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 (提升版)专题08 燕歌行 (测) Word版含解析(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 格式:doc
- 大小:330.50 KB
- 文档页数:13
《燕歌行(并序)》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适者,渤海蓨人也。
……天宝中,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
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颂。
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
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
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西。
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节上前。
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奔赴行在,及河池郡,谒见玄宗,因陈潼关败亡之势。
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至成都,八月,制曰:“侍御史高适,立节贞峻,植躬高朗,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赡文雅之才。
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谠言义色,实谓忠臣。
宜回纠逖之任,俾超讽谕之职。
可谏议大夫,赐绯鱼袋。
”适负气敢言,权幸惮之。
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
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
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
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
上奇其对,诏与江东节度来瑱率本部兵平江淮之乱,会于安州。
师将渡而永王败,乃招季广琛于历阳。
兵罢,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迁彭州。
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
代宗即位,吐蕃陷陇右,渐逼京畿。
适练兵于蜀,临吐蕃南境以牵制之,师出无功,而松、维等州寻为蕃兵所陷。
代宗以黄门侍郎严武代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
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
逢时多艰,以安危为己任,然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
累为藩牧,政存宽简,吏民便之,有文集二十卷。
而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干:要求B.适负气敢言,权幸惮之幸:侥幸C.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寻:不久D.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短:诋毁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高适“负气敢言”的一项是①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②因陈潼关败亡之势③谠言义色,实谓忠臣④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⑤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⑥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适擅长写诗,又有过人的才识,因而受到赏识,做了刑部侍郎等官,是自唐以来在政治上发迹高升的唯一一位诗人。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三、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军有何不同?腾王阁序、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u)越翼轸(zhěn)睇眄(miǎn)捧袂(mèi)台隍(huáng)舸(gě)舰遄(chuán)飞)水簪(zān)笏桑梓(zǐ)帝阍(hūn)懿(yì)范彭蠡(lǐ)虢(guó)州、注意下列括号内的词语的意义。
地(接)衡庐(接壤。
)(极)娱游于暇日(尽情。
)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
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
后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
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
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2. 序,文体的一种。
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
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
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3.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文言文知识积累(一)、重点字词1、枕:台隍枕夷夏之交(动词,倚,据)2、维:时维九月(介词,在)3、序:序属三秋(名词,时序)4、上:俨骖騑于上路(形容词,高)5、披、闼:披绣闼(开,小门)6、旷:山原旷其盈视(形容词,远)7、浦:声断衡阳之浦(名词,水滨)8、甫:遥襟甫畅(副词,刚,顿时)9、遄:逸兴遄飞(副词,迅速)10、凌:气凌彭泽之樽(动词,超过)11、迥:天高地迥(形容词,远)12、数: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13、舛:命途多舛(形容词,乖违,不顺)14、疏、引:恭疏短引(书写,撰写;序)15、赋:一言均赋(动词,铺陈)三、词类活用1、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2、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3、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4、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5、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6、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7、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8、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