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看爱情婚姻观的异同_冯秀林
- 格式:pdf
- 大小:536.49 KB
- 文档页数:2
中外文化差异中的爱情观摘要: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他的爱情观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自己亲人的影响。
于连的生活中缺乏亲情的关爱,以 至于他对爱情有着片面的认识,甚至可以说他不懂什么是真 正的爱情。
于连从小生活的环境, 使他甚至背弃自身的本善, 带上罪恶的面具来向这世界发出怒吼。
德拉莫尔小姐身上维 系的,不仅是于连对物质追求的实现,还有伴于这种实现而 来的于连心灵上的强烈满足感。
他为此欣喜若狂。
我认为, 这就是于连之所以会对德拉莫尔小姐产生类于爱的情愫的 原因,但这根本就不是爱。
关键词:亦舒;爱情;喜欢;强大;张爱玲2016)26-0093-03 绪论:如果要讨论中西文化差异,就必须要追溯到生长环境、地域差异、风土人情等 ,, 但对于爱情来说,从非洲某部落 的土著, 到纽约高级餐厅里的白领, 从体态富贵的中年妇女, 到魔鬼身材的妙龄少女,世界上几乎每一个人所理解的爱情 都是千篇一律的。
有一部美国电影叫《 He ' s just not that intoyou 》,翻译中图分类 t=r.号: I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过来是:其实他没那么喜欢你,电影里说,如果一个男人真的喜欢你,他会动用一切力量去找到你,手机、email、msn、google,, 这已经不是石器时代了,真正喜欢你的,即便经历海啸、洪水,即使你消失在人海,大海捞针,他依然会找到你,所以,不要给他找借口:“他真的很忙” ,“也许他自卑”,“相信我,他肯定是找不到你了” ,, 他很忙,你也不轻松,这个城市谁不忙?是忙到即将就任美国总统,还是个小时有好几亿的生意要谈?有手机,有快速拨号,甚至有如果真的喜欢你就不会忘记,如果忘记说明他不在乎你失望。
语音拨号,有时压根没想打电话,电话就从裤兜里拨出去了,个人走不开,不过因为他不想走开,一个人失约,乃因他不想赴约,一切借口均属废话,都是用以掩饰不愿牺牲。
、于连的爱情表现一)于连的爱情与幸福“献给少数幸福的人”一一这是司汤达在他的著作《红与黑》的总目录下面的一句题词。
中英文文学作品中传统婚姻观念的对比作者:王鲁妹来源:《大观》2017年第06期摘要:尽管文化的传播速度很快,但是中西方的文化依然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在婚姻爱情观念上也产生了不同。
在传统的思想观念、社会地位等方面中西方文学作品中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由于文化的相互传播,使得婚姻爱情观念也有相同之处。
我们知道,大量的文学作品都是以婚姻为主体进行写作的,那么我们就通过中西方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来对传统婚姻观念分析异同,让读者对中西方的婚姻爱情观念以及文化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文学作品;传统婚姻;观念;对比文学作品的主题永远都离不开爱情,爱情也是男男女女们的憧憬和向往,爱情的保鲜期结束后则需要婚姻来维持感情。
在中西方的文学作品中,一定都少不了婚姻爱情这一素材的运用,在许多的作品中都形象地记载了对于传统婚姻观念的不同之处,但是文化是相通的,既然有差异那么必定也存在相同的地方。
我们通过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传统婚姻观念的对比,可以对婚姻观有一个详细地了解。
一、中西方文学作品中传统婚姻观念的不同之处(一)传统思想观念引发的婚姻观不同我国的社会文化一直以来受到儒家学派思想的影响,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任何思想文化都有它的弊端,儒家思想所存在的三从四德、中礼思想等等也对男女情感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女子都是待嫁闺中,接触男性的机会很少,由于我国古代推出的“发乎情,止乎礼”的两性关系,对男女爱情的禁锢更加的严重化。
这种思想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的体现。
比如在《西厢记》当中,大小姐崔莺莺对张生一见钟情,但是受传统观念思想的禁锢,不得不将这份爱慕之情藏在自己的心底,如若不是红娘的撮合,这对有情人恐怕就要遗憾终生了。
此外《点绛唇》中的“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
”一句,把古代女子那种的爱慕但是不敢表现的羞涩之情表达的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词句,虽然没有直接描写爱情,但是含蓄地表现了男女之间心灵的碰撞之情,深刻地表现出了我国传统的爱情婚姻观中的内敛。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对比分析以《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的文本分析为例一、本文概述婚姻,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不仅承载着繁衍后代的生物学意义,更在文化、社会和心理层面反映出深刻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两部文学经典,探讨中西文化背景下婚姻观的异同。
两部作品分别作为19世纪英国社会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其文本中蕴含的丰富婚姻观念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
通过深入分析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婚姻选择,本文试图揭示中西婚姻观念在时代背景、家庭角色、爱情观念和社会等级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与共性,进而探讨这些差异对个体命运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傲慢与偏见》通过伊丽莎白·班纳特与达西先生的爱情故事,展现了英国乡村社会中婚姻观念的变迁。
