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爱情观对比(官方版)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1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受其生存环境,教育背景,宗教信仰等的影响。
人类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我们的情感表达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中西方人们生存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导致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
就如爱情观而言,中西方人们有不同的态度与见解。
就我所听所查阅的资料,我得出了一下几点差异:一、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的差异在我们看来西方人的爱情是瞬间产生的,他们比较相信一见钟情,他们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的约束。
西方人个人主义强烈,自我权利意识很重。
如果是结婚,财产会选择去公证,很多西方人长期维持一个恋爱的关系,而不是选择结婚。
在我们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会认为爱情只是一时的,没有婚姻来的可靠,恋爱关系确认后的一段时间里就会选择结婚。
夫妻双方确立关系,从此长相厮守,白头偕老。
中国人的爱情是与亲情相融合的。
二、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的差异西方的爱情在我们看来是热烈、开放、浪漫的,而中国的爱情相对是保守的。
所以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是尤为直接的,西方人则是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
在西方“我爱你”是可以很轻易的表达出来的。
而在中国,就我们的身边的父母而言,我们也很难听到这些字句的,爱的感情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的。
三、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西方人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他们认为爱情是神圣的、至上的。
他们崇尚恋爱自由,恋爱双方的选择与婚姻,完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他考虑。
在中国,恋爱双方的选择,很多时候长辈会从中掺和,会考虑对方的各方面条件。
爱情相对比较物质,缺乏西方人的神圣。
但是,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文化互相间的交流,我们的爱情观也在与时俱进,不同程度的改变着。
比如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崇尚自由恋爱,脱离传统观念的束缚。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爱情,它的美好,崇高与神圣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无论是千百年前的西方还是在遥远的未来的东方,爱情无语都是永不会过时的美好。
然而中西在各方面都是经常被比较的,爱情自然也不例外,这尤其体现在爱情观上面。
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观,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从爱情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上看,爱情在西方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处于首位系统中。
爱情在中国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属于次位系统。
二、从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因素上看,西方相对宽容,由于爱情主题在西方文化中所占地位较高,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相对就很少。
中国相当严厉。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个人是处于宗法关系网包围中的人,缺乏主体意识,个人在面对政治大潮、社会舆论或是家庭压力时,往往没有选择的自由。
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
三、从爱情的表达方式上看,西方文化中表达爱情的方式显得直露、开放。
如家喻户晓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形之下,中国文化中爱情的表达方式只能以“含蓄”来概括。
如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所经历的一般: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一、中西方爱情观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
