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的诊断与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室性早搏室性过早搏动(VPBs)简称室性早搏,亦称室性期前收缩,是指在窦性激动尚未到达之前,自心室中某一起搏点提前发生激动,引起心室除极,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在器质性心脏病和正常人均可见到,从胎儿直至高龄者均可发生,但在10岁以下儿童较少见。
室性早搏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一)自主神经功能因素此系室性早搏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当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时,不论是迷走神经兴奋,还是交感神经兴奋,均可使心肌的快、慢纤维的兴奋性失去均衡,可使不应期和传导速度发生改变,引发折返性室性早搏。
儿茶酚胺分泌过多使心室自律细胞自律性增高,导致室性早搏等。
过量的烟、酒、茶、咖啡等的摄入,精神过度紧张、过度疲劳、长期失眠、进食过饱、神经衰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等因素与室性早搏的发生有关。
应注意的是,一些器质性心脏病早期的患者就合并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导致室性早搏,这给室性早搏的病因鉴别带来了困难。
此时应加以分析,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生的室性早搏均为器质性的。
(二)左心室内假腱索与室性早搏在有室性早搏而无器质性心脏病依据者,经超声心动图检测, 56%~75%患者检出左心室内假腱索。
假腱索所致的室性早搏系良性早搏,如发作不频繁则不需治疗。
(三)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也多见于器质性因素,例如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等;各种病因的心肌炎、心肌病等,心力衰竭,无论是急性弥漫性心肌病变,还是局灶性病变,均可因缺血、缺氧、炎症损害等导致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高或影响心肌纤维不应期或传导速度,引起室性早搏。
1.心肌炎:室性早搏发生率为34.3%~81.3%,而室上性早搏为8%~28.1%。
2.扩张性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83%~100%,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LownⅢ级)发生率为58%~87%。
尤其是当EF<0.40时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浅谈室性早搏的诊治室性早搏(室早)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既多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及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等。
亦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及烟、酒、茶、咖啡过量或情绪激动的正常人。
临床表现从无症状、有脉搏停顿感、心悸、胸闷到触发恶性心律失常时的晕厥。
功能性室早,亦称良性室性早搏,多在健康人身上发生,一般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也无严重后果。
多起源于右室[1]。
器质性室早,亦称为病理性室早,出现在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身上,有血液动力学改变,甚至可发生室速或室颤,引起猝死等严重后果,这种室早多起源于左室,病理意义较大。
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可以检出各种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的心电图诊断要点[2]:①提前发生的宽大畸形QRS波,其前无与QRS波相关P波。
②QRS时间≥0.12s。
③大多数联律间期固定。
④在规律的窦律下,代偿间歇大多数呈完全性。
⑤ST-T呈继发性改变。
1 室早的危险度分级Lown于1971年提出对急性心肌梗死时出现的室早进行了危险度分级,将室早分级为5级。
0级:无室性早搏;Ⅰ级:偶发、单个出现室性早搏<30个/h;2极:频发、单个出现室性早搏≥720次/24h或≥30个/h;3级: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4A级:连发成对的室性早搏;4B级: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5级:RonT现象室性早搏。
认为Ⅱ级以上的室早有触发心室颤动的潜在危险。
但Lown氏分级未结合临床情况判断预后,也未考虑基础电生理机制:折返激动、后除极与异位自律性增强所致的预后也不相同。
Bigger于1991年结合基础心脏病及左心室功能情况与室性心律失常可能造成的结果,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了分类,分为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心律失常。
良性室性心律失常指无危险因素或引起猝死危险性低(<5%),约占室性心律失常的30%;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约占室性心律失常的65%,可明显增加死亡危险,约15%病例可引起恶性心律失常或猝死。
室性早搏实验报告室性早搏实验报告引言:室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脏突然发生一次早搏,产生一个早于正常心搏的心电图波形。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室性早搏的观察和分析,探讨其发生机制和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10名年龄在20岁至40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实验对象。
2. 实验设备:心电图仪、心电图导联电极。
3. 实验过程:将心电图导联电极粘贴在实验对象的胸部,通过心电图仪记录心电图信号,并进行实时监测。
实验结果:通过对10名实验对象进行心电图监测,我们观察到了室性早搏的出现。
室性早搏的心电图波形呈现出与正常心搏不同的特征,早搏的QRS波群宽度增大,形态变异明显。
此外,室性早搏的出现也伴随着心率的突然加快和节律的紊乱。
讨论与分析:1. 室性早搏的发生机制:室性早搏通常由心脏内部的异常电活动引起。
可能的原因包括心室肌细胞的异常自律性增高、传导组织的异常传导、电解质紊乱等。
这些因素导致了心脏节律的紊乱,从而产生了室性早搏。
2. 室性早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室性早搏会引起心脏节律的不规则,导致心脏的有效收缩和排血量减少。
长期存在的室性早搏可能会导致心脏功能的恶化,增加心衰、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等疾病的风险。
3. 室性早搏的诊断与治疗:通过心电图监测可以初步诊断室性早搏,进一步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
对于无症状的室性早搏,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
对于症状明显或频繁发作的室性早搏,可以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室性早搏的特点、发生机制和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室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对心脏健康具有一定的威胁。
及早发现和诊断室性早搏,对于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们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室性早搏的治疗方法,以提高心脏疾病的防治水平。
参考文献:1. Zipes DP, Camm AJ, Borggrefe M, et al. ACC/AHA/ESC 2006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and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mmittee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Writing Committee to Develop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J Am Coll Cardiol. 2006;48(5):e247-e346.2. Al-Khatib SM, Stevenson WG, Ackerman MJ, et al. 2017 AHA/ACC/HRS Gu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Executive Summary: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Heart Rhythm Society. J Am Coll Cardiol.2018;72(14):1677-1749.。
