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北省唐山市高三摸底语文试题
- 格式:docx
- 大小:53.74 KB
- 文档页数:11
河北省唐山市2020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下文学创作最大的挑战是,有了生活积累的厚度,却缺乏思想观念的穿透力,往往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阶段。
有的作者不缺生活积累,他们常年固守在生活的黄土中,像农民一样苦作耕耘,其中不乏高产的能工巧匠,却难得有更高水平线上的突破。
不少作品中,有生活,却无新意;忠实于写实,却呆板没有灵气;会讲故事,却不会提炼意义;即使能够读下去,却很难再回味。
看到的生活是一团麻,给读者的还是一团麻。
对他们来说,有了生活积累却不一定会有好作品。
缺乏足够的思想储备,即使是专业作家“身入”到生活中,由于未能“心入”,同样会陷入惯性写作或复制生活的困境,难有大的突破。
当下文坛思想的贫乏乃至边缘化,已成为不断滋长的倾向。
文学对思想的疏远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过去的文学政治化、公式化、概念化的警觉。
政治过多地干涉文学固然有问题,但过度“去政治化”以致疏离思想性,就又酿恶果了。
在一些人眼中,这个时代一切服从并依赖经济,对思想的需要已不那么迫切了。
的确,在一个社会冲突缓和、相对稳定发展时期,深挖社会题材的文学丧失了新奇感和震撼力,因而易于“弃思”而趋向技术性、娱乐性。
社会生活的安宁、温馨、闲适也促使人们转向注重文学的娱乐功能和“玩技巧”。
但文学的“过度娱乐”,会损害一个民族智力的健康。
文学的思想性是与作家的生命情感体验、艺术直觉以及作品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的。
肯定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
作家的思想秘密就隐藏在“怎么写”、“写什么”的艺术话语中。
愈是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作品,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度愈高,而且,在这种融合中,其思想性的生命力往往占据更突出的地位。
仅就审美感觉的细腻、文笔的优美、生活积累的厚实、学问的专精等而言,现代作家中与鲁迅相当甚至超过者不乏其人,但却无法与鲁迅媲美,其原因就在于鲁迅作品思想的深刻性无人比肩。
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戌:早期王权的象征王者,一国之主。
其形三横一竖,为何这样的构形?汉字早期在表达这个王字时,以器具“戉”的象形来指代“王”,表明了“戉”即“王”的含义。
不过这个原初的字义,似乎很快就被淡忘了。
两周到西汉时期对“王”字的解释,臆断成分很重。
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董仲舒曰:“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孔子和董仲舒都没有将这个字解释准确。
甲骨文的发现,为推定“王”字的本初意义提供了证据。
文史学家吴其昌说,戊、戉、戍、成、咸诸字皆由石斧的形状演化而来,其锋刃左右旁向者衍为上述各字,其锋刃向下时则衍为工、士、壬、王诸字。
这个斧头的形状,居然造就了如此多的字形,斧头的方向判定了字的意义,让我们见识了古人造字的意趣。
考古学家林沄有专文《说王》,论“王”字本像无柄且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本表示军事统率权,后来这军事统率权的象征演变为王的权杖。
戉()的象形,是王字定形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古文字学家的共识。
历史学家徐中舒也说戉的写法,“像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
甲骨文存在的商代,钺已经是青铜质,而戉字的出现却是更早时代的事,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就是证据。
良渚文化玉戉的背后,也许已经有了王权的定义吧。
戉这个字,可以给相关的字形字义更多的提示。
有研究者论“辛”,说最早的甲骨文“辛”,是一把执行最严厉刑法的割人肉用的锋利小刀,三面有刃,字的下尖或左偏或右偏,表示刀锋歪斜,类似雕刻刀。
这样解释其实并不到位,“辛”()的字形其实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戉,下面那个尖尖其实是柄,刃在上方,那些学者显然是将它认倒了。
再看看带有“辛”字根的“辟”(),甲骨文写成用戉砍掉了一个人的头的样子,所以这是一种极重的刑罚,砍头,古代谓之“大辟”。
王是下达或者执行“大辟”的主体,所以王又有了“辟”这样奇怪的代称,这与用戉代称王的意义是一样的。
唐山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镫,是指垂悬于马腹两侧供骑马者踏脚的马具。
最早的马镫出现在我国,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有人根据《史记》《汉书》中西汉骑兵已经成为战斗主力,且曾屡次长途奔袭匈奴后方等记载,得出马镫“在两汉时代应该是已经被普遍应用”的结论。
迄今为止,考古发掘没有三国之前的马镫图像、造型和实物。
秦始皇兵马俑坑的陶马,身上有各种马具,但不见马镫。
近来出土的两汉陶马,同样不见马镫。
山东沂南曹魏时期的石墓的石刻画像有幅马夫喂马的画像,马厩中挂着诸多马具,唯独没有马镫。
从已经发现的当时北方草原地区的文物来看,情况亦是这样。
马镫形象的“艺术作品”,现在知道有:东吴墓出土的一匹陶马,马背上配有马镫;东晋琅琊王氏家族墓中的陶马,装饰有泥塑三角形双镫;呼和浩特市北魏墓葬陶马,腹部绘有马镫。
马镫最早的实物,是辽宁北票市冯素弗墓出土的一副由鎏金铜片包裹的桑木心马镫。
……文献对“镫”字的使用,与此相互印证。
