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纹样(高一)
- 格式:pptx
- 大小:3.27 MB
- 文档页数:23
中国传统纹样发展进化史(一)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纹样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是装饰和美化的手段,更是古代文化与审美观念的结晶。
中国传统纹样丰富多样,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与进化,对后世的艺术和设计影响深远。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论述中国传统纹样的发展进化史。
商代纹样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商王朝的兴起标志着古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在商代,纹样的应用开始出现明显的特点和规律。
商代青铜器上的纹样以动物、神话人物、贝壳和几何形状为主要元素,线条简练,寓意丰富。
例如,常见的纹样有蛇纹、龙纹、云纹等,它们象征着财富、权力和神秘力量。
这些纹样的运用不仅让青铜器具有实用的功能,也赋予了它们一种神圣和神秘的气息,体现了人们崇拜和敬畏自然的心理。
周代纹样周代是中国历史上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一个时期,它是中国传统纹样发展进化史的重要里程碑。
周代的纹样以《周礼》为参考,注重礼仪的规范和秩序的建立。
在铜器上,出现了象征国家力量和威严的纹样,如锥纹、羽纹等,它们传达了统治者的权威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同时,周代纹样中仍然保留了商代纹样的某些元素,如蛇纹、龙纹等,但其线条更加清晰流畅,寓意更加深远。
汉代纹样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它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在纹样的发展进化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汉代纹样注重对自然的描绘和表达,大量运用了植物和动物的形象,如桃纹、莲花纹、云纹等。
这些纹样细腻而繁复,体现了汉代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享受。
此外,汉代纹样还注重对物质生活的描绘,如丝缎、器皿等,给人一种富贵和奢华的感觉。
唐宋时期纹样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巅峰时期,也是纹样发展最为繁荣的阶段之一。
唐代纹样注重线条的曲线美,以花鸟、人物为主要元素,形象生动,寓意丰富。
花纹中的花卉和植物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唐朝诗人们也给予了它们深情的赞美。
宋代纹样则更加注重形式的规整和结构的均衡,以几何图形和线条的排列为主要手法,如鱼纹、兽面纹、云纹等,给人一种秩序和和谐的感觉。
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常用纹样
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纹样更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常用纹样。
1. 龙纹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被视为吉祥、权威和神秘的象征。
因此,龙纹在中国传统服饰中被广泛使用。
龙纹的形态多种多样,有飞龙、腾龙、游龙等,每种龙纹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2. 凤纹
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象征,被视为吉祥、美好和神圣的象征。
凤纹在中国传统服饰中也是常见的纹样之一。
凤纹的形态也多种多样,有凤凰展翅、凤凰翱翔等,每种凤纹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3. 花鸟纹
花鸟纹是中国传统服饰中常见的纹样之一,它以花卉和鸟类为主要元素,形态优美、色彩鲜艳。
花鸟纹的寓意也很丰富,有的代表着美好的愿望和祝福,有的则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4. 云纹
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被视为祥瑞、神秘和高贵的象征。
云纹在中国传统服饰中也是常见的纹样之一。
云纹的形态多种多样,有云海、云雾、云霞等,每种云纹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5. 纹龙纹
纹龙纹是中国传统服饰中常见的纹样之一,它以纹龙为主要元素,形态优美、线条流畅。
纹龙纹的寓意也很丰富,有的代表着权威和神秘,有的则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中国传统服饰中的纹样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的,它们不仅是服饰的装饰,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古典美学:中国传统纹样60张选自:全球艺术精
一、服饰纹样
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向往、追求美好生活、寓意吉祥的独具民族特色的图案。
