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演进逻辑与路径创新_王煜宇
- 格式:pdf
- 大小:253.74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分析摘要:中国的金融制度由于“国家悖论”、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以及政府偏好序列的约束,及各个既得利益集团为获取制度租金而采取的博弈,使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锁定在低效状态。
要退出中国金融制度锁定,必须引入新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实施动态的制度变迁,从而达到高效的路径替代。
关键词:金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路径替代中国在金融制度改革初期,政府扩张国有垄断金融的产权边界,建立支持国企资本性融资的股票市场,通过政府特有的制度偏好“父爱主义”来维持国有企业的生存,这不仅使中国基本确立起市场金融制度框架(从数量规模角度),而且强有力地支撑了经济产出的不断增加和整体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稳定,同时也产生了国有企业、国有独资银行、地方政府等现有金融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并形成他们对目前金融制度的“稳定需求偏好”和刚性依赖。
这种政府主导型的渐进式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便是金融制度的非均衡,并内生出金融垄断固化、金融资产质量低下、金融风险扩展、金融体系脆弱和边际金融效率递减等副产品,制度变迁陷入一种非效率的闭锁状态。
因此,需要从引入新的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进入金融核心制度变迁来实施对现有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替代。
一、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框架(一)路径依赖分析路径依赖,是指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且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替代。
在诺斯看来,之所以存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及对此路径的依赖,不仅起因于制度的收益递增,而且也是因为制度市场的不完全性及其因此而产生正的交易费用。
因此,分析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就不仅要考察制度的收益递增问题,还必须分析市场结构和正的交易费用对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所产生的影响。
诺斯在1990年出版的著作《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主要就是把技术性的自增强机制和交易费用因素结合起来,试图提供一种用于分析长期制度变迁过程的分析框架。
论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发布时间: 2010-11-11 1:37:04 被阅览数: 215 次作者:丁橡雨黄星华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是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由于二元金融结构的影响,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面临着比城市金融更复杂的局面。
当前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不仅承受维护金融稳定的任务,还将承担起解决农村金融资源短缺,农村金额贫困的巨大挑战,对此,必须重视对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各项建设,保障农村金融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村社会的和谐进步。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缺陷我国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监管法律体系首先,现有金融监管法制体系不完备、系统性不强。
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立法由《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农业法》、《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等法律法规构成,其中均规定了金融监管问题。
但这些立法中存在着众多的原则性规定,缺乏实际可操作性,而且监管内容简单化,滞后于金融业发展现状,并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对一些新兴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还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制,对农村民间融资未采取法制化、规范化的引导,对高利贷只是依照传统社会公德来约束。
而且从现行金融监管法律的整体结构上看,规章比重过大,实施起来缺乏权威性。
另外,在构成现有金融监管法制体系的众多规范性法律文件中,部门规章的比重过大,实施起来缺乏权威性。
同时,各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的衔接性不强,有的彼此之间甚至存在重复或冲突现象。
这些都势必影响到金融监管效率的提高和金融监管行为的公信力。
其次,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不强。
在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中,对市场准入、市场稽查、市场退出、谨慎性要求等基本上已经有所涵盖,但大多是原则性的简单规定,缺少相关的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不强。
边际改革、制度创新与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构建(1978-2008)王曙光 王丹莉内容提要: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农村金融领域经历了曲折的改革进程,取得了丰富的改革成果。
本文在综述农村金融改革历程的基础上,选取农村合作金融、农村民间金融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三个典型侧面,深入考察农村金融体系30年改革的经验教训。
最后本文从边际增量改革、局部试验推广和微观主体制度创新的默许式激励等三个方面概括了30年农村金融改革的传统智慧,并结合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探讨了未来农村金融的变革趋势。
关键词:农村金融 边际改革 制度创新 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作者简介:王曙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100871;王丹莉,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100009。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2—8102(2008)12—0005—06一、农村金融改革: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里一直处于探索和改革之中,从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恢复从而揭开农村金融改革序幕,到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农村金融改革经历了曲折的历史进程并最终确立了正确的战略目标。
