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与使命
- 格式:docx
- 大小:17.47 KB
- 文档页数:3
人的使命·徐咏春·马克思的一段话:“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亦即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己本身看作类的存在物)的自我确证。
诚然,动物也进行生产。
它也为自己构筑巢穴或居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所做的那样。
但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则是全面的;动物只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则甚至摆脱肉体的需要进行生产,并且只有在他摆脱了这种需要时才真正地进行生产;动物只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与自己的产品相对立。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这段话的内容太丰富,我们只能慢一点慢一点地读,一句话一句话地认真思考。
“动物只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这里说的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也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一句话,表达了一个最重要的命题:“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整个”后面可以加任何名词,如大饼、面包:“整张大饼”、“整个面包”;可以加楼房、家庭:“整个楼房”、“整个家庭”;也可以加球队、城市、国家:“整个球队”、“整座城市”、“整个国家”,等等。
而马克思说的是“整个自然界”,这里的“整个”就使人惊心动魄了。
因为这里的“整个”只有用“无限”这个词才能与之相配。
“整个自然界”,那就是无限大和无限小,无限广阔的宏伟的宇宙和无限精微的微观世界,就是无限的物质世界。
这里的“自然界”是广义的包括社会在内的“自然界”。
如何理解“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先暂时撇开“再”字,剩下“生产整个自然界”。
啊,就是生产整个物质世界!生产无限的物质世界?这是只有上帝才能完成的伟业!上帝创造世界,就是说,只有上帝才能“生产”,即创造无限的物质世界!回来再说那个“再”字。
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论与宿命论的思考1. 简介古希腊悲剧是西方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而其中一个核心主题就是命运论与宿命论。
在古希腊人的信仰体系中,他们认为一切事物都由神明主导,并且认为人类对于自己的行动和选择并没有完全的自由。
这种观点在古希腊悲剧中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和反思。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古希腊悲剧中命运论与宿命论所体现出的思想。
2. 古希腊悲剧中对命运的认识2.1 神明决定一切在古希腊悲剧中,人们普遍相信一切事情都取决于神明。
例如,众神穆萨斯(Moirai)被认为掌管着人类的生死和命运。
他们被描绘成三位女神,在每个人出生时决定了他们未来所应走的道路。
2.2 命运无法抗拒在古希腊悲剧作品中,人类往往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即使他们尽力避免或改变某些事件的发生,结果却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到悲剧之中。
这种思想在《俄狄浦斯王》等著名悲剧中得到了明确体现。
3. 宿命论与个人选择的对立3.1 超越宿命论的个人抉择尽管古希腊人普遍相信命运的决定,但是一些悲剧中也强调了个人对于自己生活和命运的影响力。
例如,在《安提戈涅》中,女主角抗议从家族传统观念出发做出个人选择,表达了她愿意为自己所坚信的价值观而战斗。
3.2 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冲突古希腊悲剧往往探讨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冲突。
一方面,宿命论认为每个人都被预定了特定的命运;另一方面,一些角色试图逃离或反抗这样的宿命。
这种冲突常常导致悲剧性的结果。
