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空间」经验的现象学研究
- 格式:rtf
- 大小:45.15 KB
- 文档页数:7
深度空间与纯粹的身体———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的起点张中(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摘要:梅洛-庞蒂基于知觉,发现了身体和空间的意义。
对于意识哲学来说,身体永远都是次要的和卑贱的,但梅洛-庞蒂不仅解放了“身体”,而且还将它置放在更为显著的位置上。
传统空间也在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的窠臼下,难有新的作为和新的理解、体验。
借助于身体,梅洛-庞蒂进一步发现和证明了深度空间的价值和意义。
借助于这样两个中介和迂回策略,梅洛-庞蒂将他的美学还原到一个与自我、世界、他人相互交织而广阔的境域之中。
可以说,梅洛-庞蒂的美学是以空间和身体作为起点的。
关键词:梅洛-庞蒂;空间;身体;交织;镜像;互逆性中图分类号:1383-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0)03-0084-07严格地说,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美学论著,然而,从根本上看,梅洛-庞蒂在哲学上所做的努力,很多却是极具美学意义的。
他的许多论证和解说大量征引了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的知识和素材。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梅洛-庞蒂的哲学实际上就是他的美学表现,或者相反。
事实上,梅洛-庞蒂从萨特、普鲁斯特、瓦雷里、塞尚、罗丹等人那里所获得的艺术思维和文艺思想的支持并不比他从胡塞尔、海德格尔那里所获取的哲学支持要少,甚至可以说,前者要远远多于后者。
虽然梅洛-庞蒂并无意做一个美学家,但这并没有让他的哲学真正走出美学的意味。
有论者认为梅洛-庞蒂的哲学实际可以叫做“感性的诗学”———我以为这倒是十分精当的概括。
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出,梅洛-庞蒂的美学和哲学实际就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是互相“交织”的。
梅洛-庞蒂的美学实际上就是潜藏在他的哲学里的一个梦,也是一种含混却又逼真的想象。
梅洛-庞蒂从“知觉”出发,廓清了长久以来人们对“知觉”的误解,也重新解放了“身体”。
梅洛·庞蒂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
研究综述:身体·性黄盈盈本文将从身体、性、身体与性的关系这三大领域着手对已有的研究文献、理论探讨进行回顾。
但考虑到这些文献基本上都来自欧美的相关研究,针对中国女性的相关研究非常之少,我把中外学者对于中国人的身体观,中国女性的身体、性、身体与性关系的研究文献归为一节单独介绍。
本文的文献回顾侧重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相关研究,重在梳理这些研究所体现的方法论与理论流派,以及这些研究对于我的启发意义(或赞同、或质疑);而不侧重具体细节的详细评述。
第一节“身体”研究[2]在2004年1月的《社会学研究》上有一篇关于“身体”的对话录。
冯珠娣(Judith Farquhar)在里面提到:中国是没有“身体”的。
“在中国不可以像笛卡尔那样把身体看作与精神完全分开的那种纯粹的身体。
这样的思想来源于对中医的研究与理解,身体是动态的结果,是气化的结果”,“在中国是缺少‘柏拉图’式的哲学传统背景的。
中国面临的问题是,西方哲学背景下的问题放到中国环境下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冯珠娣,2004:108-109)但比较遗憾的是,这些话并没有引起更多的讨论。
而本文在很大程度上想对这种说法进行回应与探讨。
其实,中国不是没有身体,中国也不是没有与身体有关的哲学思想。
但是正如冯所说,中国语境与西方语境是不一样的,中国语境中的身体与西方语境中的身体概念也是不一样的。
中国不但存在有关身体的哲学传统背景,也存在对于这些哲学思想中蕴含的身体观的人文研究(周与沉,2005;黄俊杰,2002),但没有像西方哲学界与社科界分析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那样,把“身体”作为一个问题摆出来,也没有形成一定的研究框架与文本供我们去探讨与批判。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身体观的社会学或人类学的探讨则更是少见。
可以说,在中国的社科界,还没有形成身体研究的学术语境。
因此,问题实际上是:散见于中国哲学史中的身体思想构成了怎样的一个理论语境?在现时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理解的身体是个什么概念?中国传统语境中的身体观以及西方语境中的身体观有没有、在多大程度上有差异?这两者又是如何介入了中国现时情境中的民间身体观的构建?本文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身体史,也不打算在西方的学术框架中讨论中国哲学中的身体观。
身体现象学及其阴影哲学如何谈论身体?就身体经验所引生的种种惑觉(sensation)和感受(affection)而言,如果不限制一般心理学的理论思维中,而强调感觉本身做为事件与不透明状态来看,身体经验经常具有不受拘束、无法综合、流动不居的特质。
诚如李欧塔(J-F. Lyotard)借用康德(I. Kant)第三批判谈论「祟高」(sublime)的问题时指出:崇高经验的特殊性之一,来自于它无法在感觉与感受上定位,它是一种感觉经验,相对于可说、可论述的日常经验来说,崇高是一种不可说、无可名状的经验状态。
李欧塔特别强调,康德在讨论崇高感受时,给予这种特殊感受状态以先天(a priori)地位,或者,我们可以称之某种域外经验。
其实,我们不难在这方面找到发人深省的阐释。
我们注意到的是布朗修(M. Blanchot)《黑暗托马》(Thomasl Obscur)的第一章。
游着泳的主角不知不觉游出了习惯的海城,游到了陌生、无规则、视线不明与巨浪升涌的海域,使得他连游泳的习惯都无法运作,接近死亡,主体隐遁,意识蒙昧,几乎完全与激烈涌动、冲击着身体的海水消泯了界限。
主角无法说明这种感觉状态,因为,所有的感觉在此时都处于不受拘东、无法综合、流变不居的碎片中。
李欧塔阅读下的康德,让这种无可名状的经验成为崇高审美判断得以发生的条件,并被主张在此无法想象、无法透过知性理解的破碎身体经验中,却仍具有一种力量、一种强度,让主体停留在一个无法形成「自我」(Soi)的判断机能里面,在这个机能的条件底部,说明康德的主体性哲学里面,仍有一个阴影式的主题状态,也可以说是感觉流变的结点。
