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中医治疗难点分析样本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肛裂中医诊疗方案肛裂是指肛管皮肤的纵行裂疮。
称为肛裂,又称钩肠痔,裂痔等。
本病为肛缘与齿线间肛管皮肤全层破裂,以疼痛为主症。
现代医学亦称肛裂。
是肛肠科常见多发病之一。
(一)诊断: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制定的肛裂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疾病诊断(1)主要症状: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
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位。
(2)主要体征: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
多见于一期肛裂:有反复发作史。
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
多见于二期肛裂;溃疡边缘发硬,基底色紫红,有脓性分泌物。
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
多见三期肛裂。
2.证候诊断(辨证分型)(1)血热肠燥:大便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溲黄。
裂口色红。
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2)阴虚津亏: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裂口深红。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湿热下注:便时肛门刺痛,便后持续不减,大便不爽,便质时干时稀,裂口深红,周围红肿,可伴纳呆,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气滞血瘀: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
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
舌质紫暗,脉弦或涩。
3. 诊断要点:(1)症状:便血、便秘、肛门周期性疼痛。
(2)体征:肛管皮肤纵裂溃疡,可合并有肥大乳头、哨兵痔、潜行瘘道等。
(二)中医治疗方案1.內治法对于各期肛裂均辨证给予中药口服或小麦麸颗粒,3.5克,日三次口服,以调理排便。
(1)血热肠燥:大便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溲黄。
裂口色红。
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辨证:燥火郁结,结于肠道。
治法:宜清热泻火,散结通便。
方药:黄芩20克黄柏20克生地15克生石膏10克元胡30克地榆炭10克槐花炭10克三七粉3克(冲)生大黄10克(后下)方法:随证加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二次服。
肛裂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2011(共五则范文)第一篇:肛裂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2011肛裂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优化(2011)一、临床资料肛裂病的主要症状: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
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
肛裂的诊断要具备主要症状如肛门部疼痛、便血或伴有便秘,肛裂的疼痛呈典型的周期性疼痛,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后可缓解,随后再次发生疼痛可达数小时后缓解;便血为滴血或手纸染血,鲜血,量少。
肛门部检查有肛管皮肤裂开,肥大乳头和哨兵痔等体征即可作出诊断。
2011年共收治肛裂病人45例,其中截石位6点肛裂病人30例,截石位12点肛裂病人6例。
其他9例。
辩证根据临床表现、查体和舌脉分为3型。
45例病人中,中医辩证属血热肠燥证32例,气滞血瘀证12例,阴虚津亏证1例。
全部手术治疗,手术方案治疗45例,中医药治疗率100%。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45例,治愈率100%。
二、分析、总结、和评价肛裂主要是应用用中医的肛裂切除内括约肌松解术,另辅以中药制剂的熏洗及外敷,中医药治疗率达100%,验证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该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
肛裂治疗以清热泻火,增液通便,凉血养血,行气活血,润肠通便为主。
血热肠燥证选用方药:黄芩、黄柏、生地、生石膏、元胡、地榆炭、槐花粉、三七粉、生大黄(后下)。
阴虚津亏证选用方药:知母、黄柏、玄参、生地、麦冬、白芍、当归、阿胶(烊)、桃仁、红花、熟地、、川芎、元胡。
气滞血郁证选用方药:当归、榔片、厚朴、决明子、桃仁、红花、麻仁、瓜蒌仁、郁李仁、陈皮、元胡。
早期肛裂应避免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可配合扩肛、局部封闭疗法。
早期肛裂的治疗包括饮食调节、软化大便、培养良好排便习惯等方面,以减轻症状,防止病情加重或复发。
同时发挥中医学理论特色,加强中药的临床应用,配合非药物中医诊疗项目的开展。
肛裂疗效评价(一)肛裂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分析1、诊疗常规执行情况:住院患者按诊疗方案治疗,从症论治,分为血热肠燥、阴虚津亏、气滞血瘀三型论治,随症加减;外治法根据患者肛门局部伤口情况选择应用。
2、疗效评价方法:主要评价指标:根据患者自身症状及肛管裂口恢复情况进行评价。
治愈:症状消失,裂口愈合。
好转:症状改善,裂口或创面缩小。
未愈:症状无改善,裂口无变化。
3、中医治疗效果评估:对裂的治疗主要是在改善患者排便不良的基础上结合手术治疗技术,明显提高中医中药治疗肛裂症例效果,中医药治疗参与率达100%。
