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语言第三讲景别及角度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9
景别的表现
景别是电影和电视剧中用来表现不同距离的场景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镜头距离拍摄对象的远近,以及拍摄角度的变化,来表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以下是景别的几种表现方式:
1. 大远景:这是最大的景别,通常用来展示广阔的场景,如山川、平原、海洋等。
大远景可以用来表达宏大的场面和深远的空间感。
2. 远景:远景比大远景稍小一些,通常用来展示人物和场景的关系。
它能够呈现整个场景的氛围,以及人物在场景中的位置。
3. 中景:中景是常见的景别,通常用来展示人物的身体和面部表情。
中景能够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和动态,是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的常用景别。
4. 近景:近景比中景更小,通常用来展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情感变化。
近景能够让观众更深入地观察人物的表情和细节,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5. 特写:特写是最小的景别,通常用来展示人物或物体的局部细节。
特写能够强调细节和特点,突出主题,强化视觉冲击力。
除了以上五种景别,还有一些其他的表现方式,如大特写、中近景、大近景等。
不同的景别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导演和摄影师会根据剧情和表现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景别。
第三讲影视语言要素:镜头、声音、色彩第一节、影像、画面与镜头一、影像“电影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伴随着电影百年来的发展,人们对此作过形形色色的回答。
其实,最简单的说:电影就是活动影像的艺术。
如同文学的语言、音乐的声音和美术的颜料等一样,影像是构成影视艺术的原材料,影视艺术是影像的艺术,是运动的造型艺术。
视觉造型性是影视艺术最基本的特性,也是影视艺术最基本的语言系统,而构成这一艺术语言系统的最基本的语言要素便是:影像、画面和镜头。
(链接视频《巴顿将军》片头)(一)、影像内涵影像是指通过电影摄影机或电视摄像机记录在感光胶片或磁带上,最后在银幕或屏幕上还原出来的视觉形象。
影视艺术的核心便是通过摄影在胶片磁带上捕捉现实的创造性活动。
在此以前,一切工作只是准备性活动。
写作剧本是文学性活动,生产准备是行政性活动。
而一旦摄影机转动起来,那才是在摄制影片了。
从拍摄工作一开始,同创作影片有关的每一个人就都为这个影像而奔忙。
(二)、影像的两大特性与绘画、雕塑以及舞蹈、戏剧等传统艺术不同,影视艺术的造型元素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而是看得见却摸不着的光影。
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逼真性和幻觉性。
(1)、逼真性影视的画面影像是对现实的一种再现,它来自对客观的外在现实的记录。
尽管镜头前的客观现实往往是被有意安排的,比如说影视画面中的人物是由演员扮演的,场景也是大多是人为设定的,但胶片和磁带上的影像却都是来自于摄像机对这些客观物像的记录。
所以,在这点上,影视影像比其他艺术都更为逼真。
它拥有文学所没有的直观,绘画、雕塑所丧失的运动,音乐所缺乏的造型,并突破了戏剧的时空局限,在所有艺术中,只有影视可以把生活中可见的、像生活本身一样运动着的形态再现出来。
(2)、幻觉性影视的影像本身实质上却又是一种幻觉,我们在银幕或荧屏上看到的活生生的一切,实际上只是一些光影。
电影是以1/24秒的间歇运动来造成光影运动的幻觉的,摄制在电影胶片上的每一个画格都是静态的,银幕上运动的影像是一种幻觉,是由人的“视觉暂留”获得的运动的幻觉。
学观影---视听基础:景别景别是指被拍摄主体在画面中呈现出来的范围。
景别是一种最重要、最外在的视觉语言形式。
当我们看到银幕上任何一个镜头画面时,最先识别、感受到的就是景别,辨别这是一个多大范围的画面。
景别的划分基本上是约定俗成的。
由于理论的不统一和实践中的个体差异,景别被划分出近lO种之多,具体到每一种景别,其概念和定义也不十分确定。
一般认定的划分景别的标准不外乎以下两种:一种是以被摄主体(人物)在画面中所占比例的大小作为标准,画框所截取的人体部位的多少可以直接确定景别;另一种是,当以景物为主要拍摄对象时,以其在面幅中所占的面积比例大小为标准。
