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黄连温胆汤治疗室性早搏室性早搏属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为内科常见病,在中医“心悸”、“虚劳”、“昏厥”等病中可见类似的描述三年来,笔者运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宁室性早搏58例,疗效稳,不易复发,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58例中,男37例,如1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5岁:病程短于1年者26例,1-5年者20例列,5年以上者12例:属功能性室性早搏21例,器质性心脏病所致的室性早搏37例。
2治疗方法黄连温胆汤方药组成:半夏、获苓各15g,胆南星6g,枳实12g,陈皮15g,黄连12g, 甘草6g。
失眠多梦者加炒酸枣仁20g:气虚者加黄芪15g,党参l5g:瘀血者加丹参15g,赤芍I2g:气滞者加柴胡12g,佛手15g;下肢浮肿加泽泻l5g,冬瓜皮20g。
3疗效标准与结果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正常或大致正常。
好转:症状大多消失,心电图提示偶发室性早搏。
无效:症状与心电图均无改变。
结果: 58例患者中,治愈47例,占81%,好转6例,占10%,无效5例,占8%,总效率91%。
4病案举例李X,女,37岁,1998年元月2日初诊。
主诉心慌闷气,头晕3年,加重10天。
患者3年前因患感冒后感到心慌、胸闷,心电图检查示:频发室性早搏。
经治疗后好转,长期服用心得安,乙胺碘夫酮等药。
10天前因劳累后引起早搏频繁,伴胸闷,气短,时有心前区疼痛,失眠多梦,纳差。
心率70次/分,心律不规整,可闻及早搏,每分钟15次,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偶呈二联律)。
中医诊为心悸:治宜清热化痰,降火,养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味,党参I5g,半夏12g,陈皮15g,茯苓I5g, 胆南星6g,枳实12g,黄连10g,炒枣仁2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服6剂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早搏碱少,仅在夜间偶发,心电图提示,偶发室性早搏: 继服10剂后早搏完全消失,心电图.正常,心率76次/分,心律规整。
一年后追访,未再复发。
室性早搏发作时,多伴有心悸,胸闷烦燥,无力,头晕,似与中医之痰火扰心相类似,痰火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乃是气滞、痰凝、火炽,“气有余便是火”,“火有余便是痰”,“痰随火升,火引痰行,上干心神,变生诸症”。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的有效性探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的功效。
冠心病室性早搏是指心脏室壁产生异常兴奋,导致心脏早搏的一种心律失常,临床上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
传统中医认为,冠心病室性早搏多因肝火上扰,心火炽盛,心脾失养等因素引起。
而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能够清热解毒、安神止搏,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的药理作用、临床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其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的药理作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是根据《伤寒论》中的“桂枝汤”加减而成,主要由桂枝、甘草、龙骨、牡蛎等中药组成。
桂枝具有温经散寒、解表发散的作用;甘草具有和中止痛、解毒清热的作用;龙骨、牡蛎则具有镇静安神、止血散瘀的作用。
综合起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能够清热解毒、安神镇静,对心脏的过度兴奋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有临床研究表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对冠心病室性早搏具有显著的疗效。
一项对50例冠心病室性早搏患者的治疗观察结果显示,经过连续2周的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治疗后,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室性早搏发作次数减少,心率稳定。
另外一项对比研究也表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疗效持久。
这些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可以有效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除了临床观察外,一些实验研究也揭示了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对心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
研究发现,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能够显著降低心脏的兴奋性,缓解心脏的过度兴奋状态。
该药物还能够调节心脏的传导系统,提高心脏的稳定性和抗振战能力。
这些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对冠心病室性早搏的治疗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
临床医生通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合理调配药方,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案,有效控制了病情的发展,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频发室性早搏以及分级有什么?室性早搏其实用来评定心律是否正常的一个指标,现在的人的心脏或者其他的一些部位都很容易生病,通过一些指标的显现就可以判断出这个器官是正常的还是有病的,如果指标偏高,代表是有症状的时候,可以及时的进行医治,这样也不会耽误到自己的病情,接下来就给大家讲讲室性早搏中医治疗都有哪些以及室性早搏分级。