朱光潜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爱情在中国传统二、不同的表现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
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
婚姻通常是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同意来往的话,子女要么妥协放弃自己的真爱,听从父母的婚姻安排,要么为爱抗争,但这样的抗争往往是软弱无力且难以成功的。
摘要:中西方的传统爱情现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
西方人重视恋爱.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其背后有深刻的原因,如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社会开放程度等的迥然不同。
中国的传统爱情观已经逐渐落伍僵化。
时代要求结合中西爱情观的可取成分。
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爱情观。
关键:中西方传统爱情观不同之处原因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社会仍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联系。
爱情观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的传统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
本文试以传统的中西文学为关照点。
从中西方传统爱情观的主要不同点、不同的表现、其中原因与给我们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爱情观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
朱光潜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
有‘恋爱至上’的标语。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爱情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被认为是次要的。
由于深受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的功能被单一化.仅仅起繁衍后代的作用。
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目的性和功利性都很强。
“中国式爱情”的关键在于婚姻。
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如果最后能结婚,都可以被舆论道德接受为合法夫妇。
如果没成婚,或者一方有配偶,则情感再真挚,不能被舆论道德所接受。
《牡丹亭》里杜丽娘与柳梦梅经历了人鬼恋,被视为异端,但终因杜丽娘还魂为人,柳梦梅高中状元。
二人受皇帝赐婚结为合法夫妇,他们之前的异端恋才被接受为“才子佳人”美满婚姻的预演和铺垫。
西方人认为爱情本身是一种价值.持“爱情至上”的观点。
他们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生命,不懂爱就不懂生活。
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家仇,为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宁愿双双殉情。
这在西方的爱情悲剧中并不少见。
二、不同的表现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
从《安娜贝尔.丽》到《悼亡》——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中西方的爱情观有相通点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收到文化、宗教、家庭等一系列的影响,而这些差异往往体现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其中悼亡诗成为了表现爱情的典型。
悼亡诗,就是哀悼死去的人的诗,自晋代起,以潘岳的《悼亡》作为哀悼亡妻的作品后,“悼亡”二字成为丈夫哀悼亡妻的诗作。
悼亡诗的通常是死亡和爱情的叠加,在中国各朝代都有继承和发展,给很多优秀的文人留下了不少情深意重、感人肺腑的作品。
在西方,悼亡诗的数量虽然不多,却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西方诗歌的创作。
悼亡诗是丈夫为思念已故的妻子而写的悼念诗篇,凝聚着男女之间的爱情。
而情感的触发正是诗歌创作的直接动力。
明代徐桢卿说: “情者,心之精也。
情无定位,触感而兴。
既动于中,必形于声。
”由此可见,情是诗歌生命的灵魂。
特别是悼亡诗,它把爱与死这两个永恒的主题相结合,在情感的抒发上比其他任何诗歌都要求更真挚,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虚假。
