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兰州段水质模糊综合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438.67 KB
- 文档页数:11
黄河兰州段泥沙—CODmn污染分析李州英(黄委会上游水文水资源局,甘肃兰州 730030)摘要:泥沙不仅是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同时众多的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等物理化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泥沙的影响,有时甚至是控制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黄河兰州段1998—2002年CODmn监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兰州段CODmn污染丰水期高于平、枯水期;当河水含沙量大时,CODmn浓度高。
关键词:CODmn;含沙量;黄河;兰州;污染分析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泥沙带来了众多的环境问题。
其中泥沙—CODmn 污染问题,由于种种原因,还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泥沙—CODmn污染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有必要对之进行分析、研究。
1 河段概况黄河兰州段系刘家峡水库坝下至黑山峡河段,位于黄河上游甘肃境内,河段全长397.4km;区间流域面积85369km2。
主要流经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永靖县、甘肃省会兰州市以及有色冶金工业重镇白银市。
主要支流有湟水、大通河、庄浪河、祖厉河。
黄河兰州段穿行于峡谷与川地之间,由于深居内陆,海洋暖湿气流不易到达,所以成雨机会较少,大部分地区十年九旱,气候干燥,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400mm之间,水量很不稳定,91%的降水集中在夏秋雨季(5~10月),11月至次年4月为枯水季节。
黄河上游第一站—黄河沿水文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11kg/m3,在接纳了洮河、湟水后,兰州站多年平均含沙量增加到2.43kg/m3。
黄河在即将流出甘肃时,多年平均含沙量猛翻一番,达到4.59kg/m3(黄河安宁渡水文站),这是因为接纳了祖厉河。
祖厉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大,是黄河上游含沙量最大的支流之一。
因祖厉河的加入,使干流安宁渡站成为黄河干流沙量转折点。
2 黄河兰州段CODmn浓度与面污染的关系2.1 CODmn参数水污染指标CODmn是指单位水体中还原性物质在规定条件下被氧化时消耗氧化剂(k2MnO4)的量。
黄河兰州段水污染调查报告小组成员:张龙(112080503031)陈大林(112080503022)彭超(112080503028)郭辉(112080503104)李海龙(112080503076)冯挣(112080503066)2011年12月3日一、黄河兰州段总体概况黄河发源于青海,二度流经我省,第一段河流沿岸像草原地带尚无污染,第二段再度流入甘肃后,经临夏、永靖、兰州靖远、景泰等地流向宁夏自治区。
黄河甘肃段干流全长913公里, 流域面积14.5万平方公里,占干流河道总长度的16.7%。
黄河兰州段全长152公里, 西起八盘峡,东到榆中县东乌峡,北至榆中乌金峡出境。
由兰州排入黄河的污水量达到每年1亿吨, 其中生活污水6000多万吨,占排放总量的57.9%。
黄河作为兰州市区最重要的地表水资源,为兰州经济进展和都市居民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目前黄河面临着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污染的状况, 而且污染突发事件也频繁发生,污染形势严肃。
二、污染程度以及要紧从在的问题2.1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工业废水是黄河兰州段水域的要紧污染。
依照2001年兰州市20 家重点污染源调查, 工业企业用水总量为29.584亿吨。
工业废水排放量5168.70万吨, 通过处理达标量2595.40万吨, 处理达标率为59.7%。
2004年兰州市重点源工业废水排放量为4009.10t,工业废水中悬浮物1659.30t、化学需氧量2 927.80t、生化需氧量206.40t、镉0.160 t、铅0.700t、六价铬0. 210t、砷0.350t、挥发酚1.990 t、氰化物0.850 t、石油类164.44t、硫化物12.28 t、氨氮438.21 t。
生活污水排放量由1997年的5860.40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6 795.89万吨, 平均每年增加191万吨。
2002年以后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有下降的趋势, 然而降幅比较小, 总量相对依旧比较大, 占废水总量的55% 以上。
黄河流域兰州段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研究黄河流域兰州段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研究摘要:生态敏感性评价是黄河流域兰州段生态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本文通过对黄河流域兰州段的生态环境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综合指标法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
该方法结合了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估了兰州段各个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
研究结果表明,兰州段的生态敏感性较高,主要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为黄河流域兰州段的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黄河流域;兰州段;生态敏感性评价;综合指标法1. 引言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也是中国文明的摇篮之一。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兰州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节点城市,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但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压力。
