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药理学综述
- 格式:ppt
- 大小:140.50 KB
- 文档页数:27
摘要: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机制的多变,从而导致研发针对该耐药机制的抗菌新药具有一定难度。
本文就目前已知的细菌耐药性机制进行简要的阐述,并对抗菌药物合成的新思路进行总结归纳。
关键字:细菌,耐药机制,抗菌药物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抗菌药物对其作用减弱或丧失,导致临床疗效降低甚至无效。
可分为天然耐药性(又称固有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
天然耐药性由遗传基因决定,可遗传给子代细菌;获得性耐药性是指细菌在长期与抗菌药物接触时,未被杀死的细菌对原有遗传性状或代谢途径调整后形成新菌株,即形成了耐药菌。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
可概括为突变和质粒介导两大类。
突变可在自发条件下以及理化因素诱导下发生。
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发生率较低,且一般只对一种或两种类似的药物耐药,比较稳定,耐药性的产生和消失与药物无关。
质粒介导的耐药性产生可由转化、转导、接合、易位或转座产生。
转化是指耐药菌溶解释出DNA进入敏感菌体内,其耐药基因与敏感菌中的同种基因重新组合,如。
转导则是耐药菌通过温和噬菌体将耐药基因转移给敏感菌,如。
接合为通过耐药菌和敏感菌菌体的直接接触,由耐药菌将耐药因子转移给敏感菌,如。
易位和转座是指耐药基因可从一个质粒转座到另一个质粒,从质粒到染色体或从染色体到噬菌体等,如。
1.细菌的耐药机制2.1产生灭活酶2.1.1水解酶细菌可产生破坏抗生素结构使之失去活性的酶类物质,并在药物作用于细菌前将其破坏从而失去药效。
1995年科学家Bush等人为将β-内酰胺酶分为四类。
按照活性位点的不同可分为非金属酶和金属酶。
非金属酶的活性位点为丝氨酸,按照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以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
青霉素酶的作用对象主要为青霉素,头孢菌素酶主要作用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一种能够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及单环类抗生素的酶,其多由质粒介导产生。
其活性可被某些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制。
药学类综述文章的撰写摘要:药学类研究在医疗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对药学类相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进行综述。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归纳、整理和分析比较,介绍了药学类主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
本文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药学类研究的进展和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药学类研究;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不足引言:药学类研究涉及药物研发、制药、药理、药物临床应用等多个领域,对于推动医学进步和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药学类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本文将对药学类相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现状:1、药物研发:药物研发是药学类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涉及新药的设计、合成、药理毒理学研究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计算生物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药物研发的效率不断提高,同时也出现了多种新型药物发现和开发技术,如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高通量筛选等。
2、制药工艺:制药工艺是将药物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药品的关键环节,涉及到工业生产中的一系列复杂过程。
近年来,制药工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此外,针对传统制药工艺中存在的不足,研究者们积极探索新型制药技术,如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
3、药理研究:药理研究主要探讨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和疗效,为药物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在当前研究中,药理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这些学科技术的引入为药理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
4、药物临床应用:药物临床应用是药学类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将实验室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医疗的重要环节。
当前,药物临床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的优化、药物疗效的评估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同时,针对临床实践中出现的药物滥用和不合理用药现象,研究者们也在积极开展药物管理和政策研究。