4. 高度意识的悲剧人物4.1 苦难引发智慧古希腊悲剧中的角色往往通过经历苦难和不幸,逐渐觉醒并成长。
这种成长过程使得他们对于命运和宿命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
例如,奥狄修斯在《俄狄浦斯王》中通过与自己命运的对抗,取得了对人生真相的洞察力。
4.2 去勇敢面对宿命古希腊悲剧中的角色往往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宿命,并承担起其中造成的痛苦和困境。
这种勇气反映了他们对于命运与宿命论思考的理解与接受,并可能是迈向个人解脱和超越宿命的关键。
5. 结论古希腊悲剧中命运论与宿命论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主题,涉及到神明、命运、自由意志等多方面因素。
宿命的句子宿命的唯美句子大全下面为大家共享宿命的句子宿命的唯美句子相关好词好句好段内容,一、遗忘,是我们不行更改的宿命,全部的一切都像是没有对齐的图纸,从前的一切回不到过去就这样渐渐延长,一点一点的错开来。
或许,错开了的东西,我们真的应当遗忘了。
二、你说:缘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孤独林。
我说:缘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说:缘是纵然两情相悦,仍难逃宿命之劫。
我说: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三、遇见你,是前世商定,还是今生宿命?不管怎样,我已被你俘虏,错过你就错过了人生的意义,在我爱的港湾停靠吧,让我为你挡风遮雨,直到永久。
四、艺术是宿命的,就是诚恳的,所以它是值钱的。
五、每一段记忆,都有一个密码。
只要时间,地点,人物组合正确,无论尘封多久,那人那景都将在遗忘中重新捡起。
你或许会说不是都过去了吗?其实过去的只是时间,你依旧逃不出,想起了就微笑或哀痛的宿命,那种宿命本叫无能为力。
六、成功不是最终的结束,失败不是最终的宿命。
七、相知是一种宿命,心灵的交汇让我们有诉不尽的浪漫情怀;相守是一种承诺,人世循环中,永久牢记我们这段锦绣的爱情故事!八、眼望云天,心愿飘渺;想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
秋天这道清清爽爽,纯纯净洁又安静的风景,是你淡淡眉宇的重现,每一声秋虫的呢喃都是患得患失的纠结,秋天斑斓中无法释怀的宿命心情。
九、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罗曼罗兰十、她不是一个浑厚温婉的女子,没想过自己会有健康通亮的爱情,她有无法摆脱的苦楚根源,她不是没有想过要流放它们,重获新生。
可是,旧事无法随便马虎抹杀,无论她逃到哪里,都走不出宿命掷出的巨大阴影,无非是按着时间续貂行事,往往想起,肝胆俱催。
十一、有的人看待人生,不把主观的思想放在主要位置,他们信任一切皆有宿命。
既是你的苦难,命运自有他的支配。
这世界里的一切,只要是存在了的,总有存在的理由。
十二、夜已深了,情已浓了。
中秋依旧在天穹中闲逛流浪,走过了宿命中的寒凄,越过了梦中那相思的河流,只有徘徊在月夜里的清瘦的身影,搁浅在相思风中的独岸。
中国创造:中关村的历史使命作者:暂无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2年第5期盖城涂桦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饱经忧患逐渐崛起的发展史,中关村是一片和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连的热土。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都是当时的爱国精英们在这块土地上探寻一条救亡图存道路的一次次壮举。
在当代中国,中关村这片热土,依然在科技、文化、知识、经济与人才上为中国崛起提供动力和模式。
这个动力和模式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创造”。
现代意义上的中关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没有产生,因为那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
中关村土地上的大学和研究院所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还是在“计划”的轨道上运行。
那时的“中国创造”是一种国家推动,更多的还是一种学术成就或军事突破,转化成经济力量的还不多,或者说,通过计划手段,转化成“中国创造”的科研成果在效率、效益以及热情上都不十分理想。
显然,中关村所蕴涵的“中国创造”的能量、所秉承的“自力更生”的精神决定了它在新的历史阶段中的历史使命,这也构成一种历史宿命。
