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95.50 KB
- 文档页数:14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1 年级八年级下册教学目标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来源:学*科*网]1. 知道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 了解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和形成原因。
4. 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了解其危害。
5. 掌握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2、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3、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和治理措施。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来源:学科网]1、设疑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更是环境灾难的治理者,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黄土高原,去把握她的脉搏,倾听她的心声。
谈谈自己对黄土高原的了解。
学生活动:谈论各自外出的见闻,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2、播放黄土高原图片,同时思考图中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形区?你是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3、知识检测———引出本课内容【过渡】:你能说出图片当中描绘的黄土高原的样子吗?想进一步了解那里的自然地理概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秘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来源:学.科.网Z.X.X.K]讲授新课1、文明的摇篮【过渡】谈谈生活中你对黄土高原的了解【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
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表述:黄土高原:位置、范围和地形类型。
读图6.25,学生在老师相关问题的引导下,认识黄土高原的地形。
提问:(1)在图中找出: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
(2)在图中找出: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黄土高原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以为界),南抵。
(4)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而得名,地表、,水土流失严重。
分析讨论:(1)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2)黄土高原人们在吃、穿、住等方面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一篇: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课标要求】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的第一节,是本册教材中重点分析的我国的一个地形区,非常具有典型性。
教材主要是让学生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而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及解决措施,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能力。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原因,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4、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懂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学难点】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地理区域,假如从飞机上看这一区域,只能看到零星的几丝绿色,那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窑洞居住。
黄河也流经其中,因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河,这区域就是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引导读图:黄土高原在哪儿呢?请同学们P24“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明确其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学习目标】1.运用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阅读图文资料,说出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及对民俗的影响。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4.通过实验、材料及小组探究,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后果,概括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及经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说出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及对民俗的影响。
难点: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及经验。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航拍中国——陕西》黄土高原片段。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内陆腹地,该地有多厚的黄土就有多深的奥秘。
今天,我们跟随航拍中国摄影团队,一起飞越黄土高原,去探访高原上的窑洞,见识该地深处的别样生活,开启我们的寻根之旅。
新课讲授:(一)高原之魂——中华文明的摇篮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图,得出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结合中国的行政区划图得出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大部分。
2.为什么黄土高原能成为文明的发源地?讨论:为什么黄河流域能成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学生发言,教师总结: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3.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观察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总结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
学生观察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得出“气候类型以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二)高原之情——多彩的风土民情1.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讨论:举例说说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生活及民俗,以及这些“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发言,教师补充总结: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且不易崩塌,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冬冷夏热,且黄土土层深厚,具有直立性,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第六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本节课课标解读: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的地形特征3、举例说明某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4、另外,本专题还可以承载中国“文化特色”部分以下内容: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二)本节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前半部分内容。
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惟一一个地形区,从人地和谐、可持续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安排,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了教材重组和资源整合,突出讲授“黄发展的角度讲,对学生的今后理论与实践活动会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占据重要地位。
根据课土高原地域文化”,“位置、范围”,“地形、地貌特征”以及“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等。
至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章节将做一专题放在下一节课学习。
二、说学生:由于学生已学习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六章“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等中国区域地理专题。
学生对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对北方地区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已有一定的认识,这为本节黄土高原的学习打下较好地学习方法和知识基础;另外由于本校的学生底子普遍较好,思维比较敏捷,知识面比较宽,所以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候,尽可能的让学生多一些思考、讨论的空间。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了解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的“黄土风情”2、结合地形图指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3、学会识别和描述“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黄土高原基本地貌,认识和了解“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特征。
4、认识和了解黄土高原形成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给学生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收集整理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资料,”,以课件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对黄土高原的深入探讨,旨在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发展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地理基本概念,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可能对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有直观的认识,但对其形成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还需进一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学会分析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2.课件: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形成原因、人类活动的图片和资料。
