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燕歌行》
- 格式:ppt
- 大小:387.50 KB
- 文档页数:10
高适《燕歌行》优质课大赛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边塞诗鉴赏》中的《燕歌行》。
具体内容包括:对《燕歌行》的全文解读,分析诗歌的韵律、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通过对边塞诗的特点及背景知识的介绍,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燕歌行》的全文,了解高适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边塞诗的鉴赏能力,学会从韵律、意境等方面分析诗歌。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对《燕歌行》的韵律、意境及情感表达的分析。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边塞诗的背景知识出发,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燕歌行》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燕歌行》原文及译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边塞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3. 诗歌解读:带领学生逐句解读《燕歌行》,分析韵律、意境,讲解生僻字词。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边塞诗进行鉴赏,指导学生从韵律、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另一首边塞诗进行鉴赏,教师巡回指导。
7.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强调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诗歌韵律:五言律诗4. 诗歌意境:边塞风光、豪情壮志5. 情感表达:忧国忧民、爱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边塞诗鉴赏方法,对《凉州词》进行鉴赏。
2. 答案要求:分析诗歌的韵律、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燕歌行》的理解程度,以及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边塞诗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韵律、意境及情感表达的分析。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政治选修《燕歌行》教学设计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一份优质课一等奖高中政治选修《燕歌行》的教学设计。
该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和人文素养为核心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提高他们的研究成效和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燕歌行》的背景和意义;2. 理解《燕歌行》中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3. 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概述;2. 《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3. 《燕歌行》中的政治理念和思想;4.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深入分析《燕歌行》的文本;5. 学生自主创作与表达。
教学方法1.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活动,学生能够相互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2. 问题导向研究: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燕歌行》中的政治理念和思想;3. 翻转课堂: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预,课堂上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4. 创造性表达:鼓励学生通过写作、绘画、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燕歌行》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和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燕歌行》理解的深度和准确性;3. 创造性表达评价:评估学生创造性表达作品的质量和独特性;4. 研究效果评价:通过考试或评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提高。
教学资源1. 《燕歌行》原文和翻译版本;2. 相关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3. 多媒体设备和材料。
结束语通过本教学设计,我们旨在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政治思维和人文素养。
通过合作学习和创造性表达,学生将更好地理解《燕歌行》中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和能力。
希望本教学设计能够对教师们在高中政治选修课中教学《燕歌行》提供一些建议和借鉴。
《燕歌行》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二)《燕歌行》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二)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二必修二第二单元《燕歌行》,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描绘了燕王刘备英勇善战、忠心耿耿的形象。
诗中通过描绘燕王刘备的事迹,表现了他的英勇、智慧和忠诚。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领悟诗中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诗中意象的解读,修辞手法的分析,表现手法的领悟。
2. 重点:诗意的理解,诗中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的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燕王刘备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讲解:(1)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僻字词,翻译诗句。
(3)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实例分析:通过举例诗中的英雄事迹,让学生体会燕王刘备的英勇、智慧和忠诚。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诗中的重点句子。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生互相讨论,教师点评。
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诗中领悟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燕歌行》1. 诗歌背景2. 意象分析3. 修辞手法4. 表现手法5. 爱国情怀6. 英雄气概七、作业设计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3. 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燕王刘备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等,进一步了解燕王刘备的事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关注本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二必修二第二单元《燕歌行》,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描绘了燕王刘备英勇善战、忠心耿耿的形象。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边塞诗鉴赏》中的《燕歌行》,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高适。
本诗描绘了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战斗场面,表现了诗人对戍卒的同情和敬意。
教学内容包括:诗歌背景、诗句解析、意境赏析、修辞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背景、诗句含义及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边塞诗的壮美风格。
3. 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认识到保家卫国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背景的了解、诗句的深入解析、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诗歌意境的赏析、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燕歌行》诗句解析资料、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让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燕歌行》。
2. 讲解背景:介绍诗人高适及诗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边塞戍卒的生活。
3.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4. 意境赏析: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战斗场面,体会诗人的敬意和同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句,并进行赏析讨论。
