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辩证法核心考点
- 格式:docx
- 大小:35.66 KB
- 文档页数:12
考研政治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形式。
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2. 唯物论的本质观点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它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世界的根本,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反对唯心主义。
3. 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区别唯心论和唯物论是两种对立的哲学观点。
唯心论认为意识是世界的基础,意识能够影响物质,主张主观意识的独立性。
而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主张客观事物的决定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 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改革开放、依法治国、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制度。
它的本质特征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消除剥削,共同富裕。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的基本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既不能急于实现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又不能停留在一个低级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 民族资本主义道路民族资本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发展道路。
它强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党允许一部分人民在经济活动中以非社会主义的方式经营,但要有限制和规范。
这是为了满足一些民族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的需要,同时保证国家基本经济的稳定。
三、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1. 党的根本原则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原则。
党员必须坚持党的根本原则,增强党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 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本纲领。
这个报告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1.两大特征:联系与发展题型:这个考点在2010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单选题型,在2012年、2014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多选题型。
2013年、2015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了材料分析题型。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联系的特征: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
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多样性。
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
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条件性。
条件这一范畴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世界上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
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都无法理解。
▶发展发展是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物质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着的。
否定发展,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考研政治必背辩证法知识点考研政治必背辩证法知识点我们在准备考研政治凡人时候,有很多必背的辩证法知识点,需要我们去了解清楚。
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考研政治必背辩证法知识点,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辩证法的五大基本范畴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包含有五大基本范畴,分别是:①现象与本质;②内容与形式;③原因与结果;④必然与偶然;⑤可能性与现实性。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辩证法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一把钥匙,回答的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规律。
矛盾对立面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
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一切事物变化都从量变开始;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发展就是沿着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量变与质变的相互交替中实现。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发展的观点: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方式。
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
一分为二的观点: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马原辩证法复习口诀马原部分理论性偏重,但是我们仍可以找到逻辑性帮助我们记忆。
唯物辩证法可以用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五个五来进行记忆。
一个一是一个核心:矛盾;两个二是基本观点和总特征:联系和发展;三个三是三个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四个四是四大方法:逻辑与历史,演绎与推理,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五个五是五大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
一个核心:矛盾(一级重点),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及其关系。
矛盾要掌握的内容有:1.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2.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和相互关系3.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4.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意义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7.矛盾分析法两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要掌握的内容有: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2.事物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3.发展的实质和过程4.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联系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掌握矛盾规律相关内容2.把握事物存在的质、量、度3.事物发展的质变和量变及其辩证关系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四大方法:逻辑与历史,演绎与推理,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
多出单选与多选,在看考研政治大纲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内容。
五个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一级重点,多出单选、多选、分析,2015命题概率大)分别把握每对范畴的含义、辩证关系和意义考生们还可以把重点总结成逻辑图的方式,方便找准复习方法,了解命题特点及重点,在考研政治考试中获得高分。
考研政治的重要考点之辩证法政治的辩证法是考研的必考内容,这个重要考点大家都掌握了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考研政治的重要考点之辩证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考研政治的辩证法考点一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一)普遍联系1.含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
2.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①事物内部各要素和不同部分之间相互联系;②事物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
其一,条件对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的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
3.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永恒发展1.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3.发展与过程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唯物辩证法重点:否定之否定规律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辩证否定观的三大规律之一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复习的难点,本文,作者就专门给大家解析一下否定之否定规律,各位考生一定要认真理解。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框架:第一,事物要发展必须要对自己进行否定,但是这种否定不是完全抛弃过去,而是对过去既有克服,又有保留,既有肯定,又有否定。
这种包含着肯定的否定就是辩证的否定观。
这是我们要掌握的第一个原理。
第二,否定引起事物发展的过程,一定要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因而形成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这是我们要掌握的第二个原理。