小说中的婚姻选择往往受到经济、社会地位和个人品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爱情则在经历了误解与偏见后逐渐显露出其重要性。
相比之下,《红楼梦》则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的复杂情感纠葛,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婚姻与家族利益、社会等级之间的紧密关联。
在《红楼梦》中,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更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联结,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含义。
通过对比分析这两部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文化背景下婚姻观的差异,还能从中汲取对现代社会婚姻观念发展的启示。
本文旨在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揭示婚姻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现代社会的婚姻观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二、《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其深刻地揭示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镇中产阶级的婚姻观。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婚姻的不同态度和处理方式,展示了不同的婚姻观念。
小说中的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她的婚姻观体现了作者对于理想婚姻的追求。
伊丽莎白并非盲目追求金钱和地位,而是更加注重双方的感情基础和相互尊重。
从文学作品中看中西爱情婚姻观的异同作者:王葵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6期摘要:本文就传统思想引发的中西爱情观差异,中西方女性社会地位的不同呈现的婚姻观差异,以及中西爱情婚姻观的共同点三个方面展开探讨,试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学作品中解读中西爱情婚姻观的异同,为读者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略尽绵力。
关键词:爱情婚姻观异同文学作品爱情是人类情感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文学作品永恒的话题,而作为爱情的升华,便是婚姻了。
中西方不同的文学作品,生动形象地记录了中西方爱情婚姻观差异,而作为人类共同文化中的一部分,中西方爱情婚姻观除却其差异性,亦存在着共通之处。
一、传统思想引发的中西爱情观差异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作为中国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其中的三纲五常及中礼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的情感,封建思想清规戒律多,使青年男女之间的交往受到重重限制,中华民族推崇“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两性关系,任何大胆外露的情感都受到封建礼义的压制。
这种影响力也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诗经》中的那首诗歌《静女》写道: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歌中静女内敛含羞的形象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典型代表。
又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崔莺莺对张生一见钟情,但她没有大胆追求自己所爱,只是将爱慕之心深藏心底,若不是红娘在其中牵线,这一对有情人恐怕难成眷属。
就是人们在表达对爱人的爱慕之心,表明自己对爱情的炽热和坚贞,也极少使用“爱”“永远”等直白字样,例如,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以“春蚕丝尽”和“蜡炬泪干”这两种鲜明的形象来比喻自己情爱坚贞、生死不渝的盟誓。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爱情观是内敛的,含蓄的。
而西方文化向来都把爱情作为首要位置进行推崇,甚至有西方的哲人总结出“整个人类史就是围绕着‘爱’与‘死‘两个主题展开的。
试析中西爱情观之异同作者:王若冰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12期摘要: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红楼梦》与《呼啸山庄》所展示的至死不渝的爱情令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为之感动。
本文试图从爱情的角度比较这两部著作,分析中西爱情观之异同。
关键词:爱情观;《呼啸山庄》;《红楼梦》《红楼梦》与《呼啸山庄》既非同一国度,也不是同一时代,但两部作品有着相似的命运,它们都是在作者生前不被看重,反而是在作者逝世之后才广为流传。
也正因为如此,这两部作品可以被理解为是跨时代的产物,他们所反映或表达的是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理念。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与之相比,《呼啸山庄》这个英国十九世纪的纯恋故事似乎显得单薄。