2. 兰州段的生态环境特点黄河流域兰州段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兰州段的生态环境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水资源丰富但不均衡。
黄河是中国第一大河流,为兰州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南北水源分配不均衡,区域间水资源争夺问题突出。
第二,土壤侵蚀严重。
由于兰州地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问题较为严重,导致黄河水质受到污染。
第三,植被覆盖率低。
兰州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下,植被恢复能力较弱。
以上生态环境特点对生态保护和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 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生态敏感性评价是对生态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一种评估方法。
目前,研究人员对于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基于统计模型的方法、基于遥感技术的方法和基于综合指标法的方法等。
3.1 基于统计模型的方法基于统计模型的方法主要利用多元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手段,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评估生态敏感性。
建议背景兰州市位于黄河中上游,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
黄河兰州段西起八盘峡,东至乌金峡出境,全长152公里,其中市区段西起西柳沟,东至桑园峡,全长45公里。
该段工业集中,人口稠密,沿途接纳了大量城市污水和垃圾。
2004年兰州市每天排出75万立方米城市污水量和2500吨城市垃圾量。
由于资金困难,治理滞后,致使黄河兰州段水污染加剧,部分地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地受到水环境污染的严重威胁。
建议内容为确保兰州市生产及生活用水安全,兰州市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对黄河兰州段水污染实施综合整治。
一是城区污水处理厂和雨水、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总投资16.65亿元,至2010年市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日均80万立方米。
二是泄洪建设工程。
重点实施洪道治理、南河道治理、南山防洪三大工程,总投资41.48亿元。
三是黄河河堤建设工程。
黄河兰州市区段左右河岸线长约95公里,现有达标河堤57公里,尚需建设达标河堤19公里,约需资金2亿元。
四是黄河沿岸道路建设工程。
兰州市沿黄河两岸规划有两条东西向城市主干道,两条道路全长64.76公里,已建成47.41公里,目前还有17.35公里待拓建,总投资12亿元。
以上项目共需资金72.13亿元。
因此,建议国家对兰州市黄河水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给予大力支持,使该项目尽早上马,更好地促进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
专家点评黄河兰州段水质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兰州市的生产及生活用水,而且也影响到整个黄河中下游沿岸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通过以上综合整治,可使兰州市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水质标准,黄河兰州段水质由2003年的Ⅱ类达到Ⅰ类。
大陆桥视野关于对黄河兰州段水污染进行综合治理的建议6200/429。
黄河流域省界水体及重点河段水资源质量状况通报2012年2月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发布单位: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编制单位: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资料提供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青海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甘肃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水环境监测中心、陕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山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河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山东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
目录前言一、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二、省界水体水质状况三、干流水源地水质状况附表1:黄河流域省界水体及重点河段水质状况一览表附表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GB3838-2002)附图:黄河流域省界水体及重点河段评价断面图前言黄委水质监测工作始于1958年,主要监测水化学项目。
20世纪70年代,由于水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增加了水污染项目的监测。
根据新修改的《水污染防治法》规定,1998年开展了省界水体水质监测。
目前水利部门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黄河流域水质监测体系,基本覆盖了流域地表水体。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发布黄河水质信息。
目前发布的《黄河流域省界水体及重点河段水资源质量状况通报》(以下简称《通报》)每月一期。
《通报》综合反映黄河流域省界水体及重点河段水质状况。
2012年,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对部分水功能区监测断面进行了调整,增加了41个省界断面,共实施监测断面146个。