“中国创造”在中关村“改革开放”为现代化的中关村开辟了道路,知识分子下海的热潮使大学和科学院所的科技成果与市场价值直接地联结起来,知识与资本的互动从那时起开始出现。
上世纪80年代初,陈春先成为下海第一人,而且中关村也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榜样——硅谷。
从此,中关村从“象牙之塔”变成中国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产业的引擎。
也就是说,市场的火种,将知识点燃成熊熊燃烧的经济力量。
于是,中关村开始拥抱未来,开始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寻找自己的历史定位。
许多学者一致认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错失了在信息技术革命开始时介入的机会,这使改革开放时的中国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了至少50年。
如果不在20世纪80年代赶上来,当信息技术成为整个世界经济运转平台之后,中国要用更长的时间去追赶,而历史的幸运在于中关村在这场追赶中提供了技术现实与经济现实的模式与力量!中关村的历史定位也正在于此——那就是为中国未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科技与经济的力量与模式。
湖南满分作文宿命《宿命》篇一:《我与糖油粑粑的宿命》在湖南,有一样东西总与我有着奇妙的宿命感,那就是糖油粑粑。
小时候,家附近就有个卖糖油粑粑的小推车。
那推车看着很简陋,一个黑漆漆的铁板锅,锅边放着几个破旧小罐子,里面装着各种调料啥的。
摊主是个胖胖的大叔,脸总是红扑扑的。
每次路过那小推车,我就走不动道。
那糖油粑粑的制作过程特别诱人。
大叔先把一大团柔软的糯米团分成一个个小团子,然后这些小团子就像训练有素的小兵整齐地排着队等待下锅。
大叔倒上油,油热起来后,小团子们就争先恐后地下到锅里去,“刺啦”一声,那声音就像小团子兴奋的呐喊。
接着他会快速地翻炒,小团子在锅里欢快地滚动,边滚还边变得金黄圆润。
大叔再往锅里浇上一大勺浓稠的糖油汁,那糖油汁就像给小团子们盖上了一层甜蜜的被子。
等每个粑粑都裹满了糖油汁,变得亮晶晶的,就可以出锅啦。
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那又甜又糯又香的口感在嘴里散开。
牙齿穿过软糯的粑粑,糖油的香甜混合着糯米的清香,真是美妙极了。
感觉自己和这糖油粑粑就像是失散多年又重逢的老友,它们就是我的宿命小零食。
篇二:《学校里的扫把宿命》就说我们学校里的扫把吧,那也有自己独特的宿命。
我们学校的扫把,都是那种很普通的高粱扫把,长长的柄,大大的扫把头。
每次大扫除的时候,这些扫把就开始自己的热闹之旅。
我记得有一次学校大扫除,我被分配到扫教学楼的走廊。
我拿了一把扫把,那扫把的柄在我手里似乎还有点不听话呢。
这扫把的使命在这一天显得格外明确。
走廊上到处是碎纸片,小灰尘,还有某些同学乱丢的小垃圾。
我拿着扫把大扫起来,扫把划过地面的声音在空荡荡的走廊上回荡。
那扫把就像一个勤劳的小仆人,一点一点地把杂物归拢。
刚开始的时候,那些灰尘调皮得很,扫一下它们就漫天飞舞,就像跟我作对一样。
我只好把扫把压低了,慢慢推着扫,慢慢跟灰尘玩拉锯战。
还好这扫把够坚韧,不断地把灰尘杂物俘虏到自己的势力范围。
每把扫把后来都被同学们用得有点破破旧旧的,可是它们默默完成着自己在学校里扫尘清洁的宿命任务,而且完成得还挺不错。
高三宿命满分作文1也许这是宿命,冥冥中注定,她闯进我的生活。
其实她是我的一个邻居,十二岁。
自她走进我家门口起就表现出对我的极度关爱—她拧起我的腮帮。
笑着对我妈说:“好可爱的宝宝握!”注意是“可爱”,即“值得一爱”之念。
然后她轻轻抱起我,在我脸颊上温柔地亲了一下。
我接受了一位少女的初吻。
她走后我就一直想着她。
几乎到了茶饭不思的境界—当然,我吃我妈妈的奶。
我并不觉得自己爱上一个十二岁的女孩,而且自己还要小她十岁有什么不可思议之处。
爱是不需要理由的;爱情往往是突发的。
也许我的这种爱情才是人类拼死拼活所追求的。
因为,说到爱情,说到爱情的本质,就不得不使人类感到莫名其妙的尴尬。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曾试图逃避,提出了所谓“精神恋爱”,这本身是对人类动物性的哪弃和厌恶,并从而引出了灵与肉的对抗(后来发展成基督的禁欲主义)。
当然在中国从不存在柏拉图精神的神秘主义,但中国也有佛教中的“四大皆空”。
对“色”的禁忌和有意识地回避,成为佛门清净的保障。
然而正因为对“色”的禁,才导致了许多变相甚至变态的“爱情”产生。
《战国策》所记魏王宠幸龙阳君,《汉书》中哀帝为黄贤“断袖”的“佳话”。
正是对一种变相恋爱—同性恋的描绘。
尽管如此,我们能逃避吗?即使是《西游记》、《封神榜》这样的神魔小说,也有前者的女妖向唐僧i亲,后者的土行孙向邓禅玉求欢的场面。
