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21
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系指病因未明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诊断标准:即正常成年人,在非药物状态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1.体重超重和肥胖或腹型肥胖成人正常体重指数(BMI:kg/m2)为19~24。
体重指数≥24为超重,≥28为肥胖。
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者高血压的危险为腰围低于此界限者的3.5倍。
2.饮酒3.膳食高钠盐4.年龄与性别5.遗传6.职业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城市居民>农民7.其他因素吸烟、长期精神紧张、焦虑、长期的噪声影响等均与高血压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二)发病机制1.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二、临床表现(一)一般表现大多数病人起病缓慢,早期多无症状,偶于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也可有头痛、头晕、眼花、乏力、失眠、耳鸣等症状。
(二)并发症---心、脑、肾、眼底等并发症最常见1.脑:微小动脉瘤、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动脉血栓等。
2.心:心力衰竭(左)、冠心病3.肾:可致肾衰4.眼底:可以反映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分为四级。
Ⅰ级:视网膜动脉痉挛、变细;Ⅱ级:视网膜动脉狭窄,动脉交叉压迫;Ⅲ级:眼底出血或絮状渗出;Ⅳ级:出血或渗出伴有视神经乳头水肿。
(三)高血压急症1.高血压危象2.高血压脑病3.老年人高血压1.高血压危象短时间内血压剧升,收缩压达260mmHg,舒张压120mmHg以上。
表现:头痛、烦躁、眩晕、心悸、气急、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征象。
发生机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导致儿茶酚胺分泌过多。
2.高血压脑病是指血压急剧升高的同时伴有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严重头痛、呕吐、神志改变,重者意识模糊、抽搐、昏迷。
发生机制:可能为过高的血压导致脑灌注过多,出现脑水肿所致。
3.老年人高血压年龄超过60岁而达高血压诊断标准者即为老年人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较高的患病率。
对于原发性高血压而言,它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晰。
本文将以专业性的思路进行分析,从病理生理学、基因学、神经元调控三个方面分析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一、病理生理学高血压是一种从多个角度来看都是很复杂的疾病,病因有许多不同的方面。
其中最常见的是动脉血管的血管收缩和舒张不均,导致血压升高。
此外,心血管系统、肾脏、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障碍或出现损伤都可能导致原发性高血压。
因此,病理生理学方面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一)动脉管腔阻塞病理学研究表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平滑肌分化异常和血管壁结缔组织生理异常,均可能导致动脉管腔阻塞,从而引发原发性高血压。
其原因是血管内皮细胞在正常情况下,能够分泌一种叫做一氧化氮的生物活性物质,来调节血管平滑肌的紧张度,从而保持血管的通畅。
但当内皮细胞发生损伤时,它的分泌功能受到压抑,内皮细胞向外散发生物体,引起炎症反应,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层不规则增厚并向外膨出,这样有时会形成了血小板聚集物和纤维素的血小板栓塞,局部缺氧加剧,产生胺基酸二化物等,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减退,从而阻碍了血液在毛细血管内的流动,在心血管系统内形成阻力,造成高血压。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高血压病大多数是由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启动而引发的,与生理、病理状态和环境的影响有关。
肾素是一种由肾脏分泌的激素,当血压降低或血容量下降时,它就会分泌出来,引起肾脏的渗透压变化,从而促进血管紧张素生成,引发血管收缩和心脏受到的负荷加重。
血管内皮细胞中的醛固酮分泌量也能直接影响血压水平。
RAAS系统受到的影响是双向的。
一方面,对于高危人群来说,RAAS系统的抑制可能有助于降低血压水平;另一方面,对于高危患者来说,RAAS受体的神经调控不足或异常调节可能会导致高血压发作。
二、基因学血压水平的分布不是均匀的,而是呈现出族群的遗传性差异。
病理学原发性高血压的名词解释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病理学原发性高血压则是指没有明确的病因或基础疾病,而导致持续性血压升高的情况。
在临床上,病理学原发性高血压又称为单纯性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估计有超过10亿人患有高血压。
病理学原发性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病以及其他心脏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严重的高血压可以导致心肌肥厚、心脏扩张、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改变,最终增加患者发生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病理学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已有一些理论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解释。
有学者认为,病理学原发性高血压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多个因素有关。
遗传学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突变或多基因遗传模式可能会增加个体患高血压的风险。
环境因素如盐摄入量过多、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等也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
