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华为cBSC6600的3G接入网系统实现方案_毕业设计 推荐
- 格式:doc
- 大小:815.51 KB
- 文档页数:36
面向3G的多系统光纤室内分布解决方案北京东方信联科技有限公司2005一. 现有室内分布系统的不足当前,各运营商针对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已经建设了很多的2G 室内覆盖系统,以保证网络的充分覆盖。
但现有的各种室内分布系统组网不够灵活,各有优缺点,很难在覆盖与造价上找到最合适的交汇点,也就是说性价比很难满足要求。
尤其对于当前最常用的同轴系统,其:z 占用大量的楼宇走线资源,影响楼宇装潢及投资费用;z 对较大室内覆盖面积,室内分布系统成本较高;z 不能进行网管监控,不利于后期管理维护;z 不利于网络覆盖面积扩展;z 损耗大,各天线输出功率不匹配;z 结构复杂,安装受电缆线限制较多,对建筑物具有较大的破坏性,施工速度慢; z 设计复杂,配置繁琐,不易于优化;z 针对2/3G 多系统兼容困难,设计复杂,施工量大;z 对3G 系统,高频率产生高损耗,因此各天线口输出功率更低并且上行噪声系数更大 等缺点是显而易见的。
二. 系统概述光纤/五类线室内分布系统是东方信联从99年开始开发和研究的先进室内分布系统,它吸取国外厂家的技术和经验,研发出技术先进、可靠,且性价比高的室内分布系统。
光纤/五类线室内分布系统分为基本型与扩展型两种产品。
基本型产品拓扑结构如右图: 它由主单元与远端天线单元组成,主单元与远端天线单元之间通过双绞线连接。
1个主单元最多可外接8个远端天线单元。
每个远端天线单元外接天线数目视实际覆盖与设计要求而定。
基本型设备受限于双绞线传输距离,适用于中小型场所的覆盖,诸如会议中心、体育场馆、停车库、机场、大学、公司、医院、旅馆、无线办公室、无线PBX 、无线中心等等。
扩展型产品拓扑结构如右图: 它由主单元、扩展单元与远端天线单元组成,主单元与扩展单元 之间通过单/多模光纤连接,扩展单元与远端天线单元之间通过双绞线连接。
1个主单元最多可外接4个扩展单元,每个扩展单元最多可外接8个远端天线单元,这样1个主单元最多可外接32个远端天线单元。
转折点馈线,光纤,Cat5功分器、接头多系统合路,耦合器室内天线RHUBRRUBBURRU光纤网线3G2G共享室内分布系统RRU 室内贴墙安装GSM 宏基站BTS3012BBU 置于GSM 基站预留空间无馈缆损耗系统容量大节省干放3G宏基站RRU3G2G共享室内分布系统pRRUpRRU新建3G 室内覆盖系统的场景n 原2G 系统难以改造或改造成本高n 3G 室内信号质量要求高iDBS 数字室内覆盖系统新建3G 室内覆盖系统pRRU日本奥特马克广场日本奥特马克广场覆盖案例RRURRURRU RRURRURRURRURRU RRUBBU体育场馆群落覆盖场景主体育场光纤光纤新闻中心光纤光纤BBU POOL奥运村BBU 资 源共享 BBU 资 源共享 RRU 光纤 拉远 覆盖 各 场 馆 RRU 光纤 拉远 覆盖 各 场 馆室内体育馆特定室内覆盖场景停车场 n 独立封闭环境,内部较开 阔,话务量低 n 可从其他楼层引入天线覆 盖,或者采用直放站覆盖隧道 n 独立封闭环境,线状覆盖 场景 n 采用泄漏电缆进行覆盖不具备建设室内分布系统条件的场景n 由于投资或物业问题,一些重要楼宇无法建设室内 分布系统 n 普通楼宇和高楼底部一般通过基站信号穿透来解决 n 高楼上部通过小基站或 RRU + 定向天线上倾角的方 式解决覆盖,为了防止干扰,可采用第二频点高楼群中的低矮建筑天线上倾室外站天线上倾覆盖大楼家庭和OFFICE的uBro覆盖解决方案接 AD S L入Internet /IntranetAGAPUMTS Core Network家庭驻留Macro celln 针对家庭覆盖空白市场,适用于拥有固网资源的运营商,是低 成本高效的差异化家庭精品覆盖方案Ø 利用已有ADSL资源,用户购买AP与ADSL猫连接,加电即自行工 作(即插即用),将3G覆盖快速引入家庭环境 Ø 类似ADSL的运营方式,用户参与设备维护端到端 uBro 覆盖解决方案SOHO/SME公众网PSGGSN核心网CSHLREnterprise APRouter BRAS/PEMSC/VLR SGSNOffice LANHomeADSLIP/MPLS IP/MPLSRouter DSLAMAHR AGIP IPM2000Clock ServerFirewallIPSec GWHome APuBro NetworkAP ManagerAP 应用场景l 语音用户:16cs/8PS l HSPA:下行9.6M/下行1.92M l 重量体积:1.1kg/1.5L l 容量:4CS/4PS l HSPA:下行9.6M/下行1.92M l 重量体积:1.1kg/1.5L HOME APEnterprise AP办公室酒吧别墅公寓n AP覆盖方案属于一个新的市场领域,华为商用设备已经推出,而市 场全面启动预计在2009年 n Vodafone预计在2008年年底启动AP部署方案全球丰富的3G室内覆盖商用案例多网合一系统多运营商合一系统3G2G共分布式系统 3G2G共分布式系统n 国内外数年3G商用网络建设经历,华为积累了大量各种场景的3G 室内覆盖设计和建设经验目录p p聚焦3G室内覆盖 3G室内覆盖解决方案ü 3G室内覆盖设计经验合理设计提升3G室内覆盖质量1 3G2G 干扰 5 软切换 优化2 导频 污染优化室内设 盖 覆验 经 计4 室内外异频 组网方案3 室内外同 异频策略3G室内覆盖设计原则n 尽量减小对原2G系统的影响 n 工程改造应尽量节省成本 n 满足3G信号覆盖性能要求 n 方便后期网络运营维护室内覆盖中的3G2G干扰分析3G2G共站址干扰分析 干扰类型 隔离度要求 2G干扰3G 发射机杂散干扰 接收机阻塞 互调干扰 41dB 27dB - 3G干扰2G 35dB 30dB -n 主要干扰在于2G对3G的干扰 n 目前的合路器隔离度远大于41dB,3G2G共室内覆盖不存 在问题导频污染和干扰控制如何控制 导频污染?室外信号对 室内形成导 频污染n 高层导频污染原因:室外信号强,室内信号弱 n 解决高层导频污染原则:室内自身解决为主,室外为辅 n 室内解决方法:增强室内窗边天线信号,适当增加窗边天线, 抑止室外信号 (pico RRU是解决导频污染的有效手段) n 室外解决方法:如有可能,调整室外站倾角或功率,降低干扰3G室内外同频方案分析n 室内外同频覆盖方案优点:楼内外移动均为软切换,成功率高 缺点:网络密集区高层小区与室外小区可 能存在较大同频干扰,影响质量与容量;n 应用场景建网初期 低楼层场景 同频干扰小的室内场景 话务量不高的室内场景室外 小区f1室内大厅 小区f1电梯 f1室内 小区f13G室内外异频方案分析n 室内外异频覆盖方案优点:室内外干扰小,系统容量较高; 缺点:需要占用新频点;硬切换成功 率比软切换相对低;n 应用场景高楼层, 同频干扰大, 话务量高, 不缺乏频率资源的场景;室外 小区f1电梯 f2室内 小区f2室内大厅 小区f23G室内外同异频策略分析n 室内外同异频策略:Ø 频率是最宝贵资源,异频应主要用于解决扩容需求 Ø 室内外同频干扰应首先通过优化手段解决,其次采用异频避免干扰 Ø 室内外同频干扰小的情况下(室内Ec/Io高于室外5dB),建议采用 室内外同频策略 • 楼层较低的大楼,室内外同频干扰小 • 外墙穿透损耗大封闭性较好的大楼,室内外同频干扰小 Ø 网络建设成熟期,通过增加异频解决室内外干扰和容量问题3G室内外异频组网策略n 室内外完全异频策略可能存在的问题:Ø 需要室外小区配合进行硬切换,可能会导致室外小区频繁启动压 缩模式,从而增加系统开销,导致室外用户掉话增多;n 室内外异频切换的几种主要场景:Ø 场景1:在室内构造异频相邻小区 Ø 场景2:在室内构造异频同覆盖小区 Ø 场景3:在电梯口进行硬切换3G室内外异频组网策略1n 策略1:在室内大厅构造异频相邻小区Ø 优点: (1)硬切换区在室内,对室外小区没有影响 (2)硬切换成功率较高 Ø 缺点: (1) 工程施工较难 (2) 硬切换参数较难设置 (3) 室内过渡小区吸收话务量少,存在资源 浪费 电梯CELL_f2室内小区_f2室外小区_f1室内大厅 CELL_f1室内大厅 CELL_f23G室内外异频组网策略2n 策略2:在室内构造异频同覆盖小区Ø 优点: (1)硬切换区在室内,对室外小区没有影响 (2)硬切换成功率较高 (3)工程设计施工简单,硬切换参数容易设置 Ø 缺点: (1)室内过渡小区不吸收话务,局部多占用一 个载频 电梯CELL_f2室内小区_f2室外小区_f1室内大厅 CELL_f2 CELL_f13G室内外异频组网策略3n 策略3:电梯口硬切换策略:Ø 优点: (1)硬切换区在电梯口,对室外小区没有影响 (2)无需在室内增加过渡小区; Ø 缺点: (1)在进出电梯口切换较容易掉话,切换成功 率较低,实际测试硬切换成功率85%;电梯CELL_f1室内高层 CELL_f2室外小区_f1室内大厅 CELL_f1室内低层 CELL_f13G室内外异频组网策略分析n 3G室内外异频下的切换策略小结:Ø 在异频的情况下,为了减少对室外小区的影响,可以根据 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切换策略; Ø 在各种切换策略中,策略2异频同覆盖方式优势较为明显; Ø 除在电梯口进行硬切换的策略外,其他切换策略成功率都 能够达到90%以上;。
BSS网络规划指南 3 BSS硬件设备配置3 BSS硬件设备配置关于本章BSS硬件设备配置是指根据无线网络规划结果配置BSS系统的硬件设备,如BSC的数量、BSC内部的硬件配置、BTS的类型、BTS内部的硬件配置等。
3.1 BSC硬件设备配置BSC设备硬件配置包括确定BSC的数目和确定BSC内部硬件配置。
3.2 BTS硬件设备配置BTS设备硬件配置是指:根据无线网络规划结果确定每个BTS的具体硬件设备配置类型和数量。
根据每个站点的应用场景、站点大小选择BTS类型(室内站或室外站)。
3.1 BSC硬件设备配置BSC设备硬件配置包括确定BSC的数目和确定BSC内部硬件配置。
3.1.1 BSC设备数目确定BSC设备数目确定是指根据无线网络规划结果和BSC硬件支持能力,确定BSC的数目。
3.1.2 BSC硬件支持能力BSC硬件支持能力包括载频处理能力、Abis接口支持能力和语音业务处理能力,由GMPS插框、GEPS插框和GTCS插框共同提供。
3.1.3 BSC硬件确定过程BSC硬件确定过程是指:根据无线网络规划结果中的站型和话务模型,通过自动计算模板得到BSC的容量指标TRX数量(TRXNo)、Abis接口E1端口数(AbisE1PortNo)、A接口CIC电路数(ACICNo)及传输接口类型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确定BSC机柜数量、各类插框数量及各插框内的各类单板配置的过程。
3.1.1 BSC设备数目确定BSC设备数目确定是指根据无线网络规划结果和BSC硬件支持能力,确定BSC的数目。
BSC设备数目受到以下因素的限制:l BSC的处理能力l行政区域规划l传输资源l网络扩容预留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各种限制因素分别确定BSC设备数目,取其中的最大BSC设备数目作为最终的BSC设备数目。
BSC处理能力的限制BSC处理能力限制下的BSC设备数目,是BSC处理能力的各种限制因素下的BSC设备数目最大值。
BSC处理能力的限制因素包括:l BSC支持的容量:BSC支持的容量通常用BSC支持的话务量的Erl数或BSC支持的A接口CIC电路数表示,BSC系统最大容量为12000Erl、15360个CIC电路。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摘要鑫鑫电子商务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分公司刚刚成立。
该分公司有销售部、产品部、财务部、技术部等部门;根据公司要求,为各个部门分配合适的IP地址段,做到无冲突,尽可能的节省IP地址。
通过路由器NAT技术实现Internet的访问;构建相应的服务器,实现公司内部文件的共享;在核心交换机开启DHCP服务,为产品部自动分配IP地址;禁用远程桌面服务,屏蔽病毒和木马常利用的一些端口;选用H3C作为网络设备,为该公司做出一套合理的工程方案。
涉及项目需求分析,整体网络拓扑图规划,工程实施方案,相关技术应用,最后调试实现。
关键字:NAT技术VLAN TELNET ACL DHCP目录第一章概述 ........................................................ - 1 - 1.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 1 - 1.2 选题的背景............................................... - 1 - 1.3 实现的成果和意义......................................... - 1 - 第二章项目工程介绍 ................................................ - 3 - 2.1 项目背景介绍............................................. - 3 - 2.2 项目设计目标............................................. - 3 - 2.3 项目设备介绍............................................. - 4 - 第三章项目需求分析 ................................................ - 5 - 3.1 总体需求................................................. - 5 - 3.2 功能需求................................................. - 5 - 第四章项目工程实施 ................................................ - 6 - 4.1 网络拓朴图............................................... - 6 - 4.2 IP地址规划 .............................................. - 6 - 4.2.1 部门IP地址规划.................................. - 6 -4.2.2 设备接口IP地址规划.............................. - 7 -4.2.3 部门VLAN分配.................................... - 7 - 4.3 核心交换机DHCP服务..................................... - 7 - 4.4 远程登录“Telnet”服务................................... - 8 - 4.5 Windows2003服务器 ....................................... - 8 - 4.5.1 FTP服务器....................................... - 8 -4.5.2 DNS服务器安装................................... - 9 - 4.6 NAT技术应用 ............................................ - 10 - 4.7外网安全 ................................................ - 12 - 第五章项目工程测试 ............................................... - 14 - 5.1 DHCP服务测试 ........................................... - 14 - 5.2 Telnet远程登录测试 ..................................... - 14 - 5.3 Internet访问测试 ....................................... - 16 - 5.4 Windows2003服务器测试 .................................. - 17 -5.4.1 FTP文件共享测试截图.............................. - 17 -5.4.2 忽略服务测试.................................... - 18 - 第六章总结 ....................................................... - 19 - 6.1 项目工程经验教训........................................ - 19 - 6.2 项目工程有待提高之处.................................... - 19 - 参考文献 .......................................................... - 20 - 致谢 .............................................................. - 21 - 附录 .............................................................. - 22 -1、H3C S3610交换机命令清单 .................................. - 22 -2、lenovo R1760路由器命令清单 ............................... - 26 -3、Cisco 2600路由器命令清单 ................................. - 27 -第一章概述1.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从最早的远程终端联机阶段到现在的综合性信息高速网络阶段,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RTN 620RTN 620是TDM/Hybrid 一体化的软件可升级微波,提供TDM 和Ethernet 等多种业务的汇聚、交叉和调度,一个子架内实现任意方向的无阻塞连接,支持原生态的E1和Ethernet 传送;提供自适应调制功能,平衡了高优先级业务和大容量的数据业务,优化了网络的整网性能,提高频带利用率;提供更高速率的光接口,与光网络混合组网,统一网管,实现有线和无线统一的传送网络。
大带宽,高效率RTN 620空口支持7~56M 通道带宽,支持QPSK ~256QAM 调制模式 •TDM 空口带宽从4E1灵活配置到75E1•原生态的以太网业务,吞吐量从10M 灵活配置到400M•自适应调整技术空口链路质量较好时(比如天晴的时候),采用高调制模式提供大 •带宽传送能力,带宽的充分利用降低了CAPEX空口链路质量恶化时(比如大雨,大雾的时候),自动降低调制模 •式,提高链路的抗干扰能力,保证重要用户数据的传输质量充分利用宝贵的频谱资源,有效降低OPEX•内置MADM(Multi-ADM)单设备多RF 方向设计,网络化的微波设备 •更加灵活的各种环网组网(PDH/SDH Ring) •任意方向的全时隙交叉连接 •快速实现业务开通和调整•减少DDF 架数量、外部电缆连接、IDU 业务接口单元需求,省掉•外置ADM 设备丰富的以太网处理能力支持EOPDH•支持EPL 、EVPL 、EPLAN 、EVPLAN 等多种以太网业务类型 •支持VLAN 、QinQ 标签的添加、删除和交换•支持Qos(包括CAR 、COS 、Shaping 功能),可基于VLAN ID/802.1p/•DSCP 流分类,支持8级优先级以及SP+WRR 队列调度方式支持基于802.1ag/802.3ah 的Ethernet OAM•完善的保护机制支持1+1电源保护•支持交叉单元和时钟单元的1+1 备份 •支持1+1 保护配置•TDM 模式下支持N+1保护配置•TDM 模式下支持在光传输链路间、无线链路间、光传输链路与无•线链路间建立SNCP(Sub-Network Connection Protection)环网保护产品特点TDM 模式下通过E1 AIS 告警检测,实现E1 SNCP 环网保护功能; •针对数据业务,采用ERPS 保护,即支持Hybrid 微波组环支持SNCP 与微波1+1保护迭加配置 •支持Hybrid-TDM 微波混合组环•支持光传输链路和STM-1 链路建立线性复用段保护 •支持STM-4 光传输链路建立二纤双向复用段保护环•交叉极化干扰抵消TDM 模式下交叉极化干扰抵消(XPIC)与同波道双极化(CCDP)技术相配合,在同等信道条件下将传输容量提高一倍。
CSBN-HCNA-Security 上机指导书(学员用书)ISSUE 2.00(学员用书) (1)ISSUE 2.00 (1)1 手册说明 (3)1.1 适用范围 (3)1.2 防火墙产品描述 (3)1.2.1 USG2200产品描述 (3)1.2.2 USG5120产品描述 (5)1.2.3 USG5150产品描述 (6)1.2.4 物理接口编号方法 (7)1.3 终端安全产品描述 (8)1.3.1 TSM产品概述 (8)1.3.2 TSM系统部署 (8)1.3.3 TSM性能指标 (10)1.4 图示 (11)2 如何登陆防火墙设备 (12)2.1 通过Console口登录设备(超级终端) (12)2.2 通过Console口登录设备(Putty) (14)2.3 通过Web方式登录设备 (16)2.4 配置Telnet登录设备 (17)2.5 配置Web方式登录设备 (23)2.6 配置SSH方式登录设备 (28)3 防火墙基础配置 (33)3.1 系统管理 (33)4 防火墙安全转发策略 (39)4.1 基于IP地址的转发策略 (39)5 网络地址转换实验 (43)5.1 NAT Outbound实验 (43)5.2 NAT Server实验 (48)5.3 双出口NAT实验(基于zone的NATserver+双出口) (53)6 防火墙双机热备实验 (58)6.1 防火墙双机热备实验 (58)7 防火墙互联技术实验 (64)7.1 VLAN实验(配置VLAN间通过Vlanif接口通信) (69)7.2 WLAN实验(Crypto服务类) (72)7.3 E1实验 (75)7.4 SA实验 (81)7.5 3G实验 (86)8 VPN技术实验 (91)8.1 L2TPVPN实验(Client-Initialized VPN) (91)8.2 GRE VPN实验 (98)9 IPSec VPN实验 (105)9.1 点到点的IPSec隧道实验 (105)9.2 点到多点IPSec隧道实验 (111)10 SSL VPN综合实验 (123)10.1 Web代理/文件共享/端口转发/网络扩展 (123)11 UTM实验 (131)14.1 UTM病毒库、IPS签名库升级 (131)14.2 UTM入侵防御实验 (136)14.3 UTM AV防病毒实验 (142)1 手册说明本手册用于指导学员学习华为安全产品的配置和部署技术,学员可以通过教材的实验说明,掌握本手册中的实验内容。
华为多媒体联络中心接入平台UAP6600产品概述多媒体联络中心源自于CTI技术,是计算机与通信相结合的产物,通过集中处理大批来话为企业提供增值业务。
华为多媒体联络中心按逻辑分为:媒体接入层,媒体适配层,业务支撑层,业务实现层。
