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392.00 KB
- 文档页数:18
2024版(完整版《燕歌行》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燕歌行》,这是出自唐代诗人高适的代表作,收录于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诗歌欣赏。
具体内容为诗的第一、第二两章,深入分析其韵律美、意境美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燕歌行》的第一、第二章,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探究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历史背景,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燕歌行》韵律、意象的理解和鉴赏。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燕歌行》原文、注释、配图等。
2. 学生用书:课本、《燕歌行》注释、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燕赵多佳人”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燕歌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出示课件,带领学生朗读《燕歌行》第一、第二章,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例题讲解: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对仗、用典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
5. 情感体验: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验诗中的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第一、第二章原文意象:燕、赵、长城、胡马等修辞手法:对仗、用典情感:爱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燕歌行》的内容,写一篇关于“爱国情怀”的短文。
2. 答案示例:通过对《燕歌行》的鉴赏,我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感受了古诗的韵律、意象美,以及诗人的爱国情怀?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收集关于“燕赵多佳人”的历史故事,下节课分享,进一步了解诗歌背景。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和鉴赏。
2. 诗人的爱国情怀及其在诗中的表达。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的设计。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课题:燕歌行【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2、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3、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二、新课讲授1、文学知识(1)产生(2)主要内容(3)艺术特点(4)代表作家:从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开始,边塞诗人逐渐增多,到了盛唐,遂成为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
2、知人论世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盛唐边塞诗代表作家。
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长于七古。
3、创作背景4、解题“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
曹丕的《燕歌行》写的是一个女子思念情人的旷怨之情。
高适沿用了这个乐府旧题,但在内容上却突破了以往的传统。
5、播放音频,梳理字音6、整体感知“汉家烟尘在东北……单于猎火照狼山"—出师“山川萧条极边土……力尽关山未解围”—身陷重围“铁衣远戍辛勤久……寒声一夜传刁斗"—士卒及家人的痛苦(两地相思)“相看白刃血纷纷……至今犹忆李将军”—礼赞士兵,提出心愿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三、赏析内容1、出师(1)译文(2)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的气势?(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明确:透过这金鼓震天、旌旗遮天蔽日、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战争的失败做铺垫。
2024版(完整版《燕歌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燕歌行》,这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代表作之一。
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教材第四章第三节的古诗文部分,详细内容包括对《燕歌行》全文的解读、赏析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燕歌行》全文,掌握其文学特点及艺术价值。
2. 通过对《燕歌行》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古诗文鉴赏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3. 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燕歌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对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的掌握。
教学重点:《燕歌行》全文的解读、赏析以及唐代边塞诗的文学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燕歌行》原文打印稿、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产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人高适及其创作《燕歌行》的背景,带领学生朗读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课文解读:详细讲解《燕歌行》全文,分析诗句的意境、用词、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难点为例,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翻译、赏析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人:高适2. 诗名:《燕歌行》3. 文学特点:边塞诗、豪放、激昂4. 重点词语:戍楼、烽火、胡马、阴山5. 赏析要点:意境、用词、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燕歌行》全文。
(2)翻译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3)简述《燕歌行》的文学特点。
2. 答案:(1)略。
(2)青海上空飘着长长的云,遮蔽了雪山;孤城遥望着玉门关。
(3)《燕歌行》是一首边塞诗,具有豪放、激昂的特点,用词雄浑,意境壮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燕歌行》,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文的美,培养了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2024版(完整版《燕歌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燕歌行》,该作品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燕歌行》全文解析,重点词汇、句式解读,以及诗歌背景和作者情感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字词、句式,领会其文学价值。
2. 分析《燕歌行》的背景和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燕歌行》的词汇、句式解读,作者情感分析。
难点:把握作者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所表达的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燕歌行》全文、注释、图片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战争图片,让学生思考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影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燕歌行》。
2. 课堂讲解:a. 介绍作者及诗歌背景。
b. 解读全文,分析重点词汇、句式。
c. 讲解诗歌描绘的战争场景,分析作者情感。