情感与悼亡诗的联系如此紧密,我们将通过对爱伦坡的《安娜贝尔.丽》和元稹的《悼亡》之间的比较来探讨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
十九世纪美国诗人爱伦坡为了悼念死去的妻子,做了一首著名的悼亡诗《安娜贝尔。
丽》,诗的大意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海滨的王国里,有一个美丽的少女,诗人和她邂逅并陷入了爱河,可是,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天使的妒忌,寒风夺去了安娜贝尔。
丽的生命。
但在诗人的心目中,他和安娜贝尔。
丽的爱情是永恒的、浓厚的、神圣的。
皎洁的月光带领他进入了梦境,闪烁的星光使他仿佛看见了安娜贝尔。
丽那双明亮的双眼。
每当夜幕降临,海潮涨起的时候,诗人便来到海边的墓地,于她相伴,与她共眠,与她一起聆听大海的涛声。
诗歌纯洁、完美且富有想象力。
诗人把亡妻弗吉尼亚描绘成了连天使都要妒忌的少女安娜贝尔。
丽,以“很久很久以前”为开头,用“滨海的王国”、“六翼天使”等字眼描绘,营造了苍白的月光、茫茫的大海、孤寂的坟墓等气氛,,是读者仿佛置身于远离人寰、超凡脱俗的仙境。
西方人和中国人的不同婚姻观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
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
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
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
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中国的传统婚姻观,一般都讲百年好合,一定终身。
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家庭中出现裂缝甚至解构的也为数不少,小问题可以调解,大问题象原则性的问题,就难说了,硬撑着,于己于人都未见得是好......西方式的的婚姻观,就不一样了,在建立家庭之前后,都始终讲究一个“情”字,有“情”便合在一起,无“情”便分开......在西方人眼里,爱就是爱,很简单。
而且西班牙中产阶级对婚姻的态度是很认真的。
中国会这么“开放”,让杰斯相当吃惊。
杰斯认为流行音乐不仅仅是旋律必须优美,内容也应当健康,它应该宣扬一些值得提倡的男女情怀。
如果每个新娘在“明天将成为别人的新娘”的时候,还可以“最后一次想别的男人”,是一件让新郎无法接受的事,这样的婚姻将来怎么可能长久。
如果这样的歌曲能广泛流行和传唱,社会的文明度怎么可能提高?如果每个人的行为都像《心雨》那样,家庭怎么可能和谐?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家庭不和谐,社会就会堕落。
这就是一个西班牙人对中国流行歌曲的看法。
各位在继续往下看的时候,可否先在心里想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男人,正在参加一个重要的比赛,这时候,你妻子生孩子了,你会退出比赛,赶去陪妻子生孩子吗?如果你是一个女人,你觉得你老公这个时候应该回来吗?想好的话,就请带着你自己的回答继续往下看吧。
不久前,全世界的NBA球迷们都在津津乐道一件事情,火箭队的头号球手麦迪在火箭对爵士的比赛中途突然退场,致使火箭队输给了爵士队。
麦迪中途离开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在火箭对爵士上半场比赛还没有结束的时候,麦迪一位助手打电话给火箭新闻主管内尔松,说小麦的未婚妻哈里斯腹痛难忍,被送往医院生产,他们的儿子即将诞生。
中西爱情之比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历来也是文学作品所青睐的主题。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
处于同时期的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成为东西方爱情的代言人。
一、《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中西爱情对比(一)汇聚点1. 表达的主题相同。
爱情是人类最美的情感之一,一直都是文学作品所青睐的表达主题。
汤显祖的《牡丹亭》中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是东方爱情的代表。
在当时他们的恋爱不被许可,他们勇敢的站在了封建主义的对立面,为倡导自由恋爱开辟了先河。
《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罗密欧与女朱丽叶相爱无法在一起最终殉情的故事。
作者以此来鞭笞封建家族的内讧及封建社会中的包办婚姻制度。
两部作品都表达了爱情这个主题,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为了自由恋爱而不顾一切,勇敢的站在了封建主义的对立面。
2. 浪漫主义手法的成功运用。
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除了有吸引人的内容以外,还需要运用具有表现力的形式展现给受众。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对表现手法运用极为成功。
《牡丹亭》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凄美的爱情故事,他们的故事被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具有特定的意义。