中医治疗频发室性早搏可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良好的情绪。
在窦房结冲动尚未抵达心室之前,由心室中的任何一个部位或室间隔的异位节律点提前发出电冲动引起心室的除极,称为室性期前收缩,简称室早。
临床症状有很大的变异性,从无症状,轻微心悸不适,到早搏触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致晕厥或黑蒙,且其临床症状与预后并无平行关系。
过早搏动简称早搏。
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可发生在窦性或异位性(如心房颤动)心律的基础上。
可偶发或频发,可以不规则或规则地在每一个或每数个正常搏动后发生,形成二联律或联律性过早搏动。
把室性早搏分成3类:①简单型室性早搏(<Lown3级);②复杂型室性早搏(>Lown3级);③短阵室速。
按起源部位可分为窦性、房性、房室交接处性和室性四种。
其中以室性早搏最常见,其次是房性,结性较少见。
窦性过早搏动罕见。
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速或心室颤动,其治疗目的一直是减轻症状和改善生存。
但室早的治疗目的却不十分明确。
部分医生认为只要有室早就应该治疗,认为控制了室早就可以预防严重心律失常。
当患者的室性早搏不正常的时候,患者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的服用,如果严重的话,有必要采取手术治疗的还是要接受手术。
此病在老年人的身上发病的机率会更加的高一些,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这个病,平时一定要关注自己属于室性早搏的哪一个分级。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临床观察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室性早搏是冠心病的常见病症之一。
这些患者的治疗通常需要综合治疗的方法。
传统中医药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文化,对冠心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汤剂,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旨在探究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
一、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概述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是由桂枝、甘草、龙骨和牡蛎组成的中药配方。
该配方有理气、益血、安神、定惊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胸部胀满、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
该配方在临床应用中广泛用于治疗心悸、心绞痛和心律失常等病症,其中最常见的是心律失常。
冠心病室性早搏是冠心病的常见病症之一,通常认为是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心脏疾病的表现。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这些疗效有以下几方面: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有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可以改善心肌细胞的代谢和代谢功能,增加心肌的兴奋性,有效地控制室性心律失常。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可以增强心肌的收缩力,从而提高心脏的负荷能力,缓解冠心病室性早搏患者的症状。
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可改善冠状动脉血流1.服用之前最好先征求医生的意见,确定剂量和用法,不能自行随意增加或减少剂量。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过量服用容易引起头晕、恶心、胃寒等症状。
3.患有急性感染、内分泌紊乱等疾病的患者慎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
4.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存在过敏史的患者不宜服用。
总之,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在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然而,临床应用也需要注重用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药物剂量的控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研究进展室性早搏,又称室性期前收缩,由房室结以下异位起搏点提前产生的心室激动,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临床上,病情轻者无明显不适,重者发作时多伴有心悸、胸闷、乏力、气短、恶心等不适症状,频发室早形成短阵心动过速时病情严重,可增加室颤的风险,严重时甚至可危及生命。
室性早博属于中医“心悸”范畴,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可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脉象或数或迟,节律不齐。
1.病名沿革心悸在《内经》中虽无此病名,但那时起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及脉象变化,记载心律不齐是本病的表现。
心悸病名,首见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明确提出“惊悸”病名。
历史上各医家对心悸的相关描述虽病名不一,但总结起来与心悸各有相关。
综合关于心悸历史沿革的情况,逐渐形成了采用心悸为病名的统一趋势,沿用至今。
