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色彩学(完整版)总结共269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7.95 MB
- 文档页数:269
印刷色彩学期末总结(概念及公式)第一章1.可见光的范围:380nm—780nm。
2.颜色感觉形成的四要素:光源、颜色物体、人眼、大脑。
3.眼睛的主要构造和作用:杆体细胞在暗处形成暗视觉;锥体细胞在明处形成明视觉。
4.视角(tana)=物体的大小/2倍的视距。
5.颜色对比及对颜色感觉的影响:相邻区域的不同颜色在视场中的相互影响,分为同时对比和连续对比。
◇同时对比对颜色感觉的影响:同一颜色的视觉感觉向另一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连续对比对颜色感觉的影响:先看到某种颜色,然后又看到第二种颜色发生在观察者眼中的色彩变化。
6.物体的呈色原理:物体本身对光谱中不同波长光的选择性吸收,因而形成的颜色。
7.光是色的源泉,色是光的表现。
色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客观事物反映出来的不同的心理感受,是一种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眼的视觉特性。
色彩学主要包括:物体的呈色原理、色度学、色彩的测量与描述、色彩视觉机制解析、色彩应用等理论。
8.色彩视觉机制分为三色学说、四色学说(对立学说)和阶段学说。
9.色觉是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眼的视觉特性,是受大脑支配的一种心理反应。
形成色觉的三要素是:光线的照射、呈现颜色的物体、功能正常的视觉器官及大脑。
第二章1.色彩按其吸收光谱的特性分为:消色和彩色。
2.间色:两种原色混合得到的颜色,颜料三原色的间色是色光三原色;复色:两种间色或两种以上的间色混合得到的颜色;补色:混合以后得到白色/黑色的两种色/颜料色,(色光三原色/色料三原色)。
3.色彩的三属性:色相H、明度V、饱和度C/S.4.色彩的定性描述:系统命名法(消色系统命名法和彩色系统命名法),习惯命名法。
色彩的定量描述:显色系统表示法(孟赛尔、奥斯瓦尔德表色系统),消色系统表示法(CIE系统)。
5.颜色匹配:把两个颜色调节到视觉上相同或相等的方法。
6.色度混合理论(格拉斯曼颜色混合定律):补色律、代替律、中间色律。
印刷色彩学重点不用谢我了一章1、颜色视觉产生的大致过程:光源(包括自然光与人工光源)发出的光照在物体表面;物体对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或透射之后作用于人眼;人眼内视细胞将光刺激转换为神经冲动由视神经传入大脑,由大脑判断出该物体的颜色。
2、可见光或光(可见光辐射):能引起人眼视觉明亮感觉的电磁辐射,波长380-780 nm3、色散:通过三棱镜或光栅等色散器件,将一束白光(或某种复色光)分解成不同颜色排列而成的光谱的现象。
4、单色光:具有单一波长或近似单一波长的光, 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可以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5、可见光谱:白光色散后按波长顺序排列而成的彩色光带6、光谱色:组成光谱的各种单色光7、复色光:各种单色光混合在一起8、光谱功率分布(光谱分布):光源的辐射能量按波长分布的规律,是描述光源发光颜色特性的最基本方法。
光源的颜色感觉取决于光谱分布中各单色光的相对比例。
常见的光源的光谱分布:线状光谱、带状光谱、连续光谱、混合光谱(前三种的组合)。
9、相对光谱功率分布:令光谱分布函数中的最大值为“1”,或规定某个波长的值为“1”,将函数中其他波长的值进行归一化,经归一化后的光谱分布函数,记做S(λ)10、物体的相对光谱分布是波长λ的函数,如ρ(λ),τ(λ)。
物体产生的颜色取决于光谱分布中的主要波长。