我国是典型的二元金融结构,农村金融体系长期处于最严格的金融抑制之下,导致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并未发挥应有的有效配置农村资金的金融功能,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农村金融效率的提升和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
政策性金融体系的低效运作和职能单一,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大规模撤并裁减乡村基层网点,农村合作金融体系长期以来机制僵化且目标模式混乱,民间金融长期遭受压抑,这些因素使得农村金融领域“系统性负投资”逐步加重(王曙光,2006,第57—71页),严重降低了农户信贷可及性。
农村金融领域改革的滞后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2003年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和管理体制创新进入实质性阶段,农村金融领域的改革突飞猛进,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决策,一批新的农村金融机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小额贷款机构等)如雨后春笋出现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而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金融改革的科学定位将30年的农村金融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演进与构建1. 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历程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在这一阶段,中国金融监管主要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导,实行严格的信贷管理政策,以控制货币供应和维护金融稳定。
这一时期的监管模式主要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监管。
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金融监管逐渐从单一的人民银行监管向多元化、综合化的监管模式转变。
在这一阶段,国家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直接监管,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法规和政策,如《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等,以规范金融市场行为,保障金融安全。
世纪初至今:在这一阶段,中国金融监管模式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国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直接监管,推动银监会、证监会等专门监管机构的设立和职能明确;另一方面,国家积极推动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进程,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国家还加大了对金融创新的扶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适应金融市场发展和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实现金融市场的公平、公正、透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1.1 早期金融监管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和监管经验的不足,金融风险逐渐暴露出来,对国家经济和金融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我国政府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应国情的金融监管模式。
早期的金融监管模式主要表现为“双轨制”,即银行业和证券业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和中国证监会(证监会)进行监管。
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监管重叠、监管力度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开始探索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
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监督管理法》,将原有的银行业和证券业监管职责整合到一个机构——中国银保监会(现在为中国银保监会和中国证监会)。
论我国民间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作者:胡畅辉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胡畅辉(湘西自治州民族广播电视大学,湖南吉首416000)摘要:民间金融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作为民间自发形成的经济组织,民间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必须一定的金融法律制度做保障。
然而我国现行民间金融法律制度严重缺失、配套制度不完善。
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举措下,为了更好地活跃农村市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构与完善我国民间金融法律制度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民间金融;法律制度;金融监管中图分类号:D9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 2012)06-0072-03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民间金融对农村市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而自上世纪90年代正规金融机构从农村金融市场逐步撤出后,我国农村地区正规金融缺位的现象甚为严重,民间金融供给环节出现了空洞,这使得本来就供给不足的民间金融市场出现了更为严重的资金紧缺。
加上我国现阶段民间金融立法相对滞后,民间金融活动缺乏有效引导和规范,导致各金融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冲突经常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
因此,建构与完善我国民间金融法律制度迫在眉睫。
一、民间金融的概念与基本类型在我国,民间金融的存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对什么是民间金融众说纷纭,对其理解多是从经济学和法学的角度出发进行界定。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民间金融是指官方金融以外的金融形式与活动。
民间金融是指民间借贷或股权集资的融资活动,是相对于有组织的金融中介或有组织的发行与交易市场而言的。
法学的角度进行探析,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根本区别,在于交易是否在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和规范之下进行,以及金融机构是否处于政府监管之下从事经营活动。
本文所指的民间金融,是指个人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以及各种民间金融组织之间(如合会、标会、各种基金会和小额信贷机构等)的融资活动。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70年:演变逻辑与现实选择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已经经历了70年的历程,这一过程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和金融制度的改革,中国农村金融不断发生演变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演变逻辑中国农村金融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对农村金融的主导作用非常明显。