室性早搏诊断详述*导读:室性早搏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一、诊断:1、临床表现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早搏及原发疾病两方面。
部分偶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无明显不适或仅有原发疾病的症状。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则多有心悸、心跳停顿、咽喉牵拉不适等。
此外,长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可引起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即所谓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如活动性胸闷憋气,腹胀及双下肢水肿等。
心脏听诊可闻及提前出现的心搏,第一心音增强,并伴以长间歇。
室性期前收缩引起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辅助检查根据症状和心脏听诊可拟诊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表现是确诊依据。
其体表心电图的典型特征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多超过0.12秒,其前没有相关的P波,ST段和T波常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代偿间歇完全(图1)。
部分偶发或间断发作的室性期前收缩,需记录动态心电图以协助诊断。
动态心电图可客观评价室性期前收缩的数量、表现形式,是否触发心动过速,以及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
必要时可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排除心脏的其他病变。
3、鉴别诊断典型的室性期前收缩诊断不难,但需与以下两种宽QRS心律失常进行鉴别(1)、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其宽大畸形的QRS 波前有异位房性P波, PR间期应大于0.12s;而室性期前收缩与P波无关,P波在其QRS波之前、之后或重叠在QRS-T波群中均可。
此外,室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歇常为完全性,而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代偿间歇则多为不完全性。
(2)、房室交界区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房室交界区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如逆行至心房产生P波:PR间期0.12s则可确诊;而室性期前收缩无此特点。
若未逆传到心房则畸形宽大的QRS波前无逆行P波,此时鉴别有一定困难。
二、预防对室性期前收缩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对原发病因进行积极干预及治疗,如积极改善心肌缺血,纠正器质性心脏病的异常结构,纠正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等。
临床上对室性早搏的认识和治疗经验何乐;李国庆【摘要】室性早搏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临床表现多变,依据自身形态特点、发作频率等,可表现为单纯的无症状室性早搏到左心功能障碍,甚至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
目前临床上对于室性早搏的认识及治疗尚缺乏普遍共识,其治疗方案选择更多的基于临床表现。
对于室性早搏发生频率高,症状较重,或怀疑可能导致心肌病的患者,射频消融术是最有效的选择,成功率可达80%~85%,多病例在成功消融后可明显改善左室功能。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 are one of the most common arrhythmia.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may range from asymptomatic to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even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due to thei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eizure frequency, etc.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 and therapy is still a lack of consensus, the decision of treatment based on clinical presentation.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has been seen as an effective o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frequent PVCs or thus with suspicion of PVC-mediated cardiomyopathy.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show that PVCs ablation has been successful in 80%-85% of cases, and multiple cases can obviously improve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fter successful ablation.【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4(000)020【总页数】4页(P20-23)【关键词】室性早搏;心肌病;射频消融【作者】何乐;李国庆【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PVCs)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用连续7d动态心电图对一般人群进行筛查,70%~75%受检者都能记录到室性早搏早[1]。
室性早搏的分类及治疗室性早搏也叫室性期前收缩,简称室早,它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
一般按室性早搏的发作频率可将其分为5个级别,即1级室早至5级室早。
1级室早是指偶发室早,即患者每分钟出现室早的次数在2次以内(含2次),或每小时出现室早的次数在30次以内(含30次);2级室早是指频发室早,即患者每分钟出现室早的次数在2次以上,或每小时出现室早的次数在30次以上;3级室早是指多源性室早,即患者在同一导联上出现了不同形态的室早:4级室早又可分为4a级室早(两个室早连发)和4b级室早(室早连续发作3次或3次以上,又叫室性心动过速):5级室早是指过早出现的R波落在T波上(R-ON-T)的室早。
3级以上的室早统称为复杂性室早。
临床研究表明,引起室早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不论是由器质性病变还是功能性病变所导致的室早,其数量与级别都有较大的波动和交叉,并非完全一致或始终如一。
一般来说,级别越高的室早,对诊断患者的此类病情越有意义,尤其是在过去完全依靠常规心电图来诊断心律失常的年代更是如此。
随着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在临床上的应用,室早的检出率大大地提高了。
其实正常人偶尔也会出现室早,只是无需治疗而已。
目前,临床上多从预后和治疗的角度将室早进一步分为良性室早、有预后意义的室早和恶性室早三种类型:1.良性室早:该型室早不是由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的,多数该症患者无明显的不适症状。
有些该症患者只是在精神紧张或恐惧时才会出现室早,一般不需要用药治疗,预后也比较好。
但有明显症状的该症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地用药治疗。
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该型室早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心得安、阿替洛尔等,此外还有慢心律(美西律)、莫雷西嗪、心律平(普洛帕酮)及一些中药制剂。
由于良性室早的发生与患者植物神经系统的张力失衡有关,所以该型室早患者在平时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还要戒烟酒,不饮用浓茶和咖啡。
2.有预后意义的室早:该型室早是由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年轻人频发室性早搏怎么治疗?
