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中国文化中的牛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4
十二生肖趣谈
中国有个传统的记时办法,就是十二牛肖。
它不仅能帮助人们记载时间,而且给我们的牛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爸爸是一只神采奕奕的大公鸡,他有着公鸡般勤劳的品质。
爸爸不仅喜爱读书看报,而且看完后,总要滔滔不绝地讲上一阵。
爸爸非常重视我的功课,他说语文和英语是非常重要的两门课,并经常辅导我的作文。
我十分喜欢我的这只“公鸡”爸爸。
妈妈是一只温驯的大绵羊。
她做得一手好菜,让我大饱口福。
她对我和姐姐都十分疼爱,时时刻刻关心我们。
妈妈当了二十多年的人民教师,她希望我能学好语文、数学等课程,长大后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姐姐同爸爸一样,也属鸡,她学习十分刻苦,而且作文天分极高,有好几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了呢!平时姐姐有空的时候,还经常指导我学习。
我为有这样的姐姐感到无比的自豪。
我是一匹活泼的小马,可我并不像马那样规矩,反而十分调皮,也十分倔强。
马的记忆力很好,古人说“老马识途”呢。
我这匹小马的记性也不差,背诵课文只需读上几遍就行了,所以说,我和马是既相似又不同的。
我爱我们这个充满情趣的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运粮的故事导语: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
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
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
不过,确实的方式、样貌现在亦不明,对其亦有不同的解释。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解释:木制的带有货箱的人力步行或者轮行或者步行轮行结合式运输器具。
诸葛亮制木牛流马是运用于粮草运输。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中,有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的描述:忽一日,长史杨仪入告曰:“即今粮米皆在剑阁,人夫牛马,搬运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已运谋多时也。
前者所积木料,并西川收买下的大木,教人制造木牛流马,搬运粮米,甚是便利。
牛马皆不水食,可以昼夜转运不绝也。
”众皆惊曰:“自古及今,未闻有木牛流马之事。
不知丞相有何妙法,造此奇物?”孔明曰:“吾已令人依法制造,尚未完备。
吾今先将造木牛流马之法,尺寸方圆,长短阔狭,开写明白,汝等视之。
”众大喜。
紧接着介绍了制造木牛之法: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
……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
造流马之法: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众将看了一遍,皆拜伏曰:“丞相真神人也!”。
关于牛的传统文化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在中国人的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牛象征着勤劳、顽强、力量和农耕文化。
下面将从牛在农业、宗教、绘画艺术和语言中的角色等方面介绍牛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牛在中国农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农耕是中国人主要的生产方式,而牛则是农耕的主要助力。
牛耕是中国古代农民的主要劳动方式之一,它不仅能提高农田的产量,还能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
古代的农民们常常把牛视为自己最好的朋友,他们会给牛起名字,用心照顾它们。
牛在农业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象征。
牛在中国的宗教信仰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中,人们信奉土地神,而牛往往被视为土地神的载体。
人们相信土地神会保佑他们的农作物丰收,因此在农田中常常供奉牛的神像。
此外,牛也在中国的佛教和道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佛教中,牛被视为福德之神,被认为能带来好运和幸福。
在道教中,牛被视为长寿的象征,人们常常用牛的形象来祈求长寿和健康。
牛在宗教信仰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牛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牛常常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它们用力耕作的形象被艺术家们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牛的形象在绘画作品中常常象征着勤劳、坚韧和奉献精神。
牛在绘画艺术中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中国人对农耕文化的推崇,也传递了中国人对于劳动的尊重和崇敬。
牛在中国语言中也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汉语中,牛的形象常常被用来形容人们的勇敢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例如,“牛劲”形容一个人的坚强和勇敢;“牛耳”形容一个人的听力特别好。
这些词语的使用充分展示了牛在中国语言中的重要地位。
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扮演着农耕、宗教、绘画艺术和语言等方面的重要角色。
牛象征着勤劳、顽强、力量和农耕文化,它在中国人的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通过对牛在传统文化中的角色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