当时中国女性被禁锢在自己的闺房内,几乎没有机会和异性接触。
所以,在汤显祖笔下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现实中没有见过,梦中却悄悄相爱而不被他人知道。
梦终归是虚幻飘渺的,最后生病而死。
死后又因为爱的执着无法放手,竟然又死而复生。
最终冲破种种阻挠,实现爱的美梦。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创作素材来自意大利民间的真实故事并参照许多青年男女的不幸遭遇和传说,本作品具有相对典型的时代背景。
作者对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赋予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两大家族渊源的世仇因二人的殉情而化解,实现爱的理想好像仅需要牺牲两条生命就可以获得。
(二)分离点1. 爱情道路上的阻碍因素不同。
两部作品都表达了相同的主题:对自由爱的渴望和追求。
但二者间又存在差异:一个为爱死而复生,一个为爱生而复死。
浅析中西⽂化差异中的爱情观浅析中西⽂化差异中的爱情观朱晶沈阳医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命诚可贵,爱情价更⾼”,这⾸诗直接说明了爱情在⼈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更甚者则以对爱情的追求为⼈⽣的最⾼⽬的,这表明爱情的可爱与尊贵。
由于传统⽂化的不同,中西爱情观存在着较⼤的差异。
但在当前中西⽂化兼容的情况下,社会上的爱情观,既受西⽅⽂化爱情观的影响,⼜深深地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
关键词:中国西⽅⽂化差异爱情观⼀、历史上中西爱情观的⽐较(⼀)中国的爱情观古代的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在家从⽗,出嫁从夫,⽼来从⼦”。
在古代,中国的嫁娶必须有⽗母之命,媒妁之⾔,严格的婚姻制度及习俗极⼤的约束了⼈们对爱情的追求,如果男⼥双⽅⾃由结合,就是被世⼈认定为私定终⾝,通常都是也悲情为结局的。
⼀般的婚姻多由家长请媒婆进⾏说媒,讲清双⽅条件,双⽅⽗母同意,写下婚期,送上聘礼,基本上就算定了下来。
还有⼀种就是由皇帝进⾏赐婚,皇帝直接下达命令,不管任何⼈的意见,直接下达旨意,谁娶谁,谁嫁谁,不可违背,否则就是抗旨不遵,会被灭族的。
另外,还有⼀种就是指腹为婚,孩⼦还没出⽣,就指明,如男孩就为结义兄弟,⼀男⼀⼥就结定终⾝。
这⼏种⽅式,男⼥双⽅连见⾯的机会都没有,更谈不上⾃主选择爱情的权利。
在古代,因为受到封建旧思想的束缚,受低级社会制度的制约,他们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许多美好的⾃由爱情总是被⽆情的拆散,例如:梁⼭伯与祝英台为爱化蝶的爱情⾄今使⼈赞不绝⼝,更是为后⼈留下经典的梁祝曲。
还有不少⼥⼈成为了政治牺牲品,被强迫进⾏政治联姻,这拆散了⽆数彼此恩爱的情侣,例如范蠡和西施就是政治的替代品,“昭君出塞”也讲述了牺牲⼥⼦爱情换取政治的事件。
(⼆)西⽅的爱情观与古代中国有类似的地⽅就是,古代西⽅的阶级等级制度也⾮常森严,婚配也讲究“门当户对”,但不同的是在爱情的追求上相对的⼤胆和⾃由得多。
他们在选择⾃⼰未来⼀半时,个⼈有相对的⾃由。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18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0期一、中西方爱情观(一)中国爱情观中西方爱情观大相径庭。
爱情的地位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并不崇高,甚至被认为是微乎其微的。
中国自古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人们更多地认为爱情的最终目的和结果就是为了娶妻生子、繁衍后代。
“婚姻大事全凭父母做主”的观念深深根植于人们心中,因此,婚姻成了爱情的枷锁,而爱情却难以跨越婚姻的阻隔。
“中国式爱情”往往沦为逝者的寿衣而非婚姻的嫁衣,爱而不得乃是常事。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婚姻的地位高于爱情,若两情真切,而没有一纸婚书,便是违背舆论道德,奉子成婚更被视作有伤风化。
(二)西方爱情观西方人秉承着“爱情至上”的观点,认为爱情拥有无可比拟的价值,将爱情的地位视作胜于亲情、胜于生命,乃至胜于一切。
不懂爱就不懂生活。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众叛亲离下,毅然决然追求爱情而献出生命。
诸此种种在西方的爱情悲剧中并不少见。
西方人对于爱情的重视程度远高于中国,他们甚至认为爱情是生活的全部,将爱情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对他们来说,生活中没有爱情犹如饭菜缺乏调味品一样平淡无奇,爱情不仅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感和归宿感,还能够成为自己在艰难困苦时的一盏明灯。
当双方处于热恋期时,西方人会觉得自己的另一半犹如天使般圣洁漂亮且温柔大方,那么陷入爱河会达到净化心灵、净化自我的作用,乃至于使道德得以升华。
因此,西方人无不重视爱情,珍视爱情,穷尽一生都在努力追寻爱情的脚步。
二、不同的表现中西方国家的爱情观大相庭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爱情的自由度中国追求爱情的自由度显著低于西方。