3.地图: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4.视频: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人类活动的影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人类活动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黄土高原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1、找到黄土高原的四至点。
2、黄土高原周边有哪些地形单元?3、找到黄土高原上的主要省区。
小组代表回答后,教师利用表格进行总结:活动二:黄土高原的形成1、阅读课本26页材料,认识黄土“风成说”。
2、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说说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3、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怎么形成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上厚厚的黄土是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的颗粒物被风吹来的。
2、①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水冲来的;②说明黄土流动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③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的。
3、地面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形成过程: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侵蚀。
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墚、岇、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塬:指残留的高原面,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墚: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岇:墚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川,川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掌握水土流失的原因、影响和治理措施。
教学过程活动三:探究水土流失1、读图,说说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2、讨论不同土质(沙土、黏土)、不同的坡度(陡坡和缓坡)、不同的降水轻度(暴雨和小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3、读图,分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有哪些?4、阅读材料,谈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了哪些危害?学生分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总结:1、实验的结果证明: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的状况相对不会特别严重。
2、①沙土土质比黏土土质的水土流失严重;②陡坡比缓坡的水土流失严重;③降水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总结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地表缺乏植被、山区坡度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3、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采矿、修路等。
4、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导致土地肥力下降;②是河流含沙量剧增;③造成旱涝灾害频繁;④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情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基本地理知识,对于中国的地理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和生态环境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进行地理现象的解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情怀,增强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分析其地貌特征、生态环境及其成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准备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等案例,用于分析。
3.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特殊的地理区域。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于地理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但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2.难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理解和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设计好讨论问题,准备好相关案例。
3.安排好课堂活动的时间和流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吗?”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是什么?”、“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有哪些?”等。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污染等,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和北方地区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提升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已经有了较好的习惯,但个别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方法不当,希望通过本节课堂有趣的实验活动改善这种情况。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认识黄土高原的地貌和地表特征,并解释其成因。
3、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4、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黄土高原景观图说出本区文化习俗及地貌特征。
2、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域,培养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水利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以及分布范围的寻找与确定。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1、通过案例分析了解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2、黄土高原内部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课前:自主预习,知识梳理。
环节名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预习预习书本P23~31第六章第三节的知识内容圈画出重点知识内容预习新课完成学霸智慧课堂P97~98上相应的课前预学内容利用速记手册和课本完成练习册的课前预学内容为新课教授做准备课堂: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评述评书讲解导学课件播放视频《黄土高原》风景,提出问题:1.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景观?2.视频中的景观属于我国哪个地区?3.你对这个地区的了解还有哪些?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详细了解它。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问题:1.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景观?2.视频中的景观属于我国哪个地区?3.你对这个地区的了解还有哪些?带着问题观看黄土高原的视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板书: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环节一:文明的摇篮1、黄土高原在哪?——图说位置提供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图和黄土高原的范围图。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形成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和学生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多媒体资源、实地考察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资源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和生态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资源:收集黄土高原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制作课件。
2.实地考察:学生进行黄土高原的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3.学习资料: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等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
3.能够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并能够通过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
4.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文原因,并能够提出治理与保护的措施。
(二)德育目标: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通过分析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3.对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方法探讨过程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生态建设。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
4.造成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美丽的大脚》的一段录像。
教师:从录像的画面中同学们是否能够判断出录像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形区?学生:黄土高原。
教师:从录像中同学们能够认识这是我国的黄土高原,看来同学们对黄土高原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
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黄土高原有多大?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怎么形成了今天这种独特的外貌?现在我们就来对黄土高原进行一次全面的认识。
二、进行新课(一)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教师:我们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有人曾经形容如果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做成1米宽和1米厚的黄土墙,则能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
