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学第二章 社会及其运行
- 格式:ppt
- 大小:211.50 KB
- 文档页数:30
现代社会学理论《现代社会学理论》一、结构,见书P7——P15页,,第二章,行动:社会安排中的意义和动机(构建理论),韦伯和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人类意图的产物。
,1、韦伯:德国社会学家。
是社会学的一位奠基性的人物,也是构建理论的奠基人。
认为人总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社会现实的行动者,其行动方式要看他们是以怎样的方式理解其行为的,以怎样的方式赋予行为以意义的。
将社会行动体系分为四类:工具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
对于非理性行为我们可以用直接性观察理解其行为的意义,而对于理性行为,我们以说明性理解其行为意义。
对说明性理解要求在因果和意义两方面都必须是充分的。
,2、齐美尔:德国社会学家,与韦伯同为建构主义经典理论的奠基人。
认为社会的缘起在于其成员的心智中,考察的对象是个体的人及其境遇、行动。
,3、符号互动理论:齐美尔影响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社会学思想,最突出的是由芝加哥大学米德发展起来的符号互动论。
符认为:社会是由代表心理过程的姿态和语言(符号)的交换构成的。
,4、米德: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分支——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
其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是自我,人类在描述自我时,既用主我“I”也使用宾我“me”。
主我是思考着行动着的主体,宾我me是主我I所思考的那个客体的自我,是自我的一个面相,是他人对自我凝视的一种表达,社会经由宾我me进入个体,并且同时被主我I所建构和重构。
符号互动论者讨论的互动是主我与宾我之间的内在对话,社会期待与个体的要求和表达在其中进行协调。
一个发达完整的自我意味着,人们能够比较确信,自己赋予一个符号的意义与他人所赋予的意义大体一致。
,5、戈夫曼:符号互动论者,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主张一种拟剧视角,印象管理是其核心主张。
其核心理论概念仍是自我。
一是正式自我,它定位于社会情境中。
正式自我是外在于人的,并寓于社会控制模型中,又是在与个人的关联中发挥作用的。
第二是进行表演或印象管理的自我,这种自我是冲动的,情绪的和变动不居的。
第一章社会学概论1、“社会学”一词为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首创。
(填空题)2、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创始人(填空题)3、西方社会学一般把迪尔凯姆、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并称为现代社会学奠基者。
(填空题或选择题)4、严复被誉为社会学引入第一人,谭嗣同最早使用“社会学”的概念。
(填空题或选择题)5、社会学的含义: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条件和机制的的具体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6、社会学的学科特点——重点(填空题或选择题)(1)、整体性(2)、综合性(3)、科学性(4)、应用性(5)、批判性和建设性(6)、动态性第二章社会与社会运行7、社会的含义(名词解释):指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其本质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在一定地域进行的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8、构成社会的基本条件(简答题)(1)、人口条件(2)生态环境条件(3)经济条件(4)政治条件(5)文化及心理条件(6)强大的军事力量(7)转型加速期与转型效应(8)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应9、社会运行机制(名词解释):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要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作用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单的说也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第三章文化与社会运行10、人类学中的文化概念(1)、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即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
(2)、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11、文化的特点(填空题或选择题)(1)、文化的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2)、文化的传递性与共享性(3)、文化的整体性(复合性)(4)、文化的差异性和共同性(5)、文化的象征性(6)、文化变迁性与文化堕距文化堕距是威廉•奥格本提出来的。
12、文化的功能结构(填空题或选择题)(1)文化特质(2)文化丛(3)文化模式13、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名词解释)文化中心主义也称名族中心主义,它是指各国家,各名族都常有一种倾向,易于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观念以及行为规范看做是最好的,优于他人的,将本名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作为中心和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主要是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要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具体学科’表明社会学不是哲学科学,而是对社会系统进行有社会学理论视野的、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的具体科学。
‘综合性’表明社会学是以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对象。
‘条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要的主要的内外部条件。
”机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严复1903《群学肆言》把社会学看作一门研究社会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达到治的方法或规律的学问。
表现在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与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社会学的最早提出:1838.10出版《实证哲学教程》,法国,孔德。
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的实践的要求。
西欧资本主义出现,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政治大革命所带来的后果。
社会学思想来源:第一,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第二,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圣西门)三大思想来源。
第三,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第四,17-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涂尔干《自杀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社会学的功能: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别的具体社会学科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
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
研究三大发展类型的主要途径: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社会指标及其体系。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它主要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社会学会使人们更清楚的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之中更为人们所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因此社会学可以说是研究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为己任,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
由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互相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性,(例如,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心里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多学科)因此,通过对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泛的视野以及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以及社会问题,能够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完善自我。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有,社会学导论、社会学简史、个体的社会化、文化与社会运行、社会角色、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互动、社区、婚姻与家庭、社会变迁等。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是书熟练地掌握有关社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用于改造社会更加的完善自我。
三、教材使用郑杭生/北京/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四、考核,评分标准采用平时4次作业占20%,期末考试占80%的成绩综合评定的办法。
五、课时分配根据教学计划68学时,每周4学时。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言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经典研究或论著作有概括的理解,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以使学生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