缘于中国自古以来便讲究门当户对,阻碍男女间恋爱的因素便非常之多。
古有言“男子胜之以城池,女子胜之以眉目”,男子需要德才兼备,最好出身官宦世家,因此男女双方的感情就掺杂对身份地位和阶级身家等相关因素,变得不那么纯粹了。
婚姻通常由父母钦点,如果两人心有所属,但是遭到父母反对,大多只能妥协,放弃真爱听从父母的安排,少数会选择为爱抗争,但抗争的结果往往是悲剧收尾。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传统爱情观与中国传统爱情观的比较分析1.爱情在遇到阻挠和挫折后会愈加浓烈。
甚至可能会起到推动作用。
不过结局往往是毁灭。
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无论是罗密欧还是朱丽叶,两个人都是越挫越勇,为了爱情坚决抗争不妥协,的确很难想象,只见过几面的两人怎么会爱得如此炽烈。
其实,两家的宿怨以及仇恨在阻挠的时候,也催化了他们之间爱情的生长。
越是被阻挠,越是得不到,就越是想用自己的力量去为争取爱情。
《简爱》中简爱和罗切斯特先生,《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和阿尔芒,都是越得不到越是受到现实的阻力却爱得越深的典型人物。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张生以及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在别人的阻挠和干预中都是感情愈加深厚。
2.中西方传统的著作中都歌颂女子的坚贞和贞洁。
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在话语中经常出现赞美坚贞和贞洁的词句。
3.在炽热的爱情面前,中西方的传统爱情观都含有殉情的内容.即在爱情受到极大阻力导致两人不能在一起的时候,是可以为了坚守爱情而舍弃生命的。
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最后两个人都为彼此为爱情而甘愿放弃生命。
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保住彼此不可亵渎的爱情最终也双双殉情。
4.在中西方关于传统爱情观的作品中的两个主人公,往往都会被塑造成一对璧人,佳人才子的模式美化这两个形象,同时也美化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使之变得更为合理与应该.例: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被塑造成翩翩少年,朱丽叶是动人的美丽的女子.因此,两个人物都是经过了作者刻意的美化.在《金粉世家》中,冷清秋是气质清新脱俗的女学生,金燕西是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的公子。
因此,照常理来说,两人的爱情也应该是很美的。
可是这种美在故事的结尾被摧毁,更让人唏嘘不已。
不同点:1.西方的爱情观倾向于开放的,自由的,而中国传统爱情观则是含蓄的、内敛的、深沉的。
(原因:就所处时代探讨)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表达感情时可以说是大胆开放,赤裸裸的语言告白表明心意。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一、中西爱情观发展简述在古代中国,最早的爱情题材作品是《诗经》,主要描写了男女相会、相爱以及遭受的波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证明了当时男女可以大胆自由地恋爱。
春秋时代儒家代表孔子提出的“男女之大防”的教诲以及“发乎情,止乎礼”的思维结构,限定了中国两千年的情感发展历史。
这些观念逐渐形成了社会上固定的爱情模式和道德标准,对男女自由恋爱产生了一定的约束。
两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得封建礼教对人们的行为束缚越来越严。
部分文学人士甚至蔑视和看不起爱情题材的作品,认为诗歌写作应以国计民生为主题,而非儿女情长。
到了宋朝,“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出现,儒家地位得到巩固,社会中自由的爱情几乎被扼杀。
这种思想限制了人的欲望和个性发展,尤其是对女性的管制最为严重。
女性被要求与异性保持距离,以防止非夫妻关系的两性因过多接触而产生感情。
这种不人性化的限制突出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和女性地位的低微。
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为了生活不得不讨好男性,甚至以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为代价。
未婚男女几乎没有自主决定婚姻的权利,婚姻通常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
西方爱情观的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在古代西方社会,爱情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情感,与婚姻和家庭紧密相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变迁,西方爱情观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基督教的影响,爱情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和宗教意义。