但就恋爱情节而言,《红楼梦》的故事围绕着宝黛三人的爱情悲剧展开,《呼啸山庄》也恰恰是林顿、希斯克利夫、凯瑟琳三者的恩怨情仇,而黛玉、希斯克利夫身上同样地带着“异者”的特征,不为时局所容。
因此在这个立足点,它们两者有着很强的可比性。
一、爱之因,君心似我心两个杰出的作者并没有刻画完美的主人公,使得这两部作品有着较强的现实性。
黛玉自小寄人篱下,生性刻薄,曾打趣宝钗的金锁、暗讽湘云的金麒麟,甚至直呼袭人作“嫂子”。
同样是外来者身份的希斯克里夫也没有表现出善良的品性,他霸道、蛮横、性格阴冷,在幼时就狡诈地窃马,因嫉妒把热腾腾的苹果酱甩在小林顿脸上。
长大后做的事情更加狠毒,有着魔鬼撒旦的形象,他怀着复仇的心理对第二代进行折磨,凶狠地对待儿子和小凯瑟琳,不教哈顿任何知识,企图把哈顿培养成一个粗俗无礼貌的野小子。
也正是这些性格上的缺陷使得人物形象显得丰满,有别于一般的“才子佳人”故事,在浩瀚的文学典籍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黄金万两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这是紫鹃对黛玉的劝导,也是这段感情的根基。
宝黛二人是典型的知音,他们彼此晓得对方的“劣性”却又能彼此包容、欣赏。
宝玉恨不得时时刻刻都在女儿堆里厮混,从来不曾考虑仕途经济,黛玉则是“小性”非常,经常做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言行。
中外文学中的凄美爱情观比较纵观中外文学小说,我最爱的莫过于艾米丽的《呼啸山庄》和沈从文的《边城》,我将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鉴赏,来对比中外文学在描述凄美爱情上的不同之处。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恐怖的事件。
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步铺开的:第一阶段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亨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
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追求传统的“人间的爱”而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
她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是源自于“他和我是同一块料子做的”。
爱情从幸福的追求转变成自我的追求,只是“超人间的爱”。
第三阶段以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
最后阶段尽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相爱后,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刻画上,他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
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憎恨,亨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
他选择了反抗。
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
然而,凯瑟琳最后却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埃德加?林顿。
这是她自己在“人间的爱”和“超人间的爱”之间的徘徊和选择。
在全书的结尾,是原野上的三块墓碑:林顿的墓碑,斯克利夫的墓碑,中间是既做妻子又是情人的凯瑟琳的墓碑。
凯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是全书最重大的转折点。
《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死告终的。
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
曾家相救.从此双方家长达成默契,欲以木兰的终身大事作为报答.木兰本人对此不置可否,默默认可。
直到订婚前碰到英俊洒脱、有胆有识、才华出众的立夫,她才体味到爱情的甜蜜.“感觉到她以前未曾经历过的甜蜜的、陶醉的、幸福的味道,在这种幸福的味道里,是有立夫这个异性青年的。
”她知道和立夫在一起,她会永远幸福快乐。
但是她没有做任何的努力去争取自己的爱情,而是将自己对于立夫的感情深藏在心底。
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介人的婚姻大事。
是命里注定的”的思想.理智地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勉强地嫁给了曾荪亚。
尽管荪亚并非是木兰最为理想的伴侣,但是结婚之后,她不再想入非非.而是努力发掘丈夫身上的优点,想尽办法维系好自己和荪亚的婚姻。
努力保持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做一个世人眼中的贤妻良母。
她作为儿媳,孝敬公婆,把曾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作为妻子,与丈夫相敬如宾;作为母亲,她全身心地呵护、关心、照顾、教育自己的孩子。
为了保全婚姻。
姚木兰理智巧妙地解决了丈夫与曹丽华的婚外情。
木兰举家南迁隐居杭州后,丈夫荪亚过惯了富贵的舒适生活.便开始不满于家庭,在外喜欢上了年轻漂亮的艺专学生曹丽华。
当木兰得知这种情况后,“她既不冲动,也不发怒”,而是非常的冷静,根据情形理智地采取了妥善的方式处理了问题。
她先分析了自己的现状.为迎合丈夫、保全婚姻努力做出了一些形象上的改变。
另外,为了顾全丈夫的尊严,木兰主动约见曹丽华.巧妙地提出两种解决方法,最后曹丽华主动退出.非常理智地化解了这次婚姻危机。
与姚木兰正相反,斯佳丽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追求婚姻的自由。
