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研究进展及展望
- 格式:pdf
- 大小:91.42 KB
- 文档页数:1
玉米种植两种病害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种植技术玉米是安阳县的主要秋粮作物,占我县作物种植面积的90%以上,近年来,由于特殊气候影响和种植制度的变化,使一些玉米病害上升为严重影响产量的重发病害,我们进行调查和研究,只要重视选种,合理密植,加强中后期管理技术,就会控制病害的危害。
因此,大加宣传和普及玉米粗缩病、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技术是确保我县玉米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
玉米是安阳县的主要秋粮作物,近年来,几种病害在玉米田严重发生,对玉米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群众纷纷打电话要求解决玉米田的病害问题。
一、玉米粗缩病1.发生情况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病毒病害,主要由灰飞虱传播。
受害玉米植株严重矮化,株高仅为健株的1/2-1/3,苗期易感病,5-6叶时即可表现症状,首先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展到全叶,并在叶背的叶脉上产生蜡白色突起,叶色深绿,宽短质硬,呈对生状,用手摩擦叶背粗糙感明显。
有时叶鞘、果穗、苞叶上具有蜡白色条斑。
病株节间短,顶叶簇生,根系不发达,易拔出,重病株多提前枯死,一般减产10-30%,重者减产50%以上。
2009年我县一般地块的病株率在2-3%左右,而严重地块的病株率在50%以上。
2.其发生的原因分析2.1气候条件的影响冬季气候温暖,冬春季少雨,是玉米粗缩病翌年重发生的有利条件。
灰飞虱耐低温能力较强,对高温适应性差,冬季气温偏高,夏季气温偏低,利于其发生。
如2006年月12月-2007年2月>0积温为2780℃,比常年多87.60℃为灰飞虱的安全越冬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样[]2008年、2022年冬季气温偏高,降水异常少,也非常适合灰飞虱的繁殖和传毒,导致2007、2009、2022年在部分地块严重发生。
2.2玉米种植模式有利于灰飞虱发生安阳县中东部有麦田套种夏玉米的习惯,小麦和玉米共生期较长,一般在5月20日以后就开始套种。
玉米出苗至6叶期前是对该病的敏感生育期,麦套玉米在5月下旬播种,6月上旬其幼苗期恰是第1代灰飞虱迁入麦田的发生盛期,这就为该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玉米粗缩病的发病条件玉米粗缩病的症状与防治-种植技术玉米粗缩病是是玉米极易感染的病毒危害之一,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降低玉米产量。
粗缩病的主要特征:玉米苗期感染此病后,叶片浓绿,根系少,植株矮化,不往高长;成株期感染此病,上部节间缩短,雄穗花轴缩短,果穗短小,结果少,此病害从玉米苗期到抽穗期间均可感染此病,发病后极难根治,早期预防是根本出路。
粗缩病毒不能通过土壤和接触传播,只能由灰飞虱传播病毒。
如果冬季气温高,早春温度回升早,便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和繁殖。
是我国北方玉米生产区流行的重要病害之一。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玉米粗缩病的发病条件玉米粗缩病的症状与防治。
一、症状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具有毁灭性的病毒病害。
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至6片叶即可显症。
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透明的褪绿虚线小点,以后透明线点增多,叶背主脉上生出长短不等的蜡泪状突起。
病株叶片变宽变厚,叶色浓绿。
病株矮化,高度常不及健株的一半,节间缩短,叶色浓绿,整株或顶部簇生,多数不能抽穗结实,发病晚的植株也可抽穗结实,但果穗少畸形。
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无花粉。
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减少。
病株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
另有一些病株嫩叶卷曲呈弓形或牛尾巴状,心叶有缺刻,喇叭口朝向一侧或叶缘变红到全叶变红。
二、形态特征病毒粒体为球状。
钝化温度为80℃。
20℃可存活37天。
病毒借昆虫传播,主要传毒昆虫为灰飞虱,属持久性传毒。
潜育期15~20天。
还可侵染小麦(引起兰矮病)、燕麦、谷子、高粱、稗草等。
三、发病条件1、毒源量。