此外,慢性压力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失调、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等也可能是高血压形成的重要原因。
病理学原发性高血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前期、可逆期、不可逆期和并发症期。
在前期,患者血压逐渐升高,但尚未出现明显的器官损害。
在可逆期,血压持续升高,但通过一些措施如药物治疗或改善生活方式等,仍有可能逆转病情。
不可逆期是指高血压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不再对治疗产生良好反应,此时通常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脏扩张、动脉粥样硬化等。
最后,进入并发症期,高血压已经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病理学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临床上一般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首先是生活方式干预,包括低盐饮食、限制饮酒、增加体力活动、戒烟等。
其次是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ACE抑制剂、钙拮抗剂、利尿剂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血压水平,医生会选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不可逆期和并发症期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加积极的治疗措施以及与其他并发症相应的处理。
预防是病理学原发性高血压管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定期监测血压、减少心理压力等,有助于减少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第一节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 primary hypertension)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
高血压常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共存,是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可损伤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
【血压分类和定义】人群中血压呈连续性正态分布,正常血压和高血压的划分无明确界线,高血压的标准是根据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界定的。
目前,我国采用的血压分类和标准见表3-5-1。
高血压定义为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3级。
表3-5-1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单位:mmHg)注: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分级时,以较高的级别作为标准。
以上标准适用于任何年龄的成年男性和女性【流行病学】高血压患病率和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地区或种族之间有差别,工业化国家较发展中国家高,美国黑人约为白人的2倍。
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血压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高血压在老年人较为常见,尤以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为多。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了3次(1959年,1979年,1991年)较大规模的成人血压普查,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11%,7.73%与11.88%,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
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27万人群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到18.80%。
然而,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0.2%、24.7%和6.1%,依然很低。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和流行存在地区、城乡和民族差别,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北方高于南方,华北和东北属于高发区;沿海高于内地;城市高于农村;高原少数民族地区患病率较高。
男、女性高血压总体患病率差别不大,青年期男性略高于女性,中年后女性稍高于男性。
【病因和发病机制】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为多因素,尤其是遗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危险因素及治疗研究进展一、内容综述原发性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血压升高类型,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
医学研究人员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许多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分为遗传因素、环境和生活方式两大类。
遗传因素涵盖了家族病史、遗传基因以及基因变异等多个层面;环境因素则涉及生活习惯、气候条件(如气温、湿度等)、饮食(如钠摄入量)、精神压力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增加了患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
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长期的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过度的精神压力等不良习惯,都可能增加血压水平,进而诱发原发性高血压。