由于这个模糊结点是崇高审美判断的核心经验,如果我们强调崇高审美判断的确存在,这种判断无法以目的性来说明,其判断对像又超越了主体的想象与知性范围,无法藉由理性来限定,那么,这种特异的流变体验便成为主体性哲学、意识哲学范围之外的一个存有状态,换句话说,这种体验连「我思考」(Ich denke)这个主体性哲学最初步的门坎都跨越不了,而处于单纯的摄受(apprehension)状态中,此摄受之中虽蕴藏有诸多经验杂多,但这些杂多却处于彼此卫突不合的非思状态,所以,它谈不上能在想象中进行任何在生、复制(reproduction),当然也就谈不上跨入一般判断力的认取、确认(recognition)阶股,也就是说,这类特异地生体经验在根本上即与知性、知识状态遥遥相对,成为无法化为知识生产对象的异样他者。
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引言艺术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表达的一种方式,但其背后也有着深刻的理论支撑。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Gilles Deleuze)是20世纪后期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艺术研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以身体、空间和时间为标志,探讨德勒兹的艺术理论。
一、身体:艺术作品的感官体验德勒兹的艺术理论中,身体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身体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感觉和感知的基础。
在艺术创作中,德勒兹认为艺术家和观众的身体都参与其中,共同构建了作品的感官体验。
德勒兹引入了"感觉-运动"概念,认为身体通过感觉来与外界接触,并通过运动来回应和反应。
艺术作品通过感官的刺激,激发观众的感觉机制,唤起他们身体的共鸣。
艺术家通过色彩、形状、声音等元素,塑造作品的感官形象,让观众能够通过身体体验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二、空间:艺术作品的创造与演绎空间在艺术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德勒兹将其视为一个具有多重维度的自由场域。
他认为,艺术家通过创造和演绎空间,可以超越现实,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德勒兹提出的"离心与剧心"理论,旨在解构传统的中心与周边的空间关系,鼓励创造一种多中心的空间形态。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可以通过组合、拼贴和重组等方式,创造出扭曲、错位的空间形态,使观众感受到时空的错乱和多层次的存在。
此外,德勒兹还提出了"机与动"的空间观念,认为空间是一种不断变化的流动状态。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可以通过线条、纹理、构图等手法,表达出空间的流动感,使观众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一种多元的空间体验。
三、时间:艺术作品的流转与感知时间是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德勒兹将其视为一种无始无终的过程。
他认为,艺术作品既存在于创作的瞬间,又延续于观众的感知之中,通过时间的流转,展现出作品的持续性和变化性。
梅洛-庞蒂对空间的现象学理解关群德摘要:空间的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哲学家们对于空间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
梅洛-庞蒂则指出,应当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考察空间的存在。
关键词:身体空间现象学Résumé: L’Espace est un problème importent dans l’histoire de la philosophie. Les philosophes avancent quelques conceptions sur l’espace, mais d’après Merleau-Ponty, le problème de l’espace ne peut s’expliquer que dans le point de vue de phénoménologie.空间是哲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哲学家们对于空间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
但在梅洛-庞蒂看来,它们都没有能充分地解释空间现象。
梅洛-庞蒂指出,总的来看,传统上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是把空间看作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比如容器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另一种看法是把空间设想为由构成能力的人使事物的位置得以成为可能的方式。
后一种看法是康德的看法,前一种是经验主义的看法。
在梅洛-庞蒂看来,这两种看法都是把空间看成是客观的存在,把空间看成是同质的连续,其结构不依赖于人的身体,和人的身体无关。
但是,梅洛-庞蒂认为这种空间不能真正地解释我们的实际空间经验。
正是基于此,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说道:“我的身体在我看来不但不是空间的一部分,而且,如果我没有身体的话,在我看来也就没有空间。
”[1]这种说法听起来当然有些费解,为什么如果我们没有身体,空间也就不存在了呢?梅洛-庞蒂通过对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的空间观念的批评,表明空间既不是经验主义所认为的是属于事物的自在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仅仅是属于人的主观的直观能力,而是人的身体和世界的一种辩证的关联,也就是说,空间的存在不能脱离身体的存在,所谓的客观空间建立在身体的空间之上,因此,可以说没有我们的身体,也就没有空间的存在。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在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旨在探讨身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主体间的互动与交流。
本文旨在探讨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思想、研究方法及其在现代哲学中的重要性。
二、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思想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认为,身体与主体是密不可分的,身体是主体存在的基石。