那么其余的自然更避免不了对这块禁区的涉足。
而我,是变态吗?而我,能够逃避吗?我妈怎么也不会想到,我的思想居然会深邃到灵魂的程度,她只是发现,我很喜欢和邻家的那位女孩玩。
因此我妈便将我托她照顾。
她也乐意,带着我在院子里转。
而我在一个墙角蹲了下来。
我发现了一个枷巴动魄的场面。
若千年后,我终于知道,那种虫子叫蜘蛛,它在织网。
我还知道了有种虫子叫蚕,它会吐丝将自己裹起来—比我测智商时裹得更密。
然后在茧里打坐悟禅,物我泯灭,天虫合一,进化成一只长翅膀的娥,实现质的飞越(跃)。
而蜘蛛吐丝,却又完全是另一种形式。
宿命读后感范文宿命读后感,东野圭吾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带来的宿命读后感,欢送阅读!从第一次读到《放学后》到现在,一直无比待见东野圭吾的作品,细细算来他的书我也看了不少:《放学后》、《毕业前杀人游戏》、《雪地杀机》、《恶意》、《秘密》、《侦探伽利略》、《白夜行》、《预知梦》、《湖边凶杀案》、《嫌疑犯X 的献身》、《红手指》、《流星之绊》、《使命与心的极限》,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根本上都看了(最花痴汤川学,呵呵),然后就是前几天刚看的这本《宿命》。
非常感性的一句话评价就是:这是第一本让我看得哈欠连天的东野作品。
其实看书之前就瞄到老蔡的书评了,似乎不是太好,但是我抱着“绝对不放过东野任何作品”的念头兴冲冲开始了阅读。
开头比拟平淡,小男孩记忆中阿姨的死,童年的疑惑,然后是灰姑娘嫁入豪门家族的故事,豪门的一家之长病逝,分配处理遗产,他年轻的续弦出轨,这似乎已经是固定的模式了,情节就这样不温不火按部就班地进展下去。
原谅我看了四十多页以后有点昏昏欲睡了,因为完全抓不住文中各人物的冲突,似乎每个人都没有什么交集,终于第一章的结尾出现了我期待的:死人了!而且还是以匪夷所思的方式死亡的,死于十字弓,箭头有毒。
死人了,警察登场了,发现原来警察和家族继承人是小学同学,终于有交集了。
接下来东野用13页表达了这两人之间从小学就开始纠结的缘分,然后又用了10页描述了警察和灰姑娘高中时期的一段青涩恋情,这两段加起来就是这本书的十分之一的分量了,不喜这种长篇大论描述情感的同学可以直接无视跳过这两段,不影响诡计的破解。
然后就是围绕那把杀人的十字弓以及那只毒箭证实不在场,一切都进展得顺理成章有条不紊,证实,推翻,再证实,再推翻,最后警察终于发现了关键线索,揭开谜团,反正都逃不开这个模式。
东野的这个故事其实也并不是那么差劲,诡计还算不错吧,反正我是因为前面看得比拟乏味没有注意细节所以没能破解诡计(果然是细节决定成败啊),但为什么说这是第一本让我看得哈欠连天的东野作品呢?以前看的东野作品中人物个性是很鲜明的,而且人物的感情描写根本上都是为诡计和剧情效劳的,原来看《白夜行》、《流星之绊》、《使命与心的极限》里的种种人物内心表达也有很多长篇大论的,但通常看到完毕的时候会让人觉得每个人的行为和他的内心想法原来都是有着必然联系的,即使是犯罪的悲剧人物也会让人在掩卷沉思的时候不禁生出怜悯之情。
2023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伤感说说大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伤感说说11)终于你离开我的世界,无力挽回总是,我活在我的世界,你不在乎的空间。
2)打雷了,思念了,回忆了,我哭了,…所以下雨了~3)我是烂人是我是败家女没有人会疼我谁都嫌弃我我知道。
4)如果爱情真的可以等到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人委屈求全5)久而久之就忘了,久而久之就不那么在意了。
6)我们不停的翻弄着回忆,却再也找不回那时的自己。
7)慢慢的,我们开始越来越怀念过去,越来越怀念从前8)时间忘了等我,还是我忘了跟着走,一转身,便是一辈子9)无论结局如何,我们的爱情都在呼吸,一直祝福彼此。
10)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很强大,谢谢你们曾经折磨过我。
11)有时候,在乎得太多,对自己而言也是一种折磨。
12)听着一首歌,怀念着一个不真实的人。
记忆太久,那些往往我们思念的人,牵挂的人,都会变得不真实。
其实现实中又有什么是真实的了。
真实的记忆?记忆久了遇到现实也就不真实了。
有时候有些人有些事相见真的不如怀念。
13)很多时候,我平静地做着一些事,喝水,失眠,然后突然很疼痛地想你,真的很疼,疼得我弯下了腰哭泣。
14)幸福已经和我隔了一整个世纪,回不了头,也忘不了痛。
15)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更加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想要得到的必须努力。
16)也许一个人在真的无可奈何的时候,除了微笑,也只好微笑。