11、为什么物体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原因就在于物体自身的光学特性,物体对落在其表面的光谱成分有选择性透射、吸收和反射的特性,物体的这种特性称为物体的光谱特性。
12、布格定律:入射光I0(λ)穿过d层厚度单位的物质,辐射通量变为Iτ(λ)物体的光谱透射率(τ(λ)), 吸收系数或吸光系数(A(λ))13、物体单位厚度消光系数α(λ)14、物体的单位厚度的(光学)密度α(λ)15、物体光谱密度D(λ)光谱密度:厚度为d的物体对各波长光的密度。
数值越大表示该物体对入射光的吸收率越高,看上去越暗。
16、反射物体的光谱反射率:反射物体的反射光通量与入射光通量之比17、光谱(反射)密度D数值越大,表示该反射物体对入射光的吸收率越高,看上去越暗18、非选择性吸收:物体表面对白光中光谱各波段的辐射能做等比吸收,则反射(或透射)光各波长的辐射能均做等量减少,而光谱组成比例不会改变。
印刷课程总结(共8篇):印刷课程印刷工程大一基础课程印刷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印刷工程适合女生吗篇一:印刷工艺课程小结印刷工艺课程小结姓名:学号:班级:结束了印刷工艺课程,看着自己一沓的成果,但最后只有一张是较满意能交作业的。
动手实验了一个星期,对于这种以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工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原来生活中许多熟悉的东西上的图案之类的大部分是运用丝网印刷技术印出来的。
丝网印刷是将丝织物、合成纤维织物或金属丝网绷在网框上,采用手工刻漆膜或光化学制版的方法制作丝网印版。
现代丝网印刷技术,则是利用感光材料通过照相制版的方法制作丝网印版。
印刷时通过刮板的挤压,使油墨通过图文部分的网孔转移到承印物上,形成与原稿一样的图文。
丝网印刷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印刷、制版简易且成本低廉,适应性强。
丝网印刷应用范围广常见的印刷品有:彩色油画、招贴画、名片、装帧封面、商品标牌以及印染纺织品等。
在进入实验室之前,赵老师要我们用以前的作业创作图像,并根据理论课的知识用PS软件对图像进行3至4色的分层。
在这阶段时赵老师一个一个地为我们看作业,找出我们作业的不足之处,亲自用PS为我们示范修改建议,最后让我们自己再进行修改。
在这期间赵老师也为我们补充了印刷工艺知识之外的关于视觉传达的知识,他随和的性格及扎实的专业水平让我们都非常喜欢及尊重他,同学们有什么问题都会大胆地向老师提出来,老师也大方的告诉我们。
在打印好了分层图之后我们来到了印刷教室,首先进行的是晒版。
看着这台大型的机器运转着,心里突然想到自古以来、从印刷术发明之前到之后人类对于知识的追求,印刷术果然是个非常伟大的发明。
之后我们拿着晒好了的版用水进行冲洗,晾干。
第二天赵老师为我们做了师范:待丝网版干了后固定在印刷机上,将承载纸张置于丝网版下,在刮刀上涂上饱满的颜料,在该颜色的分层图区域稍施加力量进行刮图,于是在承载纸张上就能看到被丝网过滤下来的颜色。
老师师范过后就轮到我们自己动手。
印刷色彩学三、名词解释1、底色去除:用单色黑油墨在图像暗调区域部分代替彩色油墨印刷的灰色,对应着短调的黑版。
2、混色系统:基于三原色色光(R、G、B)能够混合匹配出各种不同的色彩所归纳的系统。
3、同色异谱色:两个色样在可见光谱内的光谱分布不同,但对于特定的标准观察者和特定的照明具有相同的三刺激值。
4、颜色匹配:就是将两个颜色调节到在视觉上完全一致或相等的方法。
5、光谱光视效率:把峰值归化为1的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能量产生光感觉的效率。
7、显色性:与参照光源相比,光源显现物体颜色的特性。
8、纯度:指某颜色接近同一主波长的光谱色的程度。
9、补色:两种颜色(色光或色料)混合能形成灰色(白色或黑色),那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