斯佳丽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表现出强烈的叛逆:她蔑视传统,不循规蹈矩,对传统婚姻观念和社会性别角色进行了挑战。
斯佳丽认为如果不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
所有的一切都没有意义,并对父亲的婚姻安排做出强烈的反叛。
她将婚姻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上,坚持自己选择的婚姻观,冲破了家人和舆论的压力。
不顾一切地向艾希礼倾吐爱情,大胆地表白心思.甚至提出要与艾希礼私奔。
中西爱情诗之差异与成因[1]_文学艺术论文论文导读::这些造成了中西爱情诗歌的地位差异。
这抒发男女之情的诗作却有着极大的差异。
成因。
一引言爱情,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
然而在古代中国与西方的诗歌中,这抒发男女之情的诗作却有着极大的差异。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抱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宏图壮志,晨窗苦读之终极目标乃是一朝金榜提名,一般耻于把时间与精力过多的花在与女子花前月下,缠绵悱恻之上。
他们更多涉及的主题是江山社稷与黎民苍生,诗以言志。
而西方文人雅士追求在爱情中完美人生,英国著名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就曾有言:Poetryithepontaneouoverflowofpowerfulfeeling,诗以言情是他们的创作理念。
其次古代中国文人长久以来受所谓红颜祸水的负面教育,妇女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的地下,使得男女间难有共同语言。
而西方长久来就有尊重妇女,崇拜女性的传统。
这些造成了中西爱情诗歌的地位差异。
而中国古代重婚姻而轻恋爱文学艺术论文,西方重恋爱而轻婚姻这造成了中西爱情诗创作题材选择的不同。
二差异1.地位差异虽然爱情与死亡被称为诗歌的两大关键词的目的或那么抒发心中志愿,或那么为了排除内心情感纠葛。
抒发志愿者将文学创作视为经国之大,不朽之盛事,将其价值提高到与事功并立的地位。
中国诗歌传统主题始终围绕着忠君爱国展开,建功立业似乎是诗人们的自觉追求,他们的诗歌作品强调风雅美刺功能,要写重大而严肃的主题,没有太多的个人化私人情感空间。
诗言志的志也主要指的是政治抱负与决心。
排除情感纠葛者写诗或为是为了调养性情,静赏自然而已,或是为了朋友欢聚作诗助兴,或那么辞官归隐寄情以山水田园论文格式模板。
使得关乎儿女私情之内容,便被排除到文学创作追求的不朽盛事之外,这就是中国古代文人爱情诗相比数量较少了。
而西方那么不然,自古希腊开始,文学创作本来就融为一种商品生产,吟游诗人以讲唱史诗文学作品为生,古希腊的著名作家就有得奖的记录,说明文学创作的目的不像中国只是一种消遣自娱的工具,而且得取悦读者听众,而要吸引众多听众的注意与兴趣,情节生动的便于吟唱的长诗与关乎爱情这一人人皆盼拥有的诗作就不可能不在其中了。
冯秀林/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山西阳泉045200)。
Jan.2014Vol.30No.1长春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 2014年1月第30卷第1期从古至今,爱情都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文学作品中必不可少的素材。
婚姻作为爱情的升华同样也是人们一直在探索的一个话题。
在中西方的众多文学作品中,都生动形象地记录下了其所处时代的不同爱情婚姻观。
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爱情婚姻观的异同,可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爱情婚姻观。
一、中西方传统观念的不同引发爱情观之间的差异(一)中国传统爱情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虽然儒家思想中许多思想都促进了当时封建社会文明的发展,但是它所包含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男女有别等思想观念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男女之间情感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中,一名女子往往是深居闺中,很难有机会接触到异性,并且在两性关系上所推崇的是“发乎情,止乎礼”的观念,这些观念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男女对爱情的追求。
这种影响在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
例如在李清照早期的作品《点绛唇》所写的那样:“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中“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少女对爱情的那种向往却又羞于表达的感觉完全表达出来了。
在元曲《西厢记》中也有体现,在《西厢记》中,深居闺中的大小姐崔莺莺对张生一见钟情,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崔莺莺也只是将这份感情藏于心中不敢大胆表达出来,如果不是因为她的丫鬟红娘在一旁牵线搭桥,崔莺莺对张生的这份感情肯定也只能永藏于心。
并且,古代人们对爱的表达方式,也不像现代人这般大胆直白,他们对爱的表达比较委婉,例如李商隐在他《无题》里写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诗句中没有情爱的字句,却能将对爱情的坚贞和相爱的人这种心灵相通的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
可见,中国的传统爱情观是一种含蓄内敛的爱情观。
(二)西方爱情观相对于中国古代的爱情观而言,西方的爱情观就显得开放许多。
在西方文化当中,长时间都是将爱情放在重要位置,更有哲学家有人类就是围绕爱与死两个主题展开的主张。