先秦典籍不乏“镫”字用例,或指用于盛熟食的器皿,或指“灯盏”。
“镫”指“马镫”之义,我知道的最早出现在刘宋时期的《世说新语·规箴》的记载:“谢中郎在寿春败,临奔走,犹求玉帖镫。
”此句批评谢万于兵败逃亡之际,临上马还奢求用嵌了玉的马镫。
稍晚的《南齐书·庐陵王子卿传》记载齐武帝责备其子萧子卿过度奢侈之语,曰:“纯银乘具乃复可尔,何以作镫亦是银?”诗文中也有马镫。
南朝梁简文帝《紫骝马》诗云:“青丝悬玉蹬,朱汗染香衣。
”北周王褒《谢赉马启》中有句:“黄金作勒……白玉为镫。
河北省唐山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戌:早期王权的象征王者,一国之主。
其形三横一竖,为何这样的构形?汉字早期在表达这个王字时,以器具“戉”的象形来指代“王”,表明了“戉”即“王”的含义。
不过这个原初的字义,似乎很快就被淡忘了。
两周到西汉时期对“王”字的解释,臆断成分很重。
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董仲舒曰:“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孔子和董仲舒都没有将这个字解释准确。
甲骨文的发现,为推定“王”字的本初意义提供了证据。
文史学家吴其昌说,戊、戉、戍、成、咸诸字皆由石斧的形状演化而来,其锋刃左右旁向者衍为上述各字,其锋刃向下时则衍为工、士、壬、王诸字。
这个斧头的形状,居然造就了如此多的字形,斧头的方向判定了字的意义,让我们见识了古人造字的意趣。
考古学家林沄有专文《说王》,论“王”字本像无柄且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本表示军事统率权,后来这军事统率权的象征演变为王的权杖。
戉()的象形,是王字定形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古文字学家的共识。
历史学家徐中舒也说戉的写法,“像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
甲骨文存在的商代,钺已经是青铜质,而戉字的出现却是更早时代的事,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就是证据。
良渚文化玉戉的背后,也许已经有了王权的定义吧。
戉这个字,可以给相关的字形字义更多的提示。
有研究者论“辛”,说最早的甲骨文“辛”,是一把执行最严厉刑法的割人肉用的锋利小刀,三面有刃,字的下尖或左偏或右偏,表示刀锋歪斜,类似雕刻刀。
这样解释其实并不到位,“辛”()的字形其实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戉,下面那个尖尖其实是柄,刃在上方,那些学者显然是将它认倒了。
再看看带有“辛”字根的“辟”(),甲骨文写成用戉砍掉了一个人的头的样子,所以这是一种极重的刑罚,砍头,古代谓之“大辟”。
王是下达或者执行“大辟”的主体,所以王又有了“辟”这样奇怪的代称,这与用戉代称王的意义是一样的。
河北省唐山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创作、口头传承的文学。
具有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变异性等四大特征。
跟作家的书面创作、书本传播相比,口头创作和传播是众人共同参与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加入表演队伍,并加入自己的经验、情感和想象。
所以,我们说民间文学是一个不断汲取新思想的开放的意义系统。
正因为如此,民间文学能够建构社会记忆,成为体现社会记忆的标杆。
一个人的记忆从来都不是个人的特别定制,而是产生于集体交流的过程中,个人只能在集体的、社会的框架内进行回忆。
关于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关系,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曾说:“个体通过把自己置于群体的位置来进行回忆,但也可以确信,群体的记忆是通过个体记忆来实现的,并且在个体记忆之中体现自身。
”集体记忆的本质是立足当下需要而对过去的回忆。
集体记忆总是根据某种当下观念、利益和要求对过去进行重构。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集体记忆也被哈布瓦赫称作社会记忆。
20世纪后期,记忆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学者们不再满足于讨论集体如何决定个体的回忆,转而探讨整个社会如何记忆,并将社会记忆定义为“一个大我群体的全体成员的社会经验的总和”。
实际上,社会记忆不仅应当下需要而产生,也承接来自古代的经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记忆,这是保持一个民族的基本特性、维护内部成员相互认同的根基。
民族认同及其稳定持久性是受制于文化记忆及其组织形式的。
一般来说,民族的消亡,不是有形物质的消失,而是在集体、文化层面上的遗忘。
因而,维持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对于维系民族的生存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记忆从古代延续到当代,也参与到对当下社会记忆的建构,并呈现出当代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认同。
民间文学被当代社会征用,在新时代发挥新的记忆功能,也为新时代作出新的贡献。
今天追述中国悠久的历史,我们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是通过引用古代神话来表达的。
绝密★启用前河北省唐山市2020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A卷1.C(A.“作家有生活的丰厚积累”不是“不会陷入惯性写作或复制生活困境”的充分条件。
B.原文是“文学对思想的疏远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过去的文学政治化、公式化、概念化的警觉”,注意“很大程度上”,这里“唯一原因”不妥。