因为电影、电视以人为主要关注对象,所以,景别的划分多采用前一种方法。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和特写、大特写。
1.大远景以表现环境气势为主,可以表现极远处的人和景物,人物只占画面面积的极小比例,只占画幅面积的四分之一,与环境相比微不足道,甚至,由于环境常常在这一景别中占主体,且分布在前后景,在画面中造成强烈的空间距离感,所以,人物有时会被前景的景物遮挡,从属于景物,以景抒情、以景表意,形成某种回味。
由于大远景中的信息量很大,所以不需要再用摄影机的横摇来扩大,基本上是静止的面面。
在史诗风格的影片中,我们常可看到这样的镜头。
《黄土地》大远景镜头2、远景远景中被摄对象在画面中比例关系大约是画幅高度的二分之一这种景别中的人物显得较小,通常会带有与之相关的景物环境,或者以表现自然景色为主和多人物的活动场面。
远景中,摄影机的视野较为开阔,能包括较大的空间,相当于人眼远距离地观察环境景物和人物,对象的细节部分无法看得清楚。
拍摄远景的时候,摄影机放在被摄对象远处,常用以展示事件发生的环境和规模、场面的宏大、显示空旷的画面,用来抒发情感、渲染气氛、调节节奏等。
在远景中出现的人物,只是小小的斑点,这类画面以景为主,以景抒情或表意,着重渲染气氛,人物则成为画面中的一个构成元素。
视听语言教案主讲:代咏梅文学与传媒系201#年#月##日第三讲景别与角度一、教学目标1、了解景别与角度的概念2、知道景别的功能和意义3、知道角度的功能二、教学内容(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4号,加粗)1.#################################2.############################################################### ####### (首行缩进2字符,宋体,小4号,行距23磅)三、教学重点(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4号,加粗)###################################(可以分点写,格式同“教学目标”,可以与教学难点重合交叉,首行缩进2字符,宋体,小4号,行距23磅)四、教学难点(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4号,加粗)#######################(可以分点写,格式同“教学目标”,可以与教学重点重合交叉,首行缩进2字符,宋体,小4号,行距23磅)五、教学方法(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4号,加粗)####;#######;##########。
(可以分点写,格式同“教学目标”,首行缩进2字符,宋体,小4号,行距23磅)六、教学时间(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4号,加粗)##学时(首行缩进2字符,宋体,小4号,行距23磅)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要拍摄画面时,导演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机位的问题,即摄影机位置的问题。
机位不同,镜头效果也就不同。
第一,摄影机摆放在距离被摄主体多远的位置呢?拍摄距离不同,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呈现的大小也就不同,这就形成了景别的差异。
第二,摄影机应该是放在被摄主体的正中,还是左边和右边,是上面还是下面?这又涉及到拍摄角度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景别,什么是角度?它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一、机位在学习景别和角度之前,我们要先了解机位的概念,并树立机位意识。
二.景别概念:被拍摄主体在画面中的范围。
景别划分为:远景(大远景)、中景、近景(中近景)、全景(大全景)、特写(大特写)把一个相对完整的主体作为全景来看,把其他的依次推出来远景:画面中的人物的高度小于或等于画幅高度的二分之一。
全景:画面中人物的高度大约等于画幅的高度。
中景:画幅下面的线卡在人物膝盖的位置。
近景:画幅的下面的线卡在人物胸部的位置。
特写:画幅下面的线卡在人物肩部以上(或拍摄一人物/体的局部)。
画面中没有人物的时候,选择一个相对完整的事物,或一组有着紧密关系的事物。
不同景别的作用:⑴景别的变化带来了视点的变化,可以满足观众从不同拍摄角度位置的心理需求。
⑵景别的变化带来了被拍摄主体的变化,使你的画面有明确的指向性。
⑶景别的变化是形成影片节奏变化的原因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ⅰ远景的作用:⑴远景画面视野开阔,包容的景物的范围大,画面容量也大,对描写的人物事物或景物有一种量的冲击,它可以同时提供较多的视觉信息,注重对事物事件的宏观表达。