下面哪个小组能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具体分布范围?学生:指图7-1-1“黄土高原的范围”,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包括:陕西省、山西省、甘肃省东部和宁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长治市黎城县南委泉中学刘志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2019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对《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这一区域地理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
本节教材以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为主题,由“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四个部分组成,教材紧扣“黄土”这一区域中心事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黄土文明”、“黄土风情”、“黄土景观”、“黄土成因”、“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等内容,突出具有鲜明“黄土特色”的区域地理特征,强调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对本区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影响。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让学生正确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学情分析】我校地处太行山山区农村,生源主要来自周边几个村庄,多数学生认为地理是非中考科目,对地理课的学习重视度不高。
虽然经过了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有关区域地理方面的知识,但由于部分地理内容很抽象,就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借助于地图、图片、录像和阅读材料等,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
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5.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关于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地理知识。
教材通过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黄土高原的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地形、气候、河流等地理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素养。
但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和生态环境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入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对黄土高原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深入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注,提高学生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
2.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内容。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图片,分析其特征。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4.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与黄土高原相关的案例资料,如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治理等。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如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策略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地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内容,呈现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与范围,识别本地区主要的地形类型;知道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探讨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干旱的主要措施;了解黄土高原丰富的能源资源、主要的煤矿。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简要说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描述、辨别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结合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通过小组协作探究解决措施;通过数据材料等了解该地区丰富的能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水土流失的成因和解决措施”的分析,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了解丰富的能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培养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能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典型的三种景观:塬、墚、峁。
【教学方法】情景设计法、读图分析法、资料归纳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平凡的世界》的小段宣传片)前一段时间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被拍成电视剧,很火,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看。
这部作品的背景是我国的陕西榆林,即黄土高原地区(展示电视剧中的背景图片)。
那黄土高原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我们首先来看看它的地理位置。
二、新课学习(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思考:地理位置可以用什么来描述?1.经纬度位置观察中国地图,辨认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
读教材89页图B黄土高原地形图,找出其大致经纬度范围。
2.相对位置读教材89页图B黄土高原地形图,圈出黄土高原四周的地形区,据此描述黄土高原在地形方面的相对位置;(二)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展示电视剧中的黄土高原背景图和梅县的景观图)大家看这两幅图,有什么明显的差异?(黄土多)好,那这里的黄土是这个地区本身就有的还是从哪里来的呢?阅读书本91页的阅读卡片,回答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
(“风成说”)(三)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平凡的世界》这部剧给我们的感受是很震撼的,这不仅仅是指心灵上的,也有视觉上的。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一章:黄土高原的地理概况1.1 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国的中部,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起长城,南抵秦岭。
掌握黄土高原的总面积,约为50万平方公里。
1.2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认识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类型,如黄土丘陵、黄土塬、黄土茆等。
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形成原因,包括风力堆积、水力侵蚀等自然因素。
第二章:黄土的成因与特性2.1 黄土的成因学习黄土的来源,了解黄土主要由风力从中亚、蒙古高原等地搬运而来。
掌握黄土的风化过程,以及它在搬运和堆积过程中的变化。
2.2 黄土的特性描述黄土的主要物理和化学特性,如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等。
分析黄土的工程性质,如强度低、抗冲性差、易侵蚀等。
第三章: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3.1 黄土高原的植被了解黄土高原的植被类型,如草原、灌木丛、落叶阔叶林等。
认识植被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保持水土、减缓侵蚀等。
3.2 黄土高原的水资源学习黄土高原的水文地质特征,了解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的分布。
掌握水资源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以及水资源短缺对当地农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4.1 黄土高原的农业生产了解黄土高原的农业生产方式,如旱地农业、梯田农业等。
分析农业生产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
4.2 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学习黄土高原治理的主要措施,如退耕还林、植树造林、草地建设等。
理解治理措施在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方面的作用。
第五章:黄土高原的文化与旅游5.1 黄土高原的民俗文化了解黄土高原的民俗文化特点,如民居建筑、饮食习惯、民间艺术等。
分析民俗文化在黄土高原地区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旅游开发中的潜力。
5.2 黄土高原的旅游资源认识黄土高原的旅游资源,如壶口瀑布、华山、延安等。
探讨旅游资源在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旅游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__黄土高原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黄土高原的独特之处。
此外,学生对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一定的认识,但需要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及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及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图表等教学素材。
2.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PPT课件,展示黄土高原的相关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独特风光,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
2.呈现(10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及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PPT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5分钟)针对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2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黄土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课一、文明的摇篮微课程(录音与图片同时播放):“在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
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
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被尊为华夏始祖的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
教师:请学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学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区域?学生:北方地区。