本年度收住肛裂患者54例,治愈49例,治愈好转52例,治愈率90%,好转率95%,治愈率比上年度提高5%,好转率提高5%。
本年度本病的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较前下降,考虑与本科中医治疗运用恰当有关。
今后还将加强中医特色治疗及综合治疗,整体改善患者症状,努力提高疗效,缩短住院日。
4、诊疗常规疗效分析:本年度诊疗常规在外治法、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患者全身状况,辨证论治,提高中药塌渍疗法以及中药换药的参与率。
(二)肛裂中医治疗疗效评估分析1.中医治疗效果:住院患者按照中医诊疗方案进行治疗,内服、外治法、手术治疗联合应用,方法多样,可以明显减轻和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疗程。
全年度收住肛裂患者54例,治愈49例,治愈好转52例,治愈率90%,好转率95%,治愈率比上年度提高5%,好转率提高5%。
2.中医药特色治疗分析总结:本年度对裂的治疗主要是在改善患者排便不良的基础上结合手术治疗技术,明显提高中医中药治疗肛裂症例效果,中医药治疗参与率达90%。
随着对本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应用诊疗常规在外治法、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患者全身状况,辨证论治,提高中药塌渍疗法以及中药换药的参与率,有效地提高了疗效。
熏洗一号外用熏洗肛门局部可以明显的缓解患者肛门局部的不适症状,促进水肿吸收,缓解疼痛,减少创面分泌物,促进创面收敛、愈合。
3.疗效评价方法:主要评价指标:根据患者自身症状及肛管裂口恢复情况进行评价。
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主要症状: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
(2)主要体征: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位,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多见于急性肛裂;有反复发作史,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远心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
多见于慢性肛裂。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肛裂的诊断要具备主要症状如肛门部疼痛、便血或伴有便秘,肛裂的疼痛呈典型的周期性疼痛,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后可缓解,随后再次发生疼痛可达数小时后缓解;便血为滴血或手纸染血,鲜血,量少。
肛门部检查有肛管皮肤裂开,肥大乳头和哨兵痔等体征即可作出诊断。
(二)证候诊断1.血热肠燥证: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溲黄。
裂口色红。
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2.阴虚津亏证: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裂口深红。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气滞血瘀证: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
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
舌质紫暗,脉弦或涩。
二、治疗方法(一)手术治疗1.肛裂扩肛术(1)适应症:急性肛裂(2)操作方法:患者取截石位,骶麻或局麻后常规消毒,术者戴橡胶手套,并将双手食指和中指涂上润滑剂,先用右手食指插入肛内,再插入左手食指,两手腕部交叉,两手食指掌侧向外侧扩张肛管,以后逐渐伸入两中指,持续扩张肛管3~4分钟,使肛管内外括约肌松弛,术毕。
参照《中医外科学》第9版(李曰庆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内括约肌切开术(1)适应症:慢性肛裂(2)操作方法:在肛缘一侧距肛缘1~1.5cm作小切口达内括约肌下缘,约定括约肌间沟后分离内括约肌至齿状线,剪断内括约肌,然后扩张至4指,电灼或压迫止血后缝合切口,可一并切除肥大乳头,前哨痔。
肛裂是肛管上皮非特异性放射状纵行溃疡,呈梭形或椭圆形,长0.5-1cm。
发病率在肛门直肠病中占20%,仅次于痔疮。
临床特点是肛管皮肤全层裂开,肛门部周期性剧烈的疼痛,裂口多见于肛管后部,其次是肛管前部。
青壮年多见,男多于女。
典型的肛裂的病理改变有5种,即梭形溃疡、肛乳头肥大、裂痔、皮下瘘、肛隐窝炎。
中医古籍有“肛裂”、“裂肛”、“钩肠痔”、“裂痔”、“脉痔”等名称。
中医称“肛裂”。
中医学认为肛裂的发生是由于血热肠燥或阴虚津乏而导致大便秘结,气机阻塞,气血纵横,经络交错流注肛门。
排便时暴力怒张,致使肛门皮肤裂伤,然后继发感染而逐渐形成慢性梭形溃疡。
一、辨证论治(一)燥火便结证[证候]大便秘结坚硬,便时肛门剧痛,便后稍有减轻,继则持续疼痛数小时至10余小时,鲜血随粪便点滴而下,心烦意乱、口苦咽干、不敢进食、舌红、苔黄燥、脉数。
[分析]素体阳盛,胃肠积热,或情志失和,气机郁滞,郁而化热。
热耗津液,肠道干涩而大便秘结干硬,排便时暴力怒张,致肛门皮肤裂伤。
便时肛门剧痛,肛门裂伤,经络受伤,则鲜血随大便点滴而下。
燥结大肠,则心烦意乱,口苦咽干。
舌红,苔黄燥,脉数为燥火便结之挣。
[治法]泻火清热,润肠通便。
[方药]麻仁丸加减(《伤寒论》)。
(二)湿热蕴结证[证候]便时腹痛不适,排便不爽,肛门坠胀,时有黏液鲜血,或带少许脓液,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分析]素食肥甘,湿热蕴脾,下注肛门大肠,气机郁滞。
故便时腹痛不适,排便时使肛门裂伤,则肛门坠胀,脉络受损,血不循经,则便时时有刺激便血。
或带少许脓液为湿热蕴结大肠肛门,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润肠通便。
[方药]内疏黄连汤加减。
(三)血虚肠燥证[证候]便时疼痛,大便燥结,皮肤干涩,口干舌燥,心烦失眠,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血虚无以濡润大肠,则大便燥结,皮肤干涩,排便时裂伤肛门则便时疼痛,阴血亏虚,口干舌燥,心烦失眠。