D.原文是“生活的‘黄土’永远是文学的源泉,但必须用心灵去审视和耕耘,才有可能产生‘天高地厚’的文学经典”,注意“才有可能产生”。
)2.D(应为“最终得出了‘思想有深度,文学才有力度’的结论”)3.A(B.应为“有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活安适这些社会原因”。
C.应为“难有精神震撼”。
D.“让每位作家”过于绝对。
)4.B(原文为“全球前24家人工智能芯片企业”而非“全球人工智能芯片企业”。
)5.D(原文是“都很难获得中国的大数据”,且“其技术发展会产生巨大的障碍,其前景最终也会黯淡无光”无中生有)6.①加强对人工智能基础领域的研究,提高基础领域专利的份额。
②提高申请专利的质量,加大专利在全球领域的占比。
③利用国际智能领域尚未形成垄断的时机与国内具有的大数据优势,快速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每点2分)7.D(结尾“狂人”喊出“救救孩子”,因为在狂人看来,现实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想要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救救孩子。
)8首先,“狂”表现在心理上的病态。
无论街上行人的说话、眼色,还是家人闲聊、请医为他诊治,“狂人”都认为在密谋害他、想吃他,连月色的变化、赵家狗的行为都使其感觉恐怖。
其次,“狂”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否定。
“狂人”读历史从“字缝里”清醒地读出几千年的封建道德文化只不过是人吃人的文化,当时尚未觉醒的人们觉得他离经叛道,把他当成疯子、狂人。
(每个方面3分)9.①日记是对日常经历的记录,具有真实性,以“日记”方式写小说可以增加小说的真实- 1 -。
2020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语言是我们表达、沟通的主要工具,也是体现民族特性的重要元素。
但是,(),甚至生造出一些________的概念和表达。
因而,我们不厌其烦地制定一些语言规范,以此来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完整性和表现力。
不过,在心理学家看来,语言的规范________。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语言本能”,同时,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演化规律,需尽量________一些人为干预;另一方面,语言的立法者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定,是因为他们对现代语言科学一窍不通,且这些规定严重________了一般人的语言水平。
然而,语言的规范真的毫无必要吗?心理学家虽然看到了语言发展和演化的内在规律,也注意到了语言规范对语言发展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制约,但他却忽视了规范对于语言的重要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伦不类可有可无避免贬低B.异想天开可有可无取消低估C.不伦不类纯属多余避免低估D.异想天开纯属多余取消贬低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也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B.人们经常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也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C.某些词语会经常被人们错误地使用,一些句子也不合语法规范D.人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一些句子也不合语法规范3.下列引号的运用与文中“语言本能”的引号,作用相同的是()A.《大学》里的“正心诚意”,意即行为背后的动机要与行为遵守的规范相一致。
B.清朝初年,统治者更重武力,不重视儒学,于是传统的“读书人”就备受打压。
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的是什么样的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他平日里喜欢占小便宜,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为好。
唐山市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A卷参考答案:1.C(原文表述为“不会对手的灵巧性产生太大影响”,说明影响还是有的)2.B(“从来没让第六根手指存在”错,原文是“并没有……使其永久存在”。
)3.B (“利用计算机技术验算”错,原文是“源自于计算机网络的节点原则”。
)4.D (老:疲乏)5.B(A项两项和题干无关联;C项②说的是皇帝追封蔡景历;D项②说的是蔡景历担任的官职)6.B(“他还参与了讨伐王僧辩的计划制定”错。
)7.(1)陈武帝因为乡里父老,尊贵卑微讲究礼数,担心陈昌年少接待应对时违背了礼数(以,因为;数,礼数;接对,接待应对;乖,违背。
各1分,通畅1分)(2)宣帝憎恶他挫伤士气,大怒,但还是因为他是朝廷旧臣,不给予严厉处罚。
(恶,憎恶;沮,使动,使士气低落或挫伤士气;以,因为;罪,定罪,处罚。
各1分,通畅1分)8.①世情险恶,危机四伏。
②世人贪得无厌。
③自己刚直不阿。
(每点2分)9.①抨击世态污浊,(2分)②赞美隐居生活恬静、闲适。
(3分)10.(1)飞漱其间清荣峻茂(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3)金块珠砾弃掷逦迤11.(1)BE(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A“为理想奋斗着”依据不足;C“对不起生病妻子的自责”无中生有,D“小说采用反衬的手法”错。
