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学活动操作案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窦娥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窦娥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窦娥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
2. 理解“冤狱”的概念,认识“冤狱”对司法制度的危害。
3. 掌握文章的组织结构和阅读策略,分析篇章脉络和表达手法。
4. 学会从细节、文化背景、字里行间等角度分析文本,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窦娥冤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
2. 表达手法。
三、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窦娥冤》,主要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介绍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
主要内容为介绍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包括官员、审判、律法和奖罚等。
可以运用多媒体工具,配上古代制度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解说让学生了解古代司法制度的重要构成和管理。
第二个板块:讲解“冤狱”的概念和对司法制度的危害。
主要内容为对“冤狱”的定义和由“冤狱”对司法制度中普遍存在的误解的产生而带来的危害进行阐述。
可配合各种案例进行讲解。
第三个板块:分析《窦娥冤》的篇章结构和表达手法。
主要内容为通过分析《窦娥冤》的篇章结构、文学表达手法、文化背景等方面,进一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并且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先人的遭遇和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和图片等形式辅助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2. 问答法——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自由思考,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视频法——通过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冤案的情景,以便学生在感性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建立深层次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标准1. 能够全面、准确地学习了解古代司法制度与法律制度。
2. 能够正确理解并定义“冤狱”的概念和危害。
3. 能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和分析,谈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能够能够结合细节、文化背景、字里行间等角度分析文本的方法,分析篇章脉络和表达手法的特点。
六、教学建议1. 教师可以在学生过往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有趣、富含挑战的情境,在约束中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创造力。
《窦娥冤》教案教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窦娥冤》的背景和历史;(2)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运用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3)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窦娥冤的悲惨命运,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2)认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和压迫,激发学生的改革意识;(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的代表作,讲述了窦娥被冤枉而死,其孝子为她昭雪的故事。
作品揭示了社会黑暗,歌颂了忠孝仁义,体现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
2.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手法等,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价值取向。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联系现实,从中汲取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窦娥冤》的背景和作者关汉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启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践环节表现: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作品价值观念的应用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窦娥冤》原文及相关评论文章;2. 课件:课文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3. 视频资料:关于《窦娥冤》的戏剧表演、电影改编等;4. 网络资源:相关论文、报道、评论等。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窦娥冤》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窦娥冤教案3篇窦娥冤教案篇1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通过分析唱白理解人物形象。
2、揭示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主题。
3、戏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欣赏,引入学习本剧第二个场景。
教师:窦娥的冤屈,真能感天地,泣鬼神,如果说第一个场景刻画了一个满含悲愤之情,有着强烈反抗意识的窦娥,那么,第二个场景又跟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窦娥呢?二、赏析第二个场景:1、学生角色朗读《倘秀才》《叨叨令》和窦娥与刽子手的对白,(男:刽子手,女:窦娥)思考:讲了什么内容?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特征?学生明确:主要写了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
主要表现了窦娥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
2、教师:窦娥来到了法场,她婆婆也来到了法场,接下来,让我们来朗读一下窦娥和婆婆的对白,思考:这段对白,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学生们明确:这些话通俗明白,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贴切,没有丝毫加工的痕迹,而且与窦娥的身份、处境相吻合,刻画了她善良的心地。
3、这段对白,除了刻画窦娥善良的心地,还叙说了窦娥的冤屈,这在情节上起了什么作用?学生明确:这段对白,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的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誓愿作了铺垫。
4、女生齐读《鲍老儿》曲子的后面唱段,思考: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这样理解?学生明确: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
5、思考:作者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性格,在表达主题上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学生明确: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
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一章:课题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及其背景。
2. 了解《窦娥冤》的剧情梗概。
【教学内容】1. 介绍关汉卿及其在元曲领域的地位。
2. 简述《窦娥冤》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阅读《窦娥冤》剧情梗概,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评价】1. 学生能说出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及地位。
2. 学生能简要描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第二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窦娥冤》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了解人物形象在剧情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分析窦娥、张驴儿、蔡婆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探讨人物形象在剧情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描述窦娥、张驴儿、蔡婆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学生能分析人物形象在剧情中的作用。