《通报》基于当月监测成果,采用单因子评价法,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水资源质量评价,评价项目为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氰化物、砷、挥发酚、六价铬、氟化物、汞、镉、铅、铜、锌和石油类共18项。
一、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本月评价黄河流域重点断面138个,其余8个断面无水未测。
其中黄河干流45个,支流93个。
Ⅰ~Ⅲ类标准的断面51个,占37.0%;Ⅳ~Ⅴ类标准的断面42个,占30.4%,劣Ⅴ类标准的断面45个,占32.6%。
黄河调查报告篇一:黄河环境的调查报告黄河环境的调查报告利津县实验一校五年级2班王之恒前言在中国有一条母亲河——黄河,然而这条哺育了13亿中国人“天上之水”却受到了严重的环境的破坏,使这条养育我们上千年的河水断流、沙化、污染,使之成为了人民的灾难!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调查这破坏我们“母亲河”的罪魁祸首吧!调查内容黄河的断流。
黄河的断流是从1972年开始的,至今已有34的经历了;黄河断流不仅是年年都有,而且从1990年开始就一直不断的增加断流的天数,从最先的几天现在已经涨到了122天、226天。
这长期的断流,无情的事实,宣告黄河已成为一条季节性河流。
一.是黄河水资源本来就不丰富。
黄河流域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降雨量不多,黄河的平均年径流量约560亿立方米,仅相当于长江的l/20,位于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比长江、珠江、松花江都小。
而且黄河径流量一年之内变化很大,枯水期黄河流域基本不下雨,不少支流都没水了,干流的径流量也小,自然容易发生断流。
二.是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据90年代初统计,沿黄各地区引用的黄河水量已达到4l0亿立方米,占黄河水资源总量的70%以上,几乎快把黄河“掏空”了。
黄河每年就这么500多亿立方米的水,禁得起这么过度利用吗?三.是用水浪费,水资源利用率很低。
由于水价不高,人们不把节约用水当回事,因此黄河流域工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用水浪费现象。
比如黄河流域的许多农田,灌溉方式非常落后,大水漫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很低,大部分的水都蒸发、渗漏了。
如果采用喷灌、滴灌,就能节约很多水。
黄河首曲的沙化。
黄河的首曲位于甘肃南部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的玛曲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要居民的纯牧业县,拥有被喻为亚洲最优质的天然草场,而它的面积也恰好是我们国家国土面积的1/960。
近年来,随着玛曲草原干旱现象加剧,草场沙漠化扩大,黄河首曲地区也出现了大面积沙化现象,生态恶化的警钟已经敲响。
兰州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调查及反思兰州地处甘肃省中部,位于东经102°30′至104°30′,北纬35°51′至38°之间。
北与武威地区比邻,西靠青海省,西南接近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和东部与定西地区接壤,东北与白银市相临。
境内大部分地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温差大,降水少,冬季冷而长,夏季热而短,秋季低温,霜冻较早。
年平均降水量360mm,年平均气温10℃,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h,无霜期180d以上。
一直以来,黄河是兰州市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但随着近年来城市的发展,人口的激增,导致黄河成为排污纳废的公共场所。
安宁区、七里河区以及城关区主要排放生活污水,西固区和红古区则主要排放工业废水,其中红古区是通过黄河的一级支流湟水排污的。
在创造甘肃省45.85%GDP、57.89%工业总产值的同时,该段的废水排放量仅2004 年就高达1.69亿吨。
其中,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4.94万吨,占黄河甘肃段的79.7%。
黄河兰州段有近40km处于兰州市区,其工矿企业集中,人口稠密,使黄河在这一段容纳了大量生产、生活废水,甚至有大量的生活垃圾也倾入黄河,成为黄河的主要污染地之一。
经分析,黄河兰州段的水体污染以生物、有机物为主,主要污染物为大肠菌群、挥发酚、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总磷等。
总的看来,黄河流域天然水质良好,PH值在8.2左右,呈微碱性,基本可满足各种用水要求。
黄河兰州段水环境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黄河干流水污染范围已从上游扩展到中下游,而且黄河支流污染均较严重。
这些支流的主要污染物是氨氮、挥发酚类和COD等耗氧有机物。
在近年来初步开展调查研究的干支流部分河段中,多环芳烃类、硝基氯苯类等有毒有机污染物已有检出,且浓度值较高。
有的河段放射性污染物水平较高,“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污染物较显著。
流域内各河流受总汞、总镉、总铅、总砷及六价铬等重金属类的污染状况,监测值一般极不稳定。
黄河兰州段枯水期和丰水期水体理化性质变化及细菌群落结构特征黄河兰州段枯水期和丰水期水体理化性质变化及细菌群落结构特征黄河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对于中原平原的灌溉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河的水质和水体理化性质的变化对于流域内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兰州段作为黄河流经的一个关键区域,枯水期和丰水期对于水质的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也对生态环境的细菌群落结构产生影响。
本文将重点讨论黄河兰州段枯水期和丰水期水体理化性质变化及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首先,我们来看黄河兰州段枯水期的水体理化性质变化。
枯水期是指河流水位较低,水流较为缓慢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河道断面变窄,水体的流动性变差,导致水体的溶解氧含量下降。
此外,高温和日照强度的增加也会加剧水体中的蒸发作用,使得水体的盐度升高。
枯水期还容易导致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浓度升高,特别是氮和磷的含量会明显增加,这与枯水期农业排放、河道内堆积的底泥和水体富营养化有关。
