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pkpm软件satwe计算结果分析 (2)
- 格式:docx
- 大小:31.17 KB
- 文档页数:9
剪力墙如何根据SATWE计算结果配筋(你是怎么配的?)2013.12.11|假设此楼层为构造边缘构件,剪力墙厚度为200,剪力墙显示“0”是指边缘构件不需要配筋且不考虑构造配筋(此时按照高规表7.2.16来配),当墙柱长小于3倍的墙厚或一字型墙截面高度不大于800mm 时,按柱配筋,此时表示柱对称配筋计算的单边的钢筋面积。
水平钢筋:H0.8是指Swh范围内的水平分布筋面积(cm2),Swh范围指的就是Satwe参数中的墙水平分布筋间距,是指的双侧的,先换算成1米内的配筋值,再来配,比如你输入的间距是200 mm ,计算结果是H0.8,那就用0.8*100(乘以100是为了把cm2转换为mm2)*1000/200=400mm2 再除以2 就是200mm2 再查板配筋表就可以了所以配8@200面积250>200 满足要求了!(剪力墙厚度为200,直径8间距200 配筋率=2*50.24/(200*200)=0.25%,最小配筋率为排数*钢筋面积/墙厚度*钢筋间距)。
竖向钢筋:计算过程1000X200X0.25%=500mm2,同样是指双侧,除以2就是250mm2,Φ8@200(面积251mm2)足够。
Satwe参数中的竖向配筋率是可根据工程需要调整的,当边缘构件配筋过大时,可提高竖向配筋率。
剪力墙边缘构件中的纵向钢筋间距应该和箍筋(拉筋)的选用综合考虑一般情况下,墙的钢筋为构造钢筋,不过在屋面层短墙在大偏心受压下有时配筋很大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0.3%进行计算是不对的。
应该填0.25%(或者0.20%)。
如果填了0.3%,实际配了0.25%,则造成边缘构件主筋配筋偏小。
墙竖向分布筋按你输入配筋率,水平配筋按你输入的钢筋间距根据计算结果选筋。
规范规定的: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级时均不应小于0.25%,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0%,此处的“配筋率”为水平截面全截面的配筋率,以200mm厚剪力墙为例,每米的配筋面积为:0.25% x 200 x 1000 = 500mm2,双排筋,再除以2,每侧配筋面积为250mm2,查配筋表,φ8@200配筋面积为251mm2,刚好满足配筋率要求。
剪力墙如何根据SATWE计算结果配筋假设此楼层为构造边缘构件,剪力墙厚度为200,剪力墙显示“0”是指边缘构件不需要配筋且不考虑构造配筋(此时按照高规表7.2.16来配),当墙柱长小于3倍的墙厚或一字型墙截面高度不大于800mm时,按柱配筋,此时表示柱对称配筋计算的单边的钢筋面积。
水平钢筋:H0.8是指Swh范围内的水平分布筋面积(cm2),Swh范围指的就是Satwe参数中的墙水平分布筋间距,是指的双侧的,先换算成1米内的配筋值,再来配,比如你输入的间距是200 mm ,计算结果是H0.8,那就用0.8*100(乘以100是为了把cm2转换为mm2)*1000/200=400mm2 再除以2 就是200mm2 再查板配筋表就可以了所以配8@200面积250>200 满足要求了!(剪力墙厚度为200,直径8间距200 配筋率=2*50.24/(200*200)=0.25%,最小配筋率为排数*钢筋面积/墙厚度*钢筋间距)。
竖向钢筋:计算过程1000X200X0.25%=500mm2,同样是指双侧,除以2就是250mm2,Φ8@200(面积251mm2)足够。
Satwe参数中的竖向配筋率是可根据工程需要调整的,当边缘构件配筋过大时,可提高竖向配筋率。
剪力墙边缘构件中的纵向钢筋间距应该和箍筋(拉筋)的选用综合考虑一般情况下,墙的钢筋为构造钢筋,不过在屋面层短墙在大偏心受压下有时配筋很大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0.3%进行计算是不对的。
应该填0.25%(或者0.20%)。
如果填了0.3%,实际配了0.25%,则造成边缘构件主筋配筋偏小。
墙竖向分布筋按你输入配筋率,水平配筋按你输入的钢筋间距根据计算结果选筋。
规范规定的: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级时均不应小于0.25%,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0%,此处的“配筋率”为水平截面全截面的配筋率,以200mm厚剪力墙为例,每米的配筋面积为:0.25% x 200 x 1000 = 500mm2,双排筋,再除以2,每侧配筋面积为250mm2,查配筋表,φ8@200配筋面积为251mm2,刚好满足配筋率要求。
深圳市众冠时代广场A塔超高层塔楼结构分析计算摘要:众冠时代广场A塔建筑高187.70m,属超B级高度的超限高层。
本工程地上44层,采用框架-核心筒体系。
结构设计采用了PKPM-SATWE, Midas building程序,进行了细致的弹性和弹塑性计算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概念设计的处理方法及构造措施,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超限高层;型钢混凝土;弹塑性分析;概念设计1 工程概况:众冠时代广场项目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西丽片区。
项目总用地面积为19915.6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05929.18平方米。
其中A塔为五星级酒店及办公楼,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地上43层,地下4层。
建筑高度187.70m。
底部六层层高5.4~6.0米,酒店(七~二十一层)部分层高3.8米,办公(二十二~屋面)部分层高4.2米,在第六层设置架空绿化层兼做避难层。
标准层另设两个避难层(二十一层及三十三层),层高均为4.4米。
塔楼高宽比为4.355,小于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3.3.2节的数值7.0。
主塔楼除底部五层外扩一跨外,从下往上形状保持不变,周边框架柱间柱距10米,X方向框架柱与核心筒跨度10米,Y方向框架柱与核心筒跨度12.5米。
为有效控制柱截面尺寸,且保证结构具有良好的刚度和延性在建筑总高的1/2设置型钢混凝土柱,含钢率控制在4~7%,核心筒剪力墙采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四角切角加强。
楼面系统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现浇混凝土楼板,部分连梁内置型钢,以解决连梁抗剪不足的问题。
本工程设四层地下室,塔楼部分与裙房部分地下室不设永久性结构缝,设若干条一般后浇带及沉降后浇带。
本楼出地面地上部分设抗震缝,与相邻裙房分开。
2 结构计算分析本工程属于超B级高度的超限高层,位于抗震设防7度区,采用Midas building对塔楼进行了小震弹性计算及大震下的弹塑性分析。
采用SATWE进行了中震下的验算。
关于结构设计软件PKPM中SATWE 模块的参数输入1 遵循的依据和规范⑴《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⑷《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以上规范、规程文中分别简称为《荷规》、《砼规》、《抗规》、《高规》。