第三章:剧情解析【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窦娥冤》的剧情内容。
2. 分析剧情中的矛盾冲突和解决方式。
【教学内容】1. 详细解读《窦娥冤》的剧情,分析矛盾冲突。
2. 探讨剧情中的正义与邪恶、善与恶的斗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剧情内容,引导学生分析矛盾冲突。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剧情中正义与邪恶斗争的认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详细描述《窦娥冤》的剧情内容。
2. 学生能分析剧情中的矛盾冲突和解决方式。
第四章:艺术特色分析【教学目标】1. 了解《窦娥冤》的艺术特色。
2. 分析剧本中的语言、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内容】1. 分析《窦娥冤》的语言特色,如押韵、对仗等。
2. 探讨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艺术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剧本的语言特色。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认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说出《窦娥冤》的语言特色。
2. 学生能分析剧本中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艺术手法。
《窦娥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现实意义。
(3)掌握元杂剧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窦娥冤》。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的热爱。
(2)树立正义感,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
(3)提高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现实意义。
(3)感受元杂剧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中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对人性的压迫。
(2)深入剖析作品中的冤屈现象,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元杂剧的背景和特点。
(2)概述《窦娥冤》的故事梗概,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冤屈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冤屈现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剖析作品中的封建社会黑暗和对人性的压迫。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氛围。
(2)讨论作品中的正义与邪恶,树立正义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现实意义。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选择一部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窦娥冤》进行比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思考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3. 心得体会:评估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自我反思能力。
《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精选7篇)《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
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
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1.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2.疏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
第19课《窦娥冤》教案【优秀3篇】《窦娥冤》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及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情节结构,把握杂剧内容。
3、赏析窦娥人物形象,概括杂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鉴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把握杂剧内容,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戏剧冲突,归纳概括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探究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窦娥冤》戏剧视频片断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部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展示当时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
二、简介戏剧与作者: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中有文文中有戏识文者看文不识文者看戏音里藏调调里藏音懂调者听调不懂调者听音戏剧本属虚,虚内寻实,实非为实,虚非为虚,虚虚实实,方寸地生杀予夺,荣辱贵贱,做来千秋事业,莫道当局是假弹唱原为乐,乐中藏忧,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乐忧忧,顷刻间悲观离合,喜怒哀乐,现出万代人情,须从戏里传真(多媒体投影)哪位同学结合戏剧知识谈谈其含义?先请同学自己介绍,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对联明确地告诉我们:戏剧虽说是一门表演艺术,但它却来源于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展示生活,它在使我们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戏剧的概念: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其中元代杂剧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杂剧创作十分繁荣,创作体制亦较严格。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演一完整的故事,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质。
窦娥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把握窦娥的人物形象。
3、品味戏曲语言,赏析悲剧艺术,理解作品的主题及社会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其反抗精神。
(2)赏析戏曲语言,体会其抒情性和个性化。
2、难点(1)理解窦娥冤屈产生的社会根源。
(2)探究作品的悲剧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窦娥冤》的戏曲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部作品中的情节吗?”从而引出课题《窦娥冤》。
(二)知识介绍1、介绍元杂剧的相关知识,包括结构、角色、音乐等方面。
2、了解作者关汉卿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情节,明确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四)人物分析1、窦娥形象(1)让学生找出描写窦娥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2)通过窦娥的言行,探讨她的善良、刚强和反抗精神。
2、其他人物形象分析蔡婆婆、张驴儿父子等人物形象,理解他们在剧中的作用。
(五)语言赏析1、选取剧中的精彩唱词,让学生诵读品味。
2、引导学生体会戏曲语言的抒情性、个性化和动作性。
(六)主题探究1、小组讨论:窦娥的冤屈是如何造成的?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教师总结,点明作品的主题,即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七)悲剧艺术1、分析作品的悲剧冲突,如窦娥与黑暗社会的冲突。
2、探讨作品的悲剧结局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八)课堂拓展1、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窦娥冤屈的看法。
2、推荐学生阅读关汉卿的其他作品,如《救风尘》《单刀会》等。
(九)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窦娥的形象和作品的意义。
(十)布置作业1、写一篇关于窦娥冤的读后感。
2、排演一段《窦娥冤》的小短剧。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元杂剧和《窦娥冤》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分析窦娥的形象和作品的主题。