) (2)①“他”对妻子的照顾,让人感到温暖;②“我”被“他”的真诚打动,提供方便,送了温暖;③夫妻睡地毯、留纸条,回报了温暖。
④母亲对我婚事的牵挂,我的相亲也都体现了温暖。
(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3)①直率;②有爱心;③孝顺。
(每点2分。
)(4)“我”同意婚事。
原因:(1)我相貌平平,只是个打工妹。
(2)他对妻子的照顾,让我有好感。
(3)了却娘的心愿。
(观点2分,理由每点2分)12.(1)B C(B 3分,C 2分,E 1分。
A“从他那里”错,原文是“从两位著名数学家那里”;D“为导弹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错;E “着重表现了他严谨治学”不准确。
河北省唐山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戌:早期王权的象征王者,一国之主。
其形三横一竖,为何这样的构形?汉字早期在表达这个王字时,以器具“戉”的象形来指代“王”,表明了“戉”即“王”的含义。
不过这个原初的字义,似乎很快就被淡忘了。
两周到西汉时期对“王”字的解释,臆断成分很重。
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董仲舒曰:“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孔子和董仲舒都没有将这个字解释准确。
甲骨文的发现,为推定“王”字的本初意义提供了证据。
文史学家吴其昌说,戊、戉、戍、成、咸诸字皆由石斧的形状演化而来,其锋刃左右旁向者衍为上述各字,其锋刃向下时则衍为工、士、壬、王诸字。
这个斧头的形状,居然造就了如此多的字形,斧头的方向判定了字的意义,让我们见识了古人造字的意趣。
考古学家林沄有专文《说王》,论“王”字本像无柄且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本表示军事统率权,后来这军事统率权的象征演变为王的权杖。
戉()的象形,是王字定形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古文字学家的共识。
历史学家徐中舒也说戉的写法,“像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
甲骨文存在的商代,钺已经是青铜质,而戉字的出现却是更早时代的事,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就是证据。
良渚文化玉戉的背后,也许已经有了王权的定义吧。
戉这个字,可以给相关的字形字义更多的提示。
有研究者论“辛”,说最早的甲骨文“辛”,是一把执行最严厉刑法的割人肉用的锋利小刀,三面有刃,字的下尖或左偏或右偏,表示刀锋歪斜,类似雕刻刀。
这样解释其实并不到位,“辛”()的字形其实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戉,下面那个尖尖其实是柄,刃在上方,那些学者显然是将它认倒了。
河北省唐山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保持生命力的精神支柱、保持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在新时代,我们要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准则和必由之路,在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中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相契合,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文化是人的创造物,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全过程。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要坚持辩证的方法,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有所保留、有所抛弃、有所转化。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前提是科学评判传统文化,区分精华和糟粕。
这种评判不能仅仅凭感觉、凭主观情感,而要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形成科学的评判标准。
其中,最重要的标尺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传承和弘扬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协调、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不少相关文化产品还缺乏吸引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呈现方式与体验方式过于单一,互动性差,缺少趣味和韵味。
随着数字技术及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文化的生产方式、储存方式、表现方式发生了变化,文化的传承方式、传播方式、体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这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要注重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转化,努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让人们在形象化、互动化的感知中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