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色彩学
- 格式:ppt
- 大小:483.50 KB
- 文档页数:51
印刷色彩学期末总结(概念及公式)第一章1.可见光的范围:380nm—780nm。
2.颜色感觉形成的四要素:光源、颜色物体、人眼、大脑。
3.眼睛的主要构造和作用:杆体细胞在暗处形成暗视觉;锥体细胞在明处形成明视觉。
4.视角(tana)=物体的大小/2倍的视距。
5.颜色对比及对颜色感觉的影响:相邻区域的不同颜色在视场中的相互影响,分为同时对比和连续对比。
◇同时对比对颜色感觉的影响:同一颜色的视觉感觉向另一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连续对比对颜色感觉的影响:先看到某种颜色,然后又看到第二种颜色发生在观察者眼中的色彩变化。
6.物体的呈色原理:物体本身对光谱中不同波长光的选择性吸收,因而形成的颜色。
7.光是色的源泉,色是光的表现。
色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客观事物反映出来的不同的心理感受,是一种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眼的视觉特性。
色彩学主要包括:物体的呈色原理、色度学、色彩的测量与描述、色彩视觉机制解析、色彩应用等理论。
8.色彩视觉机制分为三色学说、四色学说(对立学说)和阶段学说。
9.色觉是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眼的视觉特性,是受大脑支配的一种心理反应。
形成色觉的三要素是:光线的照射、呈现颜色的物体、功能正常的视觉器官及大脑。
第二章1.色彩按其吸收光谱的特性分为:消色和彩色。
2.间色:两种原色混合得到的颜色,颜料三原色的间色是色光三原色;复色:两种间色或两种以上的间色混合得到的颜色;补色:混合以后得到白色/黑色的两种色/颜料色,(色光三原色/色料三原色)。
3.色彩的三属性:色相H、明度V、饱和度C/S.4.色彩的定性描述:系统命名法(消色系统命名法和彩色系统命名法),习惯命名法。
色彩的定量描述:显色系统表示法(孟赛尔、奥斯瓦尔德表色系统),消色系统表示法(CIE系统)。
5.颜色匹配:把两个颜色调节到视觉上相同或相等的方法。
6.色度混合理论(格拉斯曼颜色混合定律):补色律、代替律、中间色律。
印刷色彩学三、名词解释1、底色去除:用单色黑油墨在图像暗调区域部分代替彩色油墨印刷的灰色,对应着短调的黑版。
2、混色系统:基于三原色色光(R、G、B)能够混合匹配出各种不同的色彩所归纳的系统。
3、同色异谱色:两个色样在可见光谱内的光谱分布不同,但对于特定的标准观察者和特定的照明具有相同的三刺激值。
4、颜色匹配:就是将两个颜色调节到在视觉上完全一致或相等的方法。
5、光谱光视效率:把峰值归化为1的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能量产生光感觉的效率。
7、显色性:与参照光源相比,光源显现物体颜色的特性。
8、纯度:指某颜色接近同一主波长的光谱色的程度。
9、补色:两种颜色(色光或色料)混合能形成灰色(白色或黑色),那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
10、调频网点:通过对固定大小的网点进行分布密度和分布频率的变化来呈现网目调的灰度。
11、非彩色结构:整幅印刷图象中所有的非彩色成分,都是由黑色油墨印刷形成(不是由三原色叠印产生),对于图象小的各种色相的彩色成分,仍然是靠彩色油墨来完成。
12、非选择性吸收:物体对入射光中所有波长的光都等量吸收。
13、网点面积率:单位面积内网点所占的面积百分比14、光源的显色性:指与参照光源相比较,光源显现物体颜色的特性,它是表征在光源下物体颜色对人所产生的视觉效果。
15、视力:也叫视觉敏锐度或视敏度,表示眼睛辨认物体细节和空间轮廓的能力。
16色料减色法:当白光照射到色料上时,色料从白光中吸收一种或几种单色光,从而呈现另外一种颜色的方法称为色料减色法17、网线数:指在调幅加网中,单位宽度内排列的网点数,以“线每英寸”或“线每厘米”表示。