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减少精神压力等,则有助于预防和控制原发性高血压。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药物治疗方面,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单片复方制剂(SPC)来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提高治疗效果。
新型降压药物如肾素抑制剂、生物制剂等也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独特的治疗优势。
在非药物治疗方面,除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调整外,现倡导的血压管理项目,如高血压康复计划,通过综合干预手段,旨在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且相互交织。
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这些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手段将更加完善,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1. 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长期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
其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高血压的病理机制、预防策略及治疗方法,首先需要明确高血压的定义及分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高血压学会(ISH)的建议,高血压被定义为在未服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SBP)140毫米汞柱(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
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成年人收缩压≥140mmHg(18.4kPa)和或舒张压≥90mmHg(12.0kPa)]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分为两类,少部分高血压是其它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狭窄、肾上腺和垂体腺瘤等)的一种症状,称为症状性高血压(symptomatic h ypertension)或继发性高血压(secondary hypertension)。
绝大部分高血压是原因尚未完全明了的一种独立性疾病,称为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或特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 sion),通称为高血压病。
原发性高血压或高血压病是我国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病程漫长,常因不易坚持治疗而发展至晚期。
高血压水平(WHO/ISH)分类SBP(mmHg)DBP(mmHg)理想BP <120 <80正常BP <130 <85正常高值130~139 85~89一级高BP(轻度)140~159 90~99亚组:临界高BP 140~149 90~94二级高BP(中度)160~179 100~109三级高BP(重度)≥180≥110纯收缩期≥140<90亚组:临界高BP 140~149 <90※ 1mmHg = 0.1333kPa SPB: 收缩压 DPB: 舒张压一、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比较明确的致病因素有如下几种:l.遗传因素高血压患者有明显的家族集聚性,约75%的高血压患者有遗传素质。
目前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受多基因遗传影响,在多种后天因素作用下,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调而致的疾病。
2.膳食因素摄钠过多可引起高血压。
日均摄盐量高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于日均摄盐量少的人群,减少摄入或用药物增加Na+的排泄可降低血压。
WHO建议每人每日摄盐量应控制在5g以下,可起到预防高血压作用。
一.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1。
遗传和基因因素高血压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据估计人群中至少20%~40%的血压变异是遗传决定的。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高血压发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双亲无高血压、一方有高血压或双亲均有高血压,其子女高血压发生几率分别为3%、28%和46%.单卵双生的同胞血压一致性较双卵双生同胞更为明显。
一些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着遗传缺陷,例如,有高血压病家族史的正常血压者较之无家族史的正常血压者,血细胞游离钙和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高,且部分年轻子女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增厚,左心室重量指数增加。
此种遗传缺陷正是相关基因研究的根据.高血压病被认为是一种多基因疾病,这些基因的突变、缺失、重排和表达水平的差异,亦即多个”微效基因"的联合缺陷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的基础.那些已知或可能参与高血压发病过程的基因称为高血压病的候选基因,据推测可能有5~8种.2。
环境因素高血压可能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环境因素很早就起了作用,胎儿营养不良导致出生时体重偏低,此种低体重婴儿以后发生高血压的几率增加,即使产后增加喂养亦不能改变其8岁时的血压水平,提示已经出现持久性的疾病标记.膳食中高盐和中度以上饮酒是国际上业已确定的与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膳食中钠盐摄人量与人群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病患病率密切相关。
每天为满足人体生理平衡仅需摄入0.59氯化钠。
国人食盐量每天北方约为12~189,南方约7~89,高于西方国家。
每人每日食盐平均摄人量增加29,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高2。
0mmHg 和1。
2mmHg.我国膳食钙摄人量低于中位数人群中,膳食钠/钾比值亦与血压呈显著正相关.我国膳食普遍低钙,低于标准供给量800mg/d,最低人群仅300mg/d.饮食过量摄入钙和钠,容易引起血压升高,而镁、锌、铜、钾等元素若摄入不足,也易引起血压升高。
