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5血培养的临床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12.20 MB
- 文档页数:77
血培养的临床意义
血培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于鉴定和确定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的感染。
其临床意义如下:
1. 确诊感染:血培养能够从患者的血液中培养出病原微生物,进而确定感染的种类和引起感染的病原体。
这有助于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 指导药物选择:血培养可以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药物敏感性测试,确定对哪些药物敏感,从而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3. 评估疗效:血培养能够检测感染的程度和控制感染的效果。
通过定期进行血培养,可以及时评估治疗的效果,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4. 预测预后:某些病原微生物或感染性疾病对治疗的反应较差,血培养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的预后,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 接种疫苗:对于特定的病原体,通过血培养可以鉴定其感染的类型,从而指导疫苗接种和预防措施的执行。
综上所述,血培养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和预防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血培养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血流感染的发生发展可以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其正确诊断不仅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误用和滥用,同时可以大大地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医疗花费。
而血培养这项实验室试验正是来确定导致患者感染的微生物是否已经侵入患者的血液,是血流感染的检测“宝典”。
正确的血培养标本采集方法在提高血流感染诊断水平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标本采集1.1 采血时间一般情况下,采集血培养标本阳性率较高的时间是:患者出现寒颤,体温升高之前;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立即采集血液做培养(心内膜炎例外);不能暂时停用抗菌药物且无明显寒颤阶段,应在第二次用药前采血。
1.2 采血次数1.2.1 多次采取血培养标本菌血症患者多数为间歇型,不管临床症状经历的严重程度,但患者血液中的病原菌浓度水平相当低。
多次采血科提高阳性检出率,减少漏检(尤其是暂时性菌血症),据此要求临床多次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培养,但24小时内一般不超过3次。
1.2.2 每次采集间隔时间每份血培养间隔时间应不超过5分钟,因为网状内皮系统对于一过性菌血症和间歇性菌血症在15-30分钟内可清除(CLSI规定每份血培养应同时获得,或尽可能短的时间内)1.3 接种血液数量1.3.1 血液标本采集量通常每毫升血量中含菌量很小,血培养的阳性率与血标本容量有关,据报道每增加1ml血标本可使血培养阳性率上升3%,所以采血量要足够。
通常采血量与培养基(肉汤)之比以1:5-1:10为宜,成人一次采血10-20ml,平均注入两个培养瓶(需氧、厌氧瓶)中,婴幼儿采血量为全血量的1%(1-2ml),儿童采集3-5ml。
当发生菌血症时,通常成人血液中含有的菌量小于1CFU/ml,而在儿童让生菌血症时,血液中含有的菌量常超过100 CFU/ml,所以婴幼儿、儿童采血量少于5ml不会影响培养的阳性率。
1.4 使用含添加剂培养瓶和无添加剂的血培养瓶相比,含有添加剂的血培养瓶的阳性率更高,但同时污染菌的生长也会更迅速。
血培养健康教育问答第一节认识血培养一、什么是血培养?它是将新鲜离体的血液标本接种于营养培养基上,在一定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使对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生长繁殖并对其进行鉴别,从而确定病原菌的一种人工培养法。
也就是说它是用来发现、识别细菌或其他可培养分离的微生物(如念珠菌属、霉菌属等)的一种方法。
这些微生物存在于血液中可引起某些疾病,如脓毒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
二、血培养的临床意义血培养查病原菌对诊断以下疾病很重要:菌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不明原因发热、假体植入后感染(人工关节、人工瓣膜)、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化脓性关节炎、肺炎等。
其培养结果有以下作用:(1)可以确定所感染病原菌的种属,医生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正确的抗感染治疗方案或调整治疗方案。
(2)能判断感染性疾病的类型,判断耐药情况,同时正确采取感染控制措施,确定是否需要隔离以减少院内感染。
(3)血培养还能提示预后,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医疗花费。
三、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不明原因发热常见于感染、结缔组织及肿瘤,特别是血液系统肿瘤病这三类疾病,其中感染性疾病占50%~60%,而血流感染又是临床常见的重症感染。
近年来,血流感染(BSI)的发病率有所增加,尤其ICU高发病率和死亡率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献报道,在英国,1990年血流感染共发生3万例,1998年增加到5万例,美国血流感染每年约为25万例。
在住院病人中,血流感染从1980年占6.7%上升到1992年的8.4‰,病死率约28%。
近年来,因血流感染的病死率还在逐步上升。
因此,在我们临床工作中,血培养的意义愈显重要。
第二节如何留取血培养一、什么时候需要抽取血培养?(1)当我们怀疑有血流感染时就会行血培养。
(2)不明原因的发热(体温>38℃)或体温过低(体温<36℃),其中白细胞增多(>10000/μl),粒细胞减少(<1000μl),或者有休克、寒战、僵直等。
(3)严重的局部感染,如脑膜炎、心内膜炎、肺炎、肾盂肾炎、腹部术后感染等,以及心率异常加快,低血压或高血压,呼吸频率加快等,有以上症状和相关的病史时有必要抽取血培养。
血培养操作规范及临床意义血液培养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检测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在血液中的存在。
准确的血液培养操作和分析,对于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血培养操作规范及其在临床中的意义。
一、血培养操作规范1. 采样前准备医护人员应洗手并佩戴手套,对采样部位皮肤进行消毒,并用消毒棉球擦拭干净,等待皮肤干燥。
同时,应选择合适的采样部位,如肘窝静脉、桡动脉、股静脉等。
2. 采样采样时应使用无菌针和无菌管采集血液标本,一般采集量为每个采样部位2-3个管,每个管至少采集1-3ml的血液。
在采集时,应注意避免大量气泡和红细胞进入采样管中,以免影响结果。
3. 处理采集后将采样管送至实验室,并及时进行处理。
应将血液标本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上,可以选择使用静置法、旋转法或转移法进行操作。
静置法和旋转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培养瓶,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生长的情况。
转移法则适用于无菌环境下的操作,需要将血液标本转移至培养基上,然后进行均匀涂布和培养。
4. 结果分析血培养的结果应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分析,并根据培养基的类型和细菌的特征来确定细菌的种类。
一般情况下,血培养的阳性结果表明血液内存在病原菌,阴性结果则表明血液中不存在病原菌。
在分析结果时,需要参考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来作出准确的临床诊断。
二、血培养在临床中的意义血培养是诊断血液系统感染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血培养在临床中的应用:1. 诊断感染血液系统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可以引起严重的后果,如败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通过血培养可以检测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在血液中的存在,确定感染的种类并作出准确的诊断。
2. 监测治疗效果在治疗感染过程中,血培养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
如治疗后血液中的细菌数量明显减少或消失,表明治疗有效。
3. 判断细菌耐药性通过血培养可以检测出细菌的耐药性,进而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