2.室性早博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与体虚劳倦、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及药食不当有关,导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所致,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四脏密切相关。
心悸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
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气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
3.室性早博的中医治疗3.1 辨证论治心悸之辨证应分清虚实。
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但本病以虚实错杂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聂惠民教授[1]善用经方治疗心悸。
辨证分清虚悸、实悸、虚实夹杂悸,在此基础上分别用经方化裁,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张伯礼[2]认为治疗应明辨心悸之阴阳虚实之本,谨查痰、瘀、火扰心之标,临床治疗需切中病机,临证之时还需根据病情加减变化用药。
治疗心悸可从调理脾胃为出发点,加以养心之法。
因为[3]心与脾胃为母子关系;在形体上通过经络紧密相连;在功能上,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中文名称: 甘草泽泻汤
来源: 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于天星。
介绍
介绍
Title 简介
[功能主治] 功能益气生血,健脾胃,利水湿。
主治室性早搏。
[处方组成] 生甘草30克、炙甘草30克、泽泻30克,水煎服。
有兼证(烦躁有汗,自觉寒热无常,失眠等证)者,先投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再服本方。
[临床疗效] 治疗室性早搏23例,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
用药3至12剂,平均6剂。
[处方来源] 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于天星。
[按语] 本方以甘草为君,益气生血为宗旨。
甘草性味甘平,入心肺脾胃,通行十二经。
生甘草气较清,入心肺,善补心肺之气,补益宗气之源;炙甘草性温气厚,更补脾胃之气,以充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相依,相互为用,气旺生血,血充化气,益气亦寓养血之功。
陶弘景《本经别录》中又云甘草具有“通经络,利气血”之能,因此甘草生炙并用,量重力专而宏,能使宗气健旺,心血充盈,血脉通利,以图复脉之本。
甘草量轻则功单力薄,难堪益气生血重任,但用量过重,又有滞留体液之弊,而泽泻为淡渗利水之稳妥佳品,佐甘草正可扬其长而避其短,补其偏而救其弊,三药相合,势如三足之鼎,缺一不可,相得益彰,补而不滞。
本方三味,等量重用,切勿减量。
功效: 益气生血,健脾胃,利水湿。
主治: 室性早搏。
主题词或关键词: 中医方剂心律失常
栏目关键词: 中医方剂内科心血管系统疾病
辅助分类项: 中医
出处: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上册。
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临床研究概况【关键词】室性早搏;心悸;中医疗法;综述室性早搏(VPB),亦称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怔忡”等范畴。
研究表明,现代医学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肌梗死后伴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总病死率明显增加,射频导管消融又因有严格的适应证限制,且患者接受程度不一[1],故西医治疗VPB的临床运用受到极大限制。
在此背景下,中医药以其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小而日益受到重视;因VPB发生人群广泛,而不同人群的预后不一,中医个体化用药的治疗特色也受到新的关注。
笔者现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VPB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归纳。
1辨证论治目前,多数医家认同本病的中医病机主耍为脏腑亏虚,气血失调,气阴两虚,心血瘀滞,痰浊阻塞,属本虚标实之证,以气阴虚为本,兼见痰瘀为标;治疗上应标本同治、虚实兼顾,立法处方以益气养阴、涤痰活血为主。
但在不同个体及不同VPB类型及病程的影响下,气血、阴阳、痰瘀各有偏重不同,临床立法用药亦侧重点不同。
周氏等[2]辨证治疗100例心悸(VPB)患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治疗组分型辨治:①心虚胆怯证22例,以安神定志丸加减,配合中成药黄芪注射液、补心气口服液、宁心宝胶囊;②气阴两虚证35例,以炙甘草汤加减,配合中成药参麦注射液、滋心阴口服液、补心气口服液、宁心宝胶囊;③痰火扰心证15例,以黄连温胆汤加减,配合中成药葛根素注射液、黄连素;④心血瘀阻证16例,以桃仁红花煎加减,配合中成药灯盏细辛注射液、复方丹参滴丸;⑤心阳不振证12例,以参附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配合中成药参附注射液、宁心宝胶囊。
与西药对照,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 0%、76. 0%(P<0. 05) ;2组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83. 0%、82. 0%(P>0. 05) ;2组治疗后动态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81. 0%、78. 0%(P>0. 05)。
也有研究者结合西医诊断分类,分别探讨与不同诊断分类VPB相对应的中医证型,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为临床提供统的性能,组件的划分也不能太小,否则会导致系统中由于有过多的组件,在完成某项功能时需要多次链接或在进程间相互调用,从而引起系统性能的下降。