18、颜色宽容量:人眼的分辨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把人眼分辨不出的色彩的差别量或者变化范围叫做颜色宽容量。
1、色彩三要素:即颜色的三属性:颜色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称为颜色的三属性。
2、色相:彩色彼此区分的特性,一般可用波长表示;明度:有眼对物体的明暗感觉,可用反射率或透射率表示;饱和度:彩色的纯洁性或鲜艳程度。
1.光源、物体、眼睛和大脑为颜色视觉(简称色觉)产生的四大要素。
产生颜色感觉所需要的光源、物体和视觉系统三大要素。
(3)2.光是电磁波辐射的一部分,因而光源又称作物理辐射体,即能够发出物理辐射的物体。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大为在380nm到780nm。
(4)3.刺激人眼能引起视觉明亮感觉的电磁辐射称为可见光辐射,简称可见光或光。
4.具有单一波长的或近似单一波长的光称为单色光。
5.白光色散后按波长顺序排列而成的彩色光带称为可见光谱。
(5)6.常见光源的光谱分布有以下几种形式:(1)线状光谱;(2)带状光谱;(3)连续光谱;(4)混合光谱;(5)7.从视觉功能的角度看,整个眼球主要部件可分为屈光系统、成像控制系统和感光系统三个部分。
(10)8.人眼的锥体细胞起作用,可以很好地分辨物体的颜色和细节,称为锥体细胞视觉或明视觉。
(13)9.只有明暗感觉,不能分辨颜色和细节,称为杆体细胞视觉也叫暗视觉。
10.眼睛对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敏感度是不同的,称眼睛的敏感度随波长变化的关系为光谱光视效率函数(或称视见函数)。
11.物体的大小对眼睛所形成的张角称作视角,视角大小决定了眼睛是否能看清楚该物体,对所观察物体的颜色感觉也有直接影响。
12.视力表示视觉辨认物体细节的能力,也称视锐度。
13.视角α所对应的圆面积,称为视场。
(15)14.三色学说认为在人的视网膜上存在三种锥体细胞,每一种锥体细胞包含一种色素,三种锥体细胞色素的光吸收特性不同,所以在光照射下它们吸收和反射不同的光波。
优点:说明了各种颜色混合现象;是现代色度学的基础;是现代彩色复制技术的理论基础。
缺点:它对有些颜色现象如色盲不能很好地解释;对颜色对比和颜色适应的现象也不能很好地解释。
15.了解四色学说,现代颜色视觉理论。
(看书27,28)16.按照颜色的视觉特征,可以将颜色分为彩色和非彩色两大类。
非彩色的视觉特征是没有彩色感觉的一类颜色,有时也称其为中性色,是指白色、黑色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
印刷色彩学基本知识目录一、印刷色彩学概述 (2)1. 印刷色彩学定义与重要性 (3)2. 印刷色彩学发展历史 (4)3. 印刷色彩学应用领域 (5)二、印刷色彩基本原理 (6)1. 颜色的基本原理 (7)1.1 颜色的定义 (8)1.2 颜色的属性 (9)1.3 颜色的心理效应 (10)2. 印刷色彩的成因 (11)2.1 印刷原料的颜色 (12)2.2 印刷过程中的颜色变化 (13)2.3 印刷品呈现颜色的原理 (14)三、印刷色彩管理 (15)1. 色彩管理概述 (16)2. 印刷色彩管理流程 (17)3. 色彩管理软件的运用 (18)四、印刷色彩控制与处理 (19)1. 印刷色彩控制原理 (21)2. 印刷色彩控制流程 (22)3. 颜色处理技术与方法 (23)3.1 校色技术 (24)3.2 色彩校正方法 (25)3.3 颜色空间转换技术 (27)五、印刷色彩标准化与质量保证 (28)1. 印刷色彩标准化概述 (29)2. 标准化流程及规范 (30)3. 质量保证措施与方法 (31)六、印刷工艺对色彩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32)1. 不同印刷工艺对色彩的影响分析 (33)2. 优化印刷工艺的策略与方法 (34)3. 实例分析与实践操作技巧探讨 (35)一、印刷色彩学概述印刷色彩学是研究印刷品上各种颜色的再现和表现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到印刷工艺、材料、设备以及色彩管理等多个方面,旨在为印刷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印刷生产。