六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学期课文内容填空校外专项练习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北京的春节》体裁是_____,作者为_______,原名______。
本课以____为经线,以___________为纬线结构全文,重点写了腊八、_____、_____和元宵这四天的情景。
2.《为人民服务》一文是一篇_______,是______(谁)在悼念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做的演讲,文章讲述了______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_______的精神。
3.《十六年前的回忆》按被捕前、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叙述,赞扬了李大钊同志_____、______的崇高品质。
4.《一夜的工作》一文作者是_______,课文主要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方面表现周总理崇高品质的。
请写一句周总理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学弈》中写其中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的句子是:_________。
表现另一个人学习时三心二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填原文)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既是课文的题目,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_____,不断______,不断______,钦而不舍地______,就能在现实生活中________。
3.穷则变,___________。
《周易》4.苟利于民,_________;苟周于事,_________。
《淮南子》三、日积月累来填空。
1.稻花香里说丰年,_________________。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_________________,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3._________________,怜子如何不丈夫。
(《答客诮》)4.我们常说的“五彩”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生肖英文翻译趣谈通过对十二生肖的英文翻译,探讨中西方文化对不同动物内涵的理解差异。
研究如何用英语较准确地传播中国特有的文化,从跨文化交际原则出发,寻求合理、得体的十二生肖英文翻译。
标签:生肖;文化;差异谈起十二生肖,中国人都不会感到陌生。
生肖又称之为“属相”,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表示出生时间的方式。
有关十二生肖的起源,历代学者众说纷纭。
十二生肖是华夏先民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及早期天文学的结晶。
如何将这一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传播、介绍给外国朋友,让外国朋友弄懂和了解这一文化特色需要深入研究。
目前,对十二生肖的翻译通常有以下几种:①按年来翻译,即Twelve Years of Animals(12生肖)。
Year of the Rat——鼠年;Year of the Ox——牛年;Year of the Tiger——虎年;Year of the Rabbit——兔年;Year of the Dragon——龙年;Year of the Snake——蛇年;Year of the Horse——马年;Year of the Goat——羊年;Year of the Monkey——猴年;Year of the Rooster——鸡年;Year of the Dog——狗年;Year of the Boar——猪年;②按十二地支来翻译,即Chinese Zodiac:The 12 Animal Signs。
Rat charm——子鼠;Ox patient——丑牛;Tiger sensitive——寅虎;Rabbit articulate——卯兔;Dragon healthy——辰龙;Snake deep——巳蛇;Horse popular——午马;Goat elegant——未羊;Monkey clever——申猴;Rooster deep thinkers——酉鸡;Dog loyalty——戌狗;Pig chivalrous——亥猪;③直接用动物名来翻译,即鼠Rat/mouse;牛Ox/bull;虎Tiger;兔Hare/rabbit;龙Dragon/Chinese dragon;蛇Serpent/Snake;马Horse;羊Sheep/goat;猴Monkey;鸡Rooster/chicken/cock;狗Dog;猪Boar/pig.从上面的翻译可以发现,首先要探讨的是十二种动物英文名称如何取舍,下面就各种动物不同的文化内涵作简要介绍:一、鼠——Rat/mouse“rat”是指“an animal that looks like a large mouse with a long tail 大老鼠”。
关于牛的故事
牛,是农耕社会中的得力助手。
在古代,牛是耕田、拉车的主要动力来源。
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关于牛的描述。
比如《牧童》中“牛羊皆如此,家贫莫养儿”的诗句,反映了古代农村劳作中牛的重要性。
牛的故事,也可以从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找到许多有关牛的描写,如《牧童》中的牛儿懒洋洋,悠闲自在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在西方文化中,牛也是一个重要的象征。
在希腊神话中,牛被视为生育和丰
饶的象征,被人们奉为神灵。
在印度教中,牛被视为神圣的动物,受到人们的崇拜。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关于牛的形象,如《牛虻》这部小说,以牛为主题,描绘了一个农场中牛的生活,展现了牛的顽强和生存之道。
而在现代社会中,牛的形象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在商业广告中,牛被用来代
表力量、稳定和可靠。
比如一些汽车广告中,常常可以看到牛的形象,来展现汽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牛也常常被用来塑造可爱的形象,如《小牛顿》这部动画片,以小牛为主角,讲述了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受到了许多孩子的喜爱。