9、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四、句式1、物(有)华天(有)宝(省略句)2、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省略句)3、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省略句)4、所赖君子安(于)贫(省略句)5、童子何知(宾语前置)6、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7、怀帝阍而不见(被动句)8、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9、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介宾结构后置)五、成语: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萍水相逢兴尽悲来高朋满座命运多舛达人知命天高地迥人杰地灵老当益壮练习:1、下列词语中的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徐孺(rǔ)棨(qǐ)戟 襜帷(wéi)星分翼轸(zhēn)B.萦(yíng)回胜饯(jiān)涸(hé)辙钟鸣鼎(dǐng)食C.东隅(yú)请缨(yīng)猖(chāng)狂衡阳之浦(fǔ)D.暇(xiá)日雨霁(jì)邺(yè)水遥襟甫(fǔ)畅2.比较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奉宣室以何年③老当益壮②处涸辙以犹欢④穷且益坚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3、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穷(且)益坚②若属皆(且)为所虏③宾主尽东南(之)美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燕歌行》课件(最新整理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古代诗歌《燕歌行》,该诗歌选自教材第九章《唐风宋韵》的第二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燕歌行》的全文解读、诗歌背景分析、艺术特色探讨以及作者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燕歌行》全文,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
2. 分析《燕歌行》的背景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燕歌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重点:诗歌背景、词汇句式、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边塞风光,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3. 诗歌全文解读: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分析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4. 艺术特色分析:从诗歌的意象、结构、韵律等方面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色。
5. 情感表达:讨论作者通过《燕歌行》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歌中的重点句子,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7. 例题讲解:针对学生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诗歌全文3. 重点词汇和句式4. 艺术特色分析5. 作者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燕歌行》全文,分析其艺术特色。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加深对边塞诗歌的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重点解析《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高适所处的时代、边塞诗的兴起背景以及诗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详细补充:高适生活在唐朝盛世,边塞诗在唐代达到了繁荣。
格言将进酒()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岑夫子()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呼儿将出换美酒()千斤散尽还复来()二、解释下列诗句中粗体词语。
①高堂明镜悲白发()②会须一饮三百杯()③钟鼓馔玉不足贵()④斗酒十千恣欢谑()⑤径须沽取对君酌()⑥与尔同销万古愁()⑦但愿长醉不复醒()⑧主人何为言少钱()三、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天生我材/ 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四、对第一段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
因为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耗入海,一去不复返,因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五、对全诗分析不正确的是()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鹅了施展抱负的愿望。
“钟鼓撰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B.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
C.诗中起兴夸张的手法运用颇具特色。
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抓风海雨而来之势,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十千”、“千金裘”、“万古愁”表现了豪迈诗情,略给人空浮之感。
第一单元诗歌之部第八课《燕歌行》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11分)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江总①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②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
陈亡,入长安,仕于隋。
后辞官南归,此诗写于南归途中。
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
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1.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同”与“异”分别指什么?简要分析。