10、调频网点:通过对固定大小的网点进行分布密度和分布频率的变化来呈现网目调的灰度。
11、非彩色结构:整幅印刷图象中所有的非彩色成分,都是由黑色油墨印刷形成(不是由三原色叠印产生),对于图象小的各种色相的彩色成分,仍然是靠彩色油墨来完成。
12、非选择性吸收:物体对入射光中所有波长的光都等量吸收。
13、网点面积率:单位面积内网点所占的面积百分比14、光源的显色性:指与参照光源相比较,光源显现物体颜色的特性,它是表征在光源下物体颜色对人所产生的视觉效果。
15、视力:也叫视觉敏锐度或视敏度,表示眼睛辨认物体细节和空间轮廓的能力。
16色料减色法:当白光照射到色料上时,色料从白光中吸收一种或几种单色光,从而呈现另外一种颜色的方法称为色料减色法17、网线数:指在调幅加网中,单位宽度内排列的网点数,以“线每英寸”或“线每厘米”表示。
18、颜色宽容量:人眼的分辨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把人眼分辨不出的色彩的差别量或者变化范围叫做颜色宽容量。
1、色彩三要素:即颜色的三属性:颜色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称为颜色的三属性。
2、色相:彩色彼此区分的特性,一般可用波长表示;明度:有眼对物体的明暗感觉,可用反射率或透射率表示;饱和度:彩色的纯洁性或鲜艳程度。
1.光源、物体、眼睛和大脑为颜色视觉(简称色觉)产生的四大要素。
产生颜色感觉所需要的光源、物体和视觉系统三大要素。
(3)2.光是电磁波辐射的一部分,因而光源又称作物理辐射体,即能够发出物理辐射的物体。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大为在380nm到780nm。
(4)3.刺激人眼能引起视觉明亮感觉的电磁辐射称为可见光辐射,简称可见光或光。
4.具有单一波长的或近似单一波长的光称为单色光。
5.白光色散后按波长顺序排列而成的彩色光带称为可见光谱。
(5)6.常见光源的光谱分布有以下几种形式:(1)线状光谱;(2)带状光谱;(3)连续光谱;(4)混合光谱;(5)7.从视觉功能的角度看,整个眼球主要部件可分为屈光系统、成像控制系统和感光系统三个部分。
(10)8.人眼的锥体细胞起作用,可以很好地分辨物体的颜色和细节,称为锥体细胞视觉或明视觉。
(13)9.只有明暗感觉,不能分辨颜色和细节,称为杆体细胞视觉也叫暗视觉。
10.眼睛对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敏感度是不同的,称眼睛的敏感度随波长变化的关系为光谱光视效率函数(或称视见函数)。
11.物体的大小对眼睛所形成的张角称作视角,视角大小决定了眼睛是否能看清楚该物体,对所观察物体的颜色感觉也有直接影响。
12.视力表示视觉辨认物体细节的能力,也称视锐度。
13.视角α所对应的圆面积,称为视场。
(15)14.三色学说认为在人的视网膜上存在三种锥体细胞,每一种锥体细胞包含一种色素,三种锥体细胞色素的光吸收特性不同,所以在光照射下它们吸收和反射不同的光波。
优点:说明了各种颜色混合现象;是现代色度学的基础;是现代彩色复制技术的理论基础。
缺点:它对有些颜色现象如色盲不能很好地解释;对颜色对比和颜色适应的现象也不能很好地解释。
15.了解四色学说,现代颜色视觉理论。
(看书27,28)16.按照颜色的视觉特征,可以将颜色分为彩色和非彩色两大类。
非彩色的视觉特征是没有彩色感觉的一类颜色,有时也称其为中性色,是指白色、黑色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