总的来说,牛扮演着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
牛都是人类的得力助手。
牛的形象也在文学作品、广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牛的故事,也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充满了传奇色彩,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品味。
牛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此外,中国传统宗教和民间信仰中,牛也有特殊的地位。
在道教中,八仙之一的韩湘子被描绘成一位骑在牛背上的仙人,象征着牛的力量和安稳的特征。
而在佛教中,金牛所代表的是忍耐和坚韧的象征,教导人们在世间遇到的困难和痛苦中保持冷静和勇气。
在中国的艺术领域,牛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和象征。
牛在中国书画中经常出现,象征着勤劳、坚持和力量。
许多著名的画家都曾经创作过关于牛的作品,如吴昌硕的《七头牛》、任伯年的《牧童奏鸣曲》等。
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牛的重视和喜爱。
此外,牛也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例如,晋代文学家干宝所撰写的《搜神记》中,就有关于牛的许多故事和传说。
牛在这些故事中常常被描绘成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神灵,象征着智慧和力量。
牛还在中国的农历年份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按照十二生肖的顺序,牛是中国农历的第二个年份,每12年轮回一次。
每年的农历年牛年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符合属牛的人也会有特殊的纪念活动。
牛在中国的民间艺术中也非常流行,例如传统剪纸和面塑。
人们用纸或粉糊塑造牛的形象,展示牛的形象对于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在中国的语言和俗语中,牛也有很多寓意和象征。
例如,“牛耕地,犁田势如虎”意味着农民辛苦劳作,勤奋不懈。
还有著名的俗语“宁做鸡头,不当牛后”,用来形容人们宁愿做小事而不愿做大事的状态。
总的来说,牛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意义和重要的角色。
它在农耕社会中扮演着助手的角色,是宗教信仰和民间传说中的象征,也是中国艺术、文学和语言中的重要主题,更是民俗及农历年份的标志。
牛代表着勤劳、力量、耐心和忍耐,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劳动和生活的态度。
牛在中国文化中的丰富意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古老而深厚的中华文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朝岳父符彦卿:屹立七朝而不倒的五代牛人导语:为帝者,君临万邦;为后者,母仪天下。
成为皇帝难,其实成为皇后也不容易,君不见武则天历经千辛万苦,施展各种手腕后,才如愿以偿。
一门之为帝者,君临万邦;为后者,母仪天下。
成为皇帝难,其实成为皇后也不容易,君不见武则天历经千辛万苦,施展各种手腕后,才如愿以偿。
一门之内出一个皇后也许还不算太难,出两个则属少见,在小编的印象中,三国时期张飞的两个女儿先后嫁给后主刘禅。
但如果能出三个皇后,那真是极为罕见了。
独孤信的三个女儿成了皇后,分别是长女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四女嫁给了当时唐国公李昞,后育有一子,名曰李渊,李渊即位后,追封其母为元贞皇后;小女儿名叫独孤伽罗,嫁给了隋文帝杨坚,生下了杨勇、杨广诸子。
其实在中国历史中还有一个人,他的三个女儿也成了皇后,而且他的人生也充满传奇,甚至他也有机会登上帝位。
此人历经生于唐朝末年,活跃于五代时期,死于宋朝初年,历经七个朝代,他的名字叫符彦卿。
符彦卿的长女(这里简称大符后)在本来嫁给了后汉河中节度使李守贞之子李崇训。
不料948年后汉皇帝刘知远死后,李守贞意图叛变,听说有术士“善听人声以知吉凶”,于是将家里人叫出来,让他判断。
当听到大符后时,术士惊呼:“此天下之母也!”李守贞听说后,非常自负,“吾妇犹为天下母,吾取天下复何疑哉!”于是下定决心反叛。
李守贞的叛乱只维持了一年,就被当时还是枢密使的郭威平定。
李崇训知道自己不能幸免,于是亲手杀自己亲人,大符后藏匿于帷幔后,才得一命。
平叛大军拥入李宅时,大符后俨然坐于堂上,对士兵言道:“郭公与吾王父有旧,汝辈无犯我!”士兵听闻后,没敢上前。
郭威听说闻后,对她非常钦佩,将他收为义女,并把她送还符彦卿。
生活常识分享。
十二生肖趣谈牛话牛说牛字词中国的汉字中,只要与牛配伍的,不是有那么点牛劲,就是有那么些牛的精神,否则就是一头货真价实的牛。
含有十二生肖的成语十二生肖成语一、鼠鼠目寸光鼠牙雀角鼠窃狗盗鼠腹鸡肠投鼠忌器首鼠两端猫鼠...二、牛牛刀小试牛鼎烹鸡牛鬼蛇神牛骥同皂牛刀割鸡牛角挂书牛头马面九牛一毛...防抓取,提供内容。
“牦牛”、“牯”、“犊”、“犀”、“犋”等字指不同种类的牛。
十二生肖排列顺序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防抓取,提供内容。
“牧”指放牛之地。
“犁”则指牛耕地之器物。
“牺牲”古意为以牛充当的祭品。
脾气倔如牛的称“犟”。
牛角称为“犄”。
死不悔改的牛性谓之“牾”。
此外,如“牡”、“物”、“特”、“牿”等也都是与牛沾亲带故的本家。
十二生肖顺序?生肖的周期为12年,十二生肖,即:1鼠、2牛、3虎、4兔、5龙、6蛇、7马、8羊、9猴、10鸡、11狗、12猪。
十二生...防抓取,提供内容。
牛在十二生肖中,是体积最大的,与老鼠正成对比,所以人们在生活中以“鼠”喻小或少,以“牛”寓多或大。
用十二生肖名称填歇后语。
()角上抹油--又尖又滑()尾巴--长不了...(龙)王爷跳海--回老家(狗)拿耗子-----多管闲事(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虎)口拔牙--胆子大(羊)伴虎睡--靠不住(蛇防抓取,提供内容。
如大材小用为“牛刀小试”或“杀鸡焉用牛刀”或“牛鼎烹鸡”。
关于十二生肖的儿童故事答:十二生肖的故事知道自己属什么吗?有属小白兔的,有属大老虎的………有属猫的吗?没有,怎么有属老鼠的,没有属猫的呢?这里有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人们说:“我们要选十二种动防抓取,提供内容。