国家对农村金融的战略定位是“政策性金融服务”,主要目的是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金融需求。
即政策性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之间形成了相互补充和协同的农村金融体系。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末,非政策性金融逐渐介入农村金融领域,诸如商业银行等新兴金融机构与政策性银行并存,成为中国金融服务体系中的一员。
第三阶段: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金融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金融体系的完善以及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模式的发展,农村金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政策性金融以及商业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越来越激烈,金融创新不断涌现,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和进步。
现实选择但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首先,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
虽然金融机构的数量及业务覆盖面不断扩大,但是如何建立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培育金融市场的发展潜力,还需要在金融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建设。
其次,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发展不足。
虽然在农村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还存在单一化和同质化的问题,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
最后,农村金融风险管控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相对滞后,金融风险等方面问题相对较多。
这就需要金融机构不断加强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设,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强化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等。
总之,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70年的历程中,我国农村金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历程,具有可贵的历史意义。
但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未来的农村金融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完善,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国家公务员申论: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背景链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主体、城镇化等方面的改革,对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政策指明了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方向,赋予农村土地的金融属性意味着需要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围绕着农地使用权的资本化,改革现行农村金融制度,探索发展农地金融业务。
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仍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补齐短板。
【标准表述】[农村金融制度存在缺陷]我国建设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农村金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壮大。
但从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及网点分布来看,与城市相比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农民贷款和理财难等问题仍然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
自从四大国有商业从县域大规模收缩和退出后,后来只有农业银行恢复了部分乡镇机构,工、建、中三行只保留了县城支行,农业银行主要是发放粮棉油收购储备贷款,并且缺乏乡镇网点配置,支农作用有限。
邮政储蓄银行的设立,只在少许乡镇设置了网点,基本上只对农户和个人发放一些小额贷款,而一些村镇银行,机构都设在县城中,贷款也都投放给了县城的企业和大户,村镇银行根本就没有“进村”,徒有虚名。
二是涉农金融机构支农乏力。
近年来,虽然涉农金融机构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但放贷主体主要是优质涉农中小企业,对农户的贷款比重下降。
虽然农村信用社仍是农户融资的主要途径,但一些农村信用社转制农村商业银行后,脱农、离农倾向凸显。
不少农村信用社升格农商行后,抖搂掉了“合作”的性质,披上了“商业银行”的袈裟,其服务“三农”的服务宗旨一下子蜕变为“利益而贷”,一些农村商业银行在贷款指标安排不开的情况下,甚至停止了农户贷款业务。
三是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首先是地方政府从农民手中低价或无偿征用土地转让获得较大的增值收入后,给农民的土地补偿等费用没有足额回补给农民,使农村资产流失严重。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突破*——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比较分析高宏霞 史林东 [摘要]长期以来,中国设计的农村金融制度没能解决农村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之间存在着较高的信息传递成本问题,致使金融机构缺乏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激励,而农村金融新政则实现了对原有制度变迁的路径突破,也有效破解了金融机构和农村借贷者之间信息传递成本过高问题。
制度的激励相容机制能够使经济参与主体在实现自身利益追求的同时实现新政既定的社会目标。
[关键词]农村金融 制度变迁 机制设计 新政[中图分类号]F 83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70(2011)—04—0072(04)[作者]高宏霞 副教授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史林东 硕士 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 甘肃兰州 730000*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自由探索项目“县域金融发展:从金融排斥到金融认同”(编号:09LZUJBW ZY 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一、理论基础:机制设计理论经济机制理论主要研究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能否设计一套机制(游戏规则或制度)来达到既定目标,并且能够比较和判断一个机制的优劣性。
〔1〕激励相容原理和显示原理是机制设计理论的两个核心问题。
如果一种制度安排能够使行为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目标,那么这一制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的。