身体不仅是一个物理实体,还具有感知、认知和情感等多重属性。
同时,主体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他人共同存在的主体间性。
在主体间的互动中,身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身体与认知的关系梅洛·庞蒂认为,身体是认知的源泉。
我们的认知活动离不开身体的感知和运动。
身体与外界的互动为我们提供了认知的基础。
此外,身体还具有情感属性,我们的情感体验也是认知的一部分。
因此,在研究认知时,必须考虑身体的作用。
四、主体间的互动与交流梅洛·庞蒂强调了主体间的互动与交流的重要性。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的身体不仅是一个感知和运动的工具,还是一种交流的媒介。
通过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姿势等非语言方式,我们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互动和交流不仅影响了我们的认知,还塑造了我们的身份和价值观。
五、研究方法梅洛·庞蒂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
他通过观察和描述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揭示了身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主体间的互动与交流。
他的研究方法强调了从经验出发,关注人们的实际生活体验,而不是抽象的理论推理。
六、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在现代哲学中的重要性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为现代哲学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
它挑战了传统的二元论思想(即身心分离),提出了身心一体的观点。
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人类的存在和认知提供了新的视角。
空间与身体的哲学思考一、引言空间与身体是人类世界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哲学思考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空间与身体的关系及其哲学意义,从物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二、身体感知与空间人类是通过身体感知来认知世界的,身体的感官系统与空间的概念密切相关。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空间是一种无限延伸的量,可以通过地理位置、方位、距离等来描述。
而身体感知通过五官感知器官与外界进行直接接触,人们通过触摸、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来获取有关空间的信息。
三、空间感知与身体位置感人们的空间感知与身体的位置感息息相关。
身体的位置感是指人们对自身在空间中位置的感知和认知。
通过视觉上感知周围的环境、通过运动感知身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通过听觉感知声音的来源等,人们可以对自己在空间中的位置进行感知。
身体的位置感的形成与身体感知和大脑的信息处理密切相关。
四、身体与空间的互动关系身体与空间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身体的大小、形状和能力限制了人们对空间的认知和利用。
例如,身体的高度决定了能够到达的范围,身体的灵活性决定了能否通过狭窄的空间。
另一方面,个体的感知和运动与空间的结构和功能相互作用。
除了感知和运动之外,人们通过言语、手势和其他行为来表达自己与空间的关系。
在社会交互中,人们通过身体语言来反映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情感状态。
五、身体与空间的文化意义不同文化对身体和空间的理解和塑造也不同。
不同的文化对身体的形象、位置和运动有不同的标准和意义,这影响了人们对自身和空间的感知和表达。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身体的谦虚和尊重,强调对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和谐关系。
而西方文化中,对个体自由、个人空间和自我表达的重视较多。
六、身体与空间的哲学思考对于身体和空间的哲学思考,可以涉及到存在论、认识论和伦理学等领域。
空间的存在引发了对无限与有限、绝对与相对、虚无与实在等哲学话题的思考。
身体的存在引发了人类自我意识、主体性和自由意志等问题的思考。
论的身体现象学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一、概述身体现象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研究路径,致力于揭示身体经验的本质和意义。
它对于身心二元论的突破,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更深化了我们对身体和心灵的认知。
在身心二元论的传统观念中,身体被视为物质的、被动的存在,而心灵则被看作是精神的、主动的主体。
这种对立和分离导致了我们对身体经验和身体感受的忽视,使得身体在哲学思考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
身体现象学的出现,为我们打破这种二元对立提供了新的可能。
它强调身体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意义和经验的载体。
身体现象学认为,身体经验是我们与世界最直接、最原初的联系方式,是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通过对身体经验的深入研究,身体现象学揭示了身体与心灵的紧密联系,以及身体在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身体现象学的视角下,身体不再是被动的物质存在,而是主动的、有意识的、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主体。
这种转变不仅为我们重新认识身体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我们理解身心关系、探索人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从身体现象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其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及其重要意义。