色彩空间:色彩空间是用来表示颜色的一种数学模型,常见的有RGB(红绿蓝)、CMYK(青、洋红、黄、黑)等。
不同的色彩空间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局限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色彩空间。
色彩三要素:色彩三要素是指色彩中的三个基本属性,即色相、明度和饱和度。
色相是指颜色的基本类型,如红、绿、蓝等;明度是指颜色的亮度程度,分为高明度(亮色)和低明度(暗色);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度程度,分为高饱和(鲜艳)和低饱和(灰暗)。
反射色:由反射体所反射的光刺激人眼所产生的颜色。
透射色:由透射体所透射的光刺激人眼所产生的颜色。
物体色:反射色与透射色的合称。
光源色:有光源自身发光刺激人眼所产生的颜色。
颜色的形成过程是:①光源的光线照射在颜色物体上,颜色物体根据自身的化学特征对光进行选择性的吸收后,将其余的光线透射或反射出来,这部分光线最后到达人眼;②光源的光线直接到达到人眼,给人眼的感觉细胞以刺激,刺激在传输到大脑中枢,从而产生颜色感觉。
色彩的三种基本属性:⑴色相(hue),又称色别。
它是为色彩命名的基本属性,如红、绿、黄、蓝等表示并相互区别的主要特性。
色相只表示色彩在性质上的不同而没有数量的大小。
非彩色是没有色相的颜色。
⑵彩度(chroma),表示彩色相对于非彩色差别的程度。
他与饱和度都是描述色彩离开相同明度中性灰色的程度的色彩感觉属性,它们的内涵是等价的,都是主观心理量。
⑶明度(lightness),指颜色的明暗程度。
明度的基础是颜色的亮度,但明度不等同于。
亮度与光的能量大小相关,是可以用光度计测量获得的客观物理量。
而明度是指物体的亮度与白点亮度比较之后的相对亮度感觉值,属于主观心理量。
很据颜色三个基本属性可以建立一个三维坐标空间。
中间的竖轴为明度轴,最上端是白色,最下端是黑色。
圆周上是彩度最高的各种颜色,圆心处是彩度为零的中灰色,半径代表彩度的变化。
感光细胞有两种:①椎体细胞长为28~85μm,直径为2.5~7.5μm,总数大约七百万个,②杆体细胞长为40~60μm,总数约有一亿二千万个。
椎体细胞与杆体细胞的视觉功能是不同的,前者在明亮状态下感光并能分辨物体的颜色和细节,后者在黑暗状态下感光,但只能分辨光线的明暗和物体的轮廓。
锥和杆在视网膜上的分布也是不同的,前者主要分布在黄斑附近,特别是中央窝内,后者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边缘。
记忆色:实际色源所残留在人们记忆里的颜色。
(彩度比实际色高,是判断颜色再现质量的标准)三原色原理:当三种色混合时,先把其中两种混合,用它们的混合色再与第三种颜色混合,就可求得三种色混合后的代表点。
《印刷色彩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603020英语名称:Graphic Arts Chromatology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印刷技术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从事彩色出版系统、彩色原稿复制、彩色印刷技术和管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主要研究色彩的基础理论和印刷色彩原理。
从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系统地论述了色彩的基本性质、人眼的视觉特性、色彩的呈色机理和色彩的混合规律。