“牛目、牛嘴、牛肛、牛脚”则形容人体某些部位粗大不雅。
十二生肖那个生肖最有趣答:狗,狗,狗防抓取,提供内容。
骂人声音粗野而难听为“牛声马哮”或“牛声马调”。
中班生肖真有趣主题活动反思答:一、观察、分析小朋友们的兴趣和关注点,是确立主题内容的基础在主题开展前,如何观察、分析小朋友们的兴趣和关注点,是确立主题内容的基矗在生肖主题开展前是进行”特别的我”的主题防抓取,提供内容。
法发行“中国牛”邮票被中国人看作命运守护神的十二生肖中,牛排行第二。
牛获得这个生肖排行第二的位置,完全是依靠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埋头苦干精神拼搏而来。
中国牛的图腾崇拜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大禹治水时期,相传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就要铸铁牛投入水底,以镇水患。
到了唐代,铁牛便改设岸上了。
古人认为,终生耕田犁地,开垦荒原的牛,是天庭盗取天仓谷种下凡拯救黎民百姓的社稷神,而天帝为了惩罚牛,让牛世代受劳作之苦,为人类所驱役宰杀。
可以说,牛就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古人认为牛拥有“五行”中土属性和水属性的神力。
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
五行中讲水能生木,所以牛的耕作能促进农作物生长,又讲土能克水,所以古人们在治水之后,常设置铜牛、铁牛以镇水魔。
全国各地也有出土的实物证据——比如闻名遐迩的黄河铁牛(开元铁牛、亦称唐代铁牛,位于永济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各四尊。
)。
中国式斗牛便是由流传数千年的牛图腾崇拜文化衍生出的民俗祭祀活动,起源于蜀民为颂扬李冰的伟大功绩而广为传颂的“李冰斗牛”故事。
“中国牛”贺新年公元前25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李冰治蜀,为根绝当地的旱涝灾害,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水利工程——泽被千秋、造福万世的都江堰工程,《史记》上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李冰斗牛”故事讲的是:秦昭王派遣李冰作蜀地的地方官,李冰完成了成都两江(即内江、外江)的水利工程,灌溉了万顷良田(万顷即一百万亩)。
两江的水神每年向百姓索取两名貌美少女为妻子,否则便发动洪水冲毁农田屋舍。
每到祭神之日,百姓苦不堪言,却又无可奈何。
李冰让自己的女儿扮作江神的新娘,亲自到江神祠送嫁,并与江神对饮。
酒过三寻,李冰厉声斥责江神的害民之举。
忽然间,他和江神都消失不见了。
过了很久,人们发现有两头壮硕的公牛在江边斗成一团,斗得天昏地暗,地动山摇。
又过了许久,李冰汗流浃背地回来了,他对属下官员们说:“我变作公牛与江神角斗,已经斗得筋疲力尽。
关于牛的传统文化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牛与人类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的农耕社会。
牛不仅是农田劳动的伙伴,也是民间信仰与文化的象征。
在中国的传统农耕社会中,牛被视为勤劳、耐劳的动物,代表着农民的辛勤劳作与丰收的希望。
牛在中国的农耕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农民们利用牛的力量耕种土地,使得农田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垦与耕作。
牛的力量不仅能够帮助农民开垦土地,还能够耕种、犁地和运输农作物等。
因此,人们常说“牛耕田、马运粮”,用以形容牛在农田劳作中的重要性。
牛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与文化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农村地区,人们常常会举行一些与牛相关的传统节日和仪式。
比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也就是传统的中元节,人们会举行祭牛仪式,以祭祀牛神,祈求来年丰收和家畜的平安健康。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行牛迎春、牛耕歌等活动,以表达对牛的敬意与感激之情。
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还与一些寓意深远的成语和谚语相联系。
比如,成语“牛刀小试”形容人的实力很强,只不过是小规模的试探;而成语“牛鼎烹鸡”则形容不当的用力会弄巧成拙。
这些成语和谚语通过牛的形象,传递出了人们对勇气、智慧和谨慎等品质的思考与理解。
除了以上的方面,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还与一些神话与传说相关。
比如,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爱情传说之一。
这个故事中,牛郎和织女是两颗相爱的星星,每年的七月七日,他们才有机会相会一次。
这个故事通过牛和织女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真爱的向往和珍惜。
总的来说,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农耕社会中的劳动助手,还是在民间信仰与文化中的象征,牛都体现了人们对勤劳、耐劳和丰收的追求与希望。
牛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让人们更加珍惜与牛的关系,传承与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屋顶上的中国名片:“五脊六兽”原标题:何为五脊六兽?五脊六兽是中国古代官式建筑如宫殿、衙署、庙宇等大型屋宇的外部装饰件的总称。
所谓五脊,是指屋宇的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六兽是装饰在正脊、垂脊末端的兽头形饰物,五脊六兽泛指屋脊上的一切装饰件。
安装于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件叫正吻,又叫鸱(念chi)吻,螭吻,龙头形,龙口大开,咬住正脊,系釉陶或琉璃制品。
正吻的形象也引出过不少传说趣谈,说它是龙生九子之一,平生好望,能喷浪降雨,将它镇于殿脊之上,防其逃遁,以防止火灾。
还有一说,正吻原本头朝外,有一天忽然成精,回头正欲吞脊时,一道士立即用宝剑将其插住,仅露出剑把。
正吻因之忿忿不平,复人背后钻出,故正吻背后有背兽,俗称气不忿儿。
安装于垂脊的兽头形饰物是垂兽。