2 SATWE 参数设置2.1 总信息⑴水平力与整体坐标角:一般情况下取0度,平面复杂(如L型、三角型)或抗侧力结构非正交时,应分别按各抗侧力构件方向角算一次;当给出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时,可按该方向角输入计算,配筋取三者的大值.根据抗震规范5.1.1-2规定,当结构存在相交角大于15度的抗侧力构件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⑵砼容重:钢筋砼计算重度,考虑饰面的影响应取大于25。
⑶钢材容重:一般取78,如果考虑饰面设计者可以适量增加。
⑷裙房层数:层数是计算层数.高规规定: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楼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部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措施;因此该数必须给定.⑸转换层所在的层号:层号为计算层号,同时还应当注意,当转换层号大于等于三层时,程序自动对落地剪力墙、框支柱抗震等级增加一级,对转换层梁、柱及该层的弹性板定义仍要人工指定.⑹地下室层数:程序据此信息决定底部加强区范围和内力调整,当地下室局部层数不同时,以主楼地下室层数输入.⑺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可取1~5之间的数值,一般取2就可满足计算要求.⑻墙元侧向节点信息:内部节点:一般选择内部节点,当有转换层时,需提高计算精度是时,可以选取外部节点.⑼恒活荷载计算信息:一次性加载计算:主要用于多层结构,而且多层结构最好采用这种加载计算法.用于高层结构计算时,在进行上部结构计算采用“模拟施工方法1”在基础计算时,用“模拟施工方法2”的计算结果,这样得出的基础结果比较合理.⑽结构体系:宜在给出的多种体系中选最接近实际的一种.2.2 风荷载信息⑴地面粗糙度类别:分为A-D 4类,详见《荷规》.⑵修正后的基本风压:详见《荷规》.⑶结构的基本周期:宜取程序默认值(按《高规》附录B公式B.0.2),同时建议按结构近似周期计算公式再计算一次,然后将所得值与程序默认相比较.⑷体型系数:体型无变化时取1.体型系数取值详见《荷规》7.3.1和《高规》3.2.5.2.3 地震信息⑴结构规则性信息:根据结构的规则性选取.⑵扭转耦联信息:建议总是采用,非耦联可作为补充验算.⑶偶然偏心:单向地震力计算时选“是”,多层规则结构可不考虑,详见《高规》3.3.3条,计算单向地震力,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5%的偶然偏心,“是”从施工角度考虑的.⑷计算振型个数:详见《抗规》5.2.2条、5.2.3条;《高规》5.1.13条.2.4 活荷信息⑴柱、墙设计时活荷载:PM和基础计算模块中只能折减一次,此处建议不折减.相关规定详见《荷规》4.1.2条.⑵考虑活荷不利布置的层数:多层应取全部楼层,高层宜取全部楼层.详见《高规》5.1.8条.2.5 调整信息⑴梁刚度增大系数:装配式楼板取1.0;现浇楼板取值1.3~2.0,一般取2.0.详见《高规》5.2.2条.⑵梁端弯矩调幅系数:现浇框架梁0.8~0.9,装配整体式框架梁0.7~0.8.详见《高规》5.2.3条.⑶梁设计弯矩增大系数:放大梁跨中弯矩,取值 1.0~1.3;已考虑活荷不利布置时,宜取1.0.⑷连梁刚度折减系数:一般工程取0.7,位移由风载控制时取≥0.8.详见《抗规》5.2.1条.⑸梁扭矩折减系数:现浇楼板(刚性假定)取值0.4~1.0,一般取0.4;现浇楼板(弹性楼板)取1.0;详见《高规》5.2.4条.⑹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用于调整抗震安全度,取值0.85~1.50,一般取1.0.⑺ 0.2Q O调整起始层号:用于框剪(抗震设计时),纯框填0.详见《抗规》6.2.13条1款;《高规》8.1.4条.⑻ 0.2Q O调整终止层号:用于框剪(抗震设计时),纯框填0;详见《抗规》6.2.13条1款;《高规》8.1.4条.⑼顶塔楼内力放大起算层号:按突出屋面部分最低层号填写,无顶塔楼填0.⑽顶塔楼内力放大:计算振型数为9~15及以上时,宜取1.0(不调整);计算振型数为3时,取1.5.⑾九度结构及一级框架梁柱超配筋系数:取1.15,详见《抗规》6.2.4条.⑿是否按抗震规范5.2.5调整楼层地震力:用于调整剪重比,详见《抗规》5.2.5条.⒀是否调整与框支柱相连的梁内力:一般不调整,详见《高规》10.2.7条.⒁剪力墙加强区超算层号:详见《抗规》6.1.10条; 《高规》7.1.9条.⒂强制指定的薄弱层个数:强制指定时选用,否则填0,详见《抗规》5.5.2条,《高规》4.6.4条.2.6 设计信息⑴结构重要性系数:详见《砼规》3.2.1条,3.2.2条.及《余热发电规范》⑵柱计算长度计算原则:一般按有侧移来计算.⑶梁柱重叠部分简化:详见《高规》5.3.4条.⑷是否考虑P-Delt效应:据有关分析结果,7度以上抗震设防的建筑,风荷载起位移控制作用,可不考虑P-Delt效应.⑸是否按砼规范(7.3.11-3)计算砼柱计算长度系数:一般工程选【是】,详见《砼规》7.3.11条3款.2.7 配筋信息此项的选项所参考的规范比较集中,详见《砼规》4.2.1条,4.2.3条及表4.2.3-1.2.8 荷载组合此项标签内的选项所参考的规范相对比较集中,详见下表:分项系数荷载类型适用条文恒荷载《荷规》3.2.5活荷载《荷规》3.2.5风荷载《荷规》3.2.5水平地震力《抗规》5.1.1、5.4.1竖向地震力《抗规》5.1.1、5.4.1特殊荷载《荷规》3.2.5组合系数荷载类型适用条文活荷载《荷规》4.1.1风荷载《荷规》7.1.4参考文献:PKPM使用手册。
PKPM软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参数设置PKPM软件广泛应用于土建工程,作为设计人员不应满足于会用该软件来计算和辅助绘图,而应弄清楚重要参数的含义。
在计算模型和荷载输入正确的情况下,关键参数的错误会导致结果错误,参数的正确设置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我结合规范谈谈在实际工作中易忽略的参数如何设置,以供设计人员参考和交流。
一、合理使用软件目前,PKPM程序拥有的空间计算程序有三个,即TAT、SATWE、PMSAP。
1、TAT它是一个空间杆件程序,对柱、墙、梁都是采用杆件模型来模拟的,特殊的就是剪力墙是采用薄壁柱原理来计算的。
因此,在用TAT程序计算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等含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结构都要对剪力墙的洞口、节点做合理的简化,有点让实际工程来适应我们的计算程序的味道。
当然,在作结构方案时,对结构作这样的调整对建筑结构方案的简洁、合理有很大的好处。
它的楼盖是作为平面内无限刚、平面外刚度为零的假设。
在新版的TAT程序中,允许增设弹性节点,这种弹性节点允许在楼层平面内有相对位移,且能承担相应的水平力。
增加了这种弹性节点来加大TAT程序的适用范围,使得TAT程序可以计算空旷、错层结构。
2、SATWE空间组合结构有限元程序,与TAT的区别在于墙和楼板的模型不同。
SATWE对剪力墙采用的是在壳元的基础上凝聚而成的墙元模型。
采用墙元模型,在我们的工程建摸中,就不需要象TAT程序那样做那么多的简化,只需要按实际情况输入即可。
对于楼盖,SATWE程序采用多种模式来模拟。
有刚性楼板和弹性楼板两种。