⑵最主要的作用是借景抒情,制造磅礴的大场面,表现氛围。
注意:往往用在一个画面的开头或者结尾。
当画面中的拍摄元素变多时,原先被拍摄主体的凸出感变弱。
远景画面不能表现冲突与矛盾。
拍摄远景画面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长度。
拍摄远景画面的过程中,必须经营好地平线的位置,必须保持地平线的水平位置。
(除非特殊需要)远景画面移动时必须放慢放匀速度。
远景画面不能直接刻画人物,但可以表现人物情绪。
特点:稳、平ⅱ全景的作用:⑴用于交代事物或场景;⑵表现一个人物的全身或场景的全貌,使观众对所表现的事物或场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⑶表现一个人物完整的动作。
注意:必须保证被拍摄画面或事物的完整。
注意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防止喧宾夺主。
全景画面往往是这个场景里的总角度,在拍摄时必须先拍它。
全景可以表现人和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ⅲ中景的作用:⑴节约利用画面空间,更加注重主体的动作。
⑵用于叙事,表达谁做了什么注意:不能把画幅的一边标准的卡在人物膝盖的位置,应该或上或下。
【电影考研干货】景别
定义:景别是被拍摄的事物(可以是人,物或环境)在画框内呈现的范围。
分类:根据这种范围的比重和画面表现空间(一般是以画框内成年人身体部分多少为标准),可分5种:
①远景是表现广阔空间和场面的景别,如自然风光,大规模的群众场面等。
远景镜头视野开阔,气势宏大,因此镜头时长一般较长。
②全景是表现人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景别。
全景中一般包括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交代。
因此对于影片的一个场景来说,一般由全景确立起空间关系和其他影像元素的总体基调。
③中景是表现人身体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景别。
中景可使观众清楚地看到人物的造型、动作、运动,从而交代人物之间、人物和场景的关系。
中景适宜表现日常生活场景,传达的情感也较为平和。
④近景是表现人身体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其面积占画幅一半以上的景别。
近景也是很日常化的视点。
⑤特写是表现人身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被拍摄物体微小局部的景别。
在特写中,环境几乎完全隐退,只保留创作者刻意突出的主体。
特写的造型感非常强,从而达到刻画人物、烘托情绪、推进情节等目的。
此外,还有大远景、大全景、中近景、大特写等提法。
景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参照物不同标准也不同。
景别分类及解释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景别这档子事儿!你知道吗,景别那可是影视作品里超级重要的一环啊!就好比咱平时拍照,有特写,有全景,这道理是一样一样的。
先来说说特写吧,那就是把镜头怼到一个小局部上,比如说人物的脸啊,或者手上的一个小动作。
哎呀,就像你看到你喜欢的明星,镜头就专门拍他那帅气的脸蛋,让你看得清清楚楚的,这就是特写呀!比如里马龙·白兰度的特写,那真是把他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后是近景,比特写稍微远一点,但还是能看清人物的表情和细节。
这就好像你跟朋友面对面聊天,能看清他脸上的喜怒哀乐。
很多爱情片里男女主角含情脉脉对视的时候,大多就是近景,能让你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情感波动呢。
中景呢,能把人物的上半身都拍进去啦,就像你看到一个人在那做事,能知道他在干啥,但又不会太细节。
这不就跟咱平时在街上看到有人在表演个啥一样嘛。
再说说全景,哇塞,那可就整个场面都能收入眼底了。
比如说一个大广场上好多人在活动,全景就能让你一下子都看到。
你想想那些宏大的战争场面,用全景拍出来多震撼呀!就像里的战场全景,让你感受到那种热血沸腾。
还有远景呢,那就是更远啦,能看到整个大环境,比如一座山、一片海。
这就好像你站在山顶俯瞰整个城市,那感觉多棒啊!像里的那些美丽的自然风光,用远景拍出来简直绝了。
咱为啥要分这么多景别呀?这不是为了让故事讲得更精彩嘛!不同的景别就像不同的调味料,能让影视作品变得有滋有味。
特写能让你聚焦在关键细节上,全景能让你感受到场面的宏大,每个景别都有它的用处。