3.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燕歌行》的鉴赏题,指导学生答题技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解答一道类似的鉴赏题。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燕歌行》所表达的家国情怀,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重点词汇、句式4. 诗歌背景及作者情感5. 家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作者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所表达的家国情怀。
2. 答案示例:在《燕歌行》中,作者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表现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战士们的敬意,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燕歌行》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描绘战争场面的古诗词,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关注时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重点词汇、句式解读。
高适《燕歌行》公开课•诗人高适简介•《燕歌行》创作背景•《燕歌行》内容解析•《燕歌行》艺术特色探讨目录•《燕歌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课堂互动环节与拓展延伸01诗人高适简介高适生平事迹早年经历高适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从小便展现出对诗歌的浓厚兴趣。
他早年游历各地,增长见识,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步入仕途高适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历任多地官职,期间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和边塞生活的诗歌。
晚年生活高适晚年辞官归隐,专注于诗歌创作,作品风格愈发成熟,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是高适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边塞景象和士兵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燕歌行》这首诗以送别友人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伤,情感真挚动人。
《别董大》此诗通过描绘边塞士兵吹笛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塞上听吹笛》高适代表作品情感真挚高适的诗歌情感真挚,无论是表达对战争的反思还是对友情的珍视,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对景描写高适善于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营造出壮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边塞情怀高适的边塞诗尤为出色,他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体验,将边塞的荒凉、士兵的苦难以及诗人的家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高适诗歌风格02《燕歌行》创作背景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社会动荡不安,边患严重。
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民族关系紧张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现象严重,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
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关系紧张,战争频繁。
030201时代背景:唐朝中期社会变革高适一生怀有强烈的报国之志,但仕途坎坷,壮志难酬。
壮志难酬高适曾长期生活在边塞地区,对边塞生活和战士的疾苦有深刻体验。
边塞生活体验高适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诗歌创作才华。
深厚文学素养个人背景:高适个人经历与情感文学背景:唐代边塞诗发展脉络初唐边塞诗初唐时期,边塞诗以描写边地风光和抒发豪情壮志为主。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燕歌行》(并序)教学目标1.审美鉴赏与创造:品鉴诗句,分析本诗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思维发展与提升:剖析思想内容及现实批判意义,提升思维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加深对边塞诗主题的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 吟咏诵读,品味诗句,在诵读中体悟诗歌复杂的情感意蕴。
2. 加深对边塞诗主题的理解,剖析诗歌思想内容及现实批判意义。
教学难点:1. 分析诗句,并从中总结、凝练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剖析《燕歌行》思想内容及其现实批判意义。
教学过程一、解题释义,感受韵律1.解题明目,拓宽视野解读诗题《燕歌行》是乐府旧题,由曹丕首创,我们所熟悉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就是最早的《燕歌行》诗句,而到盛唐的高适,完全打破了《燕歌行》的“闺怨诗”格局,将其发展成为壮怀激烈、感慨深沉的“边塞诗"。
2.因气求声,把握诗意。
教师范读,意蕴深沉,理清结构,精炼概括。
全诗分四个部分:1-8句写“出征”,9-16句意“战败”,17-24句描“被围”,25-28句话“死斗"。
二、品读诗句,体味感情1.引用经典评价,锁定任务活动。
明代邢昉曾这样评价高适的《燕歌行》:“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磬鸣球之节,非一意抒写以为悲壮也。
”“非一意抒写以为悲壮"说明诗意丰富,情感多重,深沉悲壮。
请大家完成任务活动一:结合整首诗,分析诗人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经典诗句,体悟思想情感通过“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诗句赏析,理解诗人赞颂战士英勇无敌、为国尽忠的豪情壮志的深厚感情。
通过“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诗句赏析,揭示出诗人对浴血奋战的战士的敬重、同情,以及对贪功、轻敌的将军的强烈不满和无限愤慨。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歌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诗既有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有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的深刻见解;既有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的热情颂扬,又有对将领奢靡生活的强烈不满;既有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又有对朝廷用人不当的讥讽嘲弄。
全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不愧为“盛唐边塞诗压卷之作"。
二、教学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及边塞诗的特点,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诗歌意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其现实批判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其现实批判意义。
(二)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知人论世,明边塞诗1.作者简介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仲武,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
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渤海。
去世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其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播放视频《高适:唐代唯一封侯的诗人》(《长安三万里》)2.解说标题“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