1. 介绍身心二元论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观点身心二元论是一种哲学观点,它主张人的身体和心灵是两个本质不同、相互独立的实体。
这一理论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时代。
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看来,人的灵魂(心灵)是理性和不朽的,而身体则是物质的和可朽的。
他们强调灵魂对身体的支配和超越,认为身体是灵魂的囚笼,只有灵魂才能追求真理和智慧。
随着哲学的发展,身心二元论逐渐成为了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笛卡尔的哲学体系中,身心二元论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
笛卡尔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有限的物质实体,而心灵则是一个无限的非物质实体。
他通过“方法论怀疑”的方法,推导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强调了心灵的独立性和优先性。
在笛卡尔看来,心灵是第一性的,身体是第二性的,心灵可以脱离身体而存在,而身体则不能脱离心灵。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在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将身体和主体视为一个复杂交织的整体,涉及到人与外部世界、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一个在当今时代对于探讨身体认知与交往现象极有意义的哲学方向。
本文将针对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理论框架、主要观点以及应用价值。
二、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框架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认为,身体与主体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身体与主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感知、体验、互动等方式与外部环境及他人进行联系。
身体不仅是一个物理实体,更是一个感知、认知和行动的主体。
同时,主体也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与他人共同存在于一个社会关系网络中,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三、梅洛·庞蒂的主要观点1. 身体主体性的重估梅洛·庞蒂认为,传统的主体性哲学往往过于强调人的理性和思维活动,而忽略了身体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他认为身体主体性应被重新评价,因为身体是人类感知、体验和行动的基础,具有自身的结构和规律。
身体的感知、情感和直觉等因素都参与了主体的认知过程。
2. 主体间性的交往模式梅洛·庞蒂认为,在人类社会中,人们通过交往建立关系。
这些关系不仅涉及个人之间的互动,还涉及到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
在这种互动中,人们的身体和主体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主体间性的交往模式。
这种交往模式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以及在交往中形成的共同意义和共享经验。
3. 身体与他人的共在性梅洛·庞蒂认为,身体与他人是共存的。
在交往过程中,我们的身体与他人的身体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我们的身体不仅是我们的身体,也是他人的身体。
我们的感知和体验不仅是个人主观的体验,也是与他人共享的体验。
人体空间医学简介前言人体空间医学乃由郭志辰老师所始创,是发扬和升华传统中医的一门崭新医学理论体系。
在探索人体疾病过程中,郭老师发现了人体空间诸多奥秘;从人体不是一个实体中认识到人体存在大量的空间;认识到人体空间能量流通的重要性。
人体空间医学指出人为一循环体,人体空间能量流通有固定途径和方向,周而复始,能量川流不息地循环,人就健康。
若能量不能及时疏散而形成淤塞,就会影响整体能量流通,而形成疾病。
郭老师提出人体空间能量流动的“公转”,贯穿、连结了人体的四大空间,调整、净化、启动能量运动,带动人体能量的周流循环;同时以“去掉病名,寻找病因,为能量找出口”的整体观作指导。
透过观舌作诊断,配合小方、特色理疗等方法,改善人体内在空间环境,是以人为本的绿色治疗方法。
人体空间医学始创人---郭志辰医师郭志辰医师,1943年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
著名中医师,人体空间医学创始人。
现任河北省正定县康复理疗院名誉院长、医术总监、香港智能保健学会名誉会长、加拿大综合医学研究院终身名誉教授、中国医学基金会肿瘤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
郭医师自9岁起学习中医,16岁独立问诊,至今行医逾50年。
在深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的基础上,郭医师结合其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提出诸多深刻且独到的见解,并总结出一套崭新的医学体系——“人体空间医学”。
主要社会活动:1976年创办石家庄市合作路卫生院。
1984年创办石家庄市第一所气功医疗门诊﹐王葆华先生当时任石家庄市市长﹐为其亲笔题词:“医所何须大﹐术高名自扬。
”1986年创办全国第一所气功学校。
办学期间﹐郭大夫多次被评为石家庄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学校也连年被评为“社会办学先进单位”。
1993年10月创办郭志辰修养院。
1997年4月主持召开“智慧医学研讨大会”﹐与会者15000余人。
同年10月﹐其事迹被录入当代世界传统医学杰出人物一书﹐其学术观点被纳入国家“九五”重点建设项目“世界传统医学大系”。
1998年4月主持召开“大团结大团圆盛会”﹐与会者逾万人。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中的身体问题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中,“身体”是最为重要的建构基石。
列斐伏尔揭示了身体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同构关系及相互作用,空间的解放意味着感官的全面恢复和能量的充分释放。
“差异性空间”和“极乐的建筑”是列斐伏尔提出的理想化的空间想象,具有激情和自然的美学特征。
空间通过具体的感官经验、被“肉身化”而进入文学艺术作品。
