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物理磁生电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15.50 KB
- 文档页数:2
九年级物理20.5磁生电(教案)【学习目标】1. 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 知道发电机的原理;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3. 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的频率是50 Hz 的含义;能区分交流电和直流电。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磁生电的条件。
难点:交流发电机的工作过程。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科幻故事:科学家带领科考队员乘飞机环地球自西向东考察时,遇到能源不足的问题,科学家巧妙地利用长导线和一个金属球,借地球这个大磁场感应出来电能,为什么能产生电?2. 多媒体展示各种发电机,提出问题:现在我们所用的发电机可以产生电,它是如何产生电的?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什么条件下才能生电?前面我们学过的奥斯特实验说明电可以生磁,那么反过来磁能不能生电呢?(二)新课讲授:(一)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教师提出问题:1.由奥斯特实验可知,当导线中有电流时,小磁针会转动,如果我们让小磁针转动,导体中会不会有电流产生呢?2.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从而使导体发生运动,如果让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导体中会不会产生电流呢?学生认真思考后回答:磁能生电,并连接此实验的装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产生电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奥斯特实验和电动机原理”,进行实验设计并进行实验:(1)让直导线在蹄形磁体的磁场中静止,换用不同强度的磁体,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
(2)让直导线在蹄形磁体中上、下运动,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
(3)将直导线在磁场中左右运动,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
(4)将直导线在磁场中斜着运动,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
教师提示:实验产生的电流很小,用实验室常用的灯泡和电流表不容易观察,所以采用更灵敏的电流表,即灵敏电流计。
提醒学生仔细观察灵敏电流计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结合实验记录的结果,教师提问:在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教师引导学生:如果把磁感线想象成一根实实在在的线,把导线想象成一把刀,表达起来会方便些,师生讨论如何表达。
20.5磁生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回忆奥斯特实验】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之后,许多科学家都在思索:既然电流能产生磁,那么磁能否产生电呢?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10年的探索,在1831年取得突回忆电流的磁年级九年级授课时间课题20.5磁生电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发电机的原理,知道发电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教材分析本节是在电生磁的基础上,探究磁生电的问题。
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探究经验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但探究新问题还受到知识和能力的限制。
如何将前面研究问题的方法迁移过来是教学中必须认真考虑的。
本节由“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和“发电机”两部分内容构成。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探究实验来认识电磁感应现象,并发现磁生电的条件,因此做好“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的实验是突出此重点的关键。
实验中应让学生充分讨论探究实验方案、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得出规律。
设计实验方案应从奥斯特发现电生磁入手,逆向思考提出问题——能否利用磁来生电,进而考虑:如何利用磁生电、如何显示电流等。
难点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要突破难点,首先是要做好实验,然后引导学生将探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思维方法迁移过来,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本节课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力求最大化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器材蹄形磁铁、灵敏电流计、开关、铁架台、方形线圈、导线、手摇发电机、小灯泡、发光二极管、发电机模型。
多媒体ppt ,包含视频《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手摇发电机原理》、《发电机原理》等。
破,发现了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
法拉第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
根据这个发现,后来发明了发电机,使人类大规模用电成为可能,开辟了电气化的时代。
【提问】现在,我们使用的电大多是由发电机提供的。
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一、自主探究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以前学过的奥斯特实验说明电可以生磁,那么反过来磁能不能生电呢?【引导】现在我们所用的发电机是可以产生电,它是由磁产生的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什么条件下才能生电?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同时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新旧连贯;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20-5磁生电二、新课讲授知识点一: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演示实验】将发光二极管接在微风扇的插头处,用手旋转叶片。
(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手转动叶片,发现二极管发光,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
【提问】实验中有哪些能量转换?【引导点拨】 1.由奥斯特实验,当导线中能有电流时,小磁针会转动,那么反过来,如果我们让小磁针转动,导线中会不会有电流产生呢?2.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从而使导体发生了运动,那么反过来,如果让导体在磁场中先运动,导体中会不会产生电流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创新精神。
)观察体验思考后;回答磁能生电。
并指出此装置(实验)中能的转化(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展示】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产生电流。
【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进多角度的实验尝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精神。
)【实验方法指导】 1.电流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所以在实验中利用转换法,根据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偏转来判断是否有电流。
2.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的电流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故在实验时需利用控制变量法。
【提示点拨】利用控制变量法:1.保持磁体的磁场方向不变,让导体ab在磁场中静止不动,闭合开关,观察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偏转;2.再使导体ab与磁感线垂直,切割磁感线运动,观察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偏转;3.使导体ab沿平行于磁感线的方向运动,观察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偏转。
结合“奥斯特实验和电动机原理”,进行实验设计。
1.让导体ab在磁场中静止不动,闭合开关,观察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偏转。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20.5 磁生电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20.5节“磁生电”。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
2. 发电机的原理及其构造。
3. 感应电流的方向判断。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知道发电机的原理及其构造。
2. 掌握感应电流的方向判断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发电机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难点: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发电机模型、电磁感应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发电机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构造。