17)原来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是永远。
一段友情,离开了就淡了。
一段爱情,分离了就散了。
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也许下一秒,就不再属于你的。
18)别的人十句话都不会伤到我,但你的一句话就可以把我伤得撕心裂肺。
19)并不是所有的伤痛都需要呐喊,并不是所有的遗憾都非要填满。
20)你还梦不梦,你还痛不痛,回忆那么重你怎么背得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伤感说说21、我立在回忆中,延续了你的宿命。
2、一初见,是缘定二相遇,是缘分三别离,是宿命四重逢,是红亭“永不相见。
古代文学中的宿命论与人生观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着古人们的智慧和思考。
在古代文学中,宿命论和人生观是两个重要的主题,它们贯穿于许多经典作品中,为读者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宿命论是指人类命运的不可抗拒性,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在古代文学中,宿命论常常与命运之神联系在一起,如《封神演义》中的上帝和《西游记》中的天庭。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往往被安排在特定的命运之中,无法逃脱自己的宿命。
这种宿命论的观念给人一种无力和无奈的感觉,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命运的敬畏和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然而,古代文学中的宿命论并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它也带给人们一种积极的思考。
宿命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无论命运如何安排,我们都应该勇敢地去面对和承担。
正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却注定要经历痛苦和离别。
然而,他并没有被命运击倒,而是积极地面对自己的宿命,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自己的人生赢得了一些掌控的空间。
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古代文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告诉我们,无论命运如何,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梦想。
古代文学中的人生观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看法和理解。
在古代文学中,人生观往往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相结合,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如《论语》中的孔子,他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对社会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和自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这种人生观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崇,成为了古代文人士人生追求的目标。
然而,古代文学中的人生观并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约束,它也给人们带来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在古代文学中,人生观往往与自然观相结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如《道德经》中的道家思想,它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这种人生观告诉我们,人应该摒弃功利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这种人生观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崇,成为了古代文人士人生追求的目标。
宿命与使命
从开头看是怪胎,从过程看是笑话,从结果看是罪恶,从全局看是梦魇!
