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的再生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24 MB
- 文档页数:22
皮肤与皮肤再生一、皮肤的解剖与生理皮肤作为一个复杂的器官覆盖人体全身,约占人体体重的15%,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担负着多个重要的功能,主要为保护人体免受化学、物理或生物学伤害。
皮肤的构造精良,组织来源多样,包括上皮细胞、结缔组织、血管、肌肉和神经。
皮肤分为3层:表皮(内含附属器如皮脂腺、毛囊和汗腺),真皮和皮下组织。
皮肤细微结构在不同部位差异很大,如厚度、表皮附属物分布和黑素细胞密度。
除了手掌和足底,毛发遍布全身。
表皮是由不断自我更新的上皮细胞组成,细胞类型多样,但90%~95%为角质形成细胞,为来源于外胚层经历特定分化过程的上皮细胞,最终发展为扁平,无核的角质形成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在分化成熟过程中经历从基底层向上迁移的过程,最终成为角质从表面脱落。
5%~10%的表皮细胞为非角质形成细胞,主要包括朗格汉斯细胞、黑素细胞和麦克尔细胞。
表皮细胞呈连续层状分布,由下至上分为:基底细胞层,棘细胞层或棘层(5~15层),颗粒细胞层(1~3层)和角质(或角化)层(5~10层),在人体某些部位(如掌跖),在颗粒层与角质层之间存在透明层。
表皮角质层细胞来源于基底层干细胞的有丝分裂,分裂出来的细胞向皮肤表面迁移,同时进行生态学和生物学分化(角质化),此过程大约需要30天。
基底层位于表皮底部与真皮层相邻,真皮层内丰富的血管可以供应基底层细胞所需要的营养。
表皮平均厚度为100μm,但在不同部位有差异(眼睑部位50μm而掌跖部位1mm)。
表皮内还有汗腺,亦由上皮细胞组成,但具有各自的生物学特性(如重建、分化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一)角质形成细胞(KC)角质形成细胞的形态在表皮各层各不相同,基底层细胞为柱状或立方状,为6~10μm;其胞质嗜碱性,细胞核较大。
它们垂直于基底膜有序排列,以特殊的附着结构(半桥粒)锚定在基底膜上。
电镜下;棘层细胞较基底层细胞大,为10~15μm,呈多边形,胞质嗜酸性,内有一个泡状核与一个或两个突出的核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