午后潮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血虚肠燥之征。
2015年度肛裂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中医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价、优化、难点解决方案我科根据实际情况遴选出了2个优势病种,并制定了相应的中医诊疗方案。
通过一年的临床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同时,我科在该项工作中尚存在明显的不足,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不断完善。
现将2015年优势病种肛裂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总结评价优化如下:一、临床资料肛裂是消化道出口从齿状线到肛缘这段最窄的肛管组织表面裂开,形成小溃疡,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呈梭形或椭圆形,长约0.5~1.0cm,常引起肛周剧痛。
肛裂最常见的部位是肛门的前后正中,以前正中为多。
肛裂的发病率约占肛肠病的20%,多以年轻人为主,但肛裂更青睐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
我国女性发病率约是男性的1.8倍,肛裂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慢性肛裂由于病程长和反复发作,裂口上端的肛门瓣和肛乳头水肿,造成肛乳头肥大,下端皮肤呈袋状垂向下突出于肛门外,形成“前哨痔”,肛裂、前哨痔、肛乳头肥大常同时存在,称为肛裂三联征。
我科2015年度,肛裂就诊人数350人次,其中住院50人次,风热肠燥型200人次,湿热蕴结型50人次,血虚肠燥型100人次。
在口服中药、中药熏洗、灌肠等特色治疗,手术治疗,换药等基础上,术后采用正确的抗感染,口服润肠通便中药,使治愈率95%以上,术后无大出血病人。
在手术配合中医治疗中,使得肛裂治愈率明显提高。
二、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主要症状: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
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位。
(2)主要体征: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
多见于初期肛裂;有反复发作史。
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
多见于陈旧期肛裂。
肛裂病(肛裂)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一、肛裂病(肛裂)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裂病(TCD编码:BWG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裂(ICD-10编码:K60.2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2.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肛裂病(肛裂)临床常见证候:血热肠燥证阴虚津亏证气滞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裂病(肛裂)。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裂病(肛裂)的患者。
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患者同意接收手术治疗。
3.由肛门皲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及结核等引起的肛门皮肤裂疮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肛门视诊、肛门指检、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功能;心电图;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血清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查;肝胆脾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子直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手术治疗(1)肛裂扩肛术(2)内括约肌切开术(3)肛裂切除术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火毒蕴结证:清热泻火解毒。
(2)热毒炽盛证:清热解毒透脓。
283作者简介:廖茂生,九寨沟县人民医院。
浅谈中医辨证加熏洗如何治疗肛裂廖茂生(九寨沟县人民医院,四川 九寨沟 623400)摘 要:临床中对肛裂患者进行诊断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确定肛裂程度,一般情况下早期肛裂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可使用熏洗疗法,用中药内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痛苦。
关键词:中医治疗法;熏洗;肛裂中图分类号:R266 文献标识码:A在肛肠科经常会收治肛裂患者,肛裂主要是指肛管皮肤出现开裂。
由于肛门部位细菌较多,一旦出现肛裂症状,就容易造成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
肛裂的位置通常位于肛门中线前端或后端,患者出现肛裂症状时会感到肛门部位有剧烈的疼痛感或灼烧感。
这种痛苦往往是难以忍受的,肛裂的产生必须及时加以治疗,不然在排泄的过程中,随着肛门括约肌的运动就会造成持续性的疼痛,这对患者生理及心理上都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会加重病情。
为了更好的治疗肛裂病症,我们提出了中医辨证加熏洗的治疗方案。
经过相关的临床研究,验证了该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疗效,下面就来具体介绍一下。