显示原理就是设计一种机制,使行为人披露真实私人信息,从而消除信息不对称。
行为人说假话是因为有利可图,一旦设计出一个合理机制,使得行为人若是选择说谎也会给自己造成不利损失,那么行为人就会选择说真话来取代说假话。
虽然不知道每个行为人的私人信息,但是可以利用机制设计,使行为人理性地根据真实情况做出选择。
机制设计理论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私人信息和激励问题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机制设计理论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信息成本问题。
即所设计的机制需要较少的关于消费者、生产者以及其他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信息和信息成本;二是机制的激励问题,即在所设计的机制下,使得各个参与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能够达到设计者所设定的目标。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70年:演变逻辑与现实选择作者:李泉张涛来源:《金融发展研究》2020年第01期摘要:农村金融是伴随全面深化改革和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活动。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农村金融在不断探索中向前发展,先后经历了计划金融、重新建立与调整、创新深化等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前,农村没有形成真正的金融制度;改革开放后,农村金融发展经历了先服务“先富”再服务“后富”、由计划到政府逐渐还权于市场的过程。
实践证明,这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渐进式改革符合先城镇再农村的“二元金融”发展逻辑。
面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全面深化改革根本遵循,新时代中国农村金融的改革创新要求必须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前提下,不断实践普惠金融和丰富农村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从而使农村金融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和赋能农村实体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演变逻辑;二元金融;政策选择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20)01-0074-06一、引言2017年,党中央把实施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乡村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纳入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国家总体布局,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别过大和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经过70年的波折发展,中国农村金融在不断实践探索中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制度体系。
本文旨在梳理70年来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实践的历史变迁,总结农村金融发展演变的历史逻辑,并基于此逻辑提出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现实选择。
二、农村金融发展的阶段与特征(一)第一阶段:农村计划金融主导时期(1949—1978年)1978年以前,在国内外特殊环境和约束条件下,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制度,农村实际上没有形成真正的金融制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城乡金融机构错综复杂。
为了恢复经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金融发展的重大举措,特别是在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金融特权、改造私营金融业和接管官僚资本金融企业(李毅,2007)的同时,借鉴苏联经验,在金融机构设置上采取“大一统”模式,由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全国金融市场,中国农业银行进行农村信贷统筹,信用社在中国农业银行协助下进行农村小额存贷款业務。
生来惊艳王煜宇作者:穆国库来源:《重庆行政》2014年第01期如果一定要找个词来形容王煜宇,非“惊艳”二字不可。
举止从容,动静娴雅,外表清丽而秀美,言谈睿智而恳切。
这就是她留给记者的初印象。
生得惊艳不如活得惊艳,如果你对她的过往能有更多的了解,那么惊艳你的将不仅仅是她的外表。
翻出履历,很多人想必都会被她吓一跳:法学、英语双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中加交换项目访问学者,美国俄勒冈大学访问学者,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一等奖,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奖,出版专著、译著9部,重庆市WTO专门人才,重庆市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首批“国家万人计划”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列出的还仅是她众多荣誉光环中的冰山一角。
要知道,如探囊取物一般取得如此众多耀眼成就的王煜宇,算到今天也才年仅三十六岁而已。
好奇的人不禁要问,她的这份惊艳是如何修炼成的呢?能者的修炼王煜宇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善良正直,言传身教之间,对王煜宇的影响极深。
父母对王煜宇的教育既自由开放又约束严苛。
所谓自由开放指的是,在知识层面上他们总是想法设法开拓她的视野,但是遇到了做人做事的原则性问题,决不妥协。
讲王煜宇的成长历程,不得不提她的父亲。
王老先生考大学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出身不好、信心不足。
王煜宇的奶奶告诉儿子:“你们学校即使只有一个人能读大学,那个人也一定是你。
你要有这种志气。
”正是凭着这股不服输不认命的“志气”,他最终如愿考入大学。
现在,在王煜宇父女之间,“志气”这种神奇的东西得到了毫无保留的传承。
王煜宇在父母正确的教育引导下快乐成长,学习上总能举重若轻,考试中考第一名更是家常便饭。
更重要的是,王煜宇身上还有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这才是促使她不断前行的源动力。
王煜宇在中考中总成绩再次考了第一名,但是由当时的招生政策所限,学校生源划片分配,王煜宇所属的生源区最好的学校也仅是一个区重点中学。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效果作者:王健龙张依杰王乐雄来源:《理论与创新》2020年第17期【摘; 要】中国农村,占据着我国绝大部分,我国在政策上也对农村有所倾向。
随着改革开发,经济结构基本完善,农村金融成为了现在国家需重点关注的部分。
从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来看,金融产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当前新形势下,中国农村金融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路径、政策的选择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的政策在实施中的效果有所减退。
因此,针对当前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更为合理的政策保障,也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将对我过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农村金融发展的不足之处。
