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178.50 KB
- 文档页数:7
实践的概念和特征
实践是指通过实际的行动和应用来获得经验和知识的过程。
它强调通过具体的实施活动来增强能力和技能,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实践的特征包括:
1. 应用性:实践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的过程。
它与纯理论相对,注重把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
2. 动态性:实践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通过实际行动和不断试验,通过不断反馈和调整来改进和完善实践方法。
3. 反馈性:实践强调通过反馈机制来获取经验和知识。
从实践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可以用于评估和改进实践活动。
4. 经验性:实践是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获得经验和知识的过程。
通过实践,个体可以从自身和他人的经验中学习和成长。
5. 创新性:实践鼓励创新和探索。
通过实践,可以发现新的方法和策略,带来新的理解和认识。
6. 目的性:实践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意义。
它通过实现特定的目标来达到实际应
用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一种注重经验和应用的活动,通过实际行动和反馈机制来实现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并获取经验和知识。
【考点扫描】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问题探究】材料:30年前,从文革中走出的中国,开始将经济建设作为自己的中心,GDP一时成为衡量经济发展快慢的“硬指标”,当人们把目光聚焦在“硬指标”的时候,导致了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等现象的发生。
人们在重新思考一个常识问题:经济发展到底为了什么?早在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演说时就明确提出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与幸福指数”。
温家宝总理近年来也多次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在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幸福”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中的高频词。
告别GDP崇拜,缔造幸福中国。
已经到了付诸实践的阶段。
“幸福指数”作为一种政治导向的轮廓正在不断清晰,而它如何通过2011年全国“两会”转化为全社会的行动,将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问题:1. 三十年的改革轮回,让我们得出了经济发展就是为了让人民幸福的认识,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哲学原理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三十年的改革实践中,我们经过改革探索得出了经济发展就是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让老百姓感觉到幸福的正确认识.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们从衡量经济发展的硬指标看GDP到看人民的幸福指数,在三十年的改革实践中我们的认识在不断向前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告别GDP崇拜,缔造幸福中国,已经到了付诸实践的阶段。
说明认识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还是实践。
2. 结合认识发展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来理解我们现在得出正确结论的曲折过程!2.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我们从衡量经济发展的硬指标看GDP到看人民的幸福指数,在三十年的改革实践中我们的认识在不断向前发展,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实践的特征及其对认识的作用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实践的含义、特征和基本类型,明确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认识到实践的重要作用,树立科学的实践观,积极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去。
教学重点:1、实践的特征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和列举法教学过程:一、实践的含义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理解:(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区别。
(2)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纯主观的思维活动不是实践。
(3)实践是人的活动,但是并不是人的所有的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如吃饭、穿衣和纯认识的活动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上的实践活动。
这与庸俗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4)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但是并不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那些人们纯粹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
这就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3、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实践的手段是工具和其它设备。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人有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这就使人能够有目的的从事社会实践。
人的体力和智力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实践的主体这个基本要素。
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
它的状况归根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
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
实践的对象就是自然界和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
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这也是客观的。
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简述实践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三个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选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分析阐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形式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后,我根据所学分析阐述:实践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洗去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的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际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的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首先,实际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客观的直接现实性。
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实践的手段(工具等),乃至最后实践的结果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具有客观物质性。
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实践活动是人在一定思想指导下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不同于动物无目的、无意识的本能活动,因此实践活动具有思想意识的指导性、能动性。
因而社会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化的。
实践的基本形式: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
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三大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
同时在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中,生产和再生产着社会的基本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产劳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思想关系、文化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城乡关系等。
调解和处理好这些社会关系,解决好这些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问题,能够极大地推进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
科学实验室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指科学上为阐明某一现象、揭示其客观规律而创造特定的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
实践的概念概念
实践是指通过实际行动、实际操作或实际经验来获得知识、技能和理解的过程。
它强调个体或集体通过实际的实施和实际的参与来学习和成长,与理论相结合,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实践可以涉及各个领域,包括科学、教育、艺术、工程等。
实践的概念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践是知识与行动的结合:实践不仅仅是理论的应用,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的过程。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实践是通过反思和调整不断改进的过程:实践并不是简单的机械行为,而是一个不断试错、反思和改进的过程。
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人们可以改进他们的实践方法,并提高效果。
3. 实践是在真实环境中的应用:实践一般发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与实际情况和问题直接相关。
在实践中,人们可以面对实际挑战和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
4. 实践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实践要求个体或集体主动参与和积极行动。
通过实际的实施和实际的参与,个体可以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实践是一种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和经验的过程,通过实际行动和实际经验来学习和成长。
实践是知识与行动的结合,是在真实环境中的应用,是通过反思和调整不断改进的过程。
考研政治高频考点: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有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所以,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
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3)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理解世界而实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
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上述各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点的转换。
【知识点讲解】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相对于理论理解的间接现实性来说的。