UAP6600位于媒体接入层,是面向高端大型联络中心应用的排队机,基于高性能的MTAE(Multimedia Telecommunications Application Environment)平台设计开发,该平台具有BASE总线交换平面,通用性好、可靠性高,在物理上支持业界标准的AMC板卡内置,采用前后对插方式,提高了系统集成度,实现接入、媒体资源、管理合一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系统支持宽窄带一体化的接入,能提供丰富的媒体资源能力:包括放音、收号、录音、TTS、ASR、传真、视频等,基于3GPP IMS架构设计,实现平滑升级;内嵌LANSWITCH 功能,可实现三框级联,框间通讯带宽达到4G;分布式网络文件管理、媒体播放加密技术、多媒体识别技术等;基于高可靠性设计,核心部件1+1备份,负荷分担;故障检测和隔离技术;数据实时同步备份。
产品图片:主要特性和优势运营商级的可靠性设计UAP6600采用华为公司统一的电信级硬件平台MTAE (MultimediaTelecommunications Application Environment)核心部件支持1+1备份,负荷分担、冗余配置等可靠性设计,分布式处理,保证了产品电信级可靠性有效的故障检测及故障隔离技术系统可靠性超过99.999%内部通信总线双平面设计;数据安全性:主备板数据实时同步、数据库自动备份。
多网络统一接入,保护用户投资UAP6600基于3GPP IMS架构基础设计,业务、控制、资源分离与传统排队机标准后向兼容,且能平滑演进到IMS网络支持PSTN/PLMN/NGN/WCDMA/CDMA2000/IMS网络的同时接入支持音频、视频呼叫使用相同接入码同时接入各功能部件可根据实际组网需要灵活裁减基于IMS架构设计,可分可合资源可集中式部署,便于统一管理,降低维护成本;资源也支持分布式部署,灵活布置,减少长途带宽。
基于3G无线网络的多通道多媒体数据传输系统李万臣;陈宇贤;张晋;李婷【摘要】局限于无线网络的带宽,无线多媒体业务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采用多通道技术,通过叠加无线通道以提高无线信道带宽,保证多媒体数据的传输质量.在讨论数据分包及多个通道调度问题后,在FPGA上实现了多通道传输系统.%Multi - channel technology was used in this paper to improve the bandwidth by superposition of the wireless channel for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transmission. After considering the data package and the scheduling of multiple channels, this paper designed multi - channel transmission system on the FPGA platform.【期刊名称】《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29)001【总页数】4页(P79-81,101)【关键词】FPGA;多通道;分包算法【作者】李万臣;陈宇贤;张晋;李婷【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9.81实时多媒体数据的无线传输系统对社会生活信息化和工业自动化有着巨大的作用,如何很好的利用第三方网络是无线监控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且随着3G网络的建成和使用,这方面的应用开发研究的需求量将会蓬勃发展[1].多媒体数据在无线信道中传输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具体表现:1)多媒体数据如视频的播放有严格的实时性要求需要一定额度的带宽作为保障;2)由于多径衰落、同频干扰、噪声等影响会引起网络的输无线信道有较大带宽波动;3)相比有线信道,无线信道因为多径和未覆盖的区域的影响,信道的误码率较高,在3G中应是10-3~10-5,这对视频和图像的质量影响很大;4)用户具有异构性:用户接收设备的异构性和用户对服务质量、业务内容需求的异构性.针对多媒体数据在无线传输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多通道技术,通过叠加无线传输模块数量以提高无线信道带宽,保证多媒体数据的传输质量.1 多通道调度算法采用多通道技术可以成倍的增加信道带宽,但是多个通道之间如何调度则是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以优先级为标准对多个通道进行调度,优先级高的通道则能够率先获得数据传输.将从当前时刻t到截止时间di的时间与其剩余的服务时间ci(t)之间的差记为空闲时间Si,则按照最小空闲时间算法:通过终端设备的空闲时间动态地分配优先级P,由下式确定:空闲时间越短,终端设备的优先级就越高,由此具有最小空闲时间的终端设备则可获得数据的使用权.假设某个终端设备M1发出数据请求时,主系统正被具有更高优先级的其他终端设备M2所占用,则忽略M1使用请求.当M2数据传输时,则M1的空闲时间严格单调递减,直至小于正占用数据传输的设备M2的空闲时间时,按照调度策略,主系统必须切换到设备M1.本文采用的算法流程如下(以4个终端模块为例):1)初始化主系统;2)初始化每个模块的优先级,设置PM1>PM2>PM3>PM4;3)检测是否有终端模块发送数据请求,有则将发送请求的终端加入等待数据模块的队列T中;4)判断主系统是否正在传输数据,是则等待主系统空闲,否则转5);5)比较队列T中各个模块的优先级,选择优先级最高的终端Mi进行数据传输;6)修改各终端设备参数,以及优先级P;7)判断主系统数据是否传输完毕,若完毕则转8),否则转3);8)算法结束.2 多通道数据分包策略无线数据传输过程中,延迟对视频传输影响很大,并且容易造成视频信息的丢失.因此,在图像数据进行传输前必须进行一定处理,以便当数据丢失和时延过大时,能够及时进行差错控制.在数据分别送往各个通道之前,必须对数据进行分包.分包有很多优点[3],使用分包,就不会一直占用两个系统之间的线路,能提高系统路线利用效率;同时,因为可以柔软地进行路径的选择,所以拥有就算一部分出现障碍,也可以用其他的线路来代替.由于存在过多的延迟和干扰,图像数据就容易出现数据丢失和误码,这将严重降低视频质量.一旦采用了分包机制,数据接收端从分包数据中进行同步恢复,可大大降低传输过程中数据丢失和误码的情况.同时,分包中所含的标识使每个分包可被其他分包预测出来,因此也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图像数据在无线传输过程,分包的大小直接影响丢包率[4].将数据包拆分为1 400、1 000、800、400 bytes进行分别研究,同样传输1 M数据,分包大小与丢包率关系如表1所示.通过表1可以发现,在数据包为1 000 bytes时,丢包率最小,所以本文采用的分包也为1 000 bytes.表1 不同数据包大小对传输的影响包大小/bytes包个数/个平均时间/ms总时间/ms 丢包率/%1 400 714 46 32 844 3 1 200 833 47 39 151 2 1 000 1 000 46 46 000 0 800 1250 46 57 500 1设置数据包的编号用于惟一标识一个数据包.本文涉及的数据传输必须是稳定可靠的,可以处理数据包丢失、重复,特别是是顺序紊乱等情况.因此,在发送数据包之前,将所有数据包进行序列编号,这样,在接收端在接收数据后可以独立分辨数据包,由此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接收端利用序列号来确定数据的先后顺序,除去重复的数据包.