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表现
- 格式:ppt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17
类风湿手、腕关节炎的X线表现分析作者:关永春靖立新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第18期类风湿关节炎(RA)至今病因不明,是以周围对称性多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伴有关节外的系统性损害。
其病理为关节的滑膜炎,当累及软骨和骨质时出现关节畸形。
70%血清中出现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对大庆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慢性病普大庆油田总医院放射科(靖立新)查,其中对疑患类风湿的患者进行了手、腕关节X线摄片检查,共计825例,结果发现有36例手、腕关节有程度不同的类风湿性骨改变。
女30例(83.3%),男6例(16.7%),30~40岁11例(30.6%),40~50岁16例(44.4%),50岁以上9例(25.0%),平均43.2岁。
临床表现有手指关节晨僵者25例(69.4%),指、腕关节痛者31例(86.1%),指关节肿胀者24例(66.7%),关节畸形者29例(80.6%),关节功能障碍者32例(88.9%)。
本组患者均为双手发病,只是严重程度略有不同。
临床诊断符合1987年美国纽约类风湿协会修订的RA诊断标准[1]。
1.2 方法双手正位片,摄片条件:50 kV,12 mAs,胶片焦点距离100 cm。
2 X线检查结果见表1。
3 讨论3.1 类风湿关节炎(RA)的病理急性期表现为滑膜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从而滑膜增厚,毛细血管增多,关节内液体增多,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滑膜内可产生富含毛细血管的肉芽组织,形成血管翳。
在另一方面,免疫机制紊乱,滑膜及血管翳组织产生的各种炎症介质刺激骨质的供应血管,造成诸小血管及其分支均扩张充血,因而骨髓内液体增多,表现为骨髓水肿。
小血管长期扩张充血,导致骨质逐渐脱钙和吸收,发生骨质疏松。
随着血管翳向关节腔内的软骨面生长,血管翳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包括多种酶及细胞因子,对关节软骨、肌腱、韧带、关节囊、骨产生破坏作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诊断分析【摘要】x线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简单又方便检查方法,也可用于显示早期病变表现,对软组织肿胀观察很好,早期骨侵蚀观察较好,关节间隙观察在切线位才可见关节面,有时位置不正,可误为狭窄,应予注意。
【关键词】类风湿性;x线;诊断分析【中图分类号】r3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67-01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早期患者的关节x 线检查除软组织肿胀和关节腔渗液外一般都是阴性。
关节部位骨质疏松可以在起病几周内即很明显。
关节间隙减少和骨质的侵蚀,提示关节软骨的消失,只出现在病程持续数月以上者。
半脱位,脱位和骨性强直后更后期的现象。
当软骨已损毁,可见两骨间的关节面融合,丧失原来关节的迹象。
弥漫性骨质疏松在慢性病变中常见,并因激素治疗而加重。
无菌性坏死的发生率特别在股骨头,亦可因用皮质类固醇治疗而增多。
笔者收集整理该病的x线影像资料,旨在提高对本病正确诊断。
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以来在我院经过x线确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病历资料40例,男15例,女25例。
年龄24岁-68岁,病程半年至15年不等。
临床表现关节肿胀、关节疼痛、晨僵、皮下结节等症状。
2 x线摄影结果2.1 软组织改变:软组织肿胀32例,以掌指关节、腕关节居多,其中双膝关节肿胀2例,表现为关节脂肪垫受压移位、变形,右肘关节肿胀2例,表现肘部后脂肪垫移位,病程较长者,关节周围软组织位线缩小,以尺骨茎突处明显。
2.2 骨质改变:骨质疏松,出现于近指(趾)关节骨端,掌(跖)骨端40例,整个骨干疏松28例,膝关节、肘关节、颈椎各2例,表现为关节面毛糙不规则,皮质中断或呈小锯齿状囊状小透亮区,以距关节较远处较多,以腕关节改变较明显,而在肩关节以肱骨大结节处较表现明显,在膝关节表现为股骨髁间凹、髁间嵴。
关节面下囊状透亮区,在关节边缘可见增生性改变,颈椎以上部颈椎改变明显,表现枢椎齿状突毛糙,小关节面钩椎关节毛糙、模糊,在跟骨结节处出现囊状侵蚀。
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磁共振诊断及影像学表现分析【摘要】目的:探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过程中应用磁共振诊断及影像学表现研究。
方法:选取40例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患者的磁共振成像诊疗数据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40例患者中,共诊断出28例腱鞘炎,32例骨质侵蚀、24例滑膜炎、30例骨髓水肿。