列宁明确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理解,是因为它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理解能够反映现实,但是不能够直接的改变现实。
但实践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作为人的客观物质活动,能够直接改变客观对象,改造客观世界。
实践名词解释实践是指通过实际操作、实地体验、具体实践来掌握知识和技能,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实现的手段。
实践包括实验、实地考察、实证研究等方法,它是理论的检验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桥梁。
实践可以分为个人实践和社会实践两种形式。
个人实践是指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经验积累进行的实践活动,例如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践。
社会实践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实践活动,例如社会组织、企业、政府等机构的工作实践。
实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实践是巩固和提高技能的有效方式。
在实践中,个体可以不断进行反复的实操和实验,加深技能的熟练程度。
3.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通过实践,个体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社会的创新和改革。
4. 实践是理论的检验和发展的基础。
通过实践可以对理论进行验证,从实践中提炼经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理论。
在教育领域中,实践教学被广泛应用。
实践教学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际操作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除了教育领域,实践在其他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在科学研究中,实践是进行实证研究和进行实验的基础。
在工程领域,实践是设计和制造产品的过程。
在艺术领域,实践是艺术家通过实际创作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和情感。
总之,实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它通过实际操作和实地体验来帮助个体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并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实践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是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
实践的意义知识点总结一、实践的概念和特点1. 实践是指人们在具体社会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实践活动来改造客观世界、认识客观世界和实现自身的价值的活动。
实践是认识论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产生的土壤。
2. 实践的基本特点包括客观性,直接性、目的性、观念性等。
在实践中,人们在与客观世界的接触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和思维的认识,改造了客观世界,也认识了它。
从而实现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了解。
二、实践的意义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基础。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通过感官的感受和思维的认识,真正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真知。
2. 实践是认识的检验。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检验自己的认识和理论,验证自己的知识。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或错误,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
3.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改造社会制度,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4. 实践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不断地实现自身的理想和价值。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自己的梦想成为现实,让自己的人生充满动力和意义。
5. 实践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不断锻炼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自己的才干。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实践的形式和方法1. 实践的形式包括劳动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艺术实践等。
不同的形式的实践,有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满足不同的需要。
2. 实践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比较、分析、综合等。
通过这些方法,人们可以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四、实践的要求和条件1. 实践必须符合客观规律。
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任意妄为,更不能背离客观规律。
2. 实践必须依靠科学知识。
在实践中,人们必须依靠科学知识,不能盲目行动,更不能凭空想象。
实践的科学含义
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类认识和改变世界的基础和动力。
实践有多种形式,如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等。
实践的特征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实践的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的中介是实践活动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实践的关系。
实践的科学含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发现,它揭示了人类的本质和历史的规律,为人类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指导。
第1篇一、引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实践及其特点的角度,对实践教学进行反思,以期为我国实践教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实践及其特点1. 实践的定义实践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运用一定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直接参与和体验,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2. 实践的特点(1)客观性:实践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受主观意志的支配,具有客观性。
(2)主体性: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3)社会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往。
(4)历史性:实践具有历史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三、实践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与内容(1)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使其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的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相衔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实际需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 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应采用多样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网络、多媒体等,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素质与能力(1)教师素质: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教师能力: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4. 实践教学评价(1)评价内容:实践教学评价应涵盖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
(2)评价方法: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全面评价实践教学效果。
5.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实践环节,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实践能力。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1)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答案要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全面地论证了实践在整个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和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自己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同时它强调它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化作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新世界观”,“新”就新在它既不是像旧唯物主义那样仅从所谓纯客观的角度去直观事物,也不是像唯心主义那样仅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而是以实践为基点去理解事物,从而开辟了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视角、新天地。
实践及其特点范文
实践是指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或应用理论知识,从而获取经验和技能
的过程。
它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实践具有多种特点,如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和实践相对性等。
其次,实践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实践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活动过程,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理论、技能和方法。
例如,一个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
工程技术、管理知识、市场分析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
实
践需要人们将各种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和协调,才能够取得成功。
再次,实践具有创造性的特点。
实践是对现有理论和经验的应用和发
展过程,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源泉之一、在实践中,人们需要不
断地创新和探索,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发展。
例如,科学家在实践
中不断进行实验和观察,从而发现新的科学原理和规律。
企业家在市场竞
争中不断尝试新的产品和商业模式,从而创造出新的商机和财富。
总之,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实践具有实
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和实践相对性等特点。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验证和
应用理论知识,获取实践经验和技能,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
因此,
实践在人们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