窦娥冤教案(精选7篇)《窦娥冤》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巩固学生元杂剧知识及对古白话的理解。
2、培养并提高学生古典戏曲的鉴赏能力。
3、赏析、理解《窦娥冤》主题,人物形象及意义,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
4、赏析,把握《窦娥冤》戏曲语言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把握窦娥人物形象及意义。
2、品味关汉卿本色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导析法[重难点突破]1、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分析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2、通过诵读、对比,把握语言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回顾导入1、导语设计:上一节,我们已经讲解了元曲特别是元杂剧的有关知识,并且让大家预习《窦娥冤》,下边检查一下上节知识掌握及预习情况。
2、习题①元杂剧知识②典故掌握③古白话理解三、讲解新课㈠作者与背景㈡《窦娥冤》剧情梗概(指导学生看课下注释①)㈢欣赏精彩剧照,认识作品影响㈣解题、导读提示,了解学习要点㈤鉴赏分析1、整体把握①三个场面(找学生概括内容)②本折线索(冤)及感情变化(怨→悲→恨)③矛盾冲突(基本主题)把握2、具体赏析⑴戏曲语言,人物形象赏析(问):窦娥身上最光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体现在哪些场面,哪些唱词中?(生答):略①分析第一场面,范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语言所体现出窦娥的感情及反抗精神)②分角色朗读第三场面,继续赏析语言,人物形象③点拔第二场面,把握窦娥善良美好心灵(问):为什么要突出窦娥冤善良美好的一面?(答):略④整体把握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继续探讨作品主题。
⑴通过课堂练习,继续把握语言特点①对比阅读《窦娥冤》与《西厢记》唱词。
②总结本剧(关汉卿)语言特点⑴赏析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继续探讨作品主题。
㈥思考讨论明传奇《金锁记》由《窦娥冤》改编而成,剧中窦娥的丈夫蔡昌宗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赶考途中不幸落水,被龙王招为驸马。
三年后又入京考试,举夺魁。
•••••••••••••••••《窦娥冤》教案《窦娥冤》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窦娥冤》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窦娥冤》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的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渗透点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二、学法引导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
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
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
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
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窦娥冤教案导入优秀》一、教学目标1.了解《窦娥冤》的背景和作者关汉卿。
2.理解《窦娥冤》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关汉卿的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1.窦娥被冤枉而死,昭雪的过程及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悲剧美。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窦娥冤》的背景和作者关汉卿,引导学生关注这部作品。
3.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窦娥冤吗?它讲述了怎样的故事?”让学生自由发言,为导入新课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窦娥冤》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窦娥被冤枉而死,昭雪的过程,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教师巡回指导。
三、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重点分析窦娥被冤枉而死,昭雪的过程。
2.教师通过PPT展示《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
3.教师讲解关汉卿的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如对比、夸张、象征等。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窦娥冤》中的悲剧美体现在哪里?”2.学生分组讨论,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深入阅读《窦娥冤》,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窦娥冤》。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窦娥冤试讲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窦娥冤试讲教案《窦娥冤》一、导入俗话说“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哪一位同学能谈一谈其中蕴含的道理?明确:这幅对联明确的告诉我们,戏剧虽然说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但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来源于生活,尽情地展现生活,使我们感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生活的真谛,今天,让我们打开课本,学习一部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真实展现当时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元代戏剧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
二、知识积累 1.元杂剧元杂剧是由北曲演唱的一种戏剧形式。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一楔子(xie)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场或一幕,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段落,四折一般相当于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在角色上分为旦末净丑组成,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科白三部分组成。
2.作家作品关汉卿,号已(yǐ)斋叟(sǒu),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pǔ(《墙头马上》)、马致远(《汉宫秋》)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三、信息筛选 1.剧情简介《窦娥冤》是作家晚年的作品,它述说了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窦娥因其父窦天章无力偿还高利贷而被典押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幸成婚后不久,又做了寡妇。
流氓恶棍张驴儿父子俩强行闯入窦娥家中,想要分别霸占蔡婆婆和窦娥,窦娥进行了坚决的反抗。
张驴儿企图毒死蔡婆婆以达到霸占窦娥的企图,不料却误毒死了自己的父亲。
《窦娥冤》教案设计《窦娥冤》教案设计篇1【目的要求】1.初步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锋利。
3.认识窦娥开场对天地神鬼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课文释义】(1)亲眷〔眷,juàn〕亲属。
(2)负屈衔冤:背负委屈,心中怀着怨恨或冤枉。
(3)杳无音信:〔杳,yǎo〕〈书〉远得不见踪影,也没有音信。
(4)古陌荒阡:〔陌,mò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
阡,qiān田间南北方向的路〕古远而荒凉的田间的路。
(5)昏聩:〔聩,kuì,耳聋〕眼花耳聋。
比喻头脑糊涂,不明是非。
(6)嫁祸:把祸害转移给别人。
【内容主旨】《窦娥冤》是我国十大悲剧之一。
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妙心灵和对抗精神。
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化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窦娥》提醒的是元代社会的重重矛盾。
吏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百姓无告的黑暗现实,正是通过窦娥含冤受刑的故事集中表达的。
窦娥的曲词,道白,尤其是刑前三桩誓愿是戏剧冲突的集中表达,是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
【写作手法】课文节选的第三折,是全剧高潮。