第三,要掌握辩证否定观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对我们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也就是方法论。
辩证的否定观的内容我们在之前已经给大家详细解析了,下面重点来解析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1.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一定要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从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完成一个周期,实现事物的发展。
之后还会继续不断的自我否定。
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过程。
举例:麦粒-----麦株----麦粒。
从第一代麦粒到第二代麦粒,完成麦粒的升级换代并不是直线上升的,并不是麦粒直接变成麦粒,而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麦粒的发展起初处于肯定阶段。
但是随着事物内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相互作用和斗争,也就是遗传和变异力量的此消彼长,否定因素慢慢发展壮大,变成主导力量,使事物发生变化,麦粒就发展到否定阶段,变异成麦苗。
处于否定阶段的麦苗内部依然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矛盾,那就是麦苗的遗传和变异,所以还要继续被否定,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
第二代麦粒遗传了第一代麦粒的基因,但不是向最初的肯定的阶段的简单回复,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的发展,第二代麦粒比第一代麦粒更抗病虫害,更抗旱,更高产。
内容上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不断的否定,"扬弃",在形式上,总方向是前进的,具体的道路是曲折的。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唯物辩证法重要知识点之适度原则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是考试频繁的考点,但是要理解好这个规律,必须先把握一个考点即适度原则。
今天就给大家分析一下这个适度原则如何理解,如何备考。
要理解适度原则,需要先理解什么叫质、量、度。
1.质事物的质是通过它的内在属性表现出来的。
既然质是决定事物的东西,那么就决定了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统一的。
有质,就有这个事物。
没有这个质,这个事物就不存在了。
人活着的时候,具备人的质,能直立行走,会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人死了以后没了生命,就只是没有生命的物质而已,不再是人了。
认识质的意义:认识任何事物,首先要认识事物的质。
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和前提。
2.量光认识质还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
还必须认识事物的量,不区分不同的身高,怎么量体裁衣。
量是事物质的外在表现的东西。
同样一种东西为什么不同,它们的外在表现不同。
作为外在表现的东西,量和事物是不直接同一的。
事物的量总是在不断变化的。
光认识质不足以准确地把握事物,还要具体到量,只有达到质和量的统一,才能准确地界定这个事物。
认识量的意义:一认识量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深入和精确化;二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同质的事物因为数量不同,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不同。
做任何事情,既要有质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3.度理解质和量都是为了理解我们考试中的一个重要考点--度。
内在的质和外在的量是相统一的。
质和量是怎么统一的呢?要维持一个事物质的存在,是不是要有一个量的范围呀。
度就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度不是一个点,是个范围。
这个范围的极限,也就是这个范围的两极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成为了他事物,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这就要求我们做事情,必须在度的范围内活动,才能保证我们做的事情不变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法知识点解析(2大核心,3大规律)一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2个核心:物质,意识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意识(反映性)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PS: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
引申概念:系统(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b、(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
发展(永恒性、普遍性)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
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5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规律质变量变律(区别与联系、转化与渗透)1、质、量、度a、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b、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a、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太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中断(非连续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考生们常常混淆这几个概念。
概念的辨别分析有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对政治的复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是对世界本原的一种回答,也就是回答世界是物质还是意识的,属于世界观范畴。
辩证唯物主义和以往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一样,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不同之处,一方面就在于对于物质的理解不同;另一方面,它强调"辩证"。
辩证,即全面地、发展地、联系地、矛盾地看问题。
与"辩证"相对立的概念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即片面地、静止地、孤立地看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不但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且还认为意识对物质就有反作用。
而以往的旧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忽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辩证唯物论包括五大观,即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总之,唯物论或唯物主义并不是马克思的发明,他的独到之处就是在唯物论前加了"辩证"两个字。
▶二、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在唯物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世界存在的状态问题,也就是回答世界是联系发展的、还静止孤立的。
前者就是辩证的观点,后者则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这样就形成了两种对立的方法论。
显然,马克思坚持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个联系、发展的世界。
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辩证法并不是马克思的发明,只不过在马克思之前的辩证法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只承认意识形态上的辩证关系。
而马克思的辩证法走的是唯物主义的道路。
唯物辩证法包括两大总特征、三大规律以及五大范畴这三大部分内容。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中西哲学史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认识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人天生所具有的,从而否定了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如孔子的"生而知之"等。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考研政治方面的建议,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
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对立统一规律”是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内核和线索,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扬弃”(aufheben)思想并加以唯物主义的改造,形成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质之一。
恩格斯在其著作《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将“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起作为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三大规律”,初步形成了“矛盾”理论的原生形态。
毛泽东在其哲学著作《矛盾论》中将“对立统一规律”明确阐述为“矛盾”,并给出了矛盾的定义,比较准确地探讨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矛盾分析法,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学说的重要基础,也决定了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教科书体系中对矛盾阐释的方式和呈现的面貌。
提醒同学们在学习“矛盾”规律时一定要首先紧扣概念,准确把握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本真内涵;其次要注意前后联系,尤其是与前面的“联系”和“发展”的联系,以及与后面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联系;再次是注重联系实际,提高辨识材料关键词的能力,灵活运用矛盾规律解答分析题。
学习“矛盾”规律,必须要把握的重要考点有:1.矛盾的定义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要注意,矛盾是一种关系,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是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即事物究竟是如何相互联系的(既对立又统一),也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促使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因此,矛盾作为一种关系而不是一个实物,总是成对出现的,即一对对矛盾。