其中弹性楼板又分为弹性板6、弹性板3和弹性膜。
SATWE程序主要是在这两个方面与TAT程序不同。
3、PMSAP是一个结构分析通用程序。
当然,它是偏向于建筑的,但它是一个发展方向。
现在的比较著名的通用计算程序有:SAP84、SAP91、SAP2000、ANSYS、ETABS等程序,这些程序各有特长。
二、重要和易忽略的参数设置1、SATWE中的刚性板与弹性板刚性板------平面内刚度无限大,平面外刚度为零,通过梁刚度放大系数来变相的考虑楼板的平面外实际刚度。
高层设计的难点在于竖向承重构件(柱、剪力墙等)的合理布置,设计过程中控制的目标参数主要有如下七个: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7和6.4.6,高规6.4.2和7.2.14。
轴压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5.2.5,高规3.3.13。
这个要求如同最小配筋率的要求,算出来的地震剪力如果达不到规范的最低要求,就要人为提高,并按这个最低要求完成后续的计算。
剪重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勾选“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后,SATWE按抗规5.2.5自动将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直接乘以该层及以上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用以调整该楼层地震剪力,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按下列三种情况进行调整:a)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大时,说明结构过柔,宜适当加大墙、柱截面,提高刚度;b)当地震剪力偏大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小时,说明结构过刚,宜适当减小墙、柱截面,降低刚度以取得合适的经济技术指标;c)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恰当时,可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的“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中输入大于1的系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2,高规4.4.2;对于形成的薄弱层则按高规5.1.14予以加强。
刚度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如果某楼层刚度比的计算结果不满足要求,SATWE自动将该楼层定义为薄弱层,并按高规5.1.14将该楼层地震剪力放大1.15倍。
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适当降低本层层高和加强本层墙、柱或梁的刚度,适当提高上部相关楼层的层高和削弱上部相关楼层墙、柱或梁的刚度。
PKPM结构设计参数本文介绍PKPM计算软件TAT, SATWE和PMSAP的新、旧规范版本之间的变化,这同时也是新旧规范(抗震规范、高层规程、荷载规范、混凝土规范〉的条文变化。
1,.风荷载风压标准值计算公式为:WK= 3 z u s u Z肌共I21 : 3 z=l+ & v 4)z/ uz在新规范中,基本风压Wo略有提高,而建筑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U E、脉动增大系数"» 影响系数u都存在减小的情况。
所以,按新规范计算的风压标准值可能比89规范大,也可能比89规范小。
具体的变化包括下面几条:1)、基本风压::新的荷载规范将风荷载基本值的重现期由原来的30年一遇改为50年一遇:新高规3. 2. 2条规定:对于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或特别重要的高层建筑,应按100年一遇的风压值采用。
2)、地面粗糙度类别:由原来的A、B、C类,改为A、B、C、D类。
C类是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D类为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3)、凤压高度变化系数:A、B、C类对应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略有调整。
新增加的D类对应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最小,比C类小20%到50%4)、脉动增大系数:A、B、C类对应的脉动增大系数略有调整。
新增加的D类对应脉动增大系数比89规范小,约小5%到10%。
与结构的材料和形式有关。
5)、脉动影晌系数:在89高规中,脉动影响系数仅与地面粗糙度类别有关,对应A、B、C类的脉动影响系数分别为,0. 48、0. 53和0. 63o在新规范中,脉动影响系数不仅与地面粗糙度类别有关,而且还与建筑的高宽比和总高度有关,其数值都小于89高规。
如C类、高度为50m、高宽比为3的建筑,u =0. 46,比89高规小28%,若为D类,则小37%o6)、结构的基本周期:脉动增大系数&与结构的基本周期有关(WoT12) o结构的基本周期可采用结构力学方法计算,对于比较规则的结构,也可以采用近似方法计算:框架结构T=(0. 08-1. 00)N:框剪结构、框筒结构T=(0. 06-0. 08)N:剪力墙结构、筒中筒结构T=(0. 05-0. 06)No其中N为结构层数。
P K P M结果输出文件说明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结构设计信息输出文件(WMASS ·OUT)运行第二项菜单“结构整体分析”项时,首先计算各层的楼层质量和质心座标等有关信息,并将其存放在WMASS ·OUT 文件中,在整个结构整体分析计算中,各步所需要的时间亦写在该文件的最后,以便设计人员核对分析。
WMASS ·OUT 文件包括六部分内容,其输出格式如下:第一部分为结构总信息这部分是用户在“参数定义”中设定的一些参数,把这些参数放在这个文件中输出,目的是为了便于用户存档。
第二部分为各层质量质心信息,其格式如下:Floor Tower X-Center Y-Center Dead-Mass Live-Mass Mass Moment 其中:Floor —— 层号Tower —— 塔号⎭⎬⎫--center y center x —— 楼层质心座标(m) Dead-Mass —— 该楼层恒载产生的质量,其中包括结构自重和外加恒载(单位t)Live-Mass —— 该楼层活荷载产生的质量(已乘过活荷质量折减系数,单位t) Mass-Moment —— 该楼层的质量矩(t*m 2)接后输出Total Mass of Dead Load Wd ——恒载产生的质量Total Mass of Live Load Wl ——活荷产生的质量Total Mass of the Structure Wt ——结构的总质量第三部分为各层构件数量、构件材料和层高等信息,输出格式如下:Floor Tower Beams Columns Walls Height Total-Height 其中:Floor ——层号Tower ——塔号Beams(Icb)——该层该塔的梁数,括号内的数字为梁砼标号Columns(Icc)——该层该塔的柱数,括号内的数字为柱砼标号Walls(Icw)——该层该塔墙元数,括号内的数字为墙砼标号Height ——该层该塔的层高(单位m),Total-Height ——到该层为止的累计高度。