排在最前面的一个叫仙人骑凤,也叫仙人骑鸡,有传为姜太公在此镇妖驱怪;有传为禹王恐屋脊聚龙过多,在此镇洪水之说。
它的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第一块瓦件,在未形成仙人骑凤这一造型之前,是用一个大长钉来固定的。
仙人之后的走兽顺序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anni)、押鱼、獬豸(xiezhi)、斗牛、行什。
每个垂脊兽都有自己独特的含义: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奇动物,有鳞有须有爪,能兴云作雨,在封建社会被看作是皇帝的象征。
凤: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凤。
是封建时代吉瑞的象征,亦是皇后的代称。
狮:古代人们认为它是兽中之王,是威武的象征。
天马:意为神马。
汉朝时,对来自西域良马的统称。
海马:亦叫落龙子,海龙科动物,可入中药。
天马和海马象征着皇家的威德可通天入海。
狻猊:古代传说中能食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
押鱼:海中异兽,亦可兴云作雨。
獬豸:传说中能辨别是非曲直的一种独角猛兽。
是皇帝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
斗牛:亦叫蚪牛,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即虬、螭之类。
虬有独角,螭无角。
行什: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人像,俗称猴,是压尾兽。
这些小兽列队整齐,昂首蹲在屋宇的最险处,威武中透出几分亲昵。
学习与生活的苦,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一个。
不管你选择了哪一个,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只有做到最好,人生才会在不留遗憾。
老一辈教育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人中苦,方为人上人;吃亏是福,在学习的年龄不要贪图享乐;认认真真听课,勤勤恳恳学习,美好的未来可以值得可期。
《京剧趣谈》教案【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教学目标】1.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2.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3.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基本常识,体会表达的条理性;4.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流程】一、激发兴趣、引入板题师:老师这里有一张图片,猜猜看,这是哪里的标志呢?和什么主题相关的标志?为什么呢?师:一谈到京剧,我们马上能想到的就是脸谱、锣鼓,关于京剧,你还了解哪些呢?师: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京剧趣谈》。
二、初读,理清脉络1.读文,找出两个部分师:迅速浏览课文,看这篇课文介绍了京剧的什么?2.理解小标题的用途师:两个小标题让读者一目了然,如果我还想再后面介绍京剧的唱腔,可以再加个小标题---唱腔。
三、品读,体会虚实相生板块一:发现马鞭之美1.理解马鞭之美师:京剧艺术里有这样一句话“小小砌末,大大学问,一鞭一马,一桨一船”,猜猜看,这里的砌末指什么?师:下面通过一个视频来看看小小砌末的运用。
(播放京剧《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片段)师:边欣赏边思考,杨子荣在林海雪原上干什么?从哪里看出骑马?师:一根马鞭加上演员传神的动作就能看出杨子荣在跃马扬鞭、驰骋原野。
人家说,京剧的马鞭特别的美,我们来看看。
美吗?什么美?师:小小的一根马鞭在舞台上可以美轮美奂。
猜猜看,《霸王别姬》里虞姬会用什么颜色的马鞭?《穆桂英挂帅》里的穆桂英着红装,会选什么颜色的马鞭?为什么?皇帝出场会用什么颜色的马鞭呢?为什么?师:我们不仅要看其形,更要看其神,形神兼具才有感染力。
我们读一读课文,看课文里是怎么介绍的。
中国储运网H t t p ://w w w .c h i n a c h u y u n .c o m31C O L U M N 专栏有一则典故———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今天,且不论典故中“风”的含义,只把它看做是大自然所为,因空气流动而成风。
我们再从物流角度上看,风、马、牛三者都是能够为物流提供动力的资源,因此又可以说与物流相及了。
首先从物流这个角度看风,风是大自然赐予的免费动力资源:微风、轻风、和风、大风、狂风甚至台风、龙卷风……远古至今,人类与风便有了扯不断的关系,对于风经常徘徊于“防”和“用”两个极端。
为什么“防”?因为它会带来破坏甚至灾难,远古之人还缺乏对于风的审美意识,但风的破坏能力及造的灾难却是痛心伤身、无师自晓之事,对付的办法只有躲避和阻防。
至于“用”,因为它会带来人所需要的动力,但风大了又难以掌控。
防止它带来的灾难,利用它的能力。
掌控风让它为人随心所用是人类美好理想之一,人类也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创造出利用风的各种方式,但有效地去用却十分不易,可以描述成:有用、可用、多用、难用,需要加以巧用。
如何做到巧用?办法是知晓并掌握其规律,这方面的故事太多了,譬如脍炙人口的《借东风》便是。
诸葛亮判断东风将至,火借风势烧战船,大败了曹操八十三万大军,保住了东吴一方。
风,可以八面来风;风,也有四季之分;这些风,或成文,或入诗,入画,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
风是这个资源几千年已经长期为人类所用,然而现代社会是否已经能达到全面掌握其规律那么高的水平,使人们能随心所欲地去用?科学家还没有能做出“是”的回答,但是做为物流动力这方面,其贡献应该己经有了肯定性的确认:风帆助航。
做为物流的动力,风对人类有巨大的贡献,那是历史悠久的事情了。
人类最先利用的是风帆来取得风的动力资源,只需是竖起一张帆便能取得物流的动力从而助航远行。
在江河、海上有了“机航”之前,以风为动力的“风帆”助航,在大江大海之上是独占鳌头、引领风骚千年,是其时最先进的航运方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牛李党争对白居易的影响白居易对牛李党争态度导语:天宝十四载(77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范阳,安史之乱爆发。