中国营养学会1991年公布的研究成果表明,高钙、高钠饮食可能升压。
原发性高血压一、疾病概述凡没有可认识的单一原因或特殊原因的高血压,称为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中90%以上属于原发性高血压。
【病因】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较为复杂,目前还不完全清楚。
病因可分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一般认为在比例上遗传因素约占40%,环境因素约占60%。
高血压的遗传可能存在主要基因显性遗传和多基因关联遗传两种方式,确切的机制尚不明了。
遗传是个倾向性因素,遗传基因主要决定高血压发病的易感性,而环境因素是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发挥致病作用。
环境因素包括饮食中的钠盐摄人、精神应激、肥胖、服避孕药、出生时低体重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发病机制】高血压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具体的机制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认识。
我们知道血压是由心排出量和外周阻力两个基本因索决定的。
无论致病因素的作用机制如何,只有使得心排出量增加或外周阻力升高或两者兼而有之,才能形成持续的高血压。
目前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环节: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肾性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胰岛素抵抗。
【病理】根据高血压起病的缓急和病情进展可分为良性高血压和恶性高血压。
良性高血压病情进展缓慢,早期无明显病理改变,但长期高血压可引起全身小动脉病变,表现为小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纤维化,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并导致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等损害,长期高血压及伴随的危险因素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发展,并主要累及中、大动脉。
恶性高血压或急进型高血压,病程进展快,表现为小动脉管壁纤维素样坏死,形成坏死性小动脉炎,短期内出现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
【临床表现殛并发症】1.症状大多数患者起病缓慢,可无症状或表现为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鼻出血等非特异性症状。
出现靶器官损害时可有相应的症状。
2.体征血压随季节、昼夜、情绪等因素有较大波动。
体格检查昕诊时可闻及第四心音,有主动脉瓣听诊区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
原发性高血压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原发性高血压的病理病因,原发性高血压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一、发病原因血压升高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以下因素:1.性别和年龄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高血压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尤其35岁之前;35岁之后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及血压升高幅度可超过男性,可能与女性妊娠、孕期及产后饮食习惯和内分泌变化有关。
无论男女,平均血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其中收缩压增高比舒张压更明显。
2.职业从事脑力劳动和紧张工作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较体力劳动者高,城市居民较农村居民患病率高,且发病年龄早,其可能原因与生活紧张程度、精神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职业有关。
3.饮食与血压业已证实,摄入过多钠盐,大量饮酒,长期喝浓咖啡,膳食中缺少钙,饮食中饱和脂肪酸过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降低,均可促使血压增高。
相反,饮食中有充足钾、钙、镁和优质蛋白,则可防止血压增高。
素食为主者血压常比肉食为主者低,而经常食鱼地区血压水平也往往较低。
由此可见,饮食和营养因素对血压调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吸烟吸烟不仅对呼吸系统有不良影响,也是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子,并可使血压升高,烟草中烟碱和微量元素镉含量较高,吸入过多的烟碱和镉可导致血压升高。
5.肥胖和超体量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是体重正常者的2~6倍。
高血压、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往往合并存在,而高血压和糖尿病常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
因此减肥不仅可降低血压,对控制糖尿病和冠心病均有裨益。
6.遗传高血压与遗传有一定关系。
多数学者认为高血压属多基因遗传。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血压患者的孪生子女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提高,尤其是单卵双生者;父母均患高血压者,其子女患高血压概率高达45%。
相反,双亲血压均正常者,其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仅为3%。
目前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某些先天性遗传基因与许多致病性增压因素和生理性减压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多因素疾病。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作者:缪先清,康永龙,管昌益【摘要】原发性高血压病因至今仍不是十分明确,主要责之于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但也有其他相关因素影响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