由此,对文学作品的空间性批评和对理想空间的构想都要借助于对“身体”本身的深刻理解。
在网络信息时代,人机杂糅、打破性别边界的“赛博格”作为新的身体形式,将与赛博空间联合,超越原有的身体一空间理论模型,为空间视阈下的文学研究提供理论资源。
“空间”已经成为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视角,这个概念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场所、地点,它将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关系等诸要素扭结在一起,从“元理论”层面上开辟出新的理论话语场域,超越了哲学、社会学、地理学、政治经济学、文学等诸种学科边界。
法国哲学家、美学家和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1901-19ql)的空间理论尤其受到学界关注,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社会空间的建构原则及其基本结构,对列斐伏尔极为重视的“身体”问题以及身体与空间之关系的论述尚需充分展开。
本文以分析身体参与社会空间建构的方法和过程为起点,勾勒列斐伏尔对于理想化空间的艺术想象,进而指出在流动多元的网络信息时代,“身体一空间连续体”的传统理论模式可发展为“赛博格一赛博空间连续体”模式,这一转变对于空间理论在后现代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身体·能量:社会空间的起点与生成列斐伏尔整个空间研究计划的一大目的是揭示空间走向抽象化的历程。
所谓“抽象化”,就是寓于空间中的身体和物质被抽离,而空间本身越来越被作为空洞的容器、中立的科学对象来思考。
所以重新弥合空间与身体的关系并对其进行再阐释,就成为他建构空间生产理论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英国学者德里克,格里高利(Derek Gregory)在其著作《地理学想象》中将这个抽象化的过程形容为空间的“去肉身化”(decorporealiztion)。
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一、本文概述1、介绍具身性概念及其在传播研究中的重要性在探讨传播研究中的身体观念时,具身性(Embodiment)这一概念显得尤为关键。
具身性,简而言之,是指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与身体经验的紧密关联。
它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而非仅仅是大脑或心灵的容器。
从知觉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的视角来看,具身性为我们理解传播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传播研究中,具身性概念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挑战了传统传播理论中将身体视为信息传递媒介的简化观点,而是将身体视为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身体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信息的解释者和创造者。
具身性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身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
身体不仅感知外部世界,还通过动作、姿态和表情等方式表达和传播信息。
具身性还强调了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认为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基础。
因此,在传播研究中引入具身性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身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身体与环境、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相互关系。
这种视角的转换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传播现象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发展更具包容性和创新性的传播理论。
2、阐述身体观念在传播学中的传统与现状在传播学领域,身体观念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传统上,身体在传播学中被视为信息的载体和表达工具,主要关注的是身体语言、姿态、面部表情等非言语传播方式。
这一时期的身体观念较为局限,往往被视为心灵的附属品,未能充分认识到身体在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知觉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的兴起,身体观念在传播学中逐渐得到了新的认识和发展。
知觉现象学强调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认为身体是感知和经验的主体,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我们形成了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这一视角将身体从单纯的信息载体提升为认知的主体,突出了身体在感知和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
同时,认知科学也对身体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具身性与传播研究中的身体观念,从知觉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的视角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将首先概述具身性理论的核心观点,并阐述其在传播研究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探讨身体观念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解读。
通过结合知觉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框架,我们将分析身体如何与我们的感知、认知和行为相互关联,并如何塑造我们的传播实践。