唐王朝长期隐藏的各种矛盾终于白热化,各种社会危机全面激化。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天宝十四载(77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范阳,安史之乱爆发。
唐王朝长期隐藏的各种矛盾终于白热化,各种社会危机全面激化。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的国力、民生遭受了极大的摧残。
史载:“函、陕凋残,东周尤甚。
过宜阳、熊耳,至武牢、成皋,五百里中,编户千余而已。
居无尺椽,人无烟爨,萧条凄惨,兽游鬼哭。
”(《旧唐书·刘晏传》)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成为唐朝社会的三大毒瘤,唐王朝从此风雨飘摇,盛世不再。
惨烈的社会现实,盛与衰的巨大反差使得诗人心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上古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说过:“诗言志。
”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与其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很大关系。
要真正读懂诗人的作品,必须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动机,理解诗歌所反映的诗人的“志”。
中晚唐的牛李党争是白居易所处的时代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许多文人都不由自主地卷入其中,使得他们的创作心态发生变化,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将感慨表达出来。
在当时的文人中,白居易是比较特殊的一个。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考取进士;两年以后,又应吏部试,并于贞元十九年(803)春以书判拔萃科登第,任校书郎,开始了他的仕官生涯,直到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
白居易算是个长寿者,他经历了唐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等九个皇帝的统治。
会昌六年(846)八月,白居易结束了七十五个春秋的漫长人生,与世长辞。
他留下近百万字的作品,其中诗歌约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生活常识分享。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京剧趣谈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这篇课文从道具和动作两个方面描述了我国京剧独有的几个艺术特色。
2.课文介绍了京剧的哪几个方面的特色?课文介绍了中国京剧在两个方面独有的艺术特色,一是道具:有实在道具如马鞭,还有一些虚拟道具;二是动作:亮相。
3.读马鞭这一部分,想一想主要讲了什么内容?(1)用马鞭代替真马,这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
(2)京剧中运用实在道具和虚拟道具。
舞台表演中,举出几个事例,揭示京剧中道具的独到之处。
4.读亮相部分,思考:主要讲了什么内容?(1)静态亮相,这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2)动态亮相,突显人物英雄气概。
2、二年级上册第22课狐假虎威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二年级上册第22课狐假虎威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1.为什么要假老虎的威风?因为被老虎逮住了,怕老虎吃它。
2.是怎样假老虎的威风的?让老虎跟着它到百兽面前走一趟。
3.百兽看到和老虎有什么反应?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撒腿就跑。
4.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只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里的百兽的事。
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并没有真本事。
5.我们知道了是假借老虎的威风吓走百兽的,你想对老虎说什么?老虎,你上当了,狡猾的是借着你的威风吓跑了百兽的。
3、二年级上册第18课刘胡兰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二年级上册第18课刘胡兰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1.说说敌人用了哪些手段对付刘胡兰?敌人用了收买、威胁、毒打、杀害的手段对付刘胡兰。
2.从哪几个地方看出刘胡兰在敌人面前毫不屈服?面对敌人的收买,刘胡兰大声地回答说:我不知道;面对敌人的威胁,刘胡兰愤怒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面对敌人的毒打,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
面对敌人的杀害,刘胡兰迎着呼呼的北风,踏着烈士的鲜血,走到铡刀前英勇就义了。
3.你如何理解生的伟大、死得光荣?刘胡兰为革命奋斗的一生是伟大的,为党和人民而死是光荣的。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一.填空题(共12小题)1.《伯牙鼓琴》的主要人物是和。
相传他们是时期的人。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用“”比喻。
2.(《京剧趣谈》)课文内容我知道。
本文通过介绍京剧中“”和“”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和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
3.补充四字词语。
无无不可而止不透一一4.解释词语。
志:巍巍:少选:汤汤:处士:拊掌:谬:然之:5.《书戴嵩画牛》一文的作者是代。
文中的戴嵩是代著名的。
文中的《牛》指《》。
6.指出下面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古诗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7.选出正确读音(画√)。