PKPM中错层结构的分析设计摘要: 近年来建筑形式逐渐多样化, 民用高层建筑中的错层结构愈来愈多地呈现出其在使用功能及空间效果等方面的优势。
但错层由于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 试验和研究表明, 错层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 因此在设计中, 因尽量避免, 尤其是高层结构, 当无法避免时, 在用PKPM软件计算和构造中均应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本文就在PKPM中各种结构类型结构设计的错层结构的建模、计算分析、注意事项以及错层结构的方案选择和抗震构造措施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PKPM 错层结构建模方式计算分析1、引言错层结构是指在建筑中同层楼板不在同一高度, 并且高差大于梁高或大于500mm的结构类型。
从住宅类建筑设计角度看, 楼板不在同一高度的住宅楼还可以分为复式住宅、越层住宅和错层住宅, 但从结构设计角度看, 都可以归并为错层结构。
错层住宅能够使同一住户内动静分区, 空间富有变化, 增加了视觉的通透和层次感受, 受到许多业主的追捧。
工业厂房及配属的办公楼由于功能需要, 也常常需要按错层设计。
建筑结构中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在整体结构中起着协调竖向构件共同受力的作用, 错层结构由于楼板不连续, 会引起构件内力分配及地震作用沿层高分布的复杂化, 错层部位还容易形成不利于结构抗震的短柱和矮墙, 因此错层结构属于复杂多高层结构。
带错层的结构在建模、计算、出图等各个设计环节上都有特殊性, 错层结构同一楼层的楼板有不同的标高, 各相邻楼层平面布置往往各不相同, 很难形成一般意义的标准层, 因而比平层结构的设计要困难得多。
下边介绍错层结构设计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2.错层结构的建模方式PKPM结构软件系三维软件, 对错层结构的建模和计算是有利, 依据建筑结构类型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建模方式。
2.1错层框架结构建模2.1.1修改梁标高方式这种方式适用于框架结构中仅有个别楼层个别房间错层的情况。
PCMCAD建模程序提供了【上节点高】、【错层斜梁】、及单击鼠标右键快捷构件修改方式, 都可以指定或修改梁两端的标高, 使部分房间周边的梁与同楼层其他楼标高不同。
2.结果文本显示的分析与讨论SATWE数据的前期处理完毕,进行数据检查,最后内力配筋计算。
下面是结果文本显示的分析与讨论。
一)WMASS.OUT1)各楼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分布(单位:kg/m**2,在这里只截取部分楼层)层号塔号单位面积质量 g[i] 质量比 max(g[i]/g[i-1],g[i]/g[i+1])1 1 2024.96 1.452 1 1271.84 1.003 1 1271.84 1.004 1 1271.84 1.125 1 1136.72 1.12质量比:该功能主要用于判断结构的竖向规则性。
在抗规3.4.2条的条文说明中叙述:对竖向不规则尚有相邻楼层质量比大于150%(即1.5)。
如果不满足,则应按照薄弱层进行处理。
(广东高规)============================================================== ========2)各层刚心、偏心率、相邻层侧移刚度比等计算信息(在这里只截取部分楼层)Floor No :层号Tower No :塔号Xstif,Ystif :刚心的X,Y坐标值Alf :层刚性主轴的方向Xmass,Ymass :质心的X,Y坐标值Gmass :总质量Eex,Eey : X,Y方向的偏心率Ratx,Raty : X,Y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下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的比值Ratx1,Raty1 : X,Y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70%的比值或上三层平均侧移刚度80%的比值中之较小者RJX,RJY,RJZ:结构总体坐标系中塔的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Floor No. 2 Tower No. 1Xstif= 68.5529(m) Ystif= 9.7688(m) Alf = 0.0000(Degree)Xmass= 68.5344(m) Ymass= 11.4498(m) Gmass= 1673.0913(t)Eex = 0.0008 Eey = 0.0813Ratx = 0.0149 Raty = 0.0274Ratx1= 2.2691 Raty1= 2.1966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 1.00RJX = 3.7402E+06(kN/m) RJY = 3.7614E+06(kN/m) RJZ = 0.0000E+00(kN/m)---------------------------------------------------------------------------Floor No. 7 Tower No. 1Xstif= 68.5551(m) Ystif= 7.3447(m) Alf = 0.0000(Degree)Xmass= 68.4735(m) Ymass= 8.4520(m) Gmass= 820.8348(t)Eex = 0.0032 Eey = 0.0581Ratx = 0.8753 Raty = 0.9051Ratx1= 1.4044 Raty1= 1.4107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 1.00RJX = 1.8913E+06(kN/m) RJY = 2.4658E+06(kN/m) RJZ = 0.0000E+00(kN/m)---------------------------------------------------------------------------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