本文将回顾现有文献,梳理具身性理论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脉络,并指出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和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身体观念在传播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机制。
我们还将关注新技术对身体观念的影响,以及身体在数字传播环境中的新变化。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改变身体观念来优化传播效果。
本文也将为传播学者和从业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工具,以推动传播研究和实践的创新发展。
二、具身性理论概述具身性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哲学和认知科学观点,近年来在传播研究中逐渐受到重视。
该理论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认为认知并非仅存在于大脑之中,而是深深根植于我们的身体结构和身体经验之中。
具身性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的身体不仅仅是认知的载体,更是认知的塑造者。
具身性理论主张,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与认知过程紧密相连,我们的思维、情感、记忆甚至语言都是基于身体的感知和动作。
例如,我们通过身体的感知系统来理解和解释世界,我们的情感反应和记忆都与身体的体验密切相关。
同样,我们的语言也源于身体动作,手势和面部表情在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具身性理论还强调了环境的具身性,即我们的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塑造了我们的认知。
我们的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还包括文化、社会和心理等多个层面。
这些互动不仅塑造了我们的身体感知和动作,也影响了我们的思维和情感。
从传播研究的角度来看,具身性理论为我们理解传播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法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Intersubjective Theory of the Bodily Subject)是当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
该理论主要关注人类身体与主体间的关系,强调身体在主体认知和存在中的基础性作用,并提出了身体主体间性的概念,即个体通过身体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形成主体间的关系。
本文旨在探讨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分析其理论内涵、研究方法及对现代哲学的贡献。
二、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概述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是在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他认为,身体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肉体,而是一个复杂的主观和客观的交织体。
在人类存在中,身体是感知、行动和表达的主体,同时也是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的基础。
在梅洛·庞蒂的理论中,身体主体间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他认为,个体通过身体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形成了一种主体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涉及到个体之间的物理接触和互动,还包括了情感、认知和语言等方面的交流。
身体主体间性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个体之间的相互感知、相互理解和相互影响。
三、理论内涵及研究方法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首先,他强调了身体在人类存在中的基础性作用。
身体不仅是感知和行动的主体,还是认知和情感的基础。
其次,他提出了身体与他人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过程。
这种关系不仅是物理上的接触和互动,更是情感、认知和语言上的交流。
此外,梅洛·庞蒂还关注了身体的可见性和可见者问题,即身体的表达方式和我们对身体的认知方式是相辅相成的。
为了深入探究这一理论,梅洛·庞蒂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他采用了现象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来探究身体的感知和行动方式。
身体、身体观以及人文地理学对身体的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身体、身体观以及人文地理学对身体的研究这一交叉领域。
身体作为人类存在的基石,一直以来都在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中占据重要地位。
身体观则是个体和社会对身体的认识和理解,它不仅反映了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也塑造了个体的身体经验和身体实践。
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和变化的学科,对身体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对身体和身体观进行理论阐述,包括身体的哲学意义、身体观的文化建构以及身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接着,将深入探讨人文地理学对身体的研究,包括身体在空间中的存在、身体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身体与地方文化的互动等方面。
通过综合多学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旨在揭示身体、身体观与人文地理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深化对身体的认知和理解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身体的多元维度在讨论身体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其多元性。