一、周而复始的使命与难以为继的信仰
上世纪上半叶,伟大的时代成就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伟大的共产主义成就了一批伟大的人!曾经“以天下为己任”的他们带领民众为革命与建设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创造了无数的经典与辉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当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怀着救国的梦想,远渡重洋,到达了民主思想的发源地。
西方的平等、自由、博爱深入他们骨髓,但法兰西容得下他们,中国却容不下他们!这些具有真正民主思想的孩子们单纯地把中国当成了法国,反对派们把中国自己最优秀的分子送上了断头台。
其实从那时起也就真正意义上断送了后来的民主革命。
为暴力革命所搅乱,也为暴力革命所断送!
共产主义没有错(那是人类生活方式的终极理想状态);一党专政只能是死胡同,尽管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需要几代人的一党专政,但必须是该条件下的民主而非独裁;执政党不能把自身庸俗化为一个既得利益团伙,并在价值观上把自己从共产主义蜕变到只有“维稳”!
历史没有选错主义,也没有选错政党,但偏偏选错了人!原本正确的方向因为掌舵者的不同却有着迥然相异的结果。
建国以来的实践没有实现革命的民主初衷,反而产生了新的制度积弊!精英教育、大陆法系、一党专政三者互为作伥,成了当下中国难以克服的三大顽疾!
新世纪的档口,历史的又一个轮回!民主的路才刚刚开始。
二、垄断经济与婊子民主
进入和平与发展年代以来,执政地位日益稳固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越来越贵族化,贪图享乐,与民争利!纯粹的信仰成了极少数人“傻子般”的执着与坚持!而民众还是朴素的民众,失去了核心价值引领,曾经一度迷茫的他们中的普通人自发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精神与道德标高。
与之形成显明对比的是:党员越来越多,国家越来越富,无数精英把政党当成帮会,把入党当成是投机钻营、窃国盗民的机会,从曾经的人民公朴完全蜕变为依附在人民身上的寄生虫!
把人口当宏利严重透支,通过货币超发对民众进行疯狂掠夺,权利与资本相互买办,狼狈为奸,草菅人命,践踏弱势人权如粪土,牺牲数代人的福祉,干着“前不敬祖宗,后无视子嗣”的断子绝孙勾当换来的所谓发展,人民是痛恨的,也只有执政党自己会津津乐道!稳控权力资源,绝对垄断经济,打着维稳旗号,实为充盈自己,各路“精英”无不中饱私馕!
婊子深知靠卖肉挣来的钱为世人所不耻,为如今全球共同的价值观所不容,可她天生就是个婊子,为既得利益所左右,只能干这个。
可笑的是,婊子也要“洗钱”,并努力漂白自己。
身是淫身,心还能干净吗?这样的女人,男人会要吗?赤裸裸的维稳名义下的与民争利,这样的“民主”,人民会要吗?
垄断经济与婊子民主是一党专政下的两大特质,十足的垄断经济,典型的婊子民主,垄断就是垄断,婊子就是婊子,面对正义的唾骂,任何形式的乖巧辩解与贞节牌坊都只能是欲盖弥彰!