文章编号:1673 2995(2021)01 0070 02·综 述·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进展张天阳,陈 颖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 130021)摘 要:室性早搏现属临床常见病。
西医在治疗室性早搏方面存在其局限性,中医药具不易复发、安全性高等一定优势。
关 键 词:中医药;室性早搏;经方;中成药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志码:A 室性早搏是心室内的异位起搏点提前激动导致的整个心室提前除极的心室搏动,属中医心悸病范畴。
现代研究表明,长期的室性早搏会引起心脏结构改变。
中医药在室性早搏的治疗方面有其独有立法特点,经方及中成药的应用均取得良好疗效。
1 应用经方治疗室性早搏心悸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
在《伤寒论》中有“脉结代”“心动悸”的描述,炙甘草汤也成为治疗心悸病的常用方剂。
《金匮要略》中也记载了相关的症状及治疗方剂。
经方在治疗室早方面疗效显著,现广泛运用于临床。
1.1 炙甘草汤姜宝山[1]将120例患者随机分组,以炙甘草汤为治疗组,给予可达龙口服进行对照,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苗灵娟[2]等在胺碘酮基础上应用炙甘草汤治疗室早,与仅应用西药治疗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中药治疗有明显优势。
许红艳[3]将炙甘草汤联合美西律与单纯口服西药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应用炙甘草汤有明显优势。
张绍开[4]纳入204例患者,将口服炙甘草汤设置为治疗组,应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进行对照,结果表明口服中药治疗效果占优势。
1.2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路瑞华[5]等纳入84例患者,观察组给予桂甘龙骨牡汤,给予稳心颗粒进行对照。
治疗后两组的总有效率无明显区别,中医症候积分及室早减少数量方面,治疗组均有明显优势。
黄培培[6]等以常规治疗联合桂甘龙牡汤为观察组,经治疗患者心脏功能得到作者简介:张天阳(1994—),女(汉族),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陈 颖(1966—),女(汉族),主任医师,博士.有效改善,其早搏减少数量较常规治疗组有优势。
室性早搏中药治疗方案
室性早搏是一种心律失常,常常会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危险。
针对室性早搏的治疗,传统中医药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疗效。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一方面可以调节患者的心脏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案。
首先,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的关键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一般来说,室性早搏的发生和发展与心脾肾三脏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中医常常会从调理心脏、益气健脾、补肾固本等方面入手,来治疗室性早搏。
其次,常用的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的方剂有,养心安神汤、益气养阴汤、六味地黄丸等。
这些方剂具有调和心脏功能、安定神志、益气健脾、滋养肾脏等功效,能够有效地治疗室性早搏,减少发作次数,改善患者的症状。
另外,中药治疗室性早搏还可以采用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
通过调理经络、平衡气血、舒缓心脏神经等方式,来达到治疗室性早搏的效果。
这些疗法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受到了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总的来说,中药治疗室性早搏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疗效持久等优点,深受患者的欢迎。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中药治疗室性早搏也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盲目使用。
同时,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整,才能更好地达到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药治疗室性早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但是,在使用中药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遵循医嘱,做到科学用药,才能更好地治疗室性早搏。
名老中医罗陆一养心归草汤治疗室性早搏心房纤颤房颤,即房性心动过速,通常以室性早搏为主要心律失常。
名老中医罗陆一提出的养心归草汤,在治疗心脏疾病方面有很高的疗效,在治疗室性早搏和心房纤颤方面更是备受认可。
本文将从治疗原理、方剂成分、用药方法等方面介绍罗陆一养心归草汤治疗室性早搏心房纤颤的相关知识。
一、治疗原理养心归草汤为罗陆一名医所创方,其治疗室性早搏心房纤颤的原理是通过平复心火、调节心脏功能、调整心脏节律等方式,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和功能。
这是中医治疗心脏疾病的传统方法,倡导平和之道,强调调整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二、方剂成分养心归草汤的主要成分包括人参、黄芪、熟地、川芎、酸枣仁等中草药,这些药物具有滋补元气、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等功效,对于调节心脏功能、增强心脏抵抗力有着显著作用。
这些药物在中医药理上具有很好的药性配伍,相互协同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治疗心脏疾病的效果。
三、用药方法患者在服用养心归草汤时,应按照医生建议的剂量和方法进行用药。
通常情况下,每天服用1剂,分2次服用,饭前或饭后均可,连续服用7-14天为一个疗程。