2. 理论知识讲解:讲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发电机的原理及其构造。
3. 实验演示:进行电磁感应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5. 知识拓展:讲解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方法。
7. 布置作业:(1)阅读教材,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
(2)画出发电机的构造示意图,并简要描述其工作原理。
(3)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
2. 发电机的原理及其构造。
3. 感应电流的方向判断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阅读教材,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
2. 画出发电机的构造示意图,并简要描述其工作原理。
3. 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的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感应电流方向判断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此部分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拓展延伸:1. 让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探索发电机效率的提高方法。
3. 组织学生进行电磁感应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20.5《磁生电》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20.5节《磁生电》。
本节课主要介绍电磁感应现象,即磁生电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电磁感应的原理、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以及法拉第的贡献。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知道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2. 掌握法拉第的贡献,提高对物理学史的了解。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和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难点:法拉第贡献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磁铁、线圈、电流表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短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介绍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重点讲解法拉第的贡献。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验证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电磁感应现象原理:磁生电产生条件:磁铁运动、线圈切割磁感线、闭合回路法拉第贡献: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发明发电机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
2. 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3. 法拉第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做出了哪些贡献?答案:1. 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是磁生电,即磁铁运动或线圈切割磁感线时,会在闭合回路中产生电流。
2.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磁铁运动、线圈切割磁感线、闭合回路。
3. 法拉第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贡献: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发明了发电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了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法拉第贡献的讲解,激发学生对物理学史的兴趣。
拓展延伸:1. 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第五节磁生电(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⑴知道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什么叫感应电流;⑵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⑶知道在电磁感应现象能的转化,知道发电机的原理。
2、启发在自然现象之间联系进行科学猜想3、介绍物理学史及现代科研实例,激发学习积极性。
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难点是: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形成难点的原因是磁感线是假想的线,实际观察不到,因此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三、教具:手摇发电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装置。
四、主要教学过程㈠引入新课:回忆奥斯特实验,指出奥斯特实验的历史意义,激发了各国科学家探索电磁本质的热情,奥斯特实验表明,电能生磁,那么,反过来,利用磁场能否生电呢?[演示1]手摇发电机实验。
摇动时灯亮,有电流产生;停止动作,灯为亮;将磁铁除去,灯不亮。
[二个必要条件,1、有磁场、2、要动。
]简介物理学史上的“安培坐失良机”的小故事。
㈡进行新课:⑴、电磁感应现象[板书:一、电磁感应现象]法拉弟实验介绍,让我们设计一个实验,来重温法拉弟的发现过程。
[演示实验2]将实验器材连接好,按下表次序进行实验,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必要条件:[关键词动;切割磁感线;一部分在磁场中]1、在一定的条件下,要利用磁场才能得到电流;2、导体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3、导体要运动,且要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这是历史上著名“法拉弟电磁感应实验”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电流称为“感生电流”⑵ 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哪些因素有关我们知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载时,导体会产生电流,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1、改变磁场方向,实验中将马蹄型磁铁的N 极与S 极颠倒,2、改变运动方向,实验中分别向左、向右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仔细观察,并把观察的事实归纳概括:(请同学回答,教师纠错。
)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导体的运动方向的定量关系待高中研究。
目前我们只要知道导体中的感应电流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20.5《磁生电》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的学习,掌握从多种因素中找出与研究目的有关的信息,得出电磁感应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电生磁以及磁能生电的对比,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是“电生磁”的逆向思维,可以从奥斯特实验入手,电能生磁,考虑磁能否生电。
如何利用磁生电,通过实验发现,只有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才会有感应电流。
导体的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不能平行。
电磁感应实验中要消耗机械能,最后获得了电能,所以电磁感应是发电机的原理,工作时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本节中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实验就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通过实验还发现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导线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有关。
重点:通过电磁感应实验,认识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磁生电的条件。
难点:尝试动手设计实验,并由实验结果概括物理规律。
三、教学策略利用逆向思维提出磁如何能生电的问题后,可以利用迁移的方法来研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中,磁场方向、电流方向与导线的受力方向是相互垂直的,那么在感应电流产生条件中磁场方向、导线运动方向及感应电流的方向这三者是否也是垂直的呢。
从四个方面来研究,即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静止;沿着磁感线的方向、与磁感线相垂直;导线静止,磁体沿与导线垂直的方向运动等。
通过实验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在实验中除了可以看到感应电流的产生,还看到电流的方向也在改变,当磁场方向、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就会发生改变。
四、教学资源准备线圈、检流计、U形磁铁、铁架台、开关、导线、多媒体等。