你说要是没有这些景别分类,那影视作品得多单调啊!所以啊,景别分类真的是超级重要的,你说是不是呢?我的观点就是:景别分类是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作品,就像给作品注入了灵魂一样!。
景别及运镜基础知识嘿,朋友!咱们来聊聊景别和运镜这俩有意思的事儿。
您想想,要是一部电影或者一个视频里,从头到尾就一个景别,那得多单调啊!就好比您去吃席,桌上全是一种菜,那能有啥滋味?先说景别,这就像是我们观察世界的不同距离和角度。
远景,那就是站在老远的地方看,整个大场面尽收眼底,比如波澜壮阔的山河、热闹非凡的集市,那叫一个宏大!就像您站在山顶俯瞰整个城市,是不是觉得特壮观?全景呢,能把一个主体和它周围的环境都展现出来,好比一个人站在漂亮的花园里,人和景都有啦。
中景,一般是人物膝盖以上的部分,这就像您和朋友面对面聊天,能看清他的表情和动作,交流感满满。
近景,就更靠近啦,到胸部以上,能清晰看到人物的面部表情,喜怒哀乐全在脸上,那细微的变化都逃不过您的眼睛。
特写呢,就专门盯着一个局部,比如一双迷人的眼睛、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是不是一下子就抓住您的注意力啦?再来说运镜,这可就像是给画面注入了灵魂。
推镜头,就好像您一步步走近一个神秘的宝藏,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那种期待感是不是油然而生?拉镜头呢,刚好相反,像是您慢慢离开一个地方,那种渐行渐远的感觉,是不是有点不舍?摇镜头,就像您脑袋左右转动,能看到更广阔的范围,是不是觉得视野一下子开阔了?移镜头,就像是您在边走边看,风景不断变化,多有趣!跟镜头呢,就像是您紧跟着一个人,他走到哪儿您就跟到哪儿,是不是特执着?您看那些精彩的电影、酷炫的广告,哪个不是把景别和运镜玩得溜溜的?要是您自己拍视频,掌握好了这些基础知识,那您的作品也能让人眼前一亮!比如说您拍一个小朋友过生日,开始来个全景,展示热闹的生日派对场景。
然后推镜头到小朋友脸上,特写他惊喜的表情。
再移镜头拍大家送礼物的画面,是不是感觉特生动?所以啊,景别和运镜可太重要啦,能让您的作品变得丰富多彩,吸引人的眼球!朋友,赶紧去试试吧,说不定您就是下一个摄影大师呢!。
影视作为语言:影视语言和绘画语言、音乐语言、建筑语言、雕塑语言、形体语言、BASIC语言处于同一平面。
影视媒体这一语言体系,不仅使影视艺术在过去百年间所向披靡,而且还成功的推进了其他领域,或与别的媒体结合,催生了许许多多的艺术形态,比如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影视广告、MTV、电视散文、活动网页、电脑游戏、各种新兴的新媒体艺术,甚至是连续漫画。
影视普及教学:在国内影视普及及现有教学格局中,有从史的角度切入模式,有从文化或社会学的角度切入的模式,有从功能或作用角度切入的模式,有从形态、心理角度切入的模式,有从本体、客体、主体角度切入的模式,有从作品综合分析角度切入的模式等等不一而足。
每一种模式都有可取之处,但同时也留下了一些缺憾,甚至会让人有隔靴搔痒之感。
影视语言的分类影视艺术的媒体比别的任何媒体艺术更为复杂,它们牵涉到了光、电、磁、声、机械、数学等众多自然科学,因此它们形成的艺术语言系统也比别的艺术样式来的更复杂。
影视语言的构成分为两部分:即画面(视觉的)和声音(听觉的)。
画面的构成元素可以从形象和形式两个角度划分。
一、形象元素(一)人人是画面上最常见的形象。
这里的人并不特指角色、演员,而包括画面中所有的人的视像。
包括群众演员、背景人物。
(二)景景就是场景,作为“人”这个元素的活动空间而存在。
景的分类:依照景的来源,可以将景分为自然存在的完整的景、自然存在景的片段、人工搭置的模拟自然的景、人工制作的自然中不存在或虚幻的景。
这种划分有助于我们认识影视的景对空间的创造作用。
依照景所代表的空间性质,可以将景分为室内景、外景、和特技合成景。
特技合成景指的是那些用特技剪辑手段或电脑制作手段创造的、人物在非理性状态(比如梦境、幻觉)中所处的场景,它违背自然界的空间模式,支离破碎、视事而非,既不是内景也不是外景。
依照景相对于拍摄主体所处的空间位置,可以将景分为前景(在主体前面的景)、后景(在主体后面的景)、背景(比后景更远的景)、满景四种。
视听语言
教案
主讲:代咏梅
文学与传媒系
201#年#月##日
第三讲景别与角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景别与角度的概念
2、知道景别的功能和意义
3、知道角度的功能
二、教学内容(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4号,加粗)
1.#################################
2.############################################################### ####### (首行缩进2字符,宋体,小4号,行距23磅)