在用药过程中,需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四、注意事项在接受罗陆一养心归草汤治疗期间,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调节饮食和作息,避免受凉、过劳等不良因素,保持心情愉快、心态平和,有助于加快疾病康复进程。
同时,定期复诊,及时调整用药剂量,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五、结语名老中医罗陆一养心归草汤在治疗室性早搏心房纤颤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其治疗原理科学,方剂药效协同,用药方法简便易行,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应用的中医药治疗方案。
在治疗心脏疾病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按照医嘱进行规范用药,加强日常护理和调理,争取早日康复。
(字数:622)。
从中医体质的生理学基础论室性早搏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就是室性早搏。
室性早搏是指心室提前搏动,总是由于早搏点的活动引发,早搏点在室壁的各个部位都有可能出现。
临床上,室性早搏的发生率很高,它不但能引起短暂不适,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心律失常。
对室性早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医体质是对个体遗传特征、生长发育、环境适应等因素综合体现的一种特殊组织和功能状态。
它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等观念联系紧密。
中医认为,人体的体质类型是由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不同的体质类型对应着不同的机体功能状态,从而影响了体内生理过程的调控。
基于这一观点,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室性早搏与中医体质之间的关系,探讨室性早搏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措施。
下面就室性早搏的生理学基础和中医体质的相关性进行阐述。
室性早搏的生理学基础主要涉及心肌细胞的兴奋传导过程。
心肌细胞的兴奋传导主要通过跨膜离子流进行,跨膜离子流主要包括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等。
当心脏在规律搏动时,主导起搏点从窦房结向心室传导冲动,经过心房、房室结、束支和室间隔向心室肌传导。
在这一过程中,钠离子的内流和钾离子的外流引起了动作电位的上升和下降。
当某些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发生异常改变时,就会导致这些心肌细胞过早兴奋,从而形成室性早搏。
室性早搏的产生是多种离子通道的改变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L型钙通道、快速钠通道、钾通道等,它们的改变可能是导致室性早搏的主要原因。
而中医体质的形成与个体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等因素紧密相关。
据中医理论,人体的先天禀赋主要包括先天精气和元气,这直接决定了个体的生理机能状态。
而后天环境因素,则主要包括生活习惯、饮食营养、情志情感等,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体质可以分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等8种类型。
不同的体质类型代表着不同的气血运行状况,从而影响了心脏及其周围器官的功能状态。
从中医体质的生理学基础论室性早搏【摘要】中医体质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指导着诊断和治疗。
本文通过探讨中医体质与生理学基础的关系,阐述了不同体质人群中室性早搏的表现及中医体质对室性早搏的影响机制。
本文提出了室性早搏的治疗方法,并结合中医体质理论探讨了中医体质对室性早搏治疗的启示。
结论部分指出中医体质是分析室性早搏的重要因素,中医体质理论对室性早搏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体质与室性早搏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医体质、生理学基础、室性早搏、体质与室性早搏关系、影响机制、治疗方法、启示、重要因素、治疗指导。
1. 引言1.1 中医体质的概念中医体质的概念是指中医学认为每个人在出生时即已具有一定的生理特征和易感性倾向。
这些特征主要包括体质的稳定特征和易变特征。
体质的稳定特征与遗传、年龄、性别等因素密切相关,包括先天禀赋和后天养生。
而易变特征主要指的是体质在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变化。
中医体质分为九类,即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和特禀体质。
每种体质都有其特定的生理特征和易感性倾向,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一定的影响。
中医体质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分析个体的中医体质,中医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特点和易感性倾向,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中医体质还可以帮助患者根据自身体质特点进行调养,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提高健康水平。
中医体质理论在现代医学中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提高疾病防治水平和促进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1.2 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是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和机制的科学。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概念是中医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是在阴阳、五行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对于室性早搏来说,它是一种心脏电生理学异常,即心脏在心跳周期中出现过快的搏动。