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是玉米粗缩病的寄主植物。
杂草多、管理粗放的玉米田比管理精细、杂草少的发病重。
2.、玉米播种期。
早春播种(4月上、中旬)和麦茬玉米(6月中旬后播种)发病田少,且发病轻;5月中旬前后播种发病重。
主要原因是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灰飞虱第一代成虫传毒盛期。
此时,田间嫩绿植物少,可造成灰飞虱集中危害。
玉米抗粗缩病主效QTL的定位、克隆和应用玉米(Zea Mays L.)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我国粮食和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分布广泛的世界性病毒病,近年来在我国(尤其是黄淮海地区)蔓延流行,对我国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发掘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从遗传上解决玉米粗缩病问题是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本研究以来源于杂交种CL1165的50份F9代杂合自交家系(Heterogeneous inbred families,HIFs)为主要实验材料,开展玉米抗粗缩病主效QTL位点的定位、克隆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具体结论如下:1、在山东省济宁、肥城和泰安三个地点连续三年(2008、2009和2010年)对这50份HIFs材料进行粗缩病抗性鉴定,筛选出24份在不同年份和地点间抗性稳定的材料,包括9份感病HIFs和15份抗病HIFs。
2、利用Maize SNP50 BeadChip(包含56,110个SNPs)对24份抗性稳定的HIFs进行基因型分型,结合其粗缩病抗性鉴定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玉米染色体1、3、4、5、8和9号上共有6个位点可能与粗缩病抗性相关。
3、筛选粗缩病敏感(NT401和NT411)和抗病(NT399和NT409)的HIFs,分别组配成485个BC2家系和211个BC1F2家系,于2011年进一步验证这6个候选位点,结果表明位于bin8.03的抗病位点,qMrdd1,为主效隐性抗病QTL,覆盖约15Mb的区域。
4、2012年,对来源于101个BC1F3代重组个体的6,708个BC1F4后代植株进行基因型分型和粗缩病抗性鉴定,利用重组后代测验法将qMrdd1精细定位到1.2Mb的区域内。
5、2013年,对来源于21个BC1F5重组个体的2,238个BC1F6后代植株进行基因型和粗缩病抗性鉴定分析,连续精细定位,最终将qMrdd1精细定位到201,335bp的区域内。
玉米3-5叶期容易发生粗缩病,防治粗缩病的核心是防治灰飞虱玉米粗缩病,也叫“玉米小矮子病”,在每年5-6月份、玉米3-5叶期是该病的发病高峰期。
玉米粗缩病在病发原因上,主要是由一种名叫“玉米粗缩病毒”(简称MRDV)的病毒造成的,但玉米种子本身是不带粗缩病毒的,所以玉米粗缩病的发病与玉米种子的质量并未有任何直接关系(拌种可以减少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率),而玉米粗缩病的主要诱发原因上,它主要是由一种名叫“灰飞虱”的害虫带毒传播的。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非常难防治的玉米病害,玉米苗株一旦被病毒侵染发病,基本上很难再完全治愈,即使打药控制住病情的发展与蔓延,也无法使病受害的玉米苗株再恢复到正常的长势,所以,要想防治玉米粗缩病,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掌握病发规律特征进行提前综合预防(如农业预防、药物预防等),因为粗缩病不仅会严重抑制玉米苗株的长势,更会造成玉米后期大幅减产,如果病害非常严重时,也不排除会造成玉米后期绝收,因为玉米粗缩病属于一种毁灭性的病害类型。
今天,农技小背篓就给大家依次介绍一下:①玉米粗缩病的典型发病症状与危害;②玉米粗缩病的发病规律特征与发病原因条件;③玉米粗缩病的发病前预防措施与发病后的药物防治措施。
一、玉米粗缩病的典型症状表现玉米发生粗缩病后,其症状会在植株、根系、茎秆、叶片、果穗等多个方面表现出受害症状。
1、植株病害症状玉米粗缩病会严重抑制玉米苗株的生长发育,造成玉米株高严重矮化、茎节十分的短缩或粗肿。
一般情况下,发生粗缩病的玉米,整个病株的株高不到健壮植株的一半,一般病株平均高度在85公分左右,而正常健康植株高度在2米左右。
除此之外,发生粗缩病的玉米病株会表现出只长叶片而不拔节长高的现象。
2、根系病害症状玉米粗缩病的病株根系会生长发育不良,具体表现为根系数量稀少、根系长度短小(不到健康植株的一半);与正常健康的玉米植株对比,发生粗缩病的玉米病株在土壤中能够很轻易地拔出土,如果用刀纵向切开病株根系,会发现根系内部的木质部早已变为灰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