2017考研政治马原主观题中的常用原理之唯物辩证法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技巧掌握得再娴熟,没有实实在在的知识打底,想得高分也只是痴人说梦,所以,再大概地讲解了马原主观题的评分点和答题攻略以后,我们再把其中的常用原理做以概括性表述。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马哲唯物辩证法记忆⼝诀:⼀个⼀,两个⼆,三个三,五个五 具体分解: ⼀、“⼀个⼀”是指⼀个核⼼——⽭盾 ①⽭盾的同⼀性和⽃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②⽭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③⽭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④主要⽭盾和次要⽭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⑤⽭盾的主要⽅⾯和次要⽅⾯的辩证关系原理 ⑥⽭盾是事物发展动⼒的原理: 第⼀,⽭盾双⽅相互依存,使每⼀⽅在相互统⼀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盾双⽅相互包含,使任何⼀⽅都从对⽅那⾥吸收到了有利于⾃⾝的因素,从⽽在相互利⽤、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盾双⽅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盾双⽅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盾的⽃争性⾸先引起事物的量变,⼀旦⽭盾双⽅的⽃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⑦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两个⼆”是指两⼤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 ②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具有强⼤的⽣命⼒;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民利益,得到⼈民的拥护、⽀持。
③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④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世界的发展是⽆限的,⽽每⼀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限发展是由⽆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成的。
三、“三个三”是指三⼤规律:对⽴统⼀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①度的原理:度是质和量的统⼀。
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
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作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
②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2)否定之否定规律: ④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 ⑤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 第⼀,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否定的根源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否定是事物的⾃我否定。
政治要点归纳-马哲2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和总特征:联系与发展(关键基本环节为辩证法基本范畴)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对基本范畴进行研究)认识方法与工作方法: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一、联系与发展:(发展的源泉与动力:矛盾对立统一,形式与状态:质变量变,方向与道路:辩证否定)1、联系:事物之间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区别为前提,相互区别的事物通过联系相互过渡辩证法要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特点:客观性: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唯心主义),唯物论要求。
普遍性:事物内部(内在结构性),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中),整个世界(联系通过中介实现)实践:人的生命活动与社会存在形式,人类特有的联系方式,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一切联系实现的基本方式和形式。
多样性:联系与系统: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方法论意义:确立整体性开放性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观察事物要系统不能零散,普遍联系不能孤立。
2、发展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就是发展发展的含义:在运动变化基础上进一步解释整体趋势与方向性的范畴。
螺旋前进上升。
发展及其实质: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新事物(区别于新出现的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不可战胜。
合乎历史发展方向,有前途。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
必然趋势:(新事物与环境)新事物在新环境中产生,有新的结构功能,对新环境有更强适应性。
(新旧关系)在旧事物“母体”中孕育成熟,“扬弃”,有本质优越性,强大生命力原因所在。
(社会历史领域)符合人民群众利益要求,得到人民群众拥护。
事物发展是一个过程(过程论):(与形而上学的本质区别)每个事物存在本身都是一个特定的运动形式或过程。
每个事物都有出现与灭亡。
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切现象都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政治辩证法的知识点总结政治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政治实践规律和运动发展的基本方法论。
政治辩证法以辩证法为指导,研究政治实践中的各种矛盾和发展规律,探索政治问题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趋势,为正确认识和解决政治问题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工具。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政治辩证法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分别是政治辩证法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内容以及应用实践和相关案例。
一、政治辩证法的基本概念政治辩证法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研究政治实践中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的方法论。
其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统一性、斗争性和发展性。
统一性指的是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普遍规律;斗争性指的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发展性指的是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 物质世界的辩证法物质世界的辩证法是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是对自然规律的辩证认识和处理的方法。
物质世界的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包括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则。
3. 社会历史的辩证法社会历史的辩证法是辩证法的重要内容,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认识和处理的方法。
社会历史的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和社会矛盾的辩证运动规律。
4. 政治辩证法的内涵和特点政治辩证法是辩证法中的一个特殊领域,是对政治实践中的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辩证认识和处理方法。
政治辩证法具有辩证性、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等特点。
二、政治辩证法的主要理论内容政治辩证法的主要理论内容是指在对政治实践中的矛盾和运动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概念、原理和方法。
其主要理论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实践的辩证思维政治实践的辩证思维是政治辩证法的核心内容,是指在对政治问题进行认识和处理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事物的矛盾双方、矛盾的斗争和矛盾的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善于在相互联系的矛盾中运用批判性和综合性的思维方法。
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知识点总结辩证法是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是一种研究事物发展和变化的理论和方法。
辩证法的实质是揭示事物内在的矛盾和对立,以及通过矛盾冲突的解决推动事物发展的过程。
辩证法的核心知识点主要有矛盾、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和辩证唯物主义等。
辩证法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内在的矛盾和对立。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两个侧面或方面构成的,这种对立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例如,自然界中的物质与运动、事物的生产和消费、社会的阶级斗争等都是矛盾和对立的体现。
辩证法通过揭示矛盾和对立,深入分析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辩证法的核心知识点之一是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在矛盾的对立面中实现的,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通过斗争和统一的过程推动事物的发展。
例如,物质和意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也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第三,辩证法的核心知识点还包括量变与质变。
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形式。