处(chǔchù)士少(shǎo shào)选汤汤(tāng shāng)乎若流水好(hǎo hào)书画所宝以百数(shǔshù)曝(pào pù)书画斗(dòu dǒu)牛8.按课文《伯牙绝弦》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①句子含义: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9.选词填空。
淘陶掏醉出气10.和“月光”有关的诗句:,。
11.把下列和“月光”有关的比喻句补充完整。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
12.根据课文《伯牙绝弦》填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①句子含义: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二.选择题(共4小题)13、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善哉(zāi ) 琴弦(xuán) 抽搐(chù)B.奴婢(pí) 莱茵河(lái) 波光粼粼( lín)C.恬静( tián ) 驰骋(pì) 尴尬( gān )D.绱鞋底(shàng ) 凸显(tū) 虚拟( nǐ)14、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崇山锦囊谬论B.入场卷幽静霎时间C.陶醉戛然而止制服15.下面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尤所爱(特别) B.今乃掉尾而斗(却)C.谬矣(错误) D.处士笑而然之(这样)1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A.王芳当时不在场,对这件事情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在费时间了。
趣谈中国文化中的牛趣谈中国文化中的牛戊子鼠遁春风至,己丑牛携喜气来。
如果说人们对于即将离去的生肖鼠持有“既讨厌又羡慕,既憎恶又喜欢,既想斩尽杀绝之,又想借助其威力”的矛盾心态,对于牛则几乎是一致地赞美和怜惜。
人们赞扬它勤勤恳恳,坚韧不拔,任劳任怨。
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为它写下“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濡濡。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身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
皖彼天上星,空名岂余匹”的《耕牛》诗篇;南宋宰相、民族英雄李纲更留下“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的千古名句;“牛是农家宝,耕田少不了”,一句农谚高度肯定了牛的重要性;而一首流传于中原一带的童谣唱道,“青草地,细水流,一个老头儿去放牛,他养牛,为耕地,大囤小囤满粮食,一个牛,喂得饱,一顷地,耕得好,耕地好,一家吃饭都有了,老牛他不白吃草”,字里行间也充溢着对牛的感激情谊。
运输犁田的动力人们赞美牛怜爱牛,当然不是无缘无故,实是因为牛以其气力和血肉之躯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中华文明的形成是在农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完成的。
而农业的充分发展离不开对牛耕技术的应用。
能挽犁耕地使得原来仅靠人力难以做到的深翻土地、精耕细作成为现实,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促进了手工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
难怪有人说,牛耕的发明和推广,在农业史上是划时代的大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里程碑。
直到21世纪的今天,用牛耕田的现象还偶有所见。
然而牛的用途绝不止于耕田,它拉车运输,有陆地之舟的美称,它的肉和奶是富含营养的优质食品,它的皮可以做船做衣服鞋帽,它的毛可以打绳子擀,毡毯,甚至它的粪便也是很不错的燃料。
牛就是这样满足着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需要。
祭祀祈福的祭品不仅如此,牛很早就被用于祭祀、宴请、婚丧等各种礼仪场合。
《周官》中说“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政令,祭祀供享牛求牛;宾客供膳牛;军事供犒牛;丧事供奠牛……”直到现在,在许多民间礼仪场合,我们还能看见牛的影踪。
比如成年礼是为促成一个人从少不谙事的童年到负有责任、享有社会权利的成年人的顺利转变而举行的仪式。
在云南永胜一带的普米族那里,当孩子13岁时就要为他举行成年礼了。
仪式通常在火塘边举行,由孩子的母亲或舅舅主持。
届时要向祖先祷告,祭神,为孩子换上新衣,并煮一锅牛骨头汤让孩子和参加仪式的亲朋好友共享,认为该汤“贴骨至亲”,团结兴旺。
浙江一带则流行以健牛犊为陪嫁品的婚俗。
送亲之前,先挑选一头健牛犊,并为其披红挂彩,新娘上轿后,新郎就牵着它在最前面踏路开道,认为可以驱灾避邪,平安吉祥。
在贵州大方县苗族的丧葬仪式中,牛也是不可或缺之物。
“背牛腿”是丧事程序接近尾声的一个重要环节。
黎明时分,孝家把姑妈娘舅以及亲朋好友送来的牛牵到戛场,鸣炮三响,总管给姑妈斟上酒,并请姑妈娘舅打牛,姑妈娘舅谦让后,总管便请其他人打牛。
待牛被杀死,剥开牛皮,剖开牛肚,将肚上的碎,油取下蒙在鼓上,将牛峰和牛腿砍下。
若死者是女的,牛峰由娘舅家背走,牛腿由姑妈家背走。
若死者是男的,则相反。
总管将牛峰和牛腿摆在灵堂前,对姑妈和娘舅唱述牛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唱毕,姑妈和娘舅会把所得的牛峰和牛腿割成许多小块,分给前来祭奠的亲朋好友,叫作“断情肉”,意即老人去了再也不能回来,以老人的情面所得的肉是最后一次了。
又在我国一些民族那里,还有椎牛的习俗。
据《中国风俗辞典》载,椎牛也叫吃牛,是流行于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和湘西一带的民间祭祀活动。
人们往往为了消除重灾大难或求子求福请巫师来许下“椎牛”之愿,等有效验后再还愿。
届时,主人选好水牛和黄牯牛各一头。
巫师来家把牛“交给”鬼,并祝告先将水牛交奉,秋收后再奉祭黄牛。
第二天选好场地,立一根桩,把牛拉来拴在桩上,主人以酒肉香纸向牛行三跪九叩的祭礼。
巫师念咒,主人的舅子即拿梭镖假刺牛,然后交给青年小伙子把牛刺死,分割牛肉,尔后聚餐欢庆。
虽然这样的习俗看起来有些残忍,但是在俗民的心里,只有牛能够负得起联络亲情的责任,也只有牛才能担得起消灾求福的重托。