本文就相关文献加以分析,浅谈引起高血压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对高血压病的预防及治疗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病因;相关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疾病占首位,而高血压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迅速升高,全世界平均发病率10%,而我国平均发病率7.73%[1]。
而认识高血压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1 中医病因病机1.1 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高血压病应属于中医学疾病中的眩晕、中风、肝阳上亢之类。
但此三者并不完全等于高血压病,而是互相包括的。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应以内因为主,外因只是某些兼证的发生原因,高血压病的形成主要是肝肾两经的阴阳消长失去平衡所致,而除了七情、六欲、饮食、起居等因素直接作用于肝肾二经外,心经、冲任二脉失调亦能促使肝、肾二经阴阳失调,而使本病发生和加剧[2]。
李氏[3]认为正气不足是高血压发病的根本内在因素,七情郁结、劳倦内伤、饮食失调是引发该病的直接诱因,“精血亏耗,机体失养”是高血压病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体质因素是高血压病发病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陈建鸿,杜建[4]等认为高血压的病因主要有4种:(1)体质偏盛偏衰;(2)七情内伤,心肝火盛;(3)劳逸失度,气血失调;(4)饮食失节,痰浊内蕴。
钱氏[5]认为风、火、痰、瘀是其因,阴阳动态平衡失调是病机,病位主要在肝、心、肾,证候表现为本虚标实。
龚一萍[6]认为高血压病总的病机是: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肝肾阴阳调节失衡。
其病理机转有虚实两端:实证肝气郁结为始,而后肝郁化火,肝阳上亢;或肝郁气滞,肝气不疏,心气不展,气滞血瘀,气滞痰凝。
虚证肝郁化火伤阴而致肝肾阴虚;或肝气虚,木不生火,子病及母,而致心气肾气也虚,气虚血瘀,气虚水停,病久心肾阳虚。
眩晕病证,中医历代医家有很多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严用和第一次提出六淫、七情所伤致眩说;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致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出了详尽论述;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提出“无痰不作眩”的理论[7]。
1.2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辨证要点主要在辨脏腑、虚实、标本,治疗原则主要是虚补实泻,调整阴阳。
临床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窍等。
但临床常见肝阳上亢及痰浊上蒙证型。
《丹溪金匮钩玄·六郁》强调:“气血冲和,诸疾不生。
一有怫郁,百病生也。
”长期忧郁恼怒,气机郁滞,郁而化火,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多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甚至猝然昏倒。
故张景岳说:“此等证候原非外感风邪,总由内伤血气也”。
《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记载。
有学者调查了1239例高血压患者,头部症状为1082例,占87.133%。
症状的临床意义显示了以人体上部为主的规律,说明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以上部病状为主,与高血压的常见临床表现一致[6]。
龚氏[8]认为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导致肝阳上亢是高血压病病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阶段。
临床有很多患者服降压药后,虽血压可降至正常范围,但头晕、头瘾等症状不减轻,使患者很苦恼,中医辨证施治可解决此问题[9]。
临证之时应该综合地灵活地把握高血压辨证治疗的规律,实证以平肝熄风、清热泻火为法,拟方宜选用天麻、钩藤、石决明、虎杖、黄连、地骨皮等;虚实夹杂者治以补益肝肾、熄风清热、活血化痰,在上述方药的基础上加用桑寄生、淫羊藿、杜仲、黄芪、川芎、瓜蒌、前胡等[10]。
2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为多因素,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高血压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占40%,环境因素约占60%。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目前较集中在以下几个环节: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肾性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胰岛素抵抗等。
2.1 病因和发病机制2.1.1 遗传因素家族史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家族史患者发病年龄早,血压水平较高,更肥胖[11]。
原发性高血压有家族聚集的倾向,高血压患者亲属患病率明显高于群体患病率,并且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多,提示有其遗传学基础或伴有遗传主化异常。
据《健康报》报道,我国通过对上海地区946个原发性高血压家系的 1500多名成员的基因样本进行分型和连锁分析,发现在人类二号染色体2q14-q23区域存在高血压的易感基因[12]。
流行病学调查和对同胞的研究均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很可能与多遗传因素有关,因为高血压有家族聚集现象,近亲比远亲更明显;单卵孪生子比双卵孪生子间的血压水平更相近;养子之间与养父母之间血压无明显关系;人群中20%~40%的血压变异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13]。
2.1.2 环境因素2.1.2.1 饮食过量摄入钙和钠,容易引起血压升高,而镁、锌、铜、钾等元素若摄入不足,也易引起血压升高。
中国营养学会1991年公布的研究成果表明,高钙、高钠饮食可能升压。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路易斯·托拜恩教授研究发现,钙和钠是通过使血管硬化和收缩血管作用加强而升压的。
如钙大量摄入,血钙含量增加时,可刺激血管收缩;钙还可增加肾素、儿茶酚胺的释放,并与交感神经及神经介质的代谢有关。