成果:药学类研究在药物研发、制药工艺、药理研究和药物临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药学论文综述药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所以就要求学生要为学好专业课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药学论文综述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药学论文综述篇1浅谈药学礼仪药学职业(或职业群体)是指经过系统学习药学科学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药学技术,具有药学工作能力,并经国家考核合格;运用所掌握的药学理论知识、技术和能力,遵循药学伦理原则,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依靠这种服务的收入为生的工作和地位。
药学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高素质职业形象。
本院药学系从2004年开始深入探讨了药学礼仪的教育,首次提出药学礼仪的概念。
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了人文教育的工作,开设了《药学礼仪》选修课,每年对将要实习的学生进行药学礼仪及面试技巧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实习单位和就业部门的一致认可[2]。
本文综述了药学礼仪的重要性、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分类及特点。
1 药学礼仪的概念药学礼仪是一种建立在公共礼仪基础上的特殊礼仪,是药学工作者工作中交往艺术的学问,是药学工作者的行为规范,用以指导和协调药学工作的行为过程;是一种职业礼仪,是药学工作者的职业形象,是素质、修养、行为、气质的综合反映,包括医院药学礼仪、药店药学礼仪、医药代表礼仪。
2 药学礼仪的重要性古人曰:“不学礼,无以立”“敬人者,人恒敬之”,道出了礼仪在现实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礼仪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源远流长、丰厚的文化,不仅是社会生活的要求,而且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医药市场将更加开放,随之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患者对医药行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们不但要求医生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越来越注重为患者高质量的、全身心的、全方位的服务。
药学工作者的各种服务,除药学专业技术以外,言行举止也应充分体现对患者的关心照顾和体贴,都应该符合专业规范的要求。
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与内容(一)前言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与药理毒理研究和评价相关的药物开发背景,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药物活性成分的名称(包括中文名和英文名)、结构类型或特点。
●明确药物临床拟用适应症。
简述与药物相关的疾病发病机制、临床症状、病程、转归等,以及现有同类药物的临床使用概况。
●药物可能的作用机制。
●简述药物本身或同类药物在国内外的研究开发进展,以及在非临床试验和临床使用中出现的主要有效性和安全性问题。
●明确提出立题依据。
●药物的剂型、规格。
申请临床试验的药物应简述初拟的临床方案以及与国内外已上市同品种情况的比较。
●药物的注册申请人,注册目的,注册分类及需要特别强调的问题。
(二)药理毒理研究总结本部分是对支持注册申请的药理毒理研究和文献资料的总结。
注册申请人应按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的顺序,依次总结各项试验和/或文献资料的试验方案和主要结果。
1、药效学试验及文献资料注册申请人应按照先体外研究、后体内研究的顺序简要总结主要药效学、作用机制研究及文献资料。
体外试验应简述试验方法、药物浓度和主要试验结果。
体内试验应简述动物模型、给药方案(包括剂量、途径、频率、期限等)以及主要试验结果。
申请临床试验时,对于已有国内外临床试验数据的药物,还应同时简述临床试验的有效性结果。
2、药代动力学试验及文献资料药代动力学试验及文献资料的总结应包括:经确证的生物样品分析方法、受试物的剂型或溶媒、试验动物的种属品系、给药方案和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吸收速度(达峰时间和峰浓度)和程度(药时曲线下面积和生物利用度)、吸收与剂量的关系。
● 组织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和分布容积。
● 代谢途径、主要代谢产物、与代谢相关的酶。
● 排泄的途径和程度、清除率、半衰期,物料平衡。
● 药代动力学基础上的药物相互作用。
注册申请人应同时提供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主要药动力学参数,以表格或图形的形式表示药物的组织分布。
板蓝根药理研究综述摘要板蓝根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除了单独入药制成板蓝根颗拉、板蓝根注射剂或板蓝根片外,也常与其它药如荆芥、薄荷、贯众、金银花、野菊花等组成复方,其性寒味苦,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临床广泛用于杭菌、抗病毒、血小板聚集、杭内毒素,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对板蓝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概述。
关键词板蓝根药理作用综述板蓝根( R a d i x I s a t i d i s ) ,别名靛青根、蓝靛根、靛根,是十字花科植物落蓝(( I s a t i s i n d i g o t i 一F o r )的根。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效,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流感、温病发热、风热感冒、咽喉肿烂、流行性乙型脑炎、肝炎、腮腺炎等。
为传统的抗病毒中药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理论及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的研究,对板蓝根的基础研究日趋深人,其临床应用范围也逐步拓宽。
特别是板蓝根对S A R S 的防治作用肯定后,再次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和热。