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或程度上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在性质上的根本变化。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既有量变的连续性,也有质变的突变性。
量变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点。
例如,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是量变,当温度达到100摄氏度时,水开始沸腾,发生质变。
量变和质变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辩证法的核心知识点还包括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是指事物发展的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着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经历肯定阶段,即事物由初级阶段向发展阶段转化;然后经历否定阶段,即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出现矛盾和问题;最后经历否定之否定阶段,即通过解决矛盾和问题,事物再次向更高阶段发展。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也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马原核心考点: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考研政治马原部分的重要原理和考察要点,大家要辩证的区分和认识这一知识点,下面新东方网考研频道详细为大家分析讲解这一原理详细内容及考察要点。
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否可靠,能否转化为现实,理性认识本身无法回答。
这是认识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般性的东西,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个别的、具体的事情。
一般与个别、理论与实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从实际出发,把一般的理论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从理论原则出发,不顾实际情况地生搬硬套。
成语中的“量体裁衣”和“按图索骥”,就是两种正反的典型事例。
第二,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理论向实践转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以满足人的需要。
为此就必须以对客观事物的事实性认识为基础,对客体的价值即它对人的有用性做出科学的评价,按照客观事物的尺度(外在尺度)和人自身尺度(内在尺度),在观念中建构起实践改造所应达到的理想客体,即形成实践观念。
这是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变理论为现实的中介环节,也是决定性的环节。
辩证法的知识点辩证法是古老而又深刻的哲学体系,旨在探讨宇宙间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发展和变化,并通过矛盾和对立推动事物的发展。
虽然辩证法常常与马克思主义联系在一起,但它并不局限于政治思想。
本文将着重介绍辩证法的几个重要概念,从中探索其在我们日常生活和思考中的应用。
1. 矛盾和对立:辩证法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矛盾和对立。
矛盾是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制约和矛盾的关系,而对立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冲突和对抗。
矛盾和对立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它们驱使事物不断发展、超越自身的局限。
2. 统一和斗争:辩证法认为,矛盾和对立并非永远维持不变,而是通过统一和斗争的过程不断发展。
统一指的是将矛盾和对立相互融合,形成新的事物。
斗争则是指矛盾和对立双方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不断较量。
统一和斗争是矛盾和对立演化的两个核心方面。
3. 质量和量变:辩证法强调事物发展过程中质量和量变的关系。
质量变化指的是事物本质上的变化,即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
量变则指的是事物数量的变化,即事物在数量上的增长或减少。
量变可以推动质量变化,而质量变化又会引发量变的新阶段,并形成一个不断发展的循环过程。
4. 否定之否定:辩证法中著名的概念是“否定之否定”,也称为否定的否定。
它描述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即经历一次否定(第一否定)后,事物得到新的发展,并最终经历第二次否定,形成更高级的形态。
否定之否定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螺旋上升特征,也体现了不断超越和进步的本质。
以上几个概念只是辩证法中的一部分,但它们却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矛盾和对立。
争论、冲突、挑战都是矛盾和对立所带来的结果。
然而,正是通过这些对抗性的过程,我们才能够不断发展和成长。
一个人因为与自己的矛盾而进行反思,可能会获得新的认知和改变。
两个人因为对立而进行的辩论,可能会促成双方更加客观地分析问题,并取得更好的解决方法。
同时,辩证法还有助于我们理解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而这些变化往往是以矛盾和对立为基础的。
第三节辩证法
【真题示例】
(20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2015)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母质是土壤形成物质基础的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
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成。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
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工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
土壤的生产过程说明
A.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B.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线性上升的态势
D.事物的产生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真题示例】
(2014)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
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四、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
二)矛盾的内涵
3.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五)矛盾分析法(新增考点)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本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1.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面
2.“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3.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
4.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
5.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
五、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真题示例】
(2011)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
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
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
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A.注重量的积累
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
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2015)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小到体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杂技中的骑车走钢丝、独轮车表演,直升机在空中的悬停等,大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的运转、天体的运行等等,都是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
世间的万事万物,之所以能不停地运动、发展、前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保持了平衡。
要使“平衡”成为人们的“大智慧”,就要
A.准确掌握辩证否定的方式和方向
B.精确把握事物的度
C.全面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D.善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2016)《百喻经》众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之后,味道好极了。
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加好吃?”回家之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D.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真题示例】
(2010)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2012)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
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
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量变引起事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七、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原因和结果
【真题示例】
(2013)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他把羊都赶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
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
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
A.主观联系
B.必然联系
C.因果联系
D.本质联系
2.必然性和偶然性
3.可能性和现实性
3.现象和本质
4.内容和形式
3.可能性和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