较全面地阐述CIE色度系统理论及其颜色的测量、颜色的标定和颜色色差的技术方法。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印刷色彩在印刷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掌握印刷色彩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全面系统地掌握色彩的基本理论和印刷色彩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提高正确使用印刷色彩知识,解决印刷彩色复制中的色彩分解、传递、组合中色彩变化的分析和控制能力,以便能够较好的适应现代印刷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的重点是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的呈色机理、色彩的表示、色彩的计算、色彩的分解、传递、合成以及色彩与印刷的关系。
教学的难点是色彩的计算和彩色印刷网点呈色机理。
四、本课程的特色本课程是印刷技术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并通过色彩实验和实例教学,使学生能全面系统的掌握色彩基本知识和印刷色彩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运用学习的色彩理论和方法能从事印刷企业的色彩复制分析研究,解决印刷企业生产中的技术与管理问题。
五、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其要求第一章光与颜色视觉教学内容:可见光、色彩三属性、眼睛与视觉、物体与颜色、颜色视觉、颜色视觉理论。
教学要求:了解光的性质和眼睛与视觉、颜色视觉,了解并掌握色彩三属性、物体与颜色。
第二章色彩视觉设计与印刷适性教学内容:色彩的心理、色彩的对比、色彩的调和、色彩设计与印刷适性。
教学要求:了解色彩的心理、联想、心理感受、情感特征和喜好,了解并掌握色彩的调和、色彩调和的基本方法,色彩设计与选择、色彩印刷适性。
第一章1.可见光的光谱范围:380-780nm之间.可见光谱颜色组成:红、橙、黄、绿、青、蓝、紫.2.颜色视觉形成的要素:光源、物体、眼睛、大脑。
颜色视觉形成的具体过程:光源发出的光照射物体表面,经过物体表面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反射或透射之后进入人眼,由人眼内的视细胞将光刺激转换为神经冲动,再由视神经传入大脑,由大脑产生该物体的颜色。
3.物体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因为物体对投射在其表面的光谱成分有选择性地透射、吸收和反射的特性.(物体的光谱特性是不同物体产生不同颜色的主要原因)颜色的本质:组成物体的分子对外界不同颜色(频率)的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反射的结果.单色光的定义:单一波长的光产生特定的颜色感觉称为单色光。
复色光的定义:含有可见光内多种不同波长的光。
太阳、氙灯、日光灯、白炽灯都是复色光。
什么是同色异谱:某两种物质在一种光源下呈现相同的颜色,但在另一种光源下,却呈现不同的颜色.4.常见光源的光谱功率分布类型:连续光谱:太阳、白炽灯、氙灯;线状光谱:激光、低压钠灯;带状光谱:碳弧灯、高压汞灯;混合光谱:荧光灯。
5.明视觉与暗视觉的特点:●明视觉:锥体细胞在光亮条件下可以很好地分辨物体的颜色和细节,称为锥体细胞视觉或明视觉。
●暗视觉:杆状细胞在暗条件下不能分辨颜色和细节,只有明暗感觉,称为杆状细胞视觉或暗视觉。
6.三种常见的颜色视觉理论及各自的内容:●三色学说:不能解释色盲现象.●四色学说:又称为颜色对立学说.能解释色盲现象,不能解释近代色度学基础即不能说明三原色能混合一切色的现象。
四种心理原色:红、绿、黄、蓝.三对独立视色素:红-绿、黄-蓝、黑-白(红和绿视色素组合只能得到灰色或白色感觉,即绿刺激抵消红刺激的作用;黄和蓝组合也是这样;有光刺激黑白视色素产生白色感觉,无光刺激产生黑色感觉)●现代阶段学说:将颜色视觉形成分为两个阶段---视网膜阶段和视觉神经阶段,统一了三色和四色学说。
视网膜阶段解释三色学说,视神经传输阶段解释四色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