的摇篮明的摇篮1、位置和范围读图6.25,完成下列各题。
在图中圈划出以下地理事物:(1)黄土高原的范围:太行山、乌鞘岭、内蒙古高原、秦岭。
( 2 ) 黄土高原所在的省级行政区: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到渭河和西安,知道本地区的位置。
1、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填空:黄土高原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以为界),南抵。
2、学生在图中重点圈出秦岭和渭河以及西安;明确西安(包括灞桥)的位置,知道西安(包括灞桥)也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黄土高原说课稿初中地理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本次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地理中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特征。
通过学习黄土高原,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北方地区的地貌、气候、生态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篇课文是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教学内容背景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的形成、地貌、气候、生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和研究价值。
通过学习黄土高原,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北方地区的地貌、气候、生态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组成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帮助学生了解其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
黄土高原的形成:介绍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包括风力作用、水流作用等,帮助学生理解其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包括沟壑纵横、梁峁交错等,帮助学生掌握其地貌特征的基础知识。
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介绍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和特点,包括温带季风气候、干旱少雨等,帮助学生了解其气候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介绍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帮助学生了解其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介绍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包括农耕文化、能源基地等,帮助学生了解其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知识储备情况初中学生在之前的地理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概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