三、教学重点(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4号,加粗)
###################################(可以分点写,格式同“教学目标”,可以与教学难点重合交叉,首行缩进2字符,宋体,小4号,行距23磅)
四、教学难点(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4号,加粗)
#######################(可以分点写,格式同“教学目标”,可以与教学重点重合交叉,首行缩进2字符,宋体,小4号,行距23磅)
五、教学方法(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4号,加粗)
####;#######;##########。
(可以分点写,格式同“教学目标”,首行缩进2字符,宋体,小4号,行距23磅)
六、教学时间(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4号,加粗)
##学时(首行缩进2字符,宋体,小4号,行距23磅)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要拍摄画面时,导演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机位的问题,即摄影机位置的问题。
机位不同,镜头效果也就不同。
第一,摄影机摆放在距离被摄主体多远的位置呢?拍摄距离不同,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呈现的大小也就不同,这就形成了景别的差异。
第二,摄影机应该是放在被摄主体的正中,还是左边和右边,是上面还是下面?这又涉及到拍摄角度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景别,什么是角度?它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机位
在学习景别和角度之前,我们要先了解机位的概念,并树立机位意识。
机位,也叫“镜位”,是指在任何镜头开始时,摄影机在真实空间中的位置。
机位的选择决定了每一个镜头拍摄的景别与角度。
机位距离被拍摄物体的远近不同,造成了景别的差异;机位距离被拍摄物体水平夹角和高低落差不同,造成了拍摄角度的差异。
选择机位时需注意:(1)考虑到与后期剪辑的配合;
(2)避免发生穿帮。
二、景别
一部影视作品的好坏,除了与它本身的内容和价值有关外,景别的应用也是极其重要的,好的导演会恰到好处的利用各种景别,使影片添光增色。
1、景别的概念
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
影响景别大小的原因有两个因素:
其一,机位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
其二,摄影机镜头焦距的大小。
2、景别的划分
景别的划分通常是以画面中截取成年人身体部分的多少为标准,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远景:广阔的场面,人物所占比例很小。
全景:刚好一个成年人的全身。
中景:成年人膝盖以上。
近景:成年人胸部以上。
特写:成年人头部或更小的部位。
3、景别的功能
不同的景别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我国古代绘画有这么一句话“近取其神,远取其势”。
一部电影的影像就是这些能够产生不同艺术效果的景别组合在一起的结果。
(1)远景(分大远景和远景两类):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
●抒发感情,渲染气氛,创造某种意境。
●远景给观众以置身戏外的距离感,从而使镜头显得冷静、客观。
●常用于影片或段落的开头和结尾。
大远景主要“用来表现大自然的氛围,地貌地形,山河的走向,广袤原野的神韵,天地合一的气势”。
“大远景放在影片的开头,着眼于以环境气势抓人,使观众理解整部影片的环境氛围。
放在影片的结尾,在于发挥前面故事情节的余韵,给予观众以回味的时间和空间,重新审视人物事件与环境的关系,将人物命运与环境空间融为一体。
”——朱羽君:《电视画面研究》
在影片《黄土地》开始,陈凯歌连续使用多个远景镜头并通过叠化,我们不仅了解了影片故事所处的环境,我们更会感到镜头后面创作者深厚的情感和浓浓的诗意。
(2)全景:
●既能看清人物又可看清环境,故可以表现人物的整体动作以及人物和周
围环境的关系,展示一定空间中人物的活动过程。
它常常用来拍摄人
物在会场、课堂、集市、商场等一定区域范围中的动作,是塑造环境
中的人或物的主要手段。
●全景画面还具有某种“定位”作用,即确定被摄对象在实际空间中的方
向和位置,因而也制约着一场戏中的所有的分切镜头的光线、影调、
色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