五、教学过程学生经过前面电学内容的学习,对电和磁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奠定了学习电磁感应规律的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磁生电》教案第五篇:磁生电教学过程:一、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创设情境:(说明:屏幕上显示夜灯火璀灿的迷人景色)师:夜里的汕头为什么还如此美丽?生:是灯光把它妆扮成这样漂亮的。
师:停电了,周围一片漆黑,怎么办?生:用照明设备照明,如:手电筒······师:手电筒为什么能发光呢?生:有电源,能把电能转化为光能。
师:是这样吗?请一个同学,看看我手头上的这只手电筒有没有装电池。
生:没有。
师:没有电池,那手电筒为什么还能发光呢?手电筒的“电”怎样来的?同样要使灯亮,也要有电,那么电又是怎样来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设疑,激发学生兴趣)二、进行新课:电磁感应现象的探究过程。
1. 提出问题师:这个实验叫什么?(课件展示奥斯特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生:奥斯特实验师:奥斯特实验说明了哪两个问题?生:电可生磁。
生: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师:在这个实验中,你们还有什么启示?还想知道什么?生:磁能否生电? 2. 猜想与假设师:既然“电能生磁”,那“磁能否生电”呢?大家有怎样的猜想?生:能。
不能。
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师:为了检验上面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做实验。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需要哪些器材?生:磁铁——提供磁场开关导线——形成闭合回路灵敏电流表——检验电流的产生师:器材选择好了,怎么连接进行实验呢?怎样才能知道是否发电了呢?生:把开关、导线、灵敏电流表串联在一起,如果有电流产生的话,灵敏电流表的指针会偏转。
4.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确定磁生电的条件实验一:导线在磁场中静止不动。
生:电流表指针没有偏转,说明没有电流产生。
师:请同学们猜猜看,分析一下原因?生:磁体磁性太弱了,磁场不够强。
师:那我们换一个磁性强的磁体。
实验二:换用磁性强的磁体,保持导线在磁场中静止不动。
生:电流表的指针还是没有偏转,说明没有电流产生,与磁性强弱没有关系。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二十章第5节《磁生电》教学设计一、教学课题【课题】磁生电【教材】人教版初中物理教科书第二十章第5节【授课对象】九年级第二学期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二、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包含“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和“发电机〞两局部内容。
“磁生电〞是前面“电生磁〞的逆向思维的产物,其中电生磁建立了电与磁之间的联系,进而提出磁能否生电呢?通过实验探究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认识电磁感应现象,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闭合电路的一局部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导线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有关,建立磁与电之间的联系,是知识的自然延续。
发电机就是电磁感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为学生以后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提供前置认识。
三、学情分析学生刚掌握电生磁的理论并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所以在教授时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使得学生了解磁生电的现象以及发电机的原理。
由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严密,所以设计实验探究“电磁感应〞是缺乏全面思考,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完善设计方案,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描述电磁感应现象,概括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能指出感应电流方向与磁场的方向、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有关,并能够运用右手定那么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3、能运用电磁感应现象解释发电机的原理;能通过例举生活中的发电机,例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等,归纳发电机工作过程的能量转化;4、能复述什么是交流电,能区分直流电和交流电,能识别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频率是50HZ。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认识电与磁之间的关系;2、通过观察与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磁与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2、通过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第5节磁生电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知道发电机的原理!了解交流电的初步知识,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3)能区别直流电和交流电!知道我国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
2.过程和方法
(1)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联系.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在实验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初步的归纳总结能力.
(3)观察并体验发电机的发电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习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增强热爱自然的情感.
(2)通过实验亲身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启发创新意识,感悟科学发展的艰辛和曲折.体会任何创造发明成果都是以科学探究为基础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体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什么情况下磁生电
预习导学
读课本,学生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
1.奥斯特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磁场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2.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称为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中产生的
电流称为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的方向和磁感线的方向都有关系.
3.电磁感应现象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合作探究
小组针对课本上的探究实验进行讨论
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用棉线将铜棒ab悬挂于磁铁N、S极之间,铜棒的两端通过导线连接到电流表上.当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能观察到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利用这一现象所揭示的原理,可制成的设备是 ( D ) A.电熨斗 B.电动机 C.电磁继电器 D.发电机
教师点拨
1.教师利用大屏幕介绍法拉第.
2.电磁感应现象及其意义
(1)发现时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2)内容:由于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就叫感应电流.
(3)意义:电磁感应现象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的联系,说明了磁场可以获得电流.
3.产生感应电流的特点
(1)电路必须是闭合的.
(2)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发电机类型及直、交流电的区别
预习导学
1.交流发电机主要由定子和转子两部分组成.线圈不动磁极旋转的发电机叫做旋转磁极式发电机.
2.交流电和直流电:交流电:电流方向周期性变化.直流电:电流方向不改变.
3.我国家庭电路使用的是交流电,电压是220V,周期是0.02s,频率是50Hz,电流方向1s改变100次.
合作探究
学生学了电动机和发电机后,小组讨论二者的区别.
发电机与电动机的比较.
教师点拨
1.发电机的原理:是利用电磁感应制成的机器.
2.发电机工作时的能的转化情况: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交流发电机的构造由转子(转动部分)和定子(固定部分)两部分组成.
大型发电机发的电,电压很高、电流很强,一般采用线圈不动,磁极旋转的方式来发电,为了得到较强的磁场,还要用电磁铁代替永磁体.交流发电机如下图:
4.周期: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需要的时间(秒)
频率:1秒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赫兹)
我国交流电周期是0.02秒,频率为50赫兹,每秒电流方向改变100次.
5.教师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发电机组.
1.什么情况下磁生电.
2.电磁感应实验.
3.发电机的原理及类型.
4.交流电与直流电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