人们开始追求纯洁、无私的爱情,强调情感的升华和灵魂的契合。
这一时期的爱情观仍然受到社会等级和婚姻制度的限制。
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西方社会开始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爱情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基于个人情感和选择的爱情,强调平等、尊重和自由。
爱情不再仅仅是婚姻的前提,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爱情观继续演变。
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需求,追求更加开放、多元和包容的爱情关系。
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和实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女色女俘英雄女性潘金莲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英雄大都不好女色,而西方的古典英雄却颇有好色者。
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大多与女色无缘,与女色有缘的几个主要英雄则都有拒绝女色的光荣业绩英雄好色乎?──中西爱情观比较之一米琴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英雄大都不好女色,而西方的古典英雄却颇有好色者。
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大多与女色无缘,与女色有缘的几个主要英雄则都有拒绝女色的光荣业绩,头号英雄宋江被形容为“是个好汉,只爱学使枪棒,于女色上不十分要紧”,出于怜悯,宋江娶了婆惜,但因其“好汉胸襟,不以女色为念”,冷落了婆惜,至使后者发生婚外情,可见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英雄好汉的本色之一是不恋女色,所谓“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英雄气概与对女性的情爱似乎是矛盾的。
打虎英雄武松初遇潘金莲时,但见其“脸如二月桃花,暗藏风情月意”。
可是他毫不动心,潘金莲百般勾引,武松“不凭么理会”,石秀对于“暗里教君骨髓枯的”的巧云也不理会其“风话”,并且后来还替杨雄杀了巧云的情人,那潘金莲,巧云都是别人的妻子,英雄好汉自然不可动丝毫念头,最经得起考验的要数浪子燕青,李师师并非他人之妻,只是名妓,且与燕青才艺相当,情趣相投,在燕青眼中,李师师色胜“桂宫仙姐”,然他毫不动情,李师师用话“嘲惹”燕青,燕青却是“好汉胸襟”不敢承惹,李师师一再也“言语来调他”,他逐心生一计,拜李师师为姐姐,作者在此处评论道:“因此上单是燕青,心如铁石,端的是好男子!”燕青亦言道:“大丈夫处世,若为酒色而忘其本,此与禽兽何异!”似乎对女性动情者便称不上是好男子,若为此情忘了大丈夫应作的根本大事则与禽兽相同,由此可见男女之情的地位是如何之低。
其它古典文学如《西游记》、《三国演义》也都类同,正面英雄好汉都不近女色,非英雄特别是反面人物则都是好色之徒,如孙悟空对女色毫无兴趣,而又馋又懒的八戒却十分好色。
《三国》里正面英雄好汉都无恋情,刘备虽然有“乐不思蜀”的念女色记录,但他视结拜兄弟为手足,妻子为衣服,此等英雄对女性的态度可见一斑。
中西爱情悲剧观的审美差异爱情是美的,同时带着原欲的、激情的,因此爱情既有创造性,又有破坏性。
爱情悲剧,无非是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爱,或者爱了不能在一起。
古老的中国人面对爱情悲剧,通常是将爱情埋在心里,自己去承受那不得的悲哀,西方则宁愿和爱人一同死去,也要捍卫自己的爱情。
我们要探究的,是那些东西阻碍了人们的爱情的发展。
古希腊人认为最高贵的爱情是有德行的年长者和一个有美貌的少年之间的,他们之间的爱一般不会长久,少年的年龄一般在12-17岁,少年长大成人,还会娶妻生子。
因为古希腊城邦歧视女性,追求爱情除了满足肉欲之外美的的功能。
悲剧作家阿伽通获奖,邀请朋友来庆祝。
赫西俄德:著有《神谱》。
希腊神话体系:原始神:卡俄斯大地之神:盖亚地狱深渊神:塔尔塔罗斯爱神:厄罗斯卡俄斯独自生下了幽冥神厄斐琉斯和夜神倪克斯,他们两个通婚,生下光明神埃特耳和昼神赫墨拉。
盖亚单独生下天空神乌拉诺斯,海洋神蓬托斯和丛山神乌瑞亚。
斐德罗:话题的提出者爱神是最古老的神,给了我们最多的好处。
好处:给人类生活提供了巨大的引导作用。
让人为善感到自豪为恶感到羞愧,从而使社会井井有条。
因为在爱人面前,人们都想做好事,不愿意做恶事。
包塞尼亚:阿伽通的爱人,他们的爱情维持了一生。
普通之爱,神圣之爱。
限制普通之爱,敦促人们追求神圣的之爱。
厄律克西马可斯:医生。
爱不止是人类现象,还是整个世界的现象。
爱具有普遍性,如医药学,音乐学,神与人的交流。
指出爱是一种神秘力量,推动宇宙万物繁衍发展。
爱是需要克制的。
阿里托斯芬:喜剧作家。
归一说爱情就是对神灵的虔诚与尊敬,这个过程中可以回归自我。
最初的快乐和幸福。
阿伽通:悲剧作家。
爱神具有什么特质,能够给我们那些好处。
因爱神不是最古老的神灵,而是最年轻的。
因为爱情常在年轻人之间发生。
古老时期的冲突也是因为没有爱。
爱神是美的,流动灵活的。
因为能打动他的只有柔软的心灵,他会在不同人和美丑之间做平衡。