在西方国家,自文艺复兴以来,倡导“人文主义”,其核心内容便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去追求现实的幸福。
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人性、人权以及人欲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倡导人们尽情去享受生命。
因此,西方男女在恋爱的道路上相对于中国古代而言就更加自由、更加平等,他们没有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他们的爱情观是直接的、充满激情的、大胆奔放的。
这方面在西方的众多文学作品中也能够窥见一斑。
例如普希金的爱情诗《我曾经爱过你》其中所用诗句:“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像我爱你一样。
”作者就用最直接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心爱之人的爱慕之心,这也能很好地体现出西方当时那种直接、热情、奔放的爱情观。
二、中西方女性因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引发的婚姻观的不同纵观古今中外的众多文学作品,容易看出,都会有关于所处地位不同,接受教育的不同而引发的不同婚姻观。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因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男尊女卑的观念很长时间都影响着中国,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
而西方国家,因为提倡“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观念,所以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也较高,也具有更强的独立精神。
(一)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引发的婚姻观在长时间的封建社会历程当中,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孔子就曾讲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可见在孔圣人眼里,都将女子与小人归为同一类人,明显是对女性的贬低,完全体现了当时男尊女卑的思想。
并且当时,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中也强调这种思想。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历程中,受这种男权中心论影响的女性也养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并且具有较强的依附性。
处于这种社会环境下的中国女性,社会地位较低,她们在婚姻问题上缺乏自主选择权,通常都是父母兄长包办的,即当时所称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例如在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里面,刘兰芝与焦仲卿夫妻情深,却被焦母所不容,最后以无出为理由而逼其子休妻,刘兰芝被休回家之后,又被其兄长托媒人包办而另嫁他人,尽管刘兰芝极力抗婚,但最后仍然无法改变被嫁的命运,这也造就了最后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悲剧。
从这个故事里也可以看出,中国女性在婚姻上缺乏独立人格的依附性。
尽管刘兰芝做出了最大的努力极力反抗,但也没能改变悲剧的命运。
又如明代冯梦龙所写的《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女主人公杜十娘,她身为一个风尘女子,社会地位很低,但她却坚贞不屈,一直奋力反抗,当遇到与之两情相悦的李甲之后,杜十娘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李甲身上,拿出钱财让李甲为其赎身,希望自此能与李甲相知相守。
但懦弱的李甲却受人教唆,感情不坚定,将杜十娘卖于孙富。
最后心灰意冷万念俱灰的杜十娘怒骂孙富,痛斥李甲,并将多年珍藏的百宝箱怒抛江中,最终纵身跳入江中。
从杜十娘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杜十娘身为一个独立的女性,尽管能够自嫁李甲,最后还是被李甲轻易卖于别人。
这样的悲剧,不光是李兰芝、杜十娘两个人的悲剧,同时也是那一个时代所有女性的悲剧,是当时中国女性在婚姻上没有自主权的真实写照。
(二)西方女性社会地位而引发的婚姻观与中国“男尊女卑”不同,在西方国家,人们因为信奉耶稣,推崇圣母玛利亚,因而对女性也十分尊重。
除此之外,因为受西方骑士精神的影响,推崇骑士以女性作为精神偶像,他们将爱情作为建功立业的动力,保护女性成为他们的职责,这种观念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且奠定了女性较高的地位,因而西方女性不但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具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婚姻的选择上也能够独立自主。
并且信奉基督教的他们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这也(下转第66页)从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看爱情婚姻观的异同冯秀林摘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爱情婚姻观。
首先是中西方传统观念的不同引发爱情观之间差异,其次是中西方女性因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引发婚姻观不同,最后分析了中西方爱情观、婚姻观的相同点。
关键词:中西方文学作品;爱情观;婚姻观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31(2014)01-0047-0247(上接第47页)为她们捍卫自身婚姻奠定了基础。