许多资料表明,镁、钾、铜、锌等元素之所以具有降压的作用,是因为:血镁含量增加时,可对血管平滑肌起扩张作用和对神经节起阻断作用,从而引起外周血管的舒张,使血压下降,同时镁还能拮抗钙对血管平滑肌的作用;锌的降压作用,则表现在锌参与多种酶的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转换酶的活性来达到降压作用;铜的降压作用主要是因为铜是机体里氧化-还原体系中极为有效的催化剂;缺铜可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和结缔组织代谢酶活性的改变,从而引起动脉硬化;钾的降压作用主要是因为钾盐有促进胆固醇的排泄,增加血管弹力,改善心肌收缩能力等作用[14]。
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呈正相关,高钠摄入可使血压升高、而低钠可降压,高钠是中国人群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改变钠盐摄入并不能影响所有病人的血压水平;低钾、低钙、低镁、吸烟、过量饮酒可能是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15]。
2.1.2.2 精神因素紧张、愤怒、惊恐、心理冲突等社会、心理因素的不良刺激可引起强烈、反复、长时间的紧张及情绪激动和精神创伤,A型性格所有的进取心、竞争意识及时间紧迫感的特点等等上述不良的情绪因素使大脑的控制功能失调,导致下丘脑、脑垂体等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功能紊乱,造成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促使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分泌增多,心肌收缩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全身小动脉痉挛,周围血管阻力增强,引起血压升高[16]。
不良情绪导致大脑皮质功能障碍,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从而不能对皮层下中枢进行正常控制,当皮层下缩血管中枢形成优势灶时,就会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
细小动脉长时间痉挛导致肾脏缺血,肾素分泌增多,肾脏可作用于肝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经肺循环,在转化酶的作用下形成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使周围小动脉更进一步痉挛,使血压升高。
同时,血管紧张素Ⅱ又刺激肾上腺皮质,使醛固酮分泌增加,加重了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使血压升高更巩固。
此外,大脑皮质功能失调还可以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前者增加心输出量,后者促进小动脉痉挛,二者均能促进血压增高[17]。
2.1.2.3 体重因素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约60%的肥胖者合并患有原发性高血压,肥胖使患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2~6倍。
体重每增加10kg,收缩压升高2~3mmHg,舒张压升高1~3mmHg。
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g/m2 )BMI每增加一个单位,高血压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约10%,BMI≥24者,其发病率为BMI<24者的2~3倍[18]。
2.1.2.4 避孕药服避孕药妇女血压升高发生率及程度与服药时间长短有关。
35岁以上妇女容易出现血压升高,口服避孕药引起的高血压一般为轻度,并且可以逆转,在终止服药后3~6个月血压可恢复正常。
2.1.2.5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睡眠呼吸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睡眠中上气道阻塞、频繁出现呼吸不畅和呼吸中断为特征。
慢性间歇低氧可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某些基因的转录来调控中枢神经系统交感活性,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在OSAS患者高血压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化学反射是交感神经兴奋性的一个重要调节器,OSAS患者外周化学反射敏感性异常增强,是OSAS患者高血压形成的潜在机制。
OSAS患者对压力反射调节能力减低,压力反射异常参与了高血压的形成[19]。
研究证明,OSAS是一种可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它可引起一过性血压升高,长期可导致持续性高血压,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20]。
2.2 相关因素近年来,随着高血压发病率的逐年上升,有关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方面的研究报道为数不少,笔者试做如下简述。
2.2.1 吸烟吸烟可导致高血压, 并降低降压药物的疗效,当高血压与吸烟并存时, 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使其患病急剧升高[21]。
吸烟引起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发展是因为正常肺泡巨噬细胞在烟的刺激下可释放中性白细胞趋化因子。
将噬中性白细胞吸引到肺部,肺功能下降,进而损伤右心,右心供血的右冠状动脉亦受吸烟影响则可能导致高血压[22]。
2.2.2 行为及血型有研究表明A型行为对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并对病人的预后可能产生不利作用,这可能是由于A型行为者竞争意识强、好胜心强及时间紧迫感(匆忙症),引起体内交感神经兴奋,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升高,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并且,A型行为患者易发生恼火、激动和不耐烦等不良情绪,可促进血管壁的损伤,使高血压进一步恶化[23]。
黄氏[24]认为A型行为极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皮质醇、肾上腺素的浓度增高,从而易患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等。
艾氏[25]研究认为高血压病患者较正常人内向、情绪易波动,并且高血压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明显高于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