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
- 格式:ppt
- 大小:4.14 MB
- 文档页数:86
消化内科学(医学高级):胃肠道功能性和动力性疾病1、名词解释功能性消化不良(FD)正确答案: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江南博哥)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
病程一般规定为超过1个月或在12月中累计超过12周。
2、配伍题有关上述疾病的诊断:神经性厌食()心因性呕吐()吞气症()A.女,60岁,咽部阻塞感1年,不影响进食,多次钡餐及胃镜检查正常B.女,20岁,间歇性呕吐2年,每于进食后突发呕吐,量不多,吐后即可进食,查体无异常,胃镜检查正常C.女,32岁,反复发作性暖气3年,多在有旁人在场时发作,查体及钡餐检查无异常D.女,18岁,呕吐2年,拒食,进食即呕吐,伴体重明显减轻,闭经、血压偏低,反复检查未见器质性疾病E.男,35岁,腹泻便秘交替3年,伴腹胀,肠鸣,大便常规及培养正常,结肠镜检无异常正确答案:D,B,C3、单选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病人,下列有关腹痛的描述,错误的是()A.部位不定B.以下腹和右下腹多见C.极少睡眠中痛醒D.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E.无明显体征正确答案:B4、单选正常结肠基础电节律为慢波频率6次/分,而3次/分的慢波频率则与分节收缩有关,高幅收缩波主要出现在进食或排便前后。
IBS者结肠电节律特点为()A.慢波频率6次/分明显增加B.慢波频率3次/分明显增加C.便秘腹痛为主IBS 3次/分慢波频率明显增加D.腹泻型为主IBS 3次/分慢波频率明增加E.结肠电活动无变化正确答案:C5、单选女性25岁,反复发作下腹闷痛伴粘液脓血便2年,近来症状复发,伴全身关节酸痛,无发热,大便常规粘液、脓球各+,红细胞++,大便多次培养阴性,该患者应试用以下哪种治疗为最适合()A.抗结核治疗B.抗阿米巴治疗C.柳氮磺胺吡啶D.痢特灵E.支持疗法正确答案:C6、单选细菌性痢疾的肠道病变特点是()A.假膜性炎B.蜂窝组织炎C.出血性炎D.肉芽肿性炎E.浆液性炎正确答案:A7、多选IBS常见临床表现包括以下哪几项()A.腹痛且排便后缓解B.腹痛伴粪便变稀C.腹痛伴排便次数减少D.腹胀、腹部不适E.夜间腹痛排便正确答案:A, B, C, D8、单选?男性一45岁,间断腹痛、腹泻3年,排便4~5次/天,便不成形,无脓血。
功能性胃肠病诊治指南简介功能性胃肠病是指具有腹胀、腹痛、腹泻及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但缺乏器质性疾病(如胃炎、肠炎等)或其他证据的一组疾病,在普通人群的发生率达到23.5%~74%。
在胃肠门诊中,约42%~61%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常表现为焦虑障碍(惊恐和广泛性焦虑)、抑郁障碍(情绪低落和心境恶劣)和躯体形式障碍(疑病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主要是胃肠道(包括咽、食管、胃、胆道、小肠、大肠、肛门)的相关症状,因症状特征而有不同命名。
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疼等其他功能性症状,且多伴有精神因素的背景需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因方可确诊。
1.功能性食管疾病分类1.1 功能性烧心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胸骨后烧灼样不适或疼痛。
2. 无胃食管酸反流导致该症状的证据。
3.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1.2 推测源自食管的功能性胸痛1. 胸骨后非烧灼样疼痛或不适。
2. 无胃食管酸反流导致该症状的证据。
3.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1.3 功能性吞咽困难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固体和(或)液体食物通过食管有黏附、存留或通过异常的感觉。
2. 无胃食管酸反流导致该症状的证据。
3.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1.4 癔球症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喉部持续或间断的无痛性团块或异物感。
2. 感觉出现在两餐之间。
3. 没有吞咽困难或吞咽痛。
4. 没有胃食管酸反流导致该症状的证据。
5.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1. 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2.1 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包括1. 以下1条或多条:a.餐后饱胀不适b.早饱感c.上腹痛d.上腹烧灼感并且2. 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胃肠功能性疾病患者应激反应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胃肠功能性疾病是指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但患者出现了一系列慢性消化道症状的一类疾病。
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包括功能性胃肠病、功能性胃肠症、腹痛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会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胃肠功能性疾病患者的激反应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
胃肠功能性疾病患者的激反应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和应激反应增强等。
这些反应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相关。
疾病症状的长期存在和反复发作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和痛苦,导致其对疾病的状态和治疗效果感到担忧和焦虑。
胃肠功能性疾病的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产生明显影响,增加了患者的应激反应。
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误解和不了解也可能导致激反应的产生。
胃肠功能性疾病的症状多种多样,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病因和病理学改变,很多患者会对自身的疾病产生疑惑和焦虑。