导语:早搏没有什么大的症状,但是可能会出现一些心跳暂停的情况,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阿斯综合征,甚至是休克的情况,早搏又被称为是心脏期前收
早搏没有什么大的症状,但是可能会出现一些心跳暂停的情况,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阿斯综合征,甚至是休克的情况,早搏又被称为是心脏期前收缩,它是一种提前进的心博,分为很多种类型,比较容易出现在正常人或者是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的患者身上,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教大家适性早搏应该要怎么办?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2)体检时可有心搏提前,早搏的第一心音较强,第二心音减弱,诊脉时可有漏脉。
3)心电图可有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各型早搏的特征性改变。
家庭应急处理
1)偶发早搏不需治疗。
2)注意休息,戒烟戒酒,控制情绪,生活保持节律性。
3)频发早搏伴有心悸、心慌者,可去医院查明原因,治疗原发性疾病。
4)如为洋地黄引起的室性早搏应立即停止服用该类药物,并可服用慢心律0.1~0.2克,乙胺碘呋酮0.2克,每日3次;或安搏律定,首剂100毫克,以后每6小时50~100毫克口服,24小时总剂量不超过300毫克,维持量为50~100毫克每日。
5)出现阿斯综合征,应立即采取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进行。
龙源期刊网
室性早搏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贺耀宗
来源:《家庭医学》2005年第08期
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人的一生中,几乎人人都出现过室早。
但人们对室早有较多的认识误区,治疗很不规范。
因此,深入了解室早,进行规范化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医生通常将室早分为良性室早和恶性室早。
良性室早大部分是功能性的,很多健康人也可以出现,饮酒、浓茶和咖啡,精神受刺激、精神紧张、吸烟等,是引起良性室早的常见原因。
恶性室早则大部分是病理性室早,各种心脏病,如心肌炎、心肌病、低氧血症,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血钾;洋地黄中毒,以及药物影响等,均可诱发室早。
值得提出的是,许多抗心律失常药也可引起室早。
近年来发现,脊椎和脊神经病变,特别是脊柱骨胸1~5的错位,常会引起各种心律失常,包括室早。
因此,正确判断室早的性质和原因,对于病人的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判断室早的性质一般根据两个方面:心电图的表现形态、心脏的基础病变以及病人的临床症状。
但不可根据一份心电图来判断室早的性质,需要反复观察多份较长时间的心电图。
因此,仔细做好临床检查很重要。
一般来说,健康人的室早可以完全无症状,仅在体检时被发现,也有一部分人可以出现心悸或失重感。
而有器质性心脏病、心脏扩大、心衰、心绞痛,以及发生在老年人或儿童,和运动后、服用洋地黄后出现的室早,则多为病理性的,需要积极治疗。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不可把无证据的老年人室早,都归之于冠心病;也不可把无充分证据的青年人室早,都归之于心肌炎或心肌炎后遗症。
实际上,大多数心脏正常人发生的室早,不论频发或偶发,也不论其复杂程度如何,多是属于良性,预后良好。
至于室早需不需要治疗,在大医院可以根据进一步的检查来确定处理方案。
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按下列原则进行处理:
1.对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的偶发室早,一般可不必治疗,予以定期观察。
2.对有明确原因者(如心衰、电解质紊乱、缺氧、心肌缺血、心肌炎、药物中毒等),应以治疗病因为主,不宜盲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
3.对于虽为良性室早,但因病人敏感性较高,有明显不适症状者,可首先选用β-阻滞剂治疗;也可选用美西律、心律平,不应选用器官毒性较大的胺碘酮,也不应选用价格昂贵的索他洛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