本文所用的序列编号为32位,同时记录数据包所处的帧数以及在每一帧中的位置,每一个数据包都是顺序编号的,序列号(SYN)的标示位位于每个数据包数据段的前端.为了保证数据存储和通信传输应用中数据的准确性,增加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检验码是一项很好的手段.常用的CRC校验形式有 CRC -16,CRC -32 两种[5],采用 CRC-16校验,可以保证出错率在1‰以下,而采用CRC-32校验的出错概率更是比 CRC-16低1%.CRC的主要特点就是:检错能力极强,开销很小,易于实现.因此,CRC技术应用在很多软件的加密保护中.CRC校验的应用关键在于发送端CRC码的计算,以及将CRC码添加在块数据之后,而采用什么形式的CRC标准,则由具体检错性能而定.在设计中,设计高效的代码是很有必要的,常用的方法有计算法、查表法、半查表法,关键需要考虑代码的效率以及存储空间大小.在接收端,则需要编写与发送端相对应的CRC检验函数,用相应的CRC标准算法计算出从接收到的数据有效部分的CRC码,再与接收到数据末端夹带的CRC码比较,如果相同,则认为传输过程中误码可能较小,认为通讯有效.3 系统实现多媒体无线传输系统硬件框图如图1所示.图1 多媒体无线传输系统硬件框图本文图像采集部分采用OV7670摄像头模组.OV7670图像传感器,体积小、工作电压低,提供单片VGA摄像头和影像处理器的所有功能.通过SCCB总线控制,可以输出整帧、子采样、取窗口等方式的各种分辨率8位影响数据.该产品VGA图像最高达到30帧/s.用户可以完全控制图像质量、数据格式和传输方式.所有图像处理功能过程包括伽玛曲线、白平衡、饱和度、色度等都可以通过SCCB接口编程. 数据打包及发送模块是系统关键,包括对数据的存储及打包处理,这些功能都由EP2C8Q208完成.根据系统的要求,数据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其中,帧同步信号的提取起着重要的作用.帧同步信号作为一幅图像开始的标志,表示一帧数据开始发送.帧同步信号提取之后,有两种方法进行处理[6]:一是插入特殊的码组作为每帧开始的标记.二是利用数据码组之间特性实现同步.本文采用第一种方法,即在每个帧同步信号之后,在数据流中插入32位标记码组0xfefe,标记每一帧的开始.在获取完整的一帧图像数据之后,FPGA以1 000 bytes为一个数据包,对数据进行分包.分包后按顺序分别在每个包的包头添加64位标记,包括32位帧标记以及32位像素标记.添加包头信息后,在每个数据包末端添加CRC校验值,CRC校验值由CRC计算模块得到.数据经过打包及传送,由无线接收模块进行接收.图像恢复模块是在UP-AR2000平台上完成的.UP-AR2000平台以EP2C35为核心,有足够的资源来处理图像数据.根据系统的要求,图像恢复流程如图3所示.系统在接收数据包后,首先对数据包进行CRC计算,并与数据包最后的CRC校验码进行比对,如果CRC校验码错误,则可能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误码,则将数据包丢弃.CRC校验通过的数据包通过解包头信息,得到数据包的帧位置以及像素位置.比较相互之间的帧位置以及像素位置,去除重复的数据包,并对数据包进行排序.图2 数据打包及发送模块数据处理流程图3 图像恢复模块数据恢复流程在传输过程中,可能有丢包的情况,所以排序之后一帧图像可能会少几个数据包,本文中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在图像寄存器同时保存三帧图像,并通过前两帧图像的数值推算出丢失数据包的数据.在一帧数据处理完成后,送由显示模块显示.4 结语本文在移动通信基础上设计多通道数据传输系统,该系统能够通过摄像头模组采集原始图像数据,由EP2C8Q208存储及分包处理,并按照调度规则由无线模块有序的发送;接收端在博创UPAR2000平台上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包等操作,最后在VGA上还原画面.经过试验,本文所设计的传输系统在分辨率为640×480情况下,可以保证5帧/s的画面显示.参考文献:[1] RAPPARPORT T S.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andPractice[M].US:Addison Wesley,2004.[2] 沈兰荪,卓力.小波编码与网络视频传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 LU J.Signal Processing for Internet Video Streaming:Areview[C]//Proceedings of SPIE Image and Video Communications and Processing,[S.l.]:[s.n.],2000:1 -14.[4] 马留英.基于3G移动通信的视频监控系统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5] 伍方辉,方安安.CRC的FPGA设计与实现[J].中国新通信,2008(13):63-64.[6] 陈惠珍,包天珍.一种基于FPGA的帧同步提取方法的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03(10):70-72.。
公交视频监控智能调度系统项目概述1.1应用背景贝尔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公共车辆安全车载系统研发和设备生产的专业型公司,历时七年成为了车载视频领域的终结者,销量远远领先于同行业竞争伙伴,“量大、质优、价低”成为了深圳及内地省份运营公司竞相OEM合作者;相继成立了河北公司、河南公司、深圳公司、深圳工厂、上海公司、北京公司和西安公司,区域性管理全国业务;相继开发出了长途客运3G视频系统、冷链物流3G视频系统、金融押运3G视频系统、校车RFID自动里程统计3G视频系统和城市公交3G视频调度管理系统等五大行业应用;在此,我们将详细论述城市公交3G视频调度管理系统;已经动工建设河北保定的产业园区,计划2014年6月投入使用,安装四条自动化高速贴片生产线,计划产能——每日10000台设备。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机动车拥有量及道路交通流量急剧增加,特别是大城市,公交车辆增加、线路延长、车次增多,公交运行不畅的状况日益突出,给市民带来了极大的生活不便。
公交车内属于人员密集且空间封闭的场所,其治安状况比较复杂,全国各地公交客运除受不断的乘运纠纷和运营管理困扰外,公交车上时有发生盗窃等案件,另外乘客逃票和司乘人员窃取票款的行为也时有发生,这一直困扰着公交管理人员和公共安全部门,严重干扰了社会安定团结。
传统公交行业没有采用视频监控系统,不能有效解决公交车内治安监控以及乘客逃票和司乘人员窃取票款行为的取证,且中心调度人员不能实时掌握前端运行情况。
传统公交调度采用纸质路单人工调度管理,存在众多弊端。
公交车辆调度处于“看不见、听不着”落后现状。
目前各大城市都在推广“低碳出行、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如何确保公交车辆运营安全、高效调度有限的公交车辆资源已成为困扰公交系统管理人员的一大难题。
1.2现状分析目前公交调度基本上还是按照固定的时刻表来进行的,采用"定点发车、两头卡点"的手工作业的调度方式,对车辆在运营路线上的状态无法实时了解,仅依靠经验调度车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难以及时有效地采取调度措施。