总的来说,黄河兰州段枯水期水体的理化性质相对较差。
接下来,我们来看黄河兰州段丰水期的水体理化性质变化。
丰水期是指河水位较高,水流湍急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水位的上升会导致河道断面变宽,水流速度增快,进而增加了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丰水期水体的流动性较好,有利于氧气的溶解和水体中的物质迁移。
此外,丰水期的水体中的盐度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大量的降雨和冰川融化水的加入。
丰水期的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相对较低,这是由于水流的湍急性导致了底部泥沙和富营养物质的悬浮物质被冲刷走。
总的来说,黄河兰州段丰水期水体的理化性质相对较好。
最后,我们来看黄河兰州段枯水期和丰水期细菌群落结构的特征。
研究发现,黄河兰州段的细菌群落结构在枯水期和丰水期有明显的差异。
在枯水期,由于水体资源的限制,细菌的生物量和多样性相对较低。
然而,一些耐逆性较强的细菌种群,如乳酸菌和厌氧菌,在枯水期可能会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这是因为枯水期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浓度较高,同时氧气含量较低,这为厌氧菌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黄河上游兰州水源水污染风险调查与评估黄河上游兰州水源水污染风险调查与评估黄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来源之一。
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
黄河上游的兰州市,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其水源质量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兰州市水源水污染风险进行调查与评估,以期揭示目前的水污染状况以及潜在的风险。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兰州市的水源情况。
兰州市位于黄河的上游,毗邻祁连山脉,其水源主要来自于黄河以及周边的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然而,由于兰州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不断增加,水源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调查水源水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采样和分析实验。
通过对兰州市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样进行采集,并在实验室中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结果。
首先,兰州市的水源普遍存在悬浮物和胶体物质的超标问题。
这些物质会对水体形成浑浊,不仅影响水的可见度,还对水生物造成威胁。
其次,氨氮和COD(化学需氧量)含量也超过了国家标准。
这些污染物来自于农业、畜牧业和工业排放,对水体造成了有害影响。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的存在,这些物质有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在评估水源水污染风险时,我们考虑了多个因素。
首先,我们考虑了污染物的含量和种类。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确认了黄河上游兰州市的水源存在多种污染物,包括悬浮物、胶体物质、氨氮、COD等。
这些污染物的累积效应可能会对水质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我们考虑了当地的排放和污染控制情况。
尽管兰州市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污染治理措施,但随着工业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不断增加,控制污染的难度也在增加。
最后,我们还考虑了兰州市的环境敏感性和水源的可恢复性。
兰州市周围的生态环境脆弱,水源的恢复可能面临很大困难。
基于以上的调查与评估结果,我们认为黄河上游兰州市的水源水污染风险较高。
为了保护水源的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污染物排放和控制管理。
兰州至青海西宁段黄河水质检测报告一、检测背景:黄河水质状况受水资源总量减少和水污染双重影响日益严重。
去年出现了几十年少遇的枯水期,而今年上半年,黄河来水量是50年来同期最少。
这意味着黄河的水环境形势更加严峻。
兰州段:黄河在兰州市穿城而过,周边工业集中、人口稠密,沿途接纳了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黄河支流湟水河在进入兰州市之前,己受到严重污染,根据1999-2000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湟水河非离子氨、铅、硫酸盐、粪大肠菌群、油、总磷6项指标超过地面水Ⅲ类水质标准,对黄河兰州段水质己造成影响。
由于来水量减少,黄河净污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使该河段水质状况呈现不断恶化态势,据上游局水质监测中心 1-6月份监测数据显示,中山桥、包兰桥、五佛寺断面不同程度受到污染,水质在Ⅲ一Ⅴ类之间,水体污染呈现以生物、有机物污染为主的特征,主要污染为氨氮、非离子氨、挥发酚和石油类;个别断面粪大肠菌群、总氨超标。
另外,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在此段屡有发生,如2003年4月22日兰州机车厂油污泄漏,排入黄河的油污达3000立方米;5月18日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油污泄漏,入河固体型渣油达6-7吨,石油类达2.6吨,石油类超标高达3.8倍;6月 10日伏龙坪一油罐车发生颠覆事故,流入黄河的柴油达4吨之多。
上述事件造成该河段一定范围内的严重污染。
水环境状况的继续恶化,导致了可利用水资源的进一步减少和水资源矛盾的加剧,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短缺己成为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两大重要障碍。
水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它己向我们亮出"红灯"。