经济需要发展,但民主精神不能被阉割,否则就没有真正的民族精神与独立人格。
没有民主就没有真正的批判,没有批判的社会一定是不健康的!整个民族及其中的每一个个人都将是病态的,政党将逐步与人民走向决裂,直至为敌,社会发展也会走向死胡同,而这一过程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三、从“共产主义”到“与民争利”。
嘴上说的是“共产主义”,实际行的却是“与民争利”,武装没有保护百姓,而是充当了既得利益团伙的打手(拿着他们的钱,却将枪口指向他们)!群体事件虽说都是地方政府所为,却是中央“维稳”价值导向的直接结果。
绝对的平均不可取,那是极左的;求富没有错,但极端的国富民穷与疯狂的贫富分化更不可取,那是极右的;其理念上与共产主义相悖,也是“历史周期律”中每每引起群众造反的直接原因!所有民主政府的真正价值就是保护弱势,消弥贫富,推崇自由!背道而驰的速度越快,走向灭亡的速度也越快!“多行不义必自毙”,“天欲其亡,必先欲其狂”,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诸多矛盾积压已久,社会发展极度失衡,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经济成果还很脆弱,民众痛心嫉首地急待执政党洗心革面,拼弃既得利益的本位思维,不为一党之私,重新树起新时代“信仰”的大旗,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民众核心!
有鉴于此,主义不是服务政治的即时情结,不应该沦为执政党骗取民意的愰子,而应是其坚定的信仰。
执政党应该立即拼弃并从行动上彻底斗争“既得利益”的狭碍思想;真正以“让利于普通民众”为出发点去争取广大民意,而不仅仅是一小部分所谓“权贵”的民意。
此过程中,官民矛盾,甚至于“黑吃黑,狗咬狗”的问题还会接踵而来,这将是一次艰难的博弈,但只要合理引导并放手发动民众,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对立民众自觉有序温和参与必然带来民众自发无序野蛮暴动,此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四、必然的宿命,伟大的使命
“苛政猛于虎”,民众通过斗争争取民主的过程就是把“老虎”关进笼子的过程。
执政党的的先进性就表现在有无勇气与魄力自觉地走进笼子。
此后,其所有的使命都应该是笼子内的使命。
关进笼子的“禽兽”,久而久之就是人民的“看家狗”,而绝无再伤人的可能。
这一过程完成得好,一次激进的革命是可以避免的,完成得快,就是执政党的伟业,老百姓的福祉!
自觉地走进笼子与被关进笼子从本质上是不同的,当年华盛顿完成建国伟业后,放弃既得利益,自觉地走进笼子,笼子固若金汤,且为自己量身定做,“后事自有后人做,一代更胜一代人”,“永世楷模”的同时,成就了美国乃至全人类到今天几百年历久弥新的长足发展。
相反,穆巴拉克不愿放弃既得利益,被人民抓进了“笼子”,但此笼已非彼笼,一个是座上客,一个是阶下囚矣!更有甚者,卡扎非连进“笼子”的机会都没有,落个横尸街头的下场。
国体的表面强大无法掩盖民主精神缺失的内在空虚!中国一直存在强大的机会,却始终没有形成共和的机制,而没有共和机制保障的强大只能是短暂的,虚假的!改朝换代的狂热很快会透支殆尽!强弩之末,沦落到被周边三流小国欺辱已是常事(眼下正在发生着)!
何为当下最时尚的信仰,最前沿的主义?纵观历史,一个真正民主的共和机制才是国家与民族永葆青春的不二法宝;为巩固改革与发展成果计,这才是当下中国之最需;否则,任何努力都将是无谓的瞎“折腾”。
让权是让利的保证,拱手让权于民比建立国家或实现复兴更伟大,跳不出“历史周期律”的国家终会灭亡,强盛还会衰落,而导演这出的闹剧的政党也终会倒台。
一旦钟情于独裁,人民只能也必然会把它打倒。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出来混,欠下的总是要还的!陈毅说得好:“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统统报销”
利益只有一个,那即是人民的利益,由人民所界定,为人民所争取。
任何政党都不能取代人民成为利益的主人,而只能作为人民利益的“守护人”!既然“笼子”是最终归宿,聪明者当然会选择自己走进去。
我们的执政党有着优良的革新传统,放下既得利益,深度洗心革面,智慧并成功地走向笼子,不是不可能。
有如凤凰涅磐,很痛苦,却获得了新生!历史走到了这一步,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更是一个再次成就伟大与辉煌的机会!
虽曾有、不再有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