教师: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以及所跨的省区。
学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学生:所跨主要的省区有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在图中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所跨省区,在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同时又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基础。
教师:阅读24页第二段和图6.25,思考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有利条件?学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发展文明的有利条件是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曾经林草茂盛,环境宜人。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的先辈们依赖黄土高原,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源远流长的文化。
曾经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古代文明都起源于这里。
教师:利用下面一组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黄土高原人们在吃、穿、住等方面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羊肉泡馍口味厚重,热辣暖胃,符合黄土高原的气候又符合高原人的豪爽本质。
学生:白羊肚头巾,冬春可保暖,夏季防晒,另高原风大,还可以擦拭脸上的沙尘和汗水。
学生: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
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教师:补充并总结。
过渡:黄土高原共跨越了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公里,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这么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二、风吹来的黄土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1000~2000米,除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
那么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设计:将本框题知识设计成一场辩论(一组为风成说,另一组为水成说)。
学生为观众评委,赞成哪一种说法并说明持这种意见的原因,得票多的为优胜组。
【设计意图】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设计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其发表自已的观点,给学生一个能张扬个性、展示自已的舞台,并使知识点具有生发性。
可以出示两组资料,也可以引证课本27页的三组证据。
资料一: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高原,主要是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过来的。
资料二:黄土高原是水冲来的,古代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水把内陆的泥沙带到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
证据一: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证据二:黄土高原自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证据三:黄土的矿物成分与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教师总结:根据上面的证据,多数同学同意是风成说,大多数科学家也都同意风成说,但“风成说”也需要更加完善,希望对这方面知识感兴趣的同学将来对此有更加深入的研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学生:黄土高原为温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教师: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
黄土高原地表在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了哪些地貌景观呢?学生:形成了塬、梁、峁、川。
教师:引导学生读下图,了解这四种黄土高原上主要的地貌类型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图引导学生一步步了解黄土高原多种地貌的发育变化情况,加深学生对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特点的理解。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播放录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教师:通过以往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高原的特点是边缘陡峭、内部平坦,但黄土高原的地表却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样子。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水土流失)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教师思考: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寻找生活中的地理,是课标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地理这门学科的价值所在。
设计如下图的生活例子,将植被覆盖率不同的两盆花浇满水后倾倒,观察流出的水的浑浊度,用以探索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读下图思考并分组讨论。
(重点从植被覆盖率、坡度、夏季降水、人口、工农业活动等方面来分析。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
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例子来寻找、探究,在不断的探索交流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一、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土壤)二、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植被)三、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降水)四、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生产活动)五、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生产活动)教师:以上五点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哪些是自然原因,哪些是人为原因?学生:土壤、植被、降水这些方面造成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原因,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是人为原因。
教师总结:以上各小组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非常到位。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的原因,我们要从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两方面去探寻。
这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在分析其他区域环境问题时,要从多方面来思考,这样才能全面地看问题。
课件展示:如下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泥沙来自哪里?会造成哪些危害?学生:黄河的泥沙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里的气候特点分析黄土高原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
学生:旱涝灾害。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本29页活动第3题)思考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学生: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教师:让学生结合图6.3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学生: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教师: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思考黄河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将带来什么后果?学生: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在黄河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教师: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模拟实验和阅读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进而认识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四、水土保持教师:黄土高原的水土确实很难保持,但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要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并且确实摸索出许多成功经验。
设计1:读下图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黄土高原地表沟谷纵横,坡地非常多,如图中的1为挡土坝,2为陡坡,3为缓坡。
如果你的家就在斜坡附近,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有效地利用这些坡地既防止水土流失又增加收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人人参与的积极性,养成人人动脑的好习惯,并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乡来亲手设计、参与建设。
注意:此题开放性比较强,只要学生的设想有理就可鼓励,不能仅仅限于课本答案,以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设计2:沟谷和坡地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课本30页活动第1题,引导学生读下图说说打坝淤地对水土保持的作用及意义。
下图为林草护坡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图加深印象。
教师引导学生做简化总结: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②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
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例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④人口措施:实行计划生育。
承转过渡:通过上述措施既控制了人口数量,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教师:黄土高原要保持水土,必须退耕还林还草,那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还林还草呢?让学生做31页活动第2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
教师总结: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
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
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
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谈看法。
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