尤其是在无法通过常规检查得到明确诊断时,患者容易对自身的病情产生悲观和绝望情绪,这些负面情绪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应激反应。
社会因素也对患者的激反应产生影响。
社会对胃肠功能性疾病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很多人对该疾病持怀疑和质疑态度。
患者可能会遭受到来自家庭或社会的压力和不理解,这些负面经历会激发患者的消极情绪和应激反应。
胃肠功能性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
研究表明,胃肠功能性疾病患者在焦虑、抑郁和应激反应等方面表现明显增加。
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是胃肠功能性疾病患者最常见的心理症状。
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会加重患者疾病的症状和程度,还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胃肠功能性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疾病严重程度和症状频率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疾病症状的严重程度和频率与患者焦虑和抑郁的程度呈正相关。
也就是说,患者疾病症状越严重,焦虑和抑郁症状越明显。
研究还发现,患者的应激反应和心理健康状况与其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相关。
治疗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分类综述胃肠道的不适症状,多数是所谓“功能性胃肠病”。
胃肠道常见的不适症状,如嗳气、反酸、上腹部烧灼感、隐痛、腹胀等等,如果经过常规检查不能发现能够解释临床表现异常的原因,就被称为“功能性胃肠病”。
这类疾病的核心发病机制是胃肠运动紊乱和胃肠道对不良刺激的感受反应过度敏感。
因此,也被称为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
针对这些发病机制,通常采用调节胃肠运动的药物以及减少胃肠道刺激因素的药物。
目前,用于调节胃肠运动的药物主要有促胃肠运动药物和胃肠道解痉药。
胃肠解痉药胃肠解痉药物(抑制胃肠动力药物)是一类能松弛胃肠道平滑肌、降低蠕动幅度和频率、缓解阵发性腹痛或绞痛的药物,通过减弱胃肠道的蠕动功能,松弛食管及胃肠道括约肌,而减慢胃的排空和小肠转运,减弱胆囊收缩和降低胆囊压力,减弱结肠的蠕动,减慢结肠内容物的转运等。
胃肠解痉药物的分类胃肠解痉药物包括抗胆碱能药物(阿托品、东良菪碱、山莨菪碱、贝那替秦、哌吡氮平等)、选择性肠道平滑肌钙离子拮抗剂(匹维溴铵、奥替溴铵、西托溴铵、阿尔维林等)、离子通道调节剂(曲美布汀)、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罂粟碱、屈他维林等)等。
胃肠动力药胃肠动力药是一类调节胃肠道平滑肌动力的药物,促进胃肠道运动药物/促胃肠道动力药根据药理作用和作用靶点的不同,可分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5-羟色胺(5-HT4)受体激动剂、阿片受体激动剂、阿片受体拮抗剂、胃动素受体激动剂、胆囊收缩素(CCK)受体拮抗剂。
神经递质和受体神经受体:指突触后膜上的跨膜蛋白,膜外段朝向突触间隙,与特异性的递质结合后,发生空间构象改变,行使功能,使信息从突触前神经元传递到突触后细胞。
神经递质:神经末梢所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该物质能跨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的信使物质。
神经递质可分为经典神经递质、神经肽类和其他类。
经典神经递质包括氨基酸类和乙酰胆碱单胺类。
氨基酸类又包括谷氨酸、天冬氨酸、γ-氨基丁酸及甘氨酸类。
fd名词解释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1] ,简称FD)又称消化不良,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超过一个月或在过去的十二月中累计超过十二周。
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
1病因1.进食后胃底容受舒张发生障碍,胃窦十二指肠运动协调紊乱及内脏高敏等因素与FD发病有关。
2.心理、环境及社会因素可影响、加重FD患者的临床表现。
2临床表现FD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可单独或以一组症状出现。
1.早饱是指进食后不久即有饱感,以致摄入食物明显减少。
2.上腹胀多发生于餐后,或呈持续性进餐后加重。
3.早饱和上腹胀常伴有嗳气。
恶心、呕吐并不常见,往往发生在胃排空明显延迟的患者,呕吐多为当餐胃内容物。
4.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这些症状在部分患者中与“恐癌”心理有关。
5.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起病多缓慢,经年累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不少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
3检查检查的目的是排除消化道及肝、胆、胰、脾、肾等器质性病变。
1.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生化常规、血沉等。
2.影像学检查B超、X线、CT、MRI等。
3.内镜检查。
4诊断罗马Ⅲ型诊断标准中FD分为2个亚型,即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
依据罗马III诊断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符合以下一点或一点以上: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灼烧感。
FD为一排除性诊断疾病,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既要求不漏诊器质性疾病,又不应无选择性地对每例患者进行全面的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1.全面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应先判断患者有无下列器质性疾病的“报警症状和体征”:45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有消瘦、贫血、呕血、黑粪、吞咽困难、腹部肿块、黄疸等,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