爱神公正,节制,智慧,勇敢。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摘要: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看待事物的方式各不相同。
人作为一个感性动物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经营方式也大不相同。
本文将浅谈中西方在爱情方面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西方、柏拉图、爱情观、等级制度、束缚爱情是人类世界最为美好的感情,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之舍生忘死!古代陆游与唐婉的悲情故事,范蠡与西施的悲惨爱情,苏东坡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至今成为千古绝唱。
近代的罗丝与杰克,他们的爱情令人向往。
同样的爱情却有着不同的结局,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国家不同、文化范围不同、对事物的方法不同所导致的,对待爱情也是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一、中国的爱情观(一)历史上,中国人对待爱情的观念与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中关于爱情的经典绝句,充分表明了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的向往,对纯真爱情的期盼与执着。
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极大的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在古代,中国的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是私定终身,是会被当时的人所唾弃的。
男女双方没有自主选择对方的权利,在结合之前甚至都没有见面的机会,就更别说他们之间存在爱情了。
古代的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
妻子和丈夫的关系没有亲密和互助而言,而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从属关系,女子出嫁到夫家也可以说就是一个机器,一个工具,没有自由,更何谈爱情。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令人向往的经典爱情。
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爱情至今使人赞不绝口,曾有诗写到:“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
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爱祝英台。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
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
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蝶,翩翩花丛来。
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在古代,美好的爱情总是被无情的拆散,因为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受低级制度的制约,他们讲究的是“门当户对”。
中西文化里爱情观的差异文化可能体现在生活中,但文化也一定隐藏在语言里,我们说什么样的话,自然就会有这个语言体系所构建的价值观。
而且在这种文化氛围里被培养的人也会反过来去维护培养他的文化环境。
所以关于中西文化里人们对于爱情的差异理解,必然是和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有关,今天我要从语言这方面去分析这种差异的众多原因之一西方人在谈论爱情的时候最常说的话是:ILOVEYOU,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爱你,这背后隐藏的一个思维逻辑是我在主动在选择,寻找一个我爱的人,因为要自我实现,自我的地位就被不断提高,所谓爱情必须是我爱的,而不能是其他的,自我在爱情中应该是具有主导地位的,凡是我爱的我愿意为之付出一切。
所以西方的爱情观必然是从自我出发去寻找自己爱的人,然后把自己的爱投射到对方身上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于是有这样一首短诗叫“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因为爱情是生命的进一步实现,但是后面还有两句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要了解后两句就要了解西方文化是如何设计一个人的,以及西方人嘴里所谓的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
如果大家感兴趣,那下次一起讨论。
总是不是我们以为为所欲为。
传统文化中认为是因为对方的一些特征让自己去爱上对方,当然自己的特点也会让对方去爱上自己。