本文主要综述了板蓝根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①抗菌作用:研究表明,板蓝根水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八联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甲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板蓝根的抑菌有效成分为色胺酮等化合物[1]。
②抗病毒作用:板蓝根对病毒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实验证明,板蓝根的水提液或板蓝根制剂对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腮腺炎病毒、肾病出血热病毒( H F R S V ) 、单疤病毒( H S V -2 ) 、人巨细胞病毒( H C M V ) 和肝炎病毒( H B s A g ) 等均有抑制作用[2] 。
有关板蓝根的抗病毒文献报道较多,板蓝根抗病毒活性确切,但其抗病毒的机制研究较少,有些学者认为板蓝根中所含有效成分嗓吟、嗜咙、叫噪等可干扰多种病毒D N A的合成。
日本学者Y a m a d a 认为欧洲秘蓝中抗病毒成分之一为糖蛋白和多搪。
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摘要:本文通过从中药血清药理方法学中实验动物、给药剂量、给药方案、采血方案、血清灭活与保存、血清添加量等实验条件的确立进行了阐述,从而建立最佳的实验方案进行研究。
并对血清药理学的不足做了简单的介绍,以及对其以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中药;血清药理学;给药方案;采血方案;血清处理血清药理学是日本学者Hiroko Iwama[1]在1948年第一届和汉医药学会上首次提出的。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以含药血清代替中药粗提物作为药物源加入离体反应系统中从而研究其药理作用的一种半体内实验方法。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中药专家应用此法来研究中药药理作用。
主要针对中药及其复方复杂多样的化学成分特点,用含药血清代替煎剂或粗提物进行体外实验,它克服了中药粗制剂直接进行体外实验的缺点,其结果的可信度明显优于中药粗制剂直接用于体外实验。
血清药理学中医药研究中所表现出的优势[2]:①从方法学上解决了中药复方直接应用于离体实验的难点,使中医药研究能在离体实验中直接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从而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②从中药复方本身来讲,可克服体外实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复方经体内胃肠吸收、生物转化后的综合整体药理效应;③对含药血清的成分进行药效、药动学研究,可以发现中药复方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为探讨中药复方作用规律提供新思路;④可以用来验证一些中医学基础理论。
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可以避免了中药直接进行体外用药所产生的影响,直接反映中药及其代谢产物的药理作用,从而相对有效地阐释中医药治病的科学机理,可以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研究提供依据。
1、实验动物的选择在目前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中,常用大鼠、家兔、豚鼠等动物来制备含药血清。
但动物的种属不同,其血清成分也有所不同,所以要尽量选择和人类生物学特征相近的物种[3],从而缩小动物血清和人类血清在生理、生化等状态下的差异,减少因种属差异而造成的免疫反应,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4],否则其研究结果不会有太大的意义。
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1目录一、概述二、撰写格式和内容(一)主要研究结果总结1.研发背景2.主要药效学试验3.一般药理学试验4.急性毒性试验5.长期毒性试验6.过敏性、溶血性、局部刺激性和依赖性试验7.致突变试验8.生殖毒性试验9.致癌试验10.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二)分析与评价1.有效性分析及评价2.安全性分析及评价3.药代动力学特征分析及评价4.药理毒理综合分析及评价5.药理毒理与其它专业间的相关性分析三、参考文献四、著者2一、概述《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简称指导原则),是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相关要求,结合我国中药、天然药物研发的实际情况而制订。
本指导原则旨在规范中药、天然药物药理毒理综述资料的格式和内容,引导和提高药品注册申请人对新药研发过程及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自我评价意识。
本指导原则根据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不同类别及药理毒理申报资料的要求,对申报临床的药理毒理综述资料统一进行规范。
撰写时可按《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一中申报项目的不同要求撰写相应的内容。
本指导原则主要内容包括主要研究结果的综述以及分析与评价两大部分。
二、撰写格式和内容(一)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对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建议按以下内容进行全面、简要的描述,建议对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结果以列表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不宜对试验结果进行简单罗列,不必列出具体试验数据等。
31.研发背景简要说明文献情况。
如果有临床应用史,需描述有无不良反应报道及相关的研究进展情况。
简要说明前期是否进行过基础研究或筛选研究(主要指药效学筛选研究,如配伍或配比筛选等)。
若有相关研究,简述主要研究结果。
简要说明是否有相关研究成果(奖项、论文、专利等)。
2.主要药效学试验2.1.试验方法和结果总结简要说明所选择的实验模型及其用于评价受试物功能主治的依据,重点描述主要药效学试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