这一折描绘的是窦娥被绑赴刑场问斩冤死的经过。
它由三局部组成。
第一局部写窦娥被绑赴刑场,以“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词为核心,痛陈了窦娥心中的怨愤之气。
第二局部写婆媳诀别,窦娥诉冤,通过窦娥对婆婆的牵记表现了主人公心地仁慈的品德,通过窦娥的长篇独白,陈述了主人公的满腹委屈。
善而蒙冤,悲剧愈悲。
第三局部写窦娥三桩誓愿,三桩誓愿一桩桩将窦娥怨而生悲,悲而生恨的情感变化推向顶峰。
就这点看,又展现作品积极浪漫的一面。
【重点语段研读】课文: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抱怨。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高中必修四《窦娥冤》教案优秀6篇窦娥冤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通过课文教学,深刻认识元代社会的恶人横行、官吏贪暴、法制黑暗理解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使学生领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二、教学重点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三、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唱词、科白四、教学方法诵读、解析、鉴赏五、教学过程[一]讲析第三部分;作文指导。
这一部分写血浅白练、三年亢旱,这些情节怎样理解?是否是迷信?讨论,明确:这些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
这是一种体现作家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从实质上来说,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由于受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些怪异现象,如山崩地裂,彗星出现,长期干旱等等,还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
如果这些怪异现象出现在阶级压迫极其严重的年代,苦痛不堪的人民群众便常常把这种自然现象与反动统治者的罪恶联系起来,或者以为这是上天对当道者不仁的惩罚,或者以为是王朝末日的征兆,因而借机举事,等等。
所以,《窦娥冤》这一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一方面非常有力地显示了窦娥的反抗性格,同时也鲜明地反映出人民群众仇恨黑暗的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感情和愿望。
【小结】这一部分写窦娥的三桩誓愿,是完成窦娥反抗性格的最精彩的笔墨。
〖总结课文〗[二]、主题:见提示。
[三]、写作特色1、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2、以唱词展开人物内心的冲突(怨愤)以科白为辅助手段表现人物心情。
3、矛盾冲突波澜起伏感情:怨天地,激越奔放——诀别,哀婉缠绵——誓愿,激越奔放。
[四]〖作文练习〗高中第四册戏剧单元作文题1、戏曲。
小品。
戏曲小品之比较2、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读《林冲开店》3、浅谈继承与创新——读《林冲开店》(任选一题)参考资料:1、戏剧知识;2、《窦娥冤》;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4、《水浒传》有关情节。
窦娥冤教案4篇窦娥冤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二、重点难点1.品味戏曲的语言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三、预习点拨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第一课时写作背景: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
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
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
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1.关汉卿,号,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代表作品有、、、等。
《窦娥冤》全名,共,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关汉卿的和王实甫的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
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马致远的,白朴的,郑光祖的。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
剧本结构一般分为,有的还加一个,剧本由、、三部分组成。
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或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刽子手()、亲眷()、嗟怨()、杳无音信()、前合后偃()、尸骸()、冤枉()、荒阡()、亢旱()、鲍老儿()、瀽()、5.课文出现个曲牌,都属于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三、问题探究研读第一层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读第二层1.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2024年《窦娥冤》教案三篇《窦娥冤》教案篇1教材分析: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
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通过描写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划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教学目的: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简介常识、通读全文具体步骤:一、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1、元曲的分类:散曲元曲小令剧曲(杂剧)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
“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宾白:即说白。
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旦:女角色。
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
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
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
《窦娥冤》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及其创作背景。
2.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掌握作品的故事情节和艺术特色。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作品的结构安排和人物心理刻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简要介绍关汉卿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作品梗概(1)讲述《窦娥冤》的故事梗概。
(2)引导学生关注窦娥被冤枉而死、昭雪的过程。
3.人物形象分析(1)分析窦娥、张驴儿、王生等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4.主题思想探讨(1)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思想。
(2)分析作品如何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
5.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作品的结构安排。
(2)探讨作品的人物心理刻画。
(3)欣赏作品的语言艺术。
6.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某个情节或人物。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7.课后作业(1)熟读《窦娥冤》,分析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
(2)写一篇关于《窦娥冤》的读后感。
四、教学辅段1.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作品中的人物情感。
五、教学反思1.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拓展教学内容。
1.导入(1)关汉卿简介:关汉卿,元代著名杂剧家,被誉为“曲圣”。
他的作品以揭示社会现实和批判封建制度为特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创作背景:《窦娥冤》创作于元代,讲述了窦娥被冤枉而死,昭雪的故事。
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2.作品梗概《窦娥冤》讲述了窦娥被冤枉而死,昭雪的过程。
故事发生在元代,窦娥被冤枉而死,昭雪后昭告天下。
作品通过窦娥、张驴儿、王生等人物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3.人物形象分析(1)窦娥:窦娥是作品的主人公,她被冤枉而死,最终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