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论语
- 格式:ppt
- 大小:207.50 KB
- 文档页数:17
《论语》选读四年级上学期学而篇第一1.子曰(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2)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3),不亦君子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说: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3)愠:音yùn,恼怒,怨恨。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1),而好犯上者,鲜(2)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3),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1)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2)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3)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3.子曰:“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1)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2)三省:检查、察看。
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小学四年级上学期背诵内容——《论语》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5.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6.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0.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3.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8.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0.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小学四年级下学期背诵内容——《论语》1.哀公问:“弟子孰s hú为wéi好hào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hào学,不迁怒,不贰èr过。
不幸短命死矣yǐ。
今也则亡wú,未闻好hào学者也。
”2.子谓仲z hòng弓曰:“犁牛之子骍xīn g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z hū?”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上学期
【原文】①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
【原文】②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
【原文】③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
【原文】④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
【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
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
【原文】⑤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
【原文】⑥
子曰:“以约(1)失之者鲜(2)矣。
”。
论语(四年级第一学期)(前1---24必考试卷上的)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2、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资?”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3、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4、子张问善人之道。
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5、子路使子羔为费宰。
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6、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7、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9、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0、子路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1、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日:“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也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1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14、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1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6、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7、或日:“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8、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四年级古诗论语六则《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将孔子的教导和智慧记录下来,成为重要的文化经典之一。
下面是论语六则原文及简要解释。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解释:孔子说:“学习并及时复习,这样不是很愉快吗?”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对知识的反复强化。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解释:孔子说:“巧言令色虽然华丽,但是缺乏真正的仁爱。
”这句话告诫人们不要只看表面的言辞和外貌,而要关注内在的道德品质。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孔子说:“了解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热爱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的重要性。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解释: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任何人都能成为自己学习的对象的开放心态。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孔子说:“通过温习旧知识来获取新知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这句话说明了通过不断回顾旧知识可以获得进一步的学习和教导的能力。
6.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解释:孔子说:“君子如果不严肃认真就无法展现威严,如果不不断学习就会变得固步自封。
重视忠诚和诚信,不和不如自己优秀的人交朋友。
犯错误时不要害怕改正。
”这段文字强调了君子的修养和追求卓越的态度。
拓展知识:《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了他的言行的经典著作。
其中的每句话都富含智慧和人生哲理,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论语》分为20篇,收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对话和讨论,涉及的内容包括礼仪、道德、政治、教育等各个方面。
《论语》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被视为人类文化的瑰宝之一。
阅读《论语》有助于人们探索人生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提供了思考和指导自己行为的智慧。
不后面接句子出自四年级第七单元《论语》
【引言】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四年级第七单元的课文便选自这部千古传世的佳作。
它为我们提供了道德、学习、礼仪等方面的智慧,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四年级第七单元内容概述】
这个单元中的名句涵盖了道德、学习、礼仪等多个方面。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关爱他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习要注重实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礼之用,和为贵”则告诉我们礼仪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和谐相处。
【精选名句解析】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去做给别人。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教导我们要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之后要及时去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注重实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的意思是,礼仪的运用要以和谐为最高境界。
这句话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和谐相处,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名句运用】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遇到矛盾和冲突,可以想
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而学会换位思考,化解矛盾。
又如,在学习过程中,当我们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可以想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进而付诸实践,巩固所学。
【结语】
学习《论语》的名句,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更能提升我们的道德素养。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文名篇的赏析与解读古文名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古文名篇不仅可以培养语文素养,还能够拓宽视野,提高文字理解能力。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适合小学四年级学生阅读的古文名篇,并进行赏析和解读。
一、《论语·为政》《论语·为政》是一篇由孔子思想和言行所形成的古文名篇。
孔子在《论语》中阐述了他的为政思想和政治理念。
他强调了仁德、忠恕、廉正等价值观念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君子不器”、“君子和而不唱,非礼勿视,听其言而观其行”等观念。
在学生阅读《论语·为政》时,可以通过解读相关词语的意义,了解古代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例如,“君子不器”中的“器”指的是务实的政治家,而孔子主张的是德治,即以仁德为核心进行政治管理。
二、《三字经·天地人》《三字经·天地人》是一篇以三字为一句,总共有一百句的古文名篇。
它从宇宙起源、生活道德、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展开叙述,将丰富的知识和道德观念浓缩在三字之中。
学生可以通过赏析《三字经·天地人》来了解宇宙的起源和人类的存在,进而引发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思考。
在解读其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时,学生可以理解天地间的变化与宇宙规律的稳定性,进一步激发自己要坚强不放弃的意志。
三、《千字文·天地玄黄》《千字文·天地玄黄》是一篇以千字为词的韵文,通过描述万物的起源和宇宙的变化,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
通过解读《千字文·天地玄黄》,学生可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和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
在阅读“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时,学生可以了解到宇宙的广阔和无限可能性,引发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思考。
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是一篇以孔子弟子曾子的话为主题的古文名篇。
曾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诫后人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
2018长沙四年级《论语》知识点详解:学习篇导读:读论语可以传承中国经典文化,让中国文化不仅仅是影响中国人,更多的是要入党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这样就可以彰显我们中国人的智慧与强大。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本篇整理了一则论语经典句子,分享给学生进行学习和提高。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4)说:音yue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四年级书签的论语
01.德不孤,必有邻。
0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03.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0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0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06.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0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0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0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0.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4.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5.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四年级下册背诵篇目上的论语三则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论语·述而》)
——译:孔子说了:“(如果)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为我的老师的人。
选择他的长处(优点),而跟从(学习);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
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译:孔子说:“(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要重复去教他了。
”
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永不满足,耐心地教导别人而不怠倦。
”
拓展:
1、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乎!”(《论语·雍也》)
译: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多学文化典籍,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违背自己的(君子之道)了吧!”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译:孔子说:“(对于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
”
3、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治长》)
——译:孔了说“聪敏而好学,不以向下面的人请教为耻。
”
4、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论语·为政》)
——译:孔子说:“去攻读钻研邪说,那就有害了。
”。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经典传统文化论语节选六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
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三家者以《雍》彻撤。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nìng)俭;丧(sāng),与其易也,宁(nìng)戚。
”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无也。
”。
小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同步(国学经典及美文)阅读《论语》部分1・子曰:“巧言乱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古文》部分3. 舜耕历山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獄。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尧乃赐舜衣, 与琴,为筑仓廩,予牛羊。
译文:尧舜在历山耕种,历山的人都让他在河畔耕种,在雷泽捕鱼。
雷泽的人都让他居住,在河滨制陶,在那里的陶器没有不好的。
一年后他所居住的地方就聚集起来,两年后成了一个小镇,三年后就成了一个都市。
尧于是赐给舜一套细葛布衣服,给他一张琴,为他建造仓库,还赐给他牛和羊。
4. 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
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諛。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河。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5.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
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