(5分)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分别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岑参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①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
3.“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运用了多种手法,请列举其中的两种,并简析其艺术效果。
(4分)4.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5.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美文欣赏论唐代边塞诗人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人常常在诗中以汉代唐,并多次提到汉代的军伍英雄,以往评论者多将此视为一种修辞方法,或认为是诗人就一事而发感慨。
笔者则认为,唐代边塞诗人对汉代情有独钟,既有唐代复杂的社会原因.又有汉代军伍文化传承的原因。
它虽然通过诗歌反映,但并不是语言现象,而是文化现象。
唐代边塞诗人的汉代情结,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厚重的历史意识。
《燕歌行》【单元说明】本单元所选的诗歌主要是唐诗、宋词、元曲和屈原的作品,都是各个历史阶段文学样式的代表。
《虞美人》是李煜后期的代表作,艺术境界也是最高的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周邦彦是善于使用艺术语言的大师,他往往运用优美的词语来创造生动的形象《苏幕遮》一词通过回忆、想象、联想,以荷花贯穿,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全词语言自然明丽,淡雅素洁,别具一格,词境倩新而爽朗。
高适的《燕歌行》是唐人六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诗人借潢水之败抒发感慨,既描写了紧迫的战场征杀,又抒写了征人与思妇两地相思之情;既歌颂了卒国安边、奋勇杀敌兵士的忠勇,又针砭了荒淫无度,无视兵士死活和国家安危的将领的腐败昏庸。
温庭筠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的宋代著名词人,他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写的不过是女主人公从睡醒后到梳妆打扮完过程中的几个镜头,却能充分透露出她内心的复杂感受,做到神情毕现其审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此单元的任务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它要求我们通过对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并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感情。
因声求气,就是掌握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领悟其中的韵律感和音乐美,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划分诗句的节拍,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脚,掌握简单的平仄知识,体会诗词的音乐美。
在诵读诗歌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注意,来达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目的,进而促进对诗歌美感的把握、对思想感情的领悟呢?1、定准基调。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
2、展示韵律。
诗文的韵律音乐性首先体现在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抑扬、音量的强弱几个方面有明显的对比,吟诵时应该有所变化。
一、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情景交融,表现了士兵内心的悲苦之情。
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主题;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二、请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高适《燕歌行·并序》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古诗词鉴赏三、“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荒芜、衰败、冷落、凄凉、雄浑、深远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四、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赏析??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
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
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
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全诗简炼地描写了一次战争的全过程。
开头八句写出师,说明战争的方位和性质:“?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危急和失败,战士们出生入死,将军们荒淫无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第三段十二句,写被围战士的痛苦:“铁衣远戍辛勤久”,以及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死节从来岂顾勋”,“相看白刃血纷纷。
”另方面也写征夫思妇久别之苦,边塞的荒凉,渴望有好的将军来领导。
诗的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音调和美。
是边塞诗的大名篇,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第一单元诗歌之部第八课《燕歌行》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边塞与边塞诗①边塞诗的兴盛在唐代,那时候,边塞的概念是具体的——基本上是陇右。
陇右自古为羌戎之地、华夏边陲,是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历经汉唐王朝的大力开发和“丝绸之路”的畅通,这里便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乃至西方文明交流、融合最活跃的地区。
广义的陇右,东起陕西甘肃的界山陇山,西达沙州(今甘肃敦煌);狭义的陇右则具体为甘肃黄河以东、青海青海湖以东至陇山。
在古代,军事家们有一个共识:欲保关中,先固陇右;欲保陇右,先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
陇右,一直是历代中原王朝军事防御的核心区域,在唐初,突厥军队曾经逼近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甚至差点迫使大唐帝国迁都。