神话传说的载体中华民族是知道感恩的民族,牛在日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礼仪中的重要作用,使得人们对它充满了感激之情。
不仅像王安石、李纲那样用美丽的语言和诗歌赞美它,而且在传说故事中将它塑造成乐于助人、有情有义的感人形象。
牛郎织女传说中的老牛早已为人知晓,是它告诉了牛郎织女下凡洗澡的消息,并帮助他娶了织女为妻。
后来又是它告诉牛郎将自己的皮剥下来穿在身上,牛郎才得以飞上天空与织女相见,其行侠仗义固不用多说。
下面这则传说里的小牛,更以其孝心孝行打动了人心,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明朝年间,有个叫赵五的屠户买了一头母牛和她的牛犊。
某天正准备将母牛杀掉时,忽听门外有人喊,便放下刀去开门,却并无人来。
他返身回来,只见牛犊跪对着母牛垂泪,屠刀却不知哪里去了。
赵五心存疑惑,打起小牛,发现刀就压在它的身下。
当赵五捡起屠刀,发现小牛泪如泉涌,对着母牛哀鸣不已。
此情此景令赵五顿生怜悯之心,他放下屠刀,牵母牛和小牛到三清阁出家修道。
到了三清阁,母牛渴了,小牛竟角抵舌舔石崖,穿石成井,泉水涌出,母牛喝上甘泉。
此泉被称为孝牛泉,就座落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公园真武殿后的罗汉岩下。
在仡佬族的一则传说里,牛又成了救命的恩人。
话说在很久以前,某山寨在一次反抗统治者的斗争中失利,眼看就要寨破人,亡,突然一头老牛衔住寨头衣服,把他引往通向山后的山洞。
寨头于是率领全寨人从洞中撤到后山,成功躲过一劫。
在一些创世神话中,牛还被塑造成宇宙万物的化生者。
比如《奥色密色》是哈尼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较完整的一部神话史诗,其中就提到牛的各个部位被拿来做成天地万物。
它的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肋骨做梯田,牙齿做星星,肉做土地,角做打雷工具,舌做闪电,毛做树木花草,血做江河,肚做龙潭,肺做雾,泪做雨水,喘息做风声。
天地万物是人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而人们让这一切都由牛化成,岂不蕴含着对它的一片深情?世人喜耕牛自古至今,人们一直对牛爱护有加。
我国传统社会,“国之大祀,惟祀与戎”,政府非常重视对天地山川等各种神灵的祭祀,但是规定只有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才能以牛为牺牲,称作“太牢”。
为了保护牛,政府还不时颁布禁屠令,要求人们不得对牛进行宰杀。
民间则创造种种仪式以表达对牛的情义,比如正月十六跑百病是颇为流行的一项习俗活动,在一些地方,跑百病时要带上牛一起跑。
又在清明节,山东一带有“饭牛”的做法,这天一定要给牛吃顿好的。
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地区和民族那里都设有专门的牛日或“牛王节”,以示礼敬。
夏历的正月初五相传是汉族的牛生日,这天,人们不仅看天气的阴晴占卜当年养牛的兴衰(天晴,主育;天阴,主灾),而且对牛十分优待,喂它好吃的,不让它干活,不鞭打它,更禁止宰杀。
壮族的牛王节也叫牛魂节、开秧节,流行于广西靖西、那坡、德保、天等、大新一带。
时间因地而异,一般在夏历的四月初八,也有在五月初七、六月初六或七月初七举行的。
届时家家把牛栏打扫干净,撒上石灰。
姑娘们会把牛牵到河边洗涮,并用艾叶水加少许米酒浇牛身,以除虱、压惊、定魂。
也有的地方,清早由小孩牵牛到山岗、牧场,让牛自在度过生日。
这天各家会杀鸡宰鸭,蒸五色糯米饭,全家围桌而坐。
由家长牵牛绕桌一周后,喂以糯米饭,配甜酒、鸡蛋汤或绿豆汤,还要喂以糍粑,以酬其耕作之劳。
节日期间,对耕牛要解缰卸轭,免除劳役。
仡佬族的牛王节,也叫牛神节、敬牛王菩萨或祭牛王,流行于贵州遵义、仁怀、镇宁一带,每年夏历十月初一举行。
这天要让牛休息,并喂以最好的饲料,还要做两个糯米粑粑分别挂在牛的两角上,并将牛牵到池塘、水田或溪边,让牛从水中照见自己的影子,后将粑粑取下喂牛,称作“给牛作寿”。
有的地方还要放鞭炮,给牛披红挂绿,以示庆贺。
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苗民那里,牛王节也在夏历的十月初一。
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鸡,打粑粑,并备好香楮、酒、鸡肉等在牛棚边祭祀牛王。
这天让牛休息,清早要用米粑或糯米饭搅拌饲料喂牛,将两块粑粑挂在牛角上面,还要用酒抹牛鼻子以示慰劳。
哈尼族的牛节在五月初五,叫作“纽南南”。
纽即水牛,南是歇气、休息的意思。
纽南南也就是牛的休息日。
有首《十二月风俗歌·纽南南》这样唱道:五月的好节是什么五月的好节是纽南南哈尼从田里牵回累瘦的水牛给它上山去闲闲地吃草忙过一年的春季大田里秧苗已经返青给大田穿上新衣的是哪个是金子银子一样的水牛这天,哈尼人要杀鸡,采来紫泽兰草做成紫色糯米饭,供过祖先后,便取一点鸡肉,用汤拌糯米饭犒劳忙了一季累瘦了的水牛。
从此,春耕生产结束,家家户户都把牛赶到远山上去放养。
牛兆祥瑞总之,由于牛的贡献以及人对牛的情感和依赖,围绕牛在礼仪场合的使用以及对牛的感恩,人们形成了种种习俗活动,这构成了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当然,从民俗文化角度谈牛,除了上面所述内容,我们不能不说一下立春节迎春、鞭春和抢春等习俗活动。
立春,时在阳历的2月4日或5日,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至少在汉代它就发展成为一个节日,直到清末仍然盛行。
在大约2000年的立春节日发展史上,春牛一直是个不可缺少的角色。
春牛多为土制,称为土牛。
后来也有以竹为骨糊纸而成的。
根据清朝礼制规定,立春日前,各府州县要预先在东郊造好芒神和土牛。
芒神和土牛的位置根据立春的时间来确定。
如果立春在腊月十五后,芒神就处于牛肩的位置;若在正月初一后,芒神就处于牛腹的位置;若在正月十五后,芒神就处于牛膝的位置,通过这种安排来告诉老百姓农事的早晚。
到了立春日,一大早,各州县的官员们就要到东郊去迎春,将芒神和土牛抬到衙门。
届时往往陈鼓吹,演杂剧,沿途观看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迎春后,官员还要象征性地鞭牛“打春”,即拿着纸鞭鞭牛几下。
打春时往往有说词,虽然各地不同,但多是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吉祥话,比如“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大人连升三级,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合属官民人等一体鞭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