其次,有针对性的提出农村金融发展路径,最后阐述我过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效果。
【关键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经济;路径选择;政策效果引言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由此可见,农村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在整体国民经济发展中也是有很重分量,其管理方式和发展方向一直是国家研究的重点。
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GDP的增长,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时代的需求。
所以,对现有的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决策,选择合理的、正确的、科学的农村金融发展途径,才能使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够得以持续稳定。
1.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的分析1.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一直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近几年,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金融,并根据农村情况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以此来推动乡村经济和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虽然国家针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进行了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如果只是依靠这些还不能构建出一套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许多地区的金融服务机构只是并没有将这些政策作为发展资源,只是作为辅助措施,导致金融服务机构不能很好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9-07-01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农村金融法律制度改革与创新研究)))基于法经济学的分析范式0(08XFX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村资金配置绩效评价与制度创新研究0(70603022)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资金配置制度创新研究0(2006040019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煜宇(1977-),女,重庆沙坪坝人,西南政法大学市场交易法律制度研究基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金融法和商法。
=热点聚焦>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演进逻辑与路径创新王煜宇(西南政法大学市场交易法律制度研究基地,重庆401120)摘要:建国60年以来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演进历程与逻辑规律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抑制的长期积累。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金融改革应当遵循/需求分析)))功能定位)))制度设计)))法律规范0的思路,向法律制度建设层面深化。
而推进农村金融法律制度改革与创新,一要做到视角微观化,加快农村金融内部控制与治理结构的法律法规建设;二要做到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法律制度并重,引导民间金融的规范化成长;三要做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有效结合,建立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的创新激励机制。
惟其如此,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瓶颈才能得以最终突破。
关键词:农村金融;法律制度;演进逻辑;路径创新中图分类号:D912.2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003(2009)05-0080-07Subject :Rural Financial System .s Developing Logics and Path Innovations of ChinaAuthor &unit :WANG Yu-yu(Research Base of Market Exchange Legal Institution,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ongqing 401120,China)Abstract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P.R.C,the developing history and logic of rural fi nancial system show that the continuous institutional restrain is the fundamen tal reason of the rural finance poor developmen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lans the ci ty and countryside development,the reform of rural financial system should follow /the demand analysis )))functional localization )))system desi gn )))legal norm 0mentality,to legal regi me construction stratification plane deepening.But advances the rural finance legal regi me reform and the innovation,one must achieve the angle of view microscopic,speeds up the rural finance internal control and the management structure laws and regulations construction;Two must achieve pays equal attention to regularly with the non-regular finance legal regime,guidance folk finance standardized growth;Three must achieve from the top downward and effective union from bottom to top,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market demand effective docking innovation i ncenti ve mechanism.Because so,our country rural finance development .s system bottleneck can obtain eradicates finally.Key w ords :rural financial system;legal i ns titution;developing log ic;path innovation/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0,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有效支持。