爱情的出发点是因为对方本身的独一无二,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喜欢让对方变得独一无二、有了这个区分人们就避免陷入那种爱而不得的痛苦之中。
因为爱而不得的大部分人只是考虑自己,而忽略了对方作为人的完整性。
于是中西文化中关于爱情的差异主要是对于自我的认知不同,西方人认为自我具有独立意义,于是爱情一定是从自己出发。
然后去寻找自已所爱的人,而且这种爱情也不用非要构成一个家庭,因为就算一些时刻特别喜欢,但是下一时刻可能心思会发生变化就不喜欢了,毕竟人心是经常变化的。
而中国人认为人的意义在于关系,于是爱情是因为对方的存在才会完整,一个人在那里不停说我爱谁谁,爱得有多深,大家看了会觉得这个人是神经病。
中西爱情观对比(《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对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的第一篇便是这首爱情诗《关雎》,可见美好的爱情在很早很早就被人们推崇。
仔细看看、对比中西爱情,不难发现,对待爱情的态度,中国人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压抑式的自我消磨,而西方人却是狂风暴雨式的放任激情、席卷一切,包括理智甚至生命,要死要活的对吧?伟大的诗人歌德谈过N次恋爱,每经过一次恋爱,就写出一首好诗。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与风俗习惯等各不相同,外国的爱情小说格外注重人物的语言、外貌等等的描写,中国的爱情小说也就特别注重对人物眼神、神态、动作的描绘。
西方人崇尚爱情至上,爱情是生活和生命的全部,中国更多的联系到了政治上的抱负和志向,和社会理想,人生抱负,大家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
侧重点不同:西方作品多追求爱情,赞美爱情为主要内容,中国作品多讲述离愁别恨,悲欢离合。
中西方爱情小说的差异还表现在结构与内容上。
表现爱情时就多用语言描写,常常是男主人公大段大段的表白或者以书信方式的独白,诉说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赞美之情;中国的爱情小说尤其是古典爱情小说往往忽略男女主人公相恋的整个过程,总是一笔带过,而把笔墨集中在他们爱情所受的阻力以及他们由此而做的抗争上。
由此中国的爱情小说往往承载了一定的社会思想意义、是外观型的,通过个人的要求(爱情)与社会的矛盾来反映某种现象。
中国的爱情讲究从一而终,矢志不渝,西方爱情在这方面倒不是很注重,罗密欧先是对罗瑟林倾心不已,后来见到朱丽叶后,又爱得要死要活的;中国的《铡美案》,背叛了发妻秦香莲,被视为负心汉的代表。
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一见钟情在西方比较普遍,而在中国传统的爱情之中,基本都是日久生情,慢慢两情相悦,《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从同窗做起,感情日渐深入。
大家都知道美国著名动画片《白雪公主》中,白马王子充满爱的神情一吻可以使白雪公主死而复生,而它最早在中国上映是情节被改了,小矮人安葬白雪公主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压载白雪公主身上,把毒死白雪公主的毒苹果从她喉咙里压出来了,于是白雪公主又活过来了,真让人哭笑不得~
共同点:无论是梁祝化蝶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都看出我们都想冲破传统观念,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与向往,最后都为爱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还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西方类似冰岛不少国家的离婚率非常高,但同时他们国民的幸福指数却也很高,一般我们认为离婚率高意味着社会也会十分的不稳定,但我想,国外缺少的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这种夫妻之间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一种夫妻间应当互相尊重的意识,他们只把婚姻当做一种仪式,享乐之用。
近二十年间,随着经济的交流与合作,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交流日渐增多,中西方文化也在不停地交流与碰撞,使得中国社会本来就不稳定的社会价值观发生动荡,所谓的一夜情,同性恋啊,越来越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彷徨迷茫,爱情也被很多现实因素绑架,很多人都在呼喊这个年代爱情的缺失,都在呼唤爱情,我始终相信,邪不胜正,其实很多对爱情持否定态度的言论更多是借助网络的病毒式传播,一些无聊的、受过一点伤便顾影自怜,难以自拔的人的发泄,我们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我们应该做的是,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人生高度、观察能力,珍惜眼前的拥有,勇于表达自己的真情,我想我们在座的各位,包括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美好的爱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