1 中医对肛裂病症的理解肛裂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类疾病,该病症多发于青年人人群,在青年人群中又以男性发病率更高。
患者出现肛裂通常都是处于排泄状态,排便量过大,便秘都可能引发肛裂。
一旦肛管皮肤出现撕裂就会伴随剧烈的疼痛感或灼烧感。
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还会引发炎症对患者身体造成更大的影响。
中医理论指出,肛裂通常是由于人体火气过大、热毒滞留于肛门处、肛门内外有痔、肠道润滑功能不足引起的。
对肛裂的中医治疗,应该将重点放在排除患者气滞血瘀、血虚津伤、血热肠燥的问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节患者体质,进而有效的治疗肛裂病症。
那么,在用药时,就需要注重加入具有止血止痒、清热凉血、消肿止痛及促进伤口愈合等功效的药材。
在对肛裂患者进行治疗时,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的对治疗方案加以调整,根据患者肛裂位置,选择局部换药的方式进行中药治疗,根据患者肛裂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可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运用辨证论治治疗肛裂肛裂是肛肠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以肛门周期性疼痛、便血、便秘为主要临床表现。
在中医肛肠科学中,辨证论治是治疗肛裂的重要方法,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病因病机,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一、肛裂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肛裂的发生多与以下因素有关:1、燥热内结过食辛辣、厚味,或饮酒过度,导致胃肠积热,热结肠燥,粪便干结,排便努挣,损伤肛门而形成肛裂。
2、阴虚津亏素体阴虚,或热病后伤津,或久病失血,导致肠道失润,大便干结,排便时用力过度,损伤肛门而发病。
3、湿热下注外感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内生湿热,下注肛门,导致局部气血瘀滞,经络阻塞,形成肛裂。
4、血虚肠燥产后、久病、失血等导致血虚,肠道失于濡养,大便干结,排便时用力过度,损伤肛门而发病。
二、辨证论治的方法1、燥热内结证症状:大便干结,数日一行,排便时肛门疼痛剧烈,伴滴血或手纸带血,肛门裂口深红,口干口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肠通便。
方药:麻子仁丸加减。
常用药物有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等。
2、阴虚津亏证症状:大便干结,数日一行,排便时肛门疼痛,伴点滴出血,肛门裂口色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增液通便。
方药:增液汤加减。
常用药物有玄参、麦冬、生地、当归、白芍、知母等。
3、湿热下注证症状:肛门疼痛,排便时加重,肛门裂口有脓性分泌物,局部红肿,伴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物有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等。
4、血虚肠燥证症状:大便干燥,排便时肛门疼痛,伴少量出血,肛门裂口色淡红,面色无华,头晕心悸,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养血润燥通便。
方药:润肠丸加减。
常用药物有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等。
三、中医外治法1、中药熏洗选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熏洗,如苦参、黄柏、蒲公英、鱼腥草、赤芍、桃仁、红花等。
肛裂中医治疗难点分析样本
一、中医治疗难点
肛裂是肛肠科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治疗方法根据疾病的分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疗效确切,但在治疗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难点,具体如下:
1.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便秘、“惧便感”的问题;患有肛裂的病人,都会在排便时产生剧烈的疼痛,因此害怕排便,有意延长排便时间,减少排便次数,导致大便在肠道存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肠道吸收,大便因此也会变得越来越干燥,因此形成肛裂引起疼痛→怕痛不大便→大便越干燥→肛裂愈加深→疼痛愈加重的恶性循环。
2.继发性出血、创面生长缓慢的问题。
(同“痔”中讲述。
)
3.保守治疗的患者,易反复发作,远期疗效较差.
4.中医药对于肛门疼痛的治疗.
二、针对难点提出的中医治疗应对思路及措施:
1.针对患者患者存在的便秘、“惧便感”问题,我科在治疗过程中,尤其术后早期病人消除患者精神上的顾虑,予以适当的通便药物,软化大便,减轻伤口刺激;加强中药熏洗疗法以活血止痛;在病人调护方面注意劳逸结合,改善饮食结构,多食富含纤维食物,以保证大便松软。
我科在以往的
工作过程中拟总结“便秘”中药协定方,以方便更好的使用中医药治疗,发挥中医药优势。
2.肛肠科常见病的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及应对措施存在着共性,针对继发性出血及创面生长缓慢问题同“痔”中讲述。
3.肛裂的治疗应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治疗,其基本原则是:解除括约肌痉挛,改善供血,清除陈旧性肛裂炎性增生组织及瘢痕组织以利创面愈合.保守治疗主要是在改善患者饮食结构,适当应用通便药物基础上,局部使用括约肌松弛药物、扩张血管药物、局部镇痛药物,有效治疗疾病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建立随访制度,优化治疗方案,提高远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