此时的突厥汗国,已控制了东至辽河上游、西至里海沿岸、南至大漠以北、北至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
中原内地自然早成了他们觊觎的对象。
因而那时边塞逐步收缩于陇右的狭义概念上。
边塞的战事,使众多的诗人们豪情满怀或者悲苦结肠,尤其是河西走廊,在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留下了不朽的边塞诗篇章。
②追溯历史,西汉与匈奴南北对峙,互相抗衡,汉朝为防御匈奴南犯,不惜倾尽国力,修筑了扼守边防的长城,当时称为边塞,简称塞,或称障塞。
沿边塞修筑的障、城、亭、燧,是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
一段时期,这样的地区成为典型的边塞。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的国力逐渐殷实。
突厥的骚扰逐渐平息,就在高昌设立了驻守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直至碎叶河以南地区。
在那个鼎盛的时期,边塞又指向了敦煌郡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不少的优秀诗作已经涉及到了新疆的广大地区。
《汉书》《后汉书》《魏书》《北史》《隋书》直到《明史》都为边塞立传。
唐代边战频繁的地区,主要在三边——西北、朔方、东北。
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而其中1500首与西北边塞有关。
③到唐代,由于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着唐、吐蕃、突厥以及后起的回鹘、南诏等几大政权,他们相互角逐、相互兼并,相互扩充各自的势力范围,这就促使唐朝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以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
第一单元诗歌之都第八课《燕歌行》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边塞与边塞诗①边塞诗的兴盛在唐代,那时候,边塞的概念是具体的——基本上是陇右。
陇右自古为羌戎之地、华夏边陲,是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历经汉唐王朝的大力开发和“丝绸之路”的畅通,这里便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乃至西方文明交流、融合最活跃的地区。
广义的陇右,东起陕西甘肃的界山陇山,西达沙州(今甘肃敦煌);狭义的陇右则具体为甘肃黄河以东、青海青海湖以东至陇山。
在古代,军事家们有一个共识:欲保关中,先固陇右;欲保陇右,先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
陇右,一直是历代中原王朝军事防御的核心区域,在唐初,突厥军队曾经逼近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甚至差点迫使大唐帝国迁都。
此时的突厥汗国,已控制了东至辽河上游、西至里海沿岸、南至大漠以北、北至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
中原内地自然早成了他们觊觎的对象。
因而那时边塞逐步收缩于陇右的狭义概念上。
边塞的战事,使众多的诗人们豪情满怀或者悲苦结肠,尤其是河西走廊,在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留下了不朽的边塞诗篇章。
②追溯历史,西汉与匈奴南北对峙,互相抗衡,汉朝为防御匈奴南犯,不惜倾尽国力,修筑了扼守边防的长城,当时称为边塞,简称塞,或称障塞。
沿边塞修筑的障、城、亭、燧,是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
一段时期,这样的地区成为典型的边塞。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的国力逐渐殷实。
突厥的骚扰逐渐平息,就在高昌设立了驻守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直至碎叶河以南地区。
在那个鼎盛的时期,边塞又指向了敦煌郡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不少的优秀诗作已经涉及到了新疆的广大地区。
《汉书》《后汉书》《魏书》《北史》《隋书》直到《明史》都为边塞立传。
唐代边战频繁的地区,主要在三边——西北、朔方、东北。
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而其中1500首与西北边塞有关。
③到唐代,由于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着唐、吐蕃、突厥以及后起的回鹘、南诏等几大政权,他们相互角逐、相互兼并,相互扩充各自的势力范围,这就促使唐朝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以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
因为边防的战事,一座座城堡拔地而起,这是军事防卫的需要。
另一方面。
地方的行政核心区逐渐发展为城市,城市的经济文化辐射力又影响和促进了整个边防线上的生产发展和商贸往来。
这些,在边塞诗的歌吟中,是不可回避的。
然而,随着战争的发生,城堡遭遇了强大的破坏力,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格调高挑的边塞诗也开始黯然神伤。
④边塞毕竟是边塞,其地理上的偏远,文化上的边缘,物质上的单调,环境上的严酷,也是锤炼边塞诗不可或缺的元素。
如果没有边塞的艰苦和遥远,就没有边塞诗的磅礴气势和苦难锋刃。
在边塞诗中旅行,边塞的风,边塞的沙尘,边塞的壮丽与辽阔,边塞的风俗与美味,会磨砺我们的风骨,会滋生我们的豪情。
放达的人生,尽在边塞诗中。
(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2期)1.下列选项不属于唐代边塞诗内容涉及范围的一项是()(3分)A.为了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一座座城堡拔地而起。
B.地方的行政核心区逐渐发展为城市,城市的经济文化辐射力又影响和促进了整个边防线上的生产发展和商贸往来。
C.战争的发生,使城堡遭遇了强大的破坏力,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D.为防御外敌南犯而不惜倾尽全力修筑扼守边防的长城和沿之修筑的障、城、亭、燧等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
【答案】D【解析】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边塞就是陇右。
广义的陇右,东起陕西甘肃的界山陇山,西达沙州。
B.盛唐时期不少的优秀边塞诗作涉及到了新疆的广大地区,是由于这一时期唐朝国力逐渐殷实,边塞的范围指向阳关和玉门关以西。
C.唐朝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的原因是吐蕃、突厥、回鹘、南诏等几大政权加大了对唐朝的侵扰力度。
D.唐初,突厥汗国觊觎中原内地,那时的边塞一直是指甘肃黄河以东、青海青海湖以东至陇山一带地区。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概念范围扩大,原文①段中“边塞的概念是具体的——基本上是陇右”。