Airbridge cBSC6600特性手册目录目录30 弱覆盖软切换特性指导书........................................................................................................ 30-130.1 概述.............................................................................................................................................................................. 30-230.1.1 应用范围 .......................................................................................................................................................... 30-230.1.2 移动台的覆盖状态......................................................................................................................................... 30-230.1.3 移动台覆盖状态判断方法 ........................................................................................................................... 30-330.2 数据配置..................................................................................................................................................................... 30-330.3 业务流程..................................................................................................................................................................... 30-530.4 注意事项..................................................................................................................................................................... 30-6Airbridge cBSC6600特性手册插图目录插图目录图30-1 状态切换流程图 ................................................................................................................................................. 30-2图30-2 弱覆盖软切换流程图 ........................................................................................................................................ 30-5Airbridge cBSC6600特性手册插图目录插图目录图30-1 状态切换流程图 ................................................................................................................................................. 30-2图30-2 弱覆盖软切换流程图 ........................................................................................................................................ 30-5Airbridge cBSC6600特性手册30 弱覆盖软切换特性指导书30 弱覆盖软切换特性指导书关于本章本章描述内容如下表所示。
基于ACS的SSL VPN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金振训;张思荣;李寒曦;潘佰林;钱杰;俞先永
【期刊名称】《科技通报》
【年(卷),期】2013(29)7
【摘要】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业务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对信息系统的依赖也越来越大。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使用企业内部资源已经成为工作人员迫切的需求。
部署基于ACS的SSL VPN认证系统,通过VPN智能隧道和扩展RADIUS属性字段的应用,解决认证系统用户访问权限控制和C/S业务系统访问局域网服务器的问题,达到无客户端VPN接入方式访问企业内局域网资源的效果。
【总页数】4页(P140-142)
【关键词】ACS;SSL;VPN;访问控制;RADIUS;C;S
【作者】金振训;张思荣;李寒曦;潘佰林;钱杰;俞先永
【作者单位】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杭州新世纪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
【相关文献】
1.基于SSL VPN的核心机房远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J], 应国良;田京波
2.基于SSL VPN协议的安全浏览系统的设计实现及复合应用方案 [J], 肖佳;杨科
3.基于SSL VPN的系统备用通道设计与实现 [J], 秦建忠;邓雄荣
4.基于SSL的移动VPN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J], 徐梅
5.基于SSL VPN民政安全加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J], 李国良; 李三平; 高健强; 刘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化SCMA上行多接入系统设计
安保统;魏中振;郭书军
【期刊名称】《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029)002
【摘要】正交多址技术由于其接入用户数量与正交资源成正比,可同时接入的用户数量受到正交资源总量的限制,不能满足5G低延时接入、大容量传输、海量连接等的需求.针对此问题,本文对华为公司提出的SCMA(稀疏码多址接入)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创新、优化、精简了算法,在误码率减小或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降低了算法复杂度,减少了时延,并用MATLAB模拟空间信道进行了仿真.
【总页数】5页(P45-48,54)