目录目录 (1)前言 (1)第一章SATWE 的基本功能与限制 (3)第一节SATWE 简介 (3)第二节SATWE 的基本功能 (4)第三节SATWE 的使用限制 (5)一、SATWE 的解题能力 (5)二、SATWE 多层版与高层版的区别 (6)第二章SATWE 的运行环境与概况 (7)第一节SATWE 的运行环境与硬件要求 (7)一、微机设备 (7)二、所需的硬盘空间 (7)三、内存管理 (7)第二节SATWE 软件的安装和启动 (8)第三节SATWE 分析设计的集成设计简介 (9)第三章前处理及计算 (11)第一节SATWE 前处理的主要功能 (11)第二节分析与设计参数补充定义 (13)一、总信息 (13)二、多模型及包络 (35)三、风荷载信息 (37)四、地震信息 (43)五、隔震信息 (56)六、活荷信息 (58)七、二阶效应 (61)八、刚度调整 (67)九、内力调整 (72)十、基本设计信息 (79)十一、钢结构设计信息 (86)十二、材料信息 (92)十三、工况信息 (95)十四、组合信息 (100)十五、地下室信息 (103)十六、性能设计 (106)十七、鉴定加固(仅在鉴定加固模块相关菜单中出现) (111)1十八、砌体结构信息(仅在QITI 模块相关菜单中出现) (111)十九、高级参数 (112)第三节设计模型补充定义(标准层) (121)一、基本操作 (121)第四节活荷折减 (146)一、自动生成 (146)二、交互定义 (147)三、本层删除、空间斜杆全删、全楼删除 (147)第五节温度荷载定义 (148)一、节点温差 (148)二、拷贝前层 (149)三、本层删除、全楼删除 (149)第六节特殊风荷载定义 (150)一、屋面体型系数 (150)二、自动生成 (151)三、特殊风荷载显示查看/修改 (152)四、拷贝前层 (153)五、本层本组删除、本组删除、全楼删除 (153)六、特殊风荷载的组数 (153)第七节抗火设计 (155)第八节施工次序补充定义 (156)一、交互定义 (156)二、楼层次序 (157)三、动画显示 (157)四、本层删除、空间斜杆全删、全楼删除 (157)第九节多塔结构补充定义 (158)一、交互定义 (158)二、自动生成 (159)三、多塔检查 (161)四、多塔删除、全部删除 (162)五、遮挡平面 (162)六、层塔属性 (163)第十节分析模型设计属性修改 (169)第十一节分析模型风荷载修改 (171)第十二节生成SATWE 数据+全部计算 (172)一、菜单基本操作 (172)二、计算模型的基本转化 (173)三、特殊模型的处理 (181)第十三节分步计算 (185)第四章结果 (186)2第一节通用功能 (186)一、常用工具栏 (186)二、Tip 提示 (190)三、右上角楼层切换命令 (190)四、构件信息 (192)五、构件搜索 (193)六、显示设置 (193)七、保存T 图和DWG 图 (194)第二节编号简图 (197)第三节振型 (197)第四节局部振动 (198)第五节位移 (200)第六节内力 (202)一、设计模型内力 (202)二、分析模型内力 (204)三、设计模型内力云图 (204)四、分析模型内力云图 (204)第七节弹性挠度 (205)第八节楼层指标 (206)第九节自定义范围统计指标 (207)第十节配筋 (210)一、混凝土构件配筋及钢构件验算 (214)二、剪力墙面外及转换墙配筋 (220)三、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的结果展示 (222)四、优化配筋简图指定条件显示功能 (223)五、SATWE 配筋简图支持输出斜墙设计结果 (224)六、SATWE 配筋简图支增加组合梁的抗火设计功能 (225)七、结果展示的编号简图中层间梁和楼面梁分开显示 (226)第十一节设计指标 (228)一、边缘构件 (229)二、轴压比及梁柱节点验算 (232)三、剪跨比 (233)四、长细比等 (234)第十二节梁设计内力包络 (235)第十三节梁设计配筋包络 (236)第十四节柱墙截面设计控制内力 (237)第十五节柱墙位移角和有害位移角(PMSAP 独有) (238)第十六节墙稳定验算 (239)第十七节构件信息 (240)第十八节竖向指标 (241)第十九节屈曲模态(PMSAP 独有) (243)3第二十节弹性时程分析 (244)一、整体指标 (244)二、时程显示 (244)三、反应谱 (245)第二十一节SATWE 新增地下室外墙设计 (246)一、前处理参数 (246)二、外墙及人防荷载显示 (248)三、形成整体分析模型 (249)四、结果查看 (249)第二十二节SATWE 楼板 (253)一、查看结果 (253)二、接力楼板施工图 (256)第二十三节PMSAP 楼板 (258)一、等位移线 (258)二、等应力线 (261)三、板配筋 (263)四、荷载及桩反力 (263)第二十四节弹簧-阻尼复合支座(隔震支座) (264)第二十五节底层柱墙最大组合内力 (265)第二十六节吊车预组合内力 (266)第二十七节支座反力(PMSAP 独有) (267)第二十八节荷载检查(PMSAP 独有) (268)第二十九节等效荷载(PMSAP 独有) (269)第三十节等效质量(PMSAP 独有) (270)第三十一节多模型数据 (271)一、交互包络 (271)二、包络结果 (273)三、修改性能目标 (273)第三十二节文本查看 (276)第三十三节计算书 (279)一、计算书设置 (279)二、计算书内容定制 (285)三、T 图分图 (291)第三十四节工程量统计 (300)第三十五节钢结构防火计算书 (302)第三十六节自然层配筋包络 (304)第三十七节文本对比 (307)第三十八节图形对比 (311)第三十九节模型对比 (313)第五章包络设计和调平法功能 (314)第一节包络设计功能 (314)4一、基本说明 (314)二、操作流程 (316)第二节方案设计模块—调平法 (338)一、调平法的基本概念 (338)二、调平法的参数定义 (339)三、竖向构件分组 (340)四、调平法计算 (342)五、结果查看 (342)六、结果写入PM (343)第三节多模型计算效率提升 (344)一、整体加速方案 (344)二、程序内部优化 (344)三、多模型结果输出整理 (344)第六章部分参数的合理选取和计算原则的说明 (347)第一节地震计算技术条件说明 (347)一、耦联抗震计算 (347)二、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347)三、竖向地震力计算 (348)四、动力时程分析 (348)五、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层计算 (349)六、有效质量系数 (351)七、最不利地震方向 (351)八、振型的方向,主振型的判断 (351)九、振型的侧振、扭振成分 (352)十、偶然质量偏心 (352)十一、双向地震的扭转效应 (353)十二、存在斜交抗侧力结构时的多方向地震作用计算 (353)十三、振型阻尼比法计算结构地震作用 (354)十四、各楼层剪重比的控制 (354)十五、地震位移控制和位移比 (354)十六、周期比控制 (355)第二节隔震计算技术条件说明 (355)一、隔震结构分析 (355)二、隔震结构多模型设计 (358)三、隔震支座与隔震层的验算 (362)四、完善了隔震减震计算功能 (367)第三节消能减震计算技术条件说明 (369)一、位移型阻尼器 (370)二、速度型阻尼器 (371)第四节结构整体分析的若干说明 (373)一、刚性楼板的位移参考点和层间位移控制 (373)5二、多塔、错层结构计算 (374)三、上部结构与地下室联合工作分析及地下室设计 (375)四、关于风荷载计算 (377)五、层刚度比控制 (378)六、重力二阶效应 (379)七、传给基础的上部结构刚度 (379)八、SATWE 的整体抗倾覆验算功能 (380)九、SATWE 的整体稳定验算功能 (380)十、层刚度中心,偏心率与层抗侧移刚度计算 (381)十一、模拟施工和施工次序定义的原理及使用说明 (382)十二、关于活荷载计算 (389)十三、有关梁的计算 (390)第五节构件设计计算的若干说明 (392)一、梁、柱、支撑的标准截面信息 (392)二、框剪结构中框架承担的倾覆力矩计算 (393)三、剪力墙轴压比计算 (393)四、剪力墙底部加强区 (393)五、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 (395)六、SATWE 对梁、柱、斜撑和墙的抗震等级的逐个指定功能 (396)七、柱计算长度系数的计算原则 (396)八、位于柱截面内的刚性梁的处理 (398)九、钢板剪力墙和钢板连梁的设计 (399)十、调幅梁支座的判断方法 (400)十一、墙面外承载力设计 (401)十二、基于后处理的配筋设计 (402)十三、剪切刚度和刚度中心计算的改进 (404)十四、剪切刚度计算考虑柱净高 (404)十五、薄弱层内力放大增加了是否放大轴力的选项 (405)第六节特殊荷载的计算 (406)一、地下室的人防设计 (406)二、考虑吊车荷载的设计 (413)三、温度效应计算原理 (417)四、普通风荷载、特殊风荷载和多方向风荷载 (420)五、消防车、屋面活、屋面雪、屋面灰荷载 (425)六、自定义工况 (428)第七节支持自定义材料结构的分析 (430)第七章SATWE 的静力分析模型 (431)第一节结构分析模型的简化 (431)一、概述 (431)二、柱、梁及支撑 (431)三、剪力墙 (431)6四、楼板 (436)五、有关构件的特殊处理 (437)第二节SATWE 的单元库 (440)一、空间杆单元 (440)二、墙元 (448)第三节单元的转换矩阵 (462)一、局部坐标系到整体坐标系的转换 (462)二、节点主从关系变换矩阵 (465)第四节结构的总刚度矩阵及结构整体平衡方程的求解 (467)一、结构的总刚度矩阵 (467)二、结构整体平衡方程的求解 (468)第五节构件的内力计算 (469)第八章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 (470)第一节概述 (470)第二节固有振动分析原理 (470)一、总刚分析方法 (471)二、侧刚分析方法 (472)三、子空间迭代法 (475)四、多重里兹向量法 (479)第三节振型分解反应谱计算方法 (480)一、按“侧刚分析方法”考虑耦联影响 (480)二、按“侧刚分析方法”不考虑耦联影响 (482)三、按“总刚分析方法”的地震作用计算 (482)第四节振型叠加法进行弹性动力时程分析 (483)一、振型叠加法原理 (483)二、弹性动力时程分析相关参数输入 (484)第九章内力组合和内力调整 (490)第一节荷载效应组合 (490)一、基本规定 (490)二、荷载组合 (491)第二节地震作用内力调整 (495)一、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调整 (495)二、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内力调整 (496)三、薄弱层地震作用效应调整 (496)四、分层地震作用调整 (496)五、0.2V0 调整 (496)六、基于弹塑性内力重分配的二道防线调整系数计算方法 (497)七、转换梁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调整 (502)八、框支柱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调整 (503)九、短肢剪力墙 (503)十、板柱—抗震墙结构地震作用调整 (503)7第三节考虑抗震要求的设计内力调整 (504)一、梁设计内力的调整 (504)二、柱设计内力的调整 (504)三、剪力墙设计内力的调整 (505)第十章钢筋混凝土及钢结构构件设计技术条件 (506)第一节一般规定 (506)一、材料指标 (506)二、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 (507)三、承载力计算一般规定 (508)四、结构构件抗震设计一般规定 (510)第二节梁设计 (510)一、梁正截面设计计算 (510)二、梁斜截面设计计算 (513)第三节柱设计 (518)一、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518)二、柱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521)第四节墙设计 (524)一、墙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及构造要求 (524)二、墙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525)三、剪力墙边缘构件设计 (526)四、优化剪力墙稳定验算 (529)第五节框架梁柱节点设计 (530)一、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剪力设计值 (530)二、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计算 (530)第六节异形柱分析与设计 (531)一、异形柱建模与分析 (531)二、异形柱设计 (533)第七节钢构件的截面验算 (534)一、钢构件的验算规范 (534)二、设计强度及抗震调整系数 (535)三、钢梁(受弯构件)验算 (535)四、钢柱(拉弯,压弯构件)验算 (538)五、钢支撑(轴心受力构件)验算 (541)第八节钢管混凝土构件的截面验算 (544)第九节型钢混凝土构件的截面验算 (545)一、型钢混凝土梁 (545)二、型钢混凝土柱 (545)三、型钢混凝土板件宽厚比 (546)第十节外包钢板砼剪力墙的截面验算 (547)第十一节防火设计 (548)一、材料特性 (548)8二、防火设计要求 (553)三、火灾升温曲线 (554)四、钢构件升温计算 (555)五、临界温度法验算钢结构耐火验算和保护层设计 (557)六、等效爆火时间 (558)第十一章空间结构与下部结构整体分析设计 (559)第一节几何模型 (560)第二节连接关系 (561)第三节荷载输入 (561)第四节结果展示 (562)第十二章考虑工业设备的计算 (563)第一节模型输入 (563)第二节荷载与工况 (564)第三节分析计算 (565)第四节结果展示 (567)附录A 梁柱标准截面数据 (569)附录B 加载分类表 (582)附录C 错误信息表 (583)9前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多、高层建筑发展迅速,设计思想也在不断更新。
1、SATWE 生成数据提示WINSAT-P 错误。
答:模型中存在弧梁,且弧网格与直网格共用两端节点。
此时需要在弧梁上加节点,否则弧梁围成的房间荷载会丢失,导致错误。
2、PMCAD 楼梯各杆件都用斜杆建模,是否可以,计算后对楼梯周边杆件内力及配筋与按梁建有何区别?答:可以按照斜杆来输入梯板,梯梁等各部分。
由于其刚度与梁一致,所以对内力无影响。
但配筋时斜杆考虑拉弯和压弯,梁的配筋初始只给出拉弯。
这里主要考虑楼梯对结构整体的影响,楼梯自身的配筋可不参考整体计算结果,而另外单独计算。
3、www.51设计.com,QQ长期代做。
3、SATWE 结果文件WZQ.OUT 中给出的各层剪力Static Fx 是底部剪力法计算的吗?答:不是底部剪力法。
可不参考。
4、砌体结构,建模后无法生成楼板。
答:因为房间由圈梁围成,砌体中圈梁围成的房间不能生成楼板。
需要由砌体墙或洞口或混凝土梁围成的房间可以生成楼板。
5、基础CAD 桩承台有否考虑冲切验算,计算书中哪里查看?答:通过“自动生成”或“承台布置”的桩承台基础有考虑桩对承台的冲切及剪切计算,如不满足要求,程序自动加厚承台。
具体在点击“单个验算”弹出的计算书中查看。
6、对悬臂独立柱,程序如何取柱子的计算长度系数?答:对独立柱,按一层组装建模,程序按照计算长度系数为1.0 处理;按多个标准层层分段来组装建模独立柱,计算长度系数等于独立柱总高除以该层层高。
可根据实际情况人工修改构件计算长度系数。
7、.转换层刚度不满足规范要求,用加斜撑的方法可行吗?答:可以。
8、在PMCAD 中层间编辑,插入标准层后,经过SATWE 进行结构内力与配筋计算时出错?答:只提取建模数据文件“工程名.JWS”文件,放入新建文件夹中,重新定义SATWE 参数计算即可。
9、JCCAD 里的墙下条形基础,C15 毛石混凝土基础是不是选择毛石、片石基础?答:是。