C根据原文,“唐、吐蕃、突厥以及后起的回鹘、南诏等几大政权,他们相互角逐、相互兼并,相互扩充各自的势力范围”“促使唐朝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
D项对应的原文是“在唐初……中原内地自然早成了他们觊觎的对象。
因而那时边塞逐步收缩于陇右的狭义概念上”,强调是“逐步收缩”,而不是“一直”。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原文中引用古代军事家们的共识,意在强调只要排斥、打击甚至消灭西域的各少数民族就可以保全关中地区。
B.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而其中1500首与西北边塞有关,这说明唐代边战主要发生在包括西北在内的三边地区。
C.边塞诗形成的原因之一是边塞特有的地理、文化、物质、环境特点。
文化上的边缘,物质上的单调,环境上的严酷,造就了边塞诗,锤炼了边塞诗。
D.边塞诗记录着边塞,表现着边塞。
阅读边塞诗,可以让我们的风骨、豪情得到磨砺、滋生,边塞诗包含了人生的放达。
【答案】A【解析】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18分)高适传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
少落魄,不治生事。
客梁、宋间,宋州刺史张九皋奇之,举有道科中第。
调封丘尉,不得志,去。
客河西,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
禄山乱,召翰讨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守潼关。
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中之宝藏募死士抗贼,未为晚。
不省。
天子西幸,适走间道及帝于河池,因言:“翰忠义有素,而病夺其明,乃至荒踣。
监军诸将不恤军务,以倡优蒲簺相娱乐,浑、陇武士饭粝米日不厌,而责死战,其败固宜。
又鱼炅、何履光、赵国珍屯南阳,而一二中人监军更用事,是能取胜哉?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
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
”帝颔之。
俄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
帝以诸王分镇,适盛言不可。
俄而永王叛,肃宗雅闻之,召与计事,因判言王且败,不足忧。
帝奇之,除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诏与江东韦陟、淮西来瑱率师会安陆。
方济师而王败。
李辅国恶其才,数短毁之,下除太子少詹事。
梓屯将段子璋反,适从崔光远讨斩之。
而光远兵不戢,遂大略,天子怒,罢光远,以适代为西川节度使。
广德元年,吐蕃取陇右,适率兵出南鄙,欲牵制其力,既无功,遂亡松、维二州及云山城。
召还,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永泰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适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
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而言浮其术,不为搢绅所推。
然政宽简,所莅,人便之。
年五十始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
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
其诒书贺兰进明,使救梁、宋以亲诸军,与许叔冀书,令释憾;未度淮,移檄将校,绝永王,俾各自白。
君子以为义而知变。
4.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州刺史张九皋奇之奇:以……为奇B.天子西幸幸:帝王到某地C.监军诸将不恤军务恤:忧虑D.肃宗雅闻之雅:向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C项,恤:体恤。
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语句能够表现高适傲视权贵敢于直言的一组是()(3分)①适从崔光远讨斩之②浑、陇武士饭粝米日不厌,而责死战,其败固宜③帝以诸王分镇,适盛言不可④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⑤因判言王且败,不足忧⑥适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A.②③⑤B.①②⑤C.②④⑥D.③④⑥【答案】A【解析】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适年轻时候不得志,又不治产业。
他在诗歌创作上起步较晚,但得到人们的青睐,每写完一篇,当时的人就将其传播开来。
B.安禄山反叛时,高适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
玄宗逃难时,高适为玄宗全面分析了兵败的原因,并献上了如何对付叛贼的计策,玄宗赞同他的看法并采纳了他的计策。
C.玄宗想让诸位皇子分别镇守不同地方,高适极力劝说不可以。
后来永王李璘起兵谋反,肃宗召高适商量对策,并让他领兵平定叛乱。
D.高适生于多难的时代,他认为自己能建立功业。
永王谋反,他曾移檄将校,让他们与永王断绝联系,以澄清自己。
所以当时有些人认为他明白道义,了解时局。
【答案】B【解析】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中之宝藏募死士抗贼,未为晚。
(3分)(2)李辅国恶其才,数短毁之,下除太子少詹事。
(3分)(3)年五十始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
(3分)【答案】(1)哥舒翰兵败,玄宗问群臣有什么好办法,高适请求用尽宫中收藏的珍宝作为经费招募勇士来抗击贼寇,为时还不晚。
(2)李辅国嫉妒高适的才华,在皇上面前多次诋毁高适,于是皇上下令授予高适太子少詹事。
(3)他五十岁才开始写诗,一开始就写得很好,他也很满意自己的诗有气质。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策”“禁中”“恶”“毁”“除”“工”、自高。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
他年轻时候潦倒失意,不置办家产。
后来客居在梁州、宋州一带。
宋州刺史张九皋认为他是个奇才,推举他参加有道科考试,他考中了。
调任封丘尉,他不满意,便离开了。
后客居河西,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上表举荐他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
安禄山叛乱,玄宗征召哥舒翰讨伐叛贼,任命高适为左拾遗,后转任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守潼关。
哥舒翰兵败,玄宗问群臣有什么好办法,高适请求用尽宫中收藏的珍宝招募勇士抗击贼寇,为时还不晚。
皇帝未加考虑。
(安禄山兵逼西安)玄宗向西逃难,高适从小路追赶,在河池追上他,于是进言:“哥舒翰平素忠义,因为生病使他不能明断,才导致失败。
督率军队的各位将领不关心军务大事,(每天)以歌舞赌博相娱乐,浑州、陇州两地的士兵每天吃粗糙的饭食,而且不能吃饱,要求这样的军队去拚死作战,失败当然就是很自然的事。
另外,鱼炅、何履光、赵国珍屯军南阳,而一两个太监在监督军队时又大权独揽,这样怎能取胜?我多次向杨国忠说到这些事,他不肯听。
所以陛下有今天的西行逃难,不值得深以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