【作者】安保统;魏中振;郭书军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100144,北京;北方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100144,北京;北方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100144,北京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29.53
【相关文献】
1.上行SCMA系统的动态子图检测算法 [J], SHEN Min;LI Jia;HE Yun
2.上行SCMA系统的串行球形解码MPA算法 [J], 杜军均;贾国庆;易辉跃;许晖;张武雄
3.上行瑞利衰落信道下SCMA码本设计 [J], 高志成;李旭东
4.基于CP-free OFDM的上行SCMA收发机设计和性能分析 [J], 周立;刘喜庆
5.上行异步SCMA系统低复杂度检测算法 [J], 雷震宇;卢晓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设计题目:基于华为cBSC6600的3G接入网系统实现方案i目录摘要 (1)ABSTRACT (2)1 概述 (3)1.1 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 (3)1.2 研究目标 (4)2 数字移动通信技术 (5)2.1 多址技术 (5)2.1.1 频分多址 (5)2.1.2 时分多址 (5)2.1.3 码分多址 (6)2.2 RAKE接收机 (6)2.3 功率控制 (6)2.3.1 反向开环功率控制 (7)2.3.2 反向闭环功率控制 (7)2.3.3 前向功率控制 (9)2.4 切换 (9)2.4.1 切换定义 (9)2.4.2 软切换的实现 (9)2.5 CDMA系统结构 (10)2.5.1 系统的基本特点 (10)2.5.2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0)2.5.3 主要接口 (13)2.5.4 区域划分 (13)3 接入网硬件系统 (15)3.1 BSC硬件功能结构 (15)3.1.1 总体结构特点 (15)3.1.2 交换模块 (16)3.1.3 集成处理模块 (17)3.1.4 资源和分组模块 (18)3.1.5 时钟系统 (18)3.2 BTS硬件功能结构 (20)3.2.1 总体结构特点 (20)3.2.2 基带子系统 (21)3.2.3 射频子系统 (21)4 组网方案 (23)4.1 设计目标 (23)4.2 网络规划 (23)4.2.1 CDMA系统容量分析 (23)4.2.2 覆盖分析 (25)4.3 系统设计 (26)4.3.1 组网方式 (26)4.3.2 硬件配置 (27)4.4 安装调试 (30)4.4.1 框间软切换地面链路配置 (30)4.4.2 载频相邻关系的配置 (31)4.5 总结 (31)谢辞 (32)参考文献 (33)摘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本文首先对CDMA系统原理进行探讨,然后通过介绍移动通信技术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并且结合设备硬件部分的功能结构,说明了华为公司的Airbridge cBSC6600设备在该通信领域内的优越性。
并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具体的应用,通过合理的系统组网设计来满足某地区的移动通信需求,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对硬件设备的重要参数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得系统的性能达到最佳效果,进而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本方案力争做到能够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制定相应的组网方案,建设一个高容量、广覆盖、性能稳定的无线通信网来满足该区域现代通信的需要。
关键字:CDMA、功率控制、软切换、BSC、BTS、容量ABSTRACTIn the entire research process, this article first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to the CDMA system principle, then through aspect and so on introduc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principle knowledge, and the union equipment hardware part function structure, showed HuaWei company's Airbridge the cBSC6600 equipment in this correspondence domain superiority. And act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view of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satisfies some local through the reasonable system network design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demand, and above this foundation, carries on the reasonable disposition to the hardware equipment important parameter, causes the system performance to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 then enhances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This plan argues vigorously achieves can act according to the concrete actual situation, the nimble formulation corresponding network plan, constructs high-capacity, the broad cover, the performance stab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atisfies the need of Communications in this region today.Keywords: CDMA、Power Control、Soft Cut、BSC、BTS、Capacity1 概述1.1 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移动通信是当今通信领域内最为活跃和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也是21世纪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将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一方是处于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流的通信。