“歌”,为产生于先秦时期歌谣的统称,“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为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成为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的“燕歌"。
“歌行”即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音节格律相对自由,以七言为主。
“燕歌行”,乐府旧题,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
2024年(完整版《燕歌行》课件(优质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燕歌行》完整版。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五章节:《燕歌行》诗歌欣赏。
详细内容涵盖《燕歌行》全文解读,诗歌背景,生僻字词解释,诗歌意境分析,以及创作技巧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燕歌行》的全文,理解并熟记生僻字词。
2. 通过对诗歌背景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意图,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把握,创作技巧的分析。
教学重点:《燕歌行》的全文解读,生僻字词的学习,诗歌背景的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燕歌行》全文打印稿,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古典音乐,让学生感受古风古韵,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解读《燕歌行》全文,分析生僻字词,讲解诗歌背景。
3. 例题讲解:选取诗歌中的经典句子进行分析,讲解创作技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翻译《燕歌行》中的某一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意境。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全文2. 生僻字词解释3. 诗歌背景4. 创作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燕歌行》全文,并分析其中一句的意境。
2. 答案:见教材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推荐阅读《古诗十九首》等相关作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把握,创作技巧的分析。
2. 例题讲解:选取诗歌中的经典句子进行分析,讲解创作技巧。
3.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意境。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诗歌意境的把握与创作技巧的分析1. 诗歌意境的把握:《燕歌行》诗歌意境宏大,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2024年(完整版《燕歌行》课件(优质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燕歌行》这首古诗。
该诗位于教材第七章《壮美河山》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生字词学习、诗句解析、意境理解和诗歌背景介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燕歌行》的字词、句式和诗歌节奏。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壮美河山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词、句式学习和朗读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壮美,引出《燕歌行》这首诗。
2. 朗读:带领学生朗读《燕歌行》,指导学生掌握诗歌节奏和韵律。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在教材上做好笔记。
4. 句子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5. 意境理解:分析诗歌意境,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6. 背景介绍:介绍《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7.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8.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现场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生字词:列出本节课的生字词,标注拼音和解释。
3. 句子解析:列出关键句子,进行解析。
4. 意境理解: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意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燕歌行》,背诵全文。
(2)翻译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3)简述《燕歌行》的背景和主题。
2. 答案:(1)见教材。
(2)The green mountains stretch across the northern suburbs, and the clear waters flow around the eastern city.(3)The poem "Yan Ge Xing" describes the magnificent landscape of our country, expressing the poet's deep love for his motherland.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燕歌行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中的《燕歌行》。
该诗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代表作,全文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士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思。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燕歌行》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理解诗歌主旨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古代战争的场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燕歌行》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情感。
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战争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战争场景的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们的影响。
2. 诗歌朗诵:请学生朗诵《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内容讲解:分析诗中的战争场景,解释诗中的难点词汇,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战争观。
4.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秋风吹散细雨,战士们离家远征”,“沙场征战,生死未卜”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5. 课堂练习: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中的场景,并谈谈对诗中情感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燕歌行》高适战争场景战士离家沙场征战诗中情感诗人的战争观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背诵《燕歌行》。
2.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对诗中战争场景的理解和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战争场景的引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通过意象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描写战争的诗歌,如杜甫的《兵车行》,对比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的诗歌朗诵环节诗歌朗诵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朗诵,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朗诵技巧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正确地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