10、在PMCAD 输入的吊车荷载,为什么在“平面荷载显示校核”里无法显示呢?答:吊车荷载是移动荷载,通过轨道和吊车梁传递给结构的最不利作用力,这些作用力加载到支撑吊车梁的柱上,在平面荷载校核里不会给出每个柱子的荷载显示。
PKPM软件关于混凝土柱计算长度系数的计算(一)规范要求⑴《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以下简称《混凝土规范》)第7.3.11条第2款规定:一般多层房屋梁柱为刚接的框架结构,各层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可按表7.3.11-2取用。
⑵第7.3.11条第3款规定:当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设计值占总弯矩设计值的75%以上时,框架柱的计算长度l0可按下列两个公式计算,并取其中的较小值:l0=[l+0.15(Ψu+Ψl)]H (7.3.11-1)l0=(2十0.2Ψmin)H (7.3.11-2)式中:Ψu、Ψl——柱的上端、下端节点处交汇的各柱线刚度之和与交汇的各梁线刚度之和的比值;Ψmin——比值Ψu、Ψl中的较小值;H——柱的高度,按表7.3.11-2的注采用。
(二)工程算例⑴工程概况:某工程为十层框架错层结构,首层层高2m,第二层层高4.5m。
其第一、二层结构平面图、结构三维轴侧图如图1所示。
(图略)(三)SATWE软件的计算结果⑴计算结果表:--------------------------------表1柱1、柱2、柱3按照表7.3.11-2直接取值的计算长度系数柱1/3.25/3.25/1.44/1.44/柱2/1.00/3.25/1.25/1.44/柱3/1.00/1.00/1.25/1.25/--------------------------------表2柱1、柱2、柱3按公式7.3.11-1和7.3.11-2计算的计算长度系数柱1/3.59/3.83/1.60/1.70/柱2/1.33/3.83/1.42/1.70/柱3/1.19/1.12/2.23/2.14/-------------------------------表中数据依次为:柱号/首层Cx/首层Cy/二层Cx/二层Cy/柱1是边柱,首层无梁,二层与三根梁相连;柱2也是边柱,首层下向有一根梁,二层与三根梁相连;柱3是中柱,首层、二层均与四根梁相连。
结构设计pkpm软件SATWE计算结果分析SATWE软件计算结果分析一、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控制规范条文:新高规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高规4.6.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结构休系Δu/h限值框架 1/550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 1/800筒中筒,剪力墙 1/1000框支层 1/1000名词释义:(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控制目的: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结构位移输出文件(WDISP.OUT)Max-(X)、Max-(Y)----最大X、Y向位移。
(mm)Ave-(X)、Ave-(Y)----X、Y平均位移。
(mm)Max-Dx ,Max-Dy : 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Ave-Dx ,Ave-Dy : X,Y方向的平均层间位移Ratio-(X)、Ratio-(Y)---- X、Y向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的比值。
Ratio-Dx,Ratio-Dy : 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即要求:Ratio-(X)= Max-(X)/ Ave-(X) 最好<1.2 不能超过1.5Ratio-Dx= Max-Dx/ Ave-Dx 最好<1.2 不能超过1.5Y方向相同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1.若位移比(层间位移比)超过1.2,则需要在总信息参数设置中考虑双向地震作用;2.验算位移比需要考虑偶然偏心作用,验算层间位移角则不需要考虑偶然偏心;3.验算位移比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但当凸凹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当平面不对称时尚应计及扭转影响4.最大层间位移、位移比是在刚性楼板假设下的控制参数。
构件设计与位移信息不是在同一条件下的结果(即构件设计可以采用弹性楼板计算,而位移计算必须在刚性楼板假设下获得),故可先采用刚性楼板算出位移,而后采用弹性楼板进行构件分析。
5.因为高层建筑在水平力作用下,几乎都会产生扭转,故楼层最大位移一般都发生在结构单元的边角部位。
二、周期比控制规范条文:新高规的4.3.5条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T1 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抗归中没有明确提出该概念,所以多层时该控制指标可以适当放松,但一般不大于1.0。
)名词释义:周期比:即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扭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侧振周期)T1的比值。
周期比主要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使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
因为当两者接近时,由于振动藕连的影响,结构的扭转效应将明显增大。
对于通常的规则单塔楼结构,如下验算周期比:1)根据各振型的平动系数大于0.5,还是扭转系数大于0.5,区分出各振型是扭转振型还是平动振型2)通常周期最长的扭转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扭转周期Tt,周期最长的平动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平动周期T13)对照“结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考察第一扭转/平动周期是否引起整体振动,如果仅是局部振动,不是第一扭转/平动周期。
再考察下一个次长周期。
4)考察第一平动周期的基底剪力比是否为最大5)计算Tt/T1,看是否超过0.9 (0.85)多塔结构周期比:对于多塔楼结构,不能直接按上面的方法验算,而应该将多塔结构切分成多个单塔,按多个单塔结构分别计算。