我国农村改革从变革土地制度开始,成就举世瞩目,但随着改革深化,尤其是加入W TO 后金融改革的推进,农村金融制度难以满足农村金融发展要求的矛盾日益加剧。
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缺陷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致使农村金融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尽管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宏观方向802009年9月第5期(第24卷,总第125期)法学论坛LegalForumSep.,2009No.5(Vol.24,Ser.No.125)性结论已经基本确定[1],一些基本政策相应稳定下来,试点工作也不断铺开[2]。
但农村金融相关立法工作滞后、法律制度建设层面仍然存在十分严重的/缺位0、/越位0和/错位0问题,既不能满足农村金融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3]。
虽然近年来农村金融在市场准入、内控制度和政府管制等方面的法律问题开始受到关注,但系统的理论整合远未形成[4],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法律基础和法律规范仍未夯实[5],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功能发挥。
因此,本文以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变迁历程为起点,深入分析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演化逻辑与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自身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点探讨农村金融法律制度改革与创新的现实选择。
一、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变迁的历史性考察/制度是重要的0,/发展0本身就是制度变迁的过程。
在各种/对经济后果和社会后果至关重要0的制度安排中,法律制度,尤其是与经济相关的法律制度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尤为显著[6]。
探求我国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对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变迁历程进行深入考察。
(一)计划时期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变迁历程社会主义政权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决策者选择的最终结果是模仿前苏联模式,实行政治上的集权制度、经济上的计划控制、产权上的国家垄断、战略上的重工业化[7]。
与此相应,农村金融制度体系逐步建立。
1950年,中国人民银行5筹设农业合作银行的提案6,明确提出农村信用社是组织农民自助的基层信用组织。
1951年,第一届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通过5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准则(草案)6和5农村信用互助小组公约(草案)6,明确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农民自己的资金互助组织。
此后,人民银行总行、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5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工作注意要点的联合指示6又规定信用合作社由人民银行负责组织和领导。
1955年成立中国农业银行,但不久又并入人民银行。
从1958年开始,农村金融发展进入人民公社时期。
根据5关于适应人民公社化的形势改进农村财政贸易管理体制的决定6,把国家在农村基层的财政、银行等机构(营业所)及其业务管理权限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合并组建人民公社信用部。
1962年,中共中央在5关于建立中国农业银行统一国家支援农业资金的决定6中明确提出要从上而下地建立中国农业银行的各级机构,并统一领导农村信用合作工作。
但由于中国农业银行和人民银行体制在农村基层的矛盾,1965年中国农业银行再度被撤消。
/文革0的政治动乱,同样反映在农村金融制度上。
农村金融强调/政治0统帅一切;信用社发展上主要是推行/阎庄经验0¹,信用社管理开始出现混乱,经营亏损不断增加。
/文革0结束后,人民银行5信用合作社工作条例6,强调信用社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金融组织,是国家银行在农村的基层机构。
1978年,人民银行在5农村金融机构的几点意见6中,提出农村金融机构按人民公社设立信用社或营业所与信用社合一的原则设立,指出营业所和信用社同样都是国家银行在农村基层的金融机构,信用社继续实行独立核算º。
至此,信用社从/民办0异化为/官办0。
(二)转型时期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变迁历程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也经历了重构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5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6中提出正式恢复中国农业银行。
1979年,根据5关于建议修改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中有关信用社问题的报告6,中央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定位由/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组织的金融部门0调整为/集体金融组织0。
1984年,国务院批转农业银行5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6,恢复农村信用社合作金融性质的改革。
1990年,人民银行发布5农村信用社管理暂行规定6,进一步规范了农村信用社管理»。
与此同时,由于国家逐步放开了对民间信用的管制,农村合作基金会得到了快速发展。
81王煜宇: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演进逻辑与路径创新¹º»这段时期尽管农村信用社在机构和业务上都有较快发展,体现合作原则的/三性0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产权性质仍然是集体所有或准国家所有,管理体制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信用社各项费用开支标准、职工待遇等与人民银行一样。
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公社设信用社,大队设信用站,公社信用社统一核算。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后,农村金融沿市场经济深化方向的速度加快。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5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6,确定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¹。
根据这一要求,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实现资产划转,行政隶属关系正式脱钩。
国务院1998年颁布了5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6,明文指出其他金融组织或者活动均属于非法,由此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彻底解散并进行了清算。
1999)2001年,人民银行先后出台5中国农业银行/小额信贷0扶贫到户管理办法6、5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指导意见6,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体的正规金融开始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