重点和难点:1.熟练掌握:社会学的定义,特点,研究领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社会学的实践作用。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社会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以及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掌握文化的含义及其结构与功能。
【重点难点】了解什么是社会,并掌握社会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
【学时分配】4学时【教学方式】讲授为主【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概念“社会”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古籍中。
《旧唐书·玄宗本记》有“村闾社会”的说法,意为村民集会。
1、“社”指用来祭祀神灵的一块地方,“会”指集会。
2、指志趣相同者结成的团体。
3、古代社区单位。
二、对社会的理论解释:1、唯名论。
对社会本质的看法之一是把社会看成为仅仅是一个由真实的个人形成的空洞的概念,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才是最终的实体”。
故社会就是人的集合体(共同体),仅仅是代表了许多人的总和。
韦伯(德)、吉丁斯(美)、塔尔德(法)等。
2、唯实论。
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它塑造了个人的思想和行动,即规定了个别人的存在”。
齐美尔(德)、迪尔凯姆(法)等。
3、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社会是人们的有机结合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
三、社会的要素、两要素:人、自然界:物质的或无机的环境、生物的或有机的环境三要素:人口、自然环境、文化五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四、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大群体。
2、社会是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
五、社会的类型马克思主义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依据,把社会基本形态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按生存方式分:狩猎和采集社会、游牧社会、园艺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第 2 章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第二节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类型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一、社会及其特征我国,“社会”最早出现在于唐代的古籍中。
《旧唐书玄宗上》(本纪第八)中就有记载:“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意指村民集会。
由“社”和“会”演进而来。
“社”,指祭神的地方,“会”,为聚集之意。
西方,英语“Society”源于拉丁语“Socius”一词,意为伙伴。
日本学者在明治年间最早将英语“Society”译为“社会”。
近代中国学者在翻译日本社会学者著作时,袭用此词。
●如何理解社会?●西方学者的两大派别:社会唯实派;社会唯名派●社会唯实派(实体派)●代表人物:乔治.齐美尔,(Simmel Georg ,1858~1918)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
齐美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反对社会是脱离个体心灵的精神产物的看法,认为社会不是个人的总和,而是由互动结合在一起的若干个人的总称。
●法国涂尔干,全名埃米尔·杜尔克姆(Emile Durkheim,代表作:《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他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和方法,即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特征和特殊的决定因素。
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
社会唯名派代表人物:F.H.吉丁斯,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派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张用归纳法研究社会现象,认为每个个体会因共同的刺激、联想、暗示、模仿等发生相同的情感,即“同类意识”。
同类意识产生于个体之间的互动,社会是由同类意识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人群。
同类意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它使一切社会组织、社会团结和合作、社会适应和进步成为可能。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个人,通过个人来透视社会,通过同类意识来透视“社会心”和社会协调的行动。
目 录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第四章 社会互动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第六章 社会组织第七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第八章 社 区第九章 社会制度第十章 社会问题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第十四章 社会的现代化第十五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一、名词解释社会学答: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的视角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关于这一界定有如下说明:第一,社会学将各种类型的社会都看作整体。
第二,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入手点。
第三,社会学要探索的是部分对于整体的意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性。
第四,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对社会现象的具体研究。
其目的是增强对社会的理论性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去改造社会,这是社会学的应用性特征。
二、简答题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答: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1)两大革命是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时代根据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上述变化突出表现在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些变化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
这些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的。
第一章社会的构成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一、社会的本质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二、社会的特征第一,社会是由人群组织的。
第二,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第三,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第四,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第五,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第六,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三、社会的要素人口资源环境文化四、社会的功能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和发展功能整合功能: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全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问题:一个社会要达到整合的目的,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一个社会要达到整合的目的,必须具备这样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①有足够的社会成员作为社会行动者受到适当的鼓励并按其角色体系而行动;②使社会行动控制在基本秩序的维持之内,避免对社会成员作过分的要求,以免形成离异或冲突的文化模式。
⏹——帕森斯《社会体系和行动理论的演进》⏹交往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使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
⏹导向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着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众的思想、行为的方向。
⏹继承和发展功能: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积累和发展。
第二节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一、宏观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即整个社会关系的构成善,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教育结构。
具体来说,社会制度以及世界体系就代表社会的宏观结构。
⏹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规范行为⏹确定关系:个人关系、群体关系以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第二章文化第一节文化及其特征一.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任、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