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WZQ.OUT)考虑扭转耦联时的振动周期(秒)、X,Y 方向的平动系数、扭转系数振型号周期转角平动系数(X+Y) 扭转系数1 0.6306 110.18 0.99 ( 0.12+0.88 ) 0.012 0.6144 21.19 0.95 ( 0.82+0.12 ) 0.053 0.4248 2.39 0.06 ( 0.06+0.00 ) 0.944 0.1876 174.52 0.96 ( 0.95+0.01 ) 0.045 0.1718 85.00 1.00 ( 0.01+0.99 ) 0.006 0.1355 5.03 0.05 ( 0.05+0.00 ) 0.957 0.0994 177.15 0.97 ( 0.97+0.00 ) 0.038 0.0849 87.63 1.00 ( 0.00+1.00 ) 0.009 0.0752 12.73 0.03 ( 0.03+0.00 ) 0.97X 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 97.72%Y 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 96.71%即要求:0.4248/0.6306=0.67 <0.997.72% 96.71% >90% 说明无需再增加振型计算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1. 对于刚度均匀的结构,在考虑扭转耦连计算时,一般来说前两个或几个振型为其主振型,但对于刚度不均匀的复杂结构,上述规律不一定存在。
总之在高层结构设计中,使得扭转振型不应靠前,以减小震害。
SATWE程序中给出了各振型对基底剪力贡献比例的计算功能,通过参数Ratio(振型的基底剪力占总基底剪力的百分比)可以判断出那个振型是X方向或Y 方向的主振型,并可查看以及每个振型对基底剪力的贡献大小。
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计算周期,地震力时,还应注意两个问题,即计算模型的选择与振型数的确定。
一般来说,当全楼作刚性楼板假定后,计算时宜选择“侧刚模型”进行计算。
而当结构定义有弹性楼板时则应选择“总刚模型”进行计算较为合理。
至于振型数的确定,应按上述[高规]5.1.13条(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振型数不应小于9,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连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小于15,对于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执行,振型数是否足够,应以计算振型数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作为唯一的条件进行判别。
([耦联]取3的倍数,且≤3倍层数,[非耦联]取≤层数,直到参与计算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90%)3. 如同位移比的控制一样,周期比侧重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而非其绝对大小,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致于出现过大(相对于侧移)的扭转效应。
即周期比控制不是在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在要求结构承载布局的合理性。
考虑周期比限制以后,以前看来规整的结构平面,从新规范的角度来看,可能成为“平面不规则结构”。
一旦出现周期比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一般只能通过调整平面布置来改善这一状况,这种改变一般是整体性的,局部的小调整往往收效甚微。
周期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侧移刚度较小,总的调整原则是要加强外圈结构刚度、增设抗震墙、增加外围连梁的高度、削弱内筒的刚度。
4. 扭转周期控制及调整难度较大,要查出问题关键所在,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a)扭转周期大小与刚心和形心的偏心距大小无关,只与楼层抗扭刚度有关;b)剪力墙全部按照同一主轴两向正交布置时,较易满足;周边墙与核心筒墙成斜交布置时要注意检查是否满足;c)当不满足周期限制时,若层位移角控制潜力较大,宜减小结构竖向构件刚度,增大平动周期;d)当不满足周期限制时,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应检查是否存在扭转刚度特别小的层,若存在应加强该层的抗扭刚度;e)当不满足扭转周期限制,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各层抗扭刚度无突变,说明核心筒平面尺度与结构总高度之比偏小,应加大核心筒平面尺寸或加大核心筒外墙厚,增大核心筒的抗扭刚度。
f)当计算中发现扭转为第一振型,应设法在建筑物周围布置剪力墙,不应采取只通过加大中部剪力墙的刚度措施来调整结构的抗扭刚度。
三、层刚度比控制规范条文:1.抗震规范附录E2.1规定,筒体结构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2.高规的4.4.2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3.高规的5.3.7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4.高规的10.2.3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应符合高规附录E的规定:E.0.1) 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
E.0.2) 底部大空间层数大于一层时,其转换层上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与底部大空间层相同或相近高度的部分的等效侧向刚度与转换层下部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1.3。
名词释义:刚度比指结构竖向不同楼层的侧向刚度的比值(也称层刚度比),该值主要为了控制高层结构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
对于地下室结构顶板能否作为嵌固端,转换层上、下结构刚度能否满足要求,及薄弱层的判断,均以层刚度比作为依据。
[抗规]与[高规]提供有三种方法计算层刚度,即剪切刚度(Ki=GiAi/hi)、剪弯刚度(Ki=Vi/Δi)、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值(Ki=Qi/Δui)。
通常选择第三种算法。
刚度的正确理解应为产生一个单位位移所需要的力建筑结构的总信息(WMASS.OUT)=============================================================== 各层刚心、偏心率、相邻层侧移刚度比等计算信息……Ratx1,Raty1 : X,Y 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70%的比值或上三层平均侧移刚度80%的比值中之较小者……==============================================================即要求:Ratx1、Raty1 >1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1. 规范对结构层刚度比和位移比的控制一样,也要求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