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案)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 格式:docx
- 大小:12.68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学习重点:1、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学习难点: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前提测评:复习旧知新课导入:今天的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有8844米高,有人却在其峰顶发现了鱼骨化石,由此证明它原为海底的—部分,显示出地表形态的变化自主预习:1、阅读课本P40—43,完成《学习导引》P25填空题2、大陆漂移假说有哪些基本观点呢?3、读“图2-55 六大板块示意”观察六大板块名称、位置及海陆构成,回答:①全球分为哪六大板块?②六大板块中地表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哪一个板块?其他板块地表都是大陆吗?合作探究:1、小组思考完成P.42活动2、学生阅读P.42“阅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引导思考:①现在什么技术证实了大陆在漂移?②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这让我们得到什么启示?3、引导学生完成P.43活动。
4、阅读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主要山脉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老师点拔:1、采取探究法进行教学2、引导学生读图对比,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课堂小结:反馈提高:完成《学习导引》P27综合题板书设计:一、地表形态的变化1.缓慢地变化2.激烈地变化二、大陆漂移假说三、板块构造学说1.六大板块2.板块运动3.板块运动与地形第二课时前提测评:复习旧知新课导入:你了解地震和火山吗?全球数目众多的地震和火山分布在哪些地区呢?有什么规律?自主预习:1、引导学生完成P.45活动第1题。
地球的相貌单元导教案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觉古人勇于研究的精神。
2会.用有关数据对照剖析描绘地球的大小。
3利.用经纬仪和地球仪,比较概括经纬线、经纬度的区分。
4利.用球仪和地图判读某地的经纬度,学会用经纬网进行定位。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线特色,经纬网定位。
2东.西半球的区分,经纬网定位。
掌握经线纬的特色、散布、变化规律,可以进行对照剖析。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活动研究、查阅资料等方法。
【方法点拨】歌诀记忆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个圆球体,这个事实人共知;六三七一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注:赤道周长约 4万千米,约合 8万华里)。
【温馨提示】南北半球和南北纬度的区分都是仪赤道为界,赤道以北的纬度为北纬,赤道以南的纬度为南纬;赤道以北的半球为北半球,赤道以南的半球为南半球。
即北纬都在北半球,南纬都在南半球。
新课导入:同学们,《宫》和《步步惊心》电视剧的热播,使“穿越”成为最时髦和最流行的词语,也成为好多人的梦想,你想穿越时空回到古代吗?古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又是如何的呢?我们今日和大家一同学习《认识地球》一、地球的形状1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全球航行。
2科.学家经过长久的精细丈量,发现地球是一个的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积亿平方千米,均匀半径千米,赤道周长万千米。
三、地球仪1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必定的减小后,制作的地球的模型,这就是。
2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设想的轴叫。
3纬.线与经线项目定义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纬线与地轴垂直而且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经线连结而且与纬线垂直的4纬.度与经度项目 0线° 度数范围表示方法度数的变化规律纬度赤道 0—°90°0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由赤道向两极渐渐经度 0 以°东为,以西为由 0°向东西渐渐5半.球区分:南北半球的分界限是&n。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通过拼接大洲的简单几何图形,了解大洲的基本轮廓和相互位置关系。
4、利用地图,学会用大洲位置来描述大洋的位置。
5、在地图上能够辨别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地理事物。
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难点:1、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各大洲轮廓剪纸图片、硬纸板、胶水、磁铁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
再加上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图三要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等内容,已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这些已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但很多学生还以小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对待初中的课业,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件的直观性和游戏的趣味性来设计学生活动,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拼图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并指导学生归纳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的方法。
探索新知2、观察三组半球图,比较半球中海陆面积的大小。
从中你得出什么结论?总结:无论怎么划分,地球上任何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衔接与过渡既然海洋面积大,为什么不叫“水球”而叫“地球”?请听“两小儿辩球”。
观察动画进行辩论1、播放“两小儿辩球”动画。
2、提问:你们认为该叫“水球”还是“地球”?并说出理由。
3、对学生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说明双方观点的合理性,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1、观看动画。
2、讨论问题。
通过学生辩论更深刻了解地球表面海陆比例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地理信息的能力,并教育学生要保护地球,合理开发地球。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一、教学目标1、阅读世界地图,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
2、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
3、运用地图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4、阅读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二、教学重点1、世界海陆分布状况。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1、分界线的划分四、教学用具地球仪、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一)地球?水球?1、设立情景,导出问题视频:观看宇航员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球是个大水球的说法的来由。
设问:宇航员说,从太空看去,地球是个蔚蓝色的“水球”,可是人们当初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呢?限于当时的认知条件,人们并不知道陆地之外还有更宽广的海洋,且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2、预习教材,自主探究活动1: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表面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大势?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活动2:读图比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东西半球海陆分布”图,看看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北极地区几乎是北冰洋,南极地区却是一块陆地。
3、自主阅读,举例说明学生阅读完课本P28的“世界海陆面积比较”这段文字,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结合课外了解的知识,说出与本阅读材料有关的海陆分布知识。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1、小组学习,了解概念学生通过地图,了解“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教师板书列表,学生说出概念2、读“东、西半球海陆分布图”,了解大洲、大洋的分布。
(1)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南美洲、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2)赤道横穿哪些洲的大陆?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高中低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等。
3.通过阅读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演示能力。
4.通过用乒乓球制作简单的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法、讨论法认识地球及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在远古年代与现代时期对地球开头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经度、纬度以及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类生活在巨大的地球上,我们自身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你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吗?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回答。
(出示课题)二、课前热身教师出示地球仪,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小地球仪,提名学生描述地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你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生答:如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方的航船,首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才能看到船体;大草原上远处奔跑而来的马群,首先看到的是前面的马匹,然后逐渐看到整个马群。
三、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师:地球的真实形状如何准确地描述?地球究竟有多大?请同学们围绕这引起问题自学课本P14-18。
2、四边互动互动1:在远古时期由于受到人类活动范围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哪些片面的认识呢?明确:麦哲伦在1522年9月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多媒体显示麦哲伦船队航行路线图及相关的文字配音,让学生观察。
提问: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明确: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这部分内容。
互动2:地球到底有多大?你能用具体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吗?明确: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七年级地理教案
学习目标:
1、准确说出地球的形状,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2、认识地球仪,能在地球仪上准确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了解赤道、纬线、纬度的定义。
4、分析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明确南北纬度、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5、根据所给出的纬线图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南北半球位置及所在的纬度区位置。
学习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南北半球的划分。
学习难点:
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并能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及纬度区。
学生自学
学习任务(一)自学课本14—16页地球的形状部分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说出地球的形状。
2、利用图中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比较出不同之处,提出疑问并记录。
组间:以各组代表为代表交换各组记录,作出汇总。
并互相解答。
学习任务(二)自学课文第16—17页地球仪部分思考回答:
1、什么是地球仪?
2、在地球仪上准确指出地轴、南北两极、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经线及纬线。
3、说出赤道、纬线、纬度的概念,南北纬度的是如何划分的,南北纬度各用那个字母表示。
4、观察“纬线与纬度”图分析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填下表。
纬线(圈 )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特点
纬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相同度数的区分
零度线的确定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