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燕歌行》实用课件【优秀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27
《燕歌行》完美课件•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目录•主题思想与价值取向•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跨文化对比与现代社会意义01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高适生平及成就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唐代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其边塞诗雄浑悲壮,深刻反映当时边塞战争和人民生活的苦难,对唐代诗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除诗歌外,高适在散文、书法等方面也有一定成就,被誉为唐代文坛的杰出代表之一。
当时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关系紧张,战争频繁。
高适亲身经历过边塞生活,对边塞士兵的苦难和英勇深有感触。
他在诗中通过描绘边塞景象和士兵生活,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
《燕歌行》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唐代边塞诗发展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朝的疆域空前辽阔,边塞成为唐诗的重要题材之一。
初唐时期,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和士兵生活为主,情感基调较为昂扬。
盛唐时期,边塞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作品深刻反映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苦难,情感基调沉郁悲壮。
02文本解读与赏析全文概述及结构分析《燕歌行》是一首边塞诗,通过描绘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起兴、描写边塞风光、叙述军旅生活和抒发感慨。
诗歌采用对比、夸张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边塞的艰苦环境和将士们的英勇善战。
关键句段解读与赏析“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开篇即点明战争背景和将士们的使命,气势磅礴。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通过描写军容整肃、声势浩大的出征场面,展现了军队的威武之师形象。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运用对比手法,将敌我双方的紧张形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通过描绘战士们奋勇杀敌和将领们寻欢作乐的对比场景,揭示了军中苦乐不均的现象。
01诗人高适及时代背景Chapter高适生平简介早年经历高适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客居梁宋等地。
仕途经历高适曾任封丘尉、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
文学成就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歌以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风格豪放、气势磅礴。
唐代社会背景政治背景01文化背景02军事背景03高适诗歌风格与特点对景描写情感表达象征手法02《燕歌行》创作背景及主题Chapter时代背景作者经历创作动机030201创作背景诗歌主题思想战争与和平主题概述诗歌中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破坏,也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
战士情感与命运情感基调与表达方式情感基调表达方式03诗歌内容解析与赏析Chapter01020304描述燕赵大地的壮丽景色,为全诗奠定基调。
起始部分通过描绘战争场景,展现战士们的英勇善战和战争的残酷性。
承转部分刻画战士们思乡之情的深沉和战争的惨烈,形成强烈对比。
高潮部分以战士们归来的情景作结,表达诗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结尾部分篇章结构分析关键意象解读燕赵大地战争场景思乡之情和平渴望优美词句欣赏“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运用借代手法,以“汉”代唐,表现唐朝将士奋勇杀敌、保卫家国的英雄气概。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通过对比手法,揭示军中将士苦乐不均、生死与共的社会现实。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以李广将军的英勇善战和士兵们的苦难生活作对比,表达对英勇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描绘战士们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壮烈场面,展现他们高尚的节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04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探讨Chapter对比手法运用色彩对比情景对比人物对比01 02 03边塞象征季节象征动物象征象征手法体现押韵平仄高适在《燕歌行》中运用了押韵和平仄等音韵技巧,使得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