从服饰到玉器,每种纹样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这些中国服饰的传统纹样图案巧妙地运用花卉、虫鱼、凤凰、龙蟒等纹样,实用美观,艺术之光生生不息。
图案承载着古人的审美情趣与美好期望,寄予着人们对自然的畏惧,对生命的信仰,是中华民族沉淀几千年的珍贵文化遗产。
二、瓷器纹样
古代的瓷器上也特别讲究吉祥图案的运用,牡丹、松树、月亮等装饰,都表现着对吉祥的企盼。
中国传统纹样及图片1.云雷纹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
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
至商代晚期,云雷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仍是主要纹饰。
2.祥云纹“祥云”图案最早出现在周代中晚期的楚地。
从周代中晚期开始,逐渐在楚地形成了以云纹特别是动物和云纹结合的变体云纹为主的装饰风格。
寓意祥瑞之云气,表达了吉祥、喜庆、幸福的愿望以及对生命的美好向往。
3.蟠螭纹蟠螭纹是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中国青铜器上的装饰。
螭是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张口、卷尾、蟠屈。
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
一般都作主纹应用。
盛行于战国时期。
在当时的玉器上,亦常见雕琢有蟠螭纹,表现形象有的有所不同。
4.环带纹环带纹是青铜器纹饰之一,常雕刻在铜壶、簋的腹部,盛行于西周中,后期和春秋初期。
环带曲折如波浪起伏,故又称“波纹”。
以前亦有称“山云纹”和“盘云纹”的,因其如山之起伏,云绕其间。
现也有称为“波曲纹”的。
5.蒲纹蒲纹,即蒲席的纹样,由三种不同方向的平行线交叉组织,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把玉器表面分割成近乎蜂房排列的六角形的纹样,六角形有时还琢有阴线的谷纹。
此样纹流行于汉代,宋明之间也有少量制作。
6.忍冬纹古代寓意纹样。
忍冬为一种蔓生植物,俗呼“金银花”、“金银藤”,通称卷草,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因名金银花。
凌冬不凋,故有忍冬之称。
又称卷草纹,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植物纹样。
7.象纹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之一。
多见于青铜器、玉器、陶瓷上。
《说文》:“象,长鼻牙,南越大兽。
”殷商时期,中国中原地区尚有野象。
8.蟠虺纹蟠虺纹,传统寓意纹样,青铜器纹饰之一。
又称“蛇纹”。
以蟠屈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
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
一般都作主纹应用。
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
中国传统纹样发展进化史(一)中国传统纹样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凝固的艺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
原始社会时期(约前170万年一约前21世纪)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传统纹样的起源时期。
原始人类在从事渔猎和农业劳动的过程中获得素材,加上平时对太阳、月亮、水、火、山石等自然形象的观察以及与各种劳动工具的接触,慢慢创造了固定的纹样。
新石器时期蛙纹陶罐这一时期的纹样主要出现在陶器和岩画上面,其特点是造型简练、庄重大方、自然协调,注重点线、大小、黑白、疏密的层次关系,运用对称与连续的构图方法,表现重复、条理、节奏的美。
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船形网纹彩陶壶代表纹样有几何纹样、植物纹样、人面纹、鱼纹、蛙纹、鸟纹、网纹、水纹和日月星辰纹等。
余姚河姆渡出土的猪纹方钵夏商西周时期(约前2070—前771)夏商西周时期纹样发展的最高水平主要体现在青铜器领域,纹样种类繁多,以上古传说中的动物纹样较为常见。
纹样构图适应铸铜工艺制作的要求,多为非常工整的阳纹和阴纹图案。
商朝人面纹方鼎这一时期的纹样构图精细,组织严谨,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感,写实与抽象并重。
夏商纹样简洁凝练、凝重浑厚、庄严肃穆,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
西周代纹样承袭了夏商的传统,但却比之前的纹样更加简练,表现的纹样也多介于神话与现实之间。
西周人偏爱雷纹,比夏商时期更加注重纹饰本身的美,并使纹样与整体器具相结合。
西周原始云雷纹瓷筒代表纹样有夔龙纹、夔凤纹、饕餐纹、援猊纹、动物纹、雷纹、方格纹、云纹、乳钉纹、旋涡纹及象形文字纹等。
商代牛形铜觥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春秋时期的纹饰相对简练,战国时期的纹饰则趋于繁复。
这一时期的纹样由最初的礼器祭祀作用转向实用,摒弃了前代的怪兽纹,由原来的以鸟兽纹、几何纹为主转向了以表现现实生活,如歌舞、狩猎、战争等场景的纹样为主。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纹样在继承商和西周的青铜器兽面纹和其他动物变形纹样的基础上,将其几何化、抽象化,在造型上处理得更加自由灵活,富于对比和变化,以四方连续构图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