因此,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是所有自然资源保护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为防治黄河兰州段污染,近年来,兰州市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加强了5个污水处理厂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兰州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办法》;大、中企业限期治理等强制措施;全市拥有50张病床以上的54家医院全建起了污水处理装置,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还很低,仅为37%;水污染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兰州至青海西宁段黄河水质检测报告黄河,这位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伟大河流,孕育了千百年来多个民族的文明和繁荣。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黄河的水质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次文章将重点对兰州至青海西宁段的黄河水质进行检测和分析。
为了真实地反映兰州至青海西宁段黄河的水质状况,我们在该区域选择了10个采样点进行水质监测。
在采样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国家标准方法来检测水样中常见的水质指标,如溶解氧、悬浮物、PH值、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和总氮等。
根据我们的检测结果显示,兰州至青海西宁段的黄河水质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该区域的水体总磷和总氮含量较高,分别超过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一级标准。
这表明在该区域存在着过多的农业化肥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而这些污染物进入河流后会对水质造成不良影响。
其次,PH值的检测结果显示,兰州至青海西宁段的黄河水体呈现中性偏碱性,超过了国家标准中的允许范围。
这可能是由于该区域周边大量工业活动和城市排放所致,导致水体的酸碱性失衡。
同时,我们还发现溶解氧含量低于国家标准中的一级标准要求,这说明水体中存在大量的污染物和富营养化的问题。
溶解氧对水中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低溶解氧含量将会对水中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此外,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指标也都超过了国家标准的一级标准限值。
这意味着兰州至青海西宁段黄河水体中存在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等污染物排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构成了风险。
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首先,加强农业和城市污水的处理工艺,减少对黄河的直接排放。
其次,加强工业企业的治理和监管,限制其对河流的污染排放。
此外,还需要加强环境意识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最后,希望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公众共同努力,加大对黄河水质问题的治理力度。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母亲河,为后代子孙留下一片清澈的天空和碧波荡漾的河流。
通过兰州至青海西宁段黄河水质检测报告,我们对该区域黄河水质的现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黄河兰州段水质现状分析与污染防治黄河作为兰州市区最重要的地表水资源,为兰州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目前黄河仍面临着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污染的状况,而且污染突发事件也频繁发生,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因此,开展对黄河兰州段水污染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现有的对黄河兰州段水污染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水污染本身、环境容量、污染物质结构、主要来源、污染水平、演变过程以及流域纳污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如对水体污染物变化规律与特征的研究,水质污染状况分析和防治对策的研究,有机污染物挥发特性研究,环境激素的污染水平研究,随机水环境容量研究,水污染规划环境容量和排污总量控制研究,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物污染规律与变化趋势。
而本文通过1996~2007年度黄河兰州段水质变化规律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确定水质类别,找出主要污染物,分析水环境质量总体污染变化趋势,对采取和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增强兰州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监测分析(1)监测方法1997年以前,黄河兰州段监测断面设置与“八五”期同,即西起刘家峡水库,沿途经小川、涅水桥、新城桥、中山桥、包兰桥断面,全程118㎞。
1998年经过优化布点,将黄河兰州段的断面调整为西起扶河桥、沿途经湟水桥(支流)、新城桥(省控)、包兰桥(国控)、什川桥5个断面,全程长70.5㎞,其中支流徨水桥为省控断面,其余4个断面均为国控断面,每个断面均设左、中、右三个采样点。
1996~2002年于枯水期(3月)、丰水期(8月)、平水期(10—11月)各监测2次,每次3天,全年共3期6次18天;2003年枯水期2次6天,丰水期1次3天,自2004年9月份开始,执行国家环保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监测时间改为1、3、5、7、9、11月各1次,每次1天,故2003年的监测次数为枯水期2次6天,平水期1次3天,9月、11月各监测1次,一次一天,全年共5次11天;2004、2005年各监测6次共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