20年代开始在军事及某些特殊领域使用,40年代才逐步向民用扩展;最近十年间才是移动通信真正迅猛发展的时期,而且由于其诸多的优点,前景十分广阔。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最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出现,即模拟话音通信系统,如AMP,TACS,NMT,NTT等系统。
在此基础之上,各国又推出了今天称为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GSM,PDC,D-AMPS,CDMA(IS95)等。
它在第一代通信技术的基础上进步了许多,很好的解决了之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日渐成熟和运营实践的不断成功,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对移动通信系统的业务又有了更高的要求,由此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便应运而生了。
自从1981年第一代以频分多址(FDMA,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为基础的模拟通信系统建立使用以来,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和需求大大超过了人们最初的预测。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就面临着阻塞概率增高、呼叫中断率增高、系统干扰增大、容量受限的压力,此时的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了。
紧接着,1992年以时分多址(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为基础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相继投入使用。
TDMA系统较FDMA 系统来说有诸多的优势:频谱效率提高、系统容量增大、保密性增强、标准化程度提高等等。
但是TDMA系统并不能完全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以美国Qualcomm 公司为首的倡导者提出了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的系统实现方案。
大量的实验证明CDMA具有许多TDMA技术所没有的独特属性,它是移动通信环境下获得大容量和高质量的一种灵活有效的技术,可以很好的满足未来通信发展的需求。
CDMA技术在1993年正式成为国际技术标准,目前其商用系统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用户反映。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第一、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是针对传统的话音和低速的数据业务的系统。
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是能提供图像、话音、数据相结合的多媒体和高速数据业务稳定服务的通信系统,另外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加,现有的系统远远不能满足用户容量的发展需求。
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能提供多种类型、高质量的多媒体业务,能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具有全球漫游能力,可与固定网络相兼容,并可以小型便携式终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任何种类的通信。
由于其诸多的优点,吸引了全世界的运营商、生产厂家和广大用户。
预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引入将经历一个渐变演进的过程,并充分考虑向下兼容的原则。
通信业务方面,将以第二代出现的各种业务为基础。
逐步引入宽带及多媒体业务;通信技术方面,网络技术和设施将与有线网的智能化、宽带化结合在一起,通过一种演变的过程进入第三代,而无线传输技术将经历一场革命,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新业务的提供奠定基础。
1.2 研究目标为了实现我们的研究目标,在此将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在理论方面,我们需要掌握和分析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例如为什么要采用该项技术,它存在哪些优缺点,以及整个CDMA移动通信系统在实际当中是如何规划和实现的;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将技术理论同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具体的实际需求合理的分配有限的资源,力争达到最优的组网效果。
最后,还要运用现已掌握的技术手段,对硬件系统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尽最大努力使之实际运行效果接近理论值,也就是利用华为公司所提供的接入网系统设备实现最佳的系统性能。
除此之外,还需要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寻找“捷径”,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寻找更有效的研究方法。
在此将采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CDMA通信系统接入网设备实现网络的覆盖。
该设备有着很强的系统性能,一方面通过对移动通信技术原理和产品硬件知识的研究,更进一步的了解CDMA通信系统的技术特性,另一方面根据实际的用户需求,合理的对硬件系统进行配置,提供最优的方案来解决实际的网络覆盖。
2 数字移动通信技术2.1 多址技术多址技术可以使众多的用户共用公共的通信线路。
为使信号多路化而实现多址的方法基本上有三种,它们分别采用频率、时间或代码分隔的多址连接方式,即人们通常所称的频分多址(FDMA )、时分多址(TDMA )和码分多址(CDMA )三种接入方式。
如图2-1表示了这三种方法简单的概念模型。
时间频率频率频率时间码图2-1三种多址方式概念示意图FDMA 是以不同的频率信道实现通信的;TDMA 是以不同的时隙实现通信的;CDMA 是以不同的代码序列实现通信的。
2.1.1 频分多址频分,有时也称之为信道化,就是把整个可分配的频谱划分成许多单个无线电信道,每个信道可以传输一路话音或控制信息。
在系统的控制下,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接入这些信道中的任何一个。
模拟蜂窝系统是FDMA 结构的一个典型例子,数字蜂窝系统中也同样可以采用FDMA ,只是不会采用纯频分的方式,比如GSM 和CDMA 系统就采用了FDMA 。
2.1.2 时分多址时分多址是在一个带宽的无线载波上,按时间划分为若干个时分信道,每一用户占用一个时隙,只在这一指定的时隙内收发信号,故称为时分多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