西方女性都具有较为独立的人格,能够捍卫自身尊严并勇敢地追求自身的爱情。
例如,在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中,女主人公在认识到丈夫对自己的爱并非真心,其所关心的只有名誉与地位,自己只是处于一个“玩偶”地位的时候,她果断对丈夫提出自己是一个人,是一个独立的人,并决绝果断地与其断绝了夫妻关系,这体现了当时西方女性能够追求自由,可以不依附于他人,可以与男人平等,可以维护自身的人格与尊严。
三、中西方爱情观、婚姻观的相同点虽然因为中西方社会发展不同,思想观念的不同,在爱情观、婚姻观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但是,爱情一直以来就是人类存在的一个永恒主题,因此在许多方面中西方的爱情观、婚姻观仍然存在着许多共同点。
(一)都在自身所处自由国度之中追求自由的爱情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人们都有一颗追求自由恋爱的心。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名著《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出身富裕人家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杭州游学,途中遇到平民之子梁山伯,两人结伴同行,同窗三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但梁山伯始终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当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欣喜提亲,却得知祝英台已经许配给与之门当户对的马文才。
祝梁两人奋力争取爱情婚姻自由,但仍不被当时社会所容,梁山伯抑郁而终,最后祝英台也在梁山伯坟前殉情,然后死后化蝶,双宿双飞。
在西方同样上演着这样一出悲剧,在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在舞会上相识相知,却没想到两家是世仇之家,这种家庭使得两人最终无法走到一起。
但是,层层阻挠仍不能阻止他们追求自由爱情的决心。
最后他们秘密举行婚礼,想冲破一切束缚在一起,但最终仍挑不开双双殉情的悲惨命运。
他们同样与梁山伯祝英台一样,也只能用死来捍卫自己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二)经济地位对婚姻影响深远,讲究门当户对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传统观念中,都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婚姻上强调的是门当户对。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很多都有体现,例如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林黛玉最终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缺乏经济基础,虽然能够得到贾母的恋爱,跟贾宝玉两情相悦,但最终王夫人跟贾母在为贾宝玉选妻子的时候,还是更多地考虑经济基础以及门第关系,选择了家底殷实的薛宝钗,这场强调门当户对的婚姻也造就了三个人的悲剧。
林黛玉在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婚当天晚上心情郁结吐血而亡,贾宝玉也最终兑现了对林妹妹的承诺出家为僧,薛宝钗最终也只有守着一段残缺的婚姻。
在西方文学作品《傲慢与偏见》《简·爱》《荆棘鸟》中也都体现了经济地位对婚姻的重要影响作用。
在《傲慢与偏见》中,开篇对男主的介绍就是对其财产的介绍,赤裸裸了表达了人们对金钱的追求,也奠定了当时人们将经济基础视为婚姻基础的主张。
文中班纳特太太也始终是以经济为条件为女儿们物色丈夫。
在班纳特太太的思想中,一个人越有钱就越是她女儿的最佳人选。
可见,在中西方的传统观念中都认为经济基础是婚姻的关键,讲究的都是门当户对。
综上所述,可见,中西方由于文化与历史发展背景的不同,在婚姻爱情观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异同,这些异同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中国因为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爱情婚姻观上是保守的、不自由的,而西方,因为平等自由思想的影响,他们的爱情婚姻观是奔放热烈的。
通过对比研究,可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爱情婚姻观。
参考文献:[1]王葵.从文学作品中看中西爱情婚姻观的异同[J].语文建设,2012(6):17-18.[2]李晓,周士敏.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爱情观的对比探析[J].短篇小说,2013:3-4.[3]张丽丽.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体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96-97.[4]马昭,霍月红.中西方文学作品爱情观对比研究[J].芒种,2013(4):38-39.责任编辑:郭一鹤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迁移,并承接西部劳动力资源的流动。
同时优化产业规划布局,达到劳动力优化、合理配置,提高劳动力利用效率,促进中原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产业结构合理规划、经济稳定发展的长期目标。
另外,进一步开放城市户籍条件,加快农民工的市民化进城,领先将农民工留在中原经济区域的城市中,达到劳动力和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2.积极开发劳动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