身体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存在,它还具有文化、社会和心理的层面。
人文地理学对身体的研究,也需要考虑到这些不同的维度。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身体是一个复杂的生物机器,有着各种各样的生理功能和机制。
身体的各个部分,如心脏、肺、肝脏等,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共同维持着生命的运转。
身体的生物学特性,如性别、种族、遗传等,也对身体产生着深远影响。
然而,身体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存在。
在社会层面,身体是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的载体。
在不同的文化中,身体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象征。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身体的大小和形状被看作是美丽和健康的象征,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更重视身体的灵活性和力量。
身体还具有心理层面。
我们的身体状态和感觉,如饥饿、疲惫、愉悦等,都会对我们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我们的身体也是我们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微笑、拥抱、握手等身体语言来传达我们的情感。
在人文地理学中,身体的研究也需要考虑到这些不同的维度。
地理环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物身体,也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身体和心理身体。
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引言:德勒兹是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初期法国哲学家、文艺理论家,被誉为当代哲学界最富有创造力、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哲学体系以多元性、变动性为核心特征,对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德勒兹对于身体、空间和时间在艺术领域中的理论提出与应用。
一、身体:感知与表达的媒介在德勒兹的艺术理论中,身体被认为是感知和表达的媒介。
他强调身体作为一种具有感知能力的存在,在艺术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德勒兹认为,身体不仅仅是个体的肉体,更是一个由感觉与知觉构成的整体。
通过感官的开放性,身体与外界进行不断的交流和感知。
艺术家通过身体的感知能力来创造、表达和传达内在的情感与思想。
在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观众的身体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观众的身体感知与作品的身体表达相互影响,与艺术作品形成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
艺术作品通过触动观众的感官,引发共鸣,进而激发出观众内心深处的感情,产生身体与心灵的共鸣。
二、空间:创造与解构艺术的场所在德勒兹的艺术理论中,空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勒兹提出了“空间的折叠”概念,意味着艺术家可以从平凡的日常空间中创造出全新的艺术空间。
艺术空间并非局限于物理的实际场所,而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精神实体。
德勒兹还提出了“非空间”概念,即抵抗和否认现有的空间秩序,揭示出空间的虚幻和多元性。
这样的非空间不依附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可以是一个情感的投射、意象的显现或观念的抽象。
艺术家通过对空间的创造与解构,拓展了观者的感知和认知,引发对空间的思考与体验。
三、时间:当代艺术的流动性与变动性德勒兹的艺术理论中,时间被视为建构和流动的过程。
他主张摆脱传统的线性时间观念,提倡对时间的开放性和多重性的探索。
德勒兹将时间看作一种非连续、非线性的存在,认为时间的流动不仅涉及到过去、现在和未来,还包括时间的剥离、时间的叠加与时间的断裂。
Vol.43No.22024年3月第43卷第2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r.2024DOI:10.19493/ki.issn1673-8004.2024.02.009虚拟偶像的社会力量建构与潜在隐患———以身体空间为视角彭书琳(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合肥230000)【摘要】为了探究虚拟偶像的社会力量建构与潜在隐患,采用身体空间为研究视角,并借助空间和身体的相关理论作为支撑,从技术、资本和粉丝三重建构力量出发展开对虚拟偶像这个流动可变空间的研究。
发现作为身体空间的虚拟偶像肉体上的缺失将导致其与真人的情感连接成迷思;沦为商品的虚拟偶像加速了资本逐利下的同质化生产;虚拟偶像与粉丝的情感连接成骗局,粉丝劳动力成为免费商品。
【关键词】虚拟偶像;身体空间;粉丝文化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24)02-0090-11虚拟偶像作为一种虚拟现实新物种,承载着人们对最新技术与赛博未来的期盼。
从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位虚拟偶像“林明美”在日本诞生,到虚拟偶像市场的火爆与成熟———初音未来的出现,以及中国国民虚拟偶像“洛天依”被国内Z 世代粉丝追捧,都体现出虚拟偶像不再只是昙花一现,而是深具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新视点。
通过了解虚拟偶像的发展,可发现技术一直承担着促进虚拟偶像进步与发展的动力作用。
如日本“动画技术”的发展之于“林多美”的出现,语音合成技术软件VOCALOID 、全息投影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动作表情捕捉技术等之于“洛天依”等新时代虚拟偶像。
媒体技术的融合与创新,造就了虚拟偶像的人格化趋势,而满足人类情感需求的首要方式便是虚拟偶像形象建构的拟人化。
一、“虚拟偶像”的研究脉络梳理技术为人的感官与身体上带来的改变引发了人与技术边界的消融,赛博空间、赛博人和虚拟人等话题逐渐成为数字传播领域的热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