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
湖南省宜章县中医院心脑血管专科(424200)杨晓恒(电话:3728467)
室性早搏(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VPB)是指在窦房结冲动尚未抵达心室之前,由心室中任何一个部位或室间隔的异位节律点提前发出电冲动引起心室的除极,称为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premature extrastolic,VPS),或室性过早收缩(ventri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VPC)。
根据起源部位的不同分为:高位(室间隔)室性期前收缩,右心室(或右束支)期前收缩,左心室(或左束支)期前收缩,左心室前壁(或左前分支)期前收缩,左心室后壁(或左后分支)期前收缩,心尖部室性期前收缩,心底部室性期前收缩,后壁期前收缩,前壁期前收缩。
根据病情程度分为:偶发性室性早搏;频发性室性早搏;多形性室性早搏;连续性,呈二三联律或短阵室速室性早搏;RonT。
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人群相当广泛,包括正常健康人群和各种心脏病患者,普通心电图检出率非常低,仅5%左右;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出率高,据文献资料统计,也只有50%的检出率。
其临床症状有很大的变异性,主要症状为患者自觉心脏强力收缩或漏搏,感心悸,胸闷等,从无症状,轻微心悸不适,到早搏频发,持续时间过长引起晕厥或黑朦,心绞痛与低血压。
但有的人24h仅发生六七次,就感到胸闷不适;有的人24h发生2万次以上,仍能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其临床预后各不相同,临床症状与预后无平行关系。
室性早搏属西医现代病名,属心电图诊断。
中医自古无此诊断,但症状包含在“心悸”,“心动悸”,“胸痹”,“厥心痛”,“心痛”,“心胀”,“心痹”,“心瘅”中。
中医认为室性早搏是原有心脏病患者,心气血阴阳不足,、水饮、痰湿、瘀血等病邪内停心脉,导
致心失所养;或药毒,手术损伤而发。
或本无心脏病者,但有情志内伤,心神被扰;或有外感邪毒高热,余毒内陷心肌不去;或有饮食内困,烟、酒、茶毒内攻心神等而发。
西药以Ⅱ类、Ⅲ类抗心律失常药治疗较好,但久服易致心动过缓,且室早难以消除;而介入治疗为有创治疗,价格昂贵,适宜特殊的病人,就仅室早而来,一般人都不愿意做。
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疗效好,室早容易消除。
一、辨证论治
1。
心虚神怯心悸不宁,神怯易惊,多梦易惊醒,头晕,乏力,健忘,劳作或心情不良时室早次数增多,脉弱而结代。
治以养心安神。
方用安神定志丸加减(茯苓龙齿肉桂五味子酸枣仁麦冬牡蛎太子参,远志)
2。
心气阴两虚心悸不宁,气短,神疲乏力,眩晕,心烦,多梦难以入睡,胸闷痛,夜晚或劳作室早次数增多,舌红少苔,脉结代无力。
治以益心气,养心阴。
方用生脉饮加味(红参麦冬五味子生地火麻仁酸枣仁知母)。
3。
心阳亏虚心悸不宁,胸闷心痛,眩晕,畏寒肢冷,神疲气短,下肢浮肿,室早昼多夜少,动则增多。
口唇紫暗,舌淡暗,苔白滑,脉促或结代。
治以温补心阳。
方用保元汤加减(黄芪人参炙甘草肉桂桂枝麻黄茯苓)
4。
心脉瘀阻心悸不宁,胸闷心痛,室早随疾病进展而增多,舌紫暗,脉结代而涩。
治以化瘀宽心。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生地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
瓜蒌皮香附元胡柴胡桔梗牛膝)。
5。
痰热扰心心悸心烦,口干,痰多体胖,急躁多怒,便秘,室早呈阵发性。
舌红,苔黄腻,脉结代。
清热豁痰。
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银翘散加减(瓜蒌法夏薤白银花连翘知母芦根
淡竹叶黄芩)
6。
心脾两虚心悸不宁,头晕健忘,劳则室早次数增多,神疲乏力,食少乏味,面色萎黄,舌淡嫩,脉弱而结代。
治以补益心脾。
方用归脾汤加减(党参白术黄芪当归炙甘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大枣)
7。
心热阴虚心悸不宁,心烦不寐,室早夜晚次数多,每因感冒发热而加重,口干,尿黄便秘,舌红少苔,脉细结代。
治以清心养阴。
方用黄连阿胶汤合酸枣仁汤加减(黄连阿胶黄芩白芍酸枣仁知母银花连翘生地沙参麦冬)
8。
心肝气血虚心悸不宁,心烦失眠,胸胁闷痛,头晕眼花,少气乏力,精神疲惫,劳作或心情不良则室早增多,舌淡苔薄,脉弦细结代。
治以补益心肝。
方用八珍汤合一贯煎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熟地枸杞麦冬川楝合欢皮)
9。
心脾积热心悸不宁,失眠,口疮口臭,食多易饥,口干心烦,室早茶酒后加重,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促。
治以清心泻脾。
方用泻黄散加减(石膏藿香栀子防风人中黄黄芩连翘山楂生地淡竹叶黄连)
二、针灸治疗
内关∣神门∣心俞∣少府∣。
三、中成药
心宝丸金水宝胶囊地奥心血康胶囊康尔心胶囊复方丹参滴丸生脉注射液等任选一二种应用。
四、经验和体会
1。
有胸闷,心悸不适的病人来诊,应尽量做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免漏诊,也好进一步定位定性诊断。
2。
有室早的病人应注意休息,勿过劳,勿加夜班,勿剧烈运
动。
可散步,打太极拳,做八段锦。
3。
室早病人宜保持心情舒畅,勿忧勿躁。
4。
室早病人饮食宜清淡,戒烟酒、浓茶、咖啡。
5。
预防感冒,感冒发烧要早治。
对原发病要及时治疗。
6。
治疗室性早搏中药经验方:
养心室早安汤:桂枝15g,炙甘草10g,黄芪20g,生地20g,党参20g,麦冬15g,五味10g,山茱萸15g,桑寄生15g,葛根15g,枸杞20g,香附10g。
有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者加杜仲,地龙,泽泻,牛膝。
有冠心病者加川芎,丹参,赤芍,姜黄,瓜蒌。
有心肌病者加银花,红参,茯苓。
有心肌炎者加洋参,银花,连翘,黄芩。
瓣膜,冠脉术后发者加杜仲,续断,太子参。
小儿发者剂量减半,加山楂,内金,苍术,蝉蜕。
每日一剂,水煎,分二三次口服。
连服1-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