磁共振诊断的影像学表现体征显示为:滑膜炎:病变关节处滑膜出现增厚现象,主要部位在掌指关节、桡腕关节、指间关节、腕关节等,STIR序列呈等高信号,不均匀,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对病变部位增强扫描可见伴不同程度强化的滑膜增厚。
腱鞘炎:受累肌腱腱鞘内存有积液、腱鞘增厚,在增强脂肪抑制序列T1WI上显示增厚的显著强化滑液鞘。
骨质侵蚀:出现不连续骨皮质,正常骨质T1WI信号中出现低信号,骨质缺损在小关节面边缘清晰可见,形态呈现不规则型,STIR序列呈不同信号强度,高或等,增强扫描出现病变部位强化。
骨髓水肿:边界欠清晰,在STIR序列上呈骨髓腔内模糊弥漫高信号改变,增强扫描明显强化,T1WI呈略低信号或等信号改变。
结论,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诊疗中,利用磁共振检查可以对患者的病因进行明确诊断,早期发现其病理改变,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磁共振;影像诊断在医学临床中,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属于一种高发病率的多系统性自身免疫类疾病,常见于中年女性,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迁延难愈,常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功能受限等,严重者甚至残疾。
对于该疾病的诊断主要以影像学检查为主,比较常用的诊断方式为超声与磁共振成像诊断。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可全方位高分辨率检测膝骨关节情况,图像无骨性伪影,清晰显示关节内部解剖结构。
既往有学者指出 MRI 可较准确、客观地反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变过程,但有关 MRI 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尚无统一定论要。
类风湿关节炎的肘关节X线表现陈一平;朱建英【期刊名称】《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2页(P562-563)【作者】陈一平;朱建英【作者单位】313000 浙江湖州,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313000 浙江湖州,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进行性关节破坏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节影像学检查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十分重要,其中X 线检查简便、价廉,可快速且整体地显示关节病变如关节旁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关节间隙狭窄、骨侵蚀、关节半脱位或强直畸形等,目前仍是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影像学评估首选的影像学检查[1]。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20%~50% 肘关节受累[2],本次研究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肘关节X线表现。
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 年1月至2014年8月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8例,均符合1987 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3],其中男性11例、女性27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1.06±15.32)岁,病史 0.5~28年,平均(11.20±7.25)年。
排除其他非类风湿关节炎、肌腱韧带损伤、关节外伤(新鲜或陈旧)等患者。
临床均表现为肘关节疼痛、肿胀或功能受限。
1.2 方法采用d6000 DR机进行X线检查(由美国GE生产),管电压60~68 KV,管电流160 mA。
34例为标准肘关节正侧位摄片;4例因关节强直,保持自然位摄片。
32例为单侧肘关节摄片,6例为双侧摄片。
X线片由两位高年资医师分别诊断,并严格按照1987 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进行分期,若结果有分歧,由两人协商确定最终分期。
2.1 3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肘关节X线表现Ⅰ期7例(18.42%),X线未见明显骨质异常或关节端的骨质疏松;Ⅱ期15 例(39.47%),X线见骨质疏松伴关节面侵蚀,少数病例关节面下见小囊状骨质破坏,有13例关节间隙出现不同程度狭窄;Ⅲ期12例(31.58%),X线见关节面明显骨质破坏,关节面下较多囊状骨质破坏,有5例关节半脱位;Ⅳ期4例(10.53%),X线见纤维性强直或骨性强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