6. 例题讲解:讲解练习册中的典型题目,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诗句解析:“大漠穷秋独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 修辞手法:比喻、对偶4. 教学重点:意境赏析、爱国主义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燕歌行》全文,并进行赏析。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燕歌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昌龄的《出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进一步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中的修辞手法。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古诗文单元,《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代表作。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的全文解读,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具体章节为教材第二单元《唐代诗歌》中的第三节《边塞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燕歌行》全文,掌握其文学背景和创作情境。
2. 分析高适在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领会其表达效果。
3. 通过对诗歌意境的体会,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其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对《燕歌行》的整体意境的把握,以及诗歌节奏和韵律的感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描绘边塞风光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简要介绍高适及《燕歌行》的历史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3. 诗歌全文朗读(5分钟):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4. 诗意解读(20分钟):逐句解析诗中的难懂词汇,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解读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15分钟):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通过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6.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燕歌行》2. 诗人的时代背景及创作情境3. 诗歌结构分析4. 重点词汇解释5. 主要修辞手法6. 诗歌意境概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你感受最深的意象,并解释其象征意义。
答案要求:不少于200字,要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之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在于《燕歌行》的意境把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难点则在于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并体会到高适在诗中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所表达的情感。
高适《燕歌行》优质课大赛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战争与和平”中的《燕歌行》。
具体内容包括对诗歌的整体感知、词句分析、意境鉴赏,以及对作者高适的历史背景介绍。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燕歌行》,体会边塞诗歌的韵味和情感。
2. 掌握通过关键词语、修辞手法分析诗歌情感和意境的方法。
3. 了解高适及其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对《燕歌行》中的关键词语、修辞手法及其情感表达的分析。
难点:理解并感受边塞诗歌所特有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投影仪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入边塞诗歌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人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高适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3.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句解析: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语、修辞手法分析诗句,深入理解诗歌情感。
a. 分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对比手法。
b. 解读“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中的悲壮情感。
5. 意境鉴赏:讨论诗歌中所表现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6. 例题讲解:分析“燕歌行”中“燕”字的寓意,讲解相关高考题目。
7. 随堂练习:针对诗句解析和意境鉴赏进行巩固练习,即时反馈。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诗人:高适3. 关键词语:边塞、战争、死亡、英雄4. 修辞手法:对比、象征5. 情感:悲壮、豪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燕歌行》的诗句,谈谈你对边塞诗歌的认识。
答案要点:边塞诗歌描绘了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了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精神风貌。
2. 课后背诵《燕歌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诗句解析和意境鉴赏方面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昌龄《从军行》、王之涣《登鹳雀楼》等,进一步体会边塞诗歌的魅力。
燕歌行教案一等奖燕歌行教案一等奖燕歌行教案一等奖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
(2)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无畏而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形象。
2、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在第7课,我们学习了《雷电颂》,谁能说说文中的风、雷、电代表了哪类人物呢?可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白色恐怖时期,我们的革命先烈常常借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喊来表达对革命的向往与呼唤,比如,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就是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
那么作者高尔基是怎样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高尔基所写的《海燕》吧!2、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
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3、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
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
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
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
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
2024年(完整版《燕歌行》课件(优质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燕歌行》完整版。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五章节:《燕歌行》诗歌欣赏。
详细内容涵盖《燕歌行》全文解读,诗歌背景,生僻字词解释,诗歌意境分析,以及创作技巧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燕歌行》的全文,理解并熟记生僻字词。
2. 通过对诗歌背景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意图,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把握,创作技巧的分析。
教学重点:《燕歌行》的全文解读,生僻字词的学习,诗歌背景的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燕歌行》全文打印稿,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古典音乐,让学生感受古风古韵,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解读《燕歌行》全文,分析生僻字词,讲解诗歌背景。
3. 例题讲解:选取诗歌中的经典句子进行分析,讲解创作技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翻译《燕歌行》中的某一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意境。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全文2. 生僻字词解释3. 诗歌背景4. 创作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燕歌行》全文,并分析其中一句的意境。
2. 答案:见教材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推荐阅读《古诗十九首》等相关作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把握,创作技巧的分析。
2. 例题讲解:选取诗歌中的经典句子进行分析,讲解创作技巧。
3.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意境。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诗歌意境的把握与创作技巧的分析1. 诗歌意境的把握:《燕歌行》诗歌意境宏大,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