印刷色彩学基本知识目录一、印刷色彩学概述 (2)1. 印刷色彩学定义与重要性 (3)2. 印刷色彩学发展历史 (4)3. 印刷色彩学应用领域 (5)二、印刷色彩基本原理 (6)1. 颜色的基本原理 (7)1.1 颜色的定义 (8)1.2 颜色的属性 (9)1.3 颜色的心理效应 (10)2. 印刷色彩的成因 (11)2.1 印刷原料的颜色 (12)2.2 印刷过程中的颜色变化 (13)2.3 印刷品呈现颜色的原理 (14)三、印刷色彩管理 (15)1. 色彩管理概述 (16)2. 印刷色彩管理流程 (17)3. 色彩管理软件的运用 (18)四、印刷色彩控制与处理 (19)1. 印刷色彩控制原理 (21)2. 印刷色彩控制流程 (22)3. 颜色处理技术与方法 (23)3.1 校色技术 (24)3.2 色彩校正方法 (25)3.3 颜色空间转换技术 (27)五、印刷色彩标准化与质量保证 (28)1. 印刷色彩标准化概述 (29)2. 标准化流程及规范 (30)3. 质量保证措施与方法 (31)六、印刷工艺对色彩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32)1. 不同印刷工艺对色彩的影响分析 (33)2. 优化印刷工艺的策略与方法 (34)3. 实例分析与实践操作技巧探讨 (35)一、印刷色彩学概述印刷色彩学是研究印刷品上各种颜色的再现和表现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到印刷工艺、材料、设备以及色彩管理等多个方面,旨在为印刷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印刷生产。
色彩空间:色彩空间是用来表示颜色的一种数学模型,常见的有RGB(红绿蓝)、CMYK(青、洋红、黄、黑)等。
不同的色彩空间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局限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色彩空间。
色彩三要素:色彩三要素是指色彩中的三个基本属性,即色相、明度和饱和度。
色相是指颜色的基本类型,如红、绿、蓝等;明度是指颜色的亮度程度,分为高明度(亮色)和低明度(暗色);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度程度,分为高饱和(鲜艳)和低饱和(灰暗)。
反射色:由反射体所反射的光刺激人眼所产生的颜色。
透射色:由透射体所透射的光刺激人眼所产生的颜色。
物体色:反射色与透射色的合称。
光源色:有光源自身发光刺激人眼所产生的颜色。
颜色的形成过程是:①光源的光线照射在颜色物体上,颜色物体根据自身的化学特征对光进行选择性的吸收后,将其余的光线透射或反射出来,这部分光线最后到达人眼;②光源的光线直接到达到人眼,给人眼的感觉细胞以刺激,刺激在传输到大脑中枢,从而产生颜色感觉。
色彩的三种基本属性:⑴色相(hue),又称色别。
它是为色彩命名的基本属性,如红、绿、黄、蓝等表示并相互区别的主要特性。
色相只表示色彩在性质上的不同而没有数量的大小。
非彩色是没有色相的颜色。
⑵彩度(chroma),表示彩色相对于非彩色差别的程度。
他与饱和度都是描述色彩离开相同明度中性灰色的程度的色彩感觉属性,它们的内涵是等价的,都是主观心理量。
⑶明度(lightness),指颜色的明暗程度。
明度的基础是颜色的亮度,但明度不等同于。
亮度与光的能量大小相关,是可以用光度计测量获得的客观物理量。
而明度是指物体的亮度与白点亮度比较之后的相对亮度感觉值,属于主观心理量。
很据颜色三个基本属性可以建立一个三维坐标空间。
中间的竖轴为明度轴,最上端是白色,最下端是黑色。
圆周上是彩度最高的各种颜色,圆心处是彩度为零的中灰色,半径代表彩度的变化。
感光细胞有两种:①椎体细胞长为28~85μm,直径为2.5~7.5μm,总数大约七百万个,②杆体细胞长为40~60μm,总数约有一亿二千万个。
椎体细胞与杆体细胞的视觉功能是不同的,前者在明亮状态下感光并能分辨物体的颜色和细节,后者在黑暗状态下感光,但只能分辨光线的明暗和物体的轮廓。
锥和杆在视网膜上的分布也是不同的,前者主要分布在黄斑附近,特别是中央窝内,后者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边缘。
记忆色:实际色源所残留在人们记忆里的颜色。
(彩度比实际色高,是判断颜色再现质量的标准)三原色原理:当三种色混合时,先把其中两种混合,用它们的混合色再与第三种颜色混合,就可求得三种色混合后的代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