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曾国藩 第二讲
- 格式:ppt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12
曾国藩家训今天我要讲的《曾国藩家训》,是从百家讲坛郦波老师的讲解中学到的。
主要有14部分,分别是谁来拯救笨小孩、无一日不读书、撑起两根穷骨头、养得胸中一种恬静、最败人的两个字、小家里的大智慧、养活一团春意思、人但有恒事无不成、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用人必先治人、用人四部曲、作育人才以图强、无愧于兄弟、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在开始讲《曾国藩家训》前,我想先简短的介绍下他的个人履历。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勇毅侯,谥曰文正。
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更多的教育了。
6岁时入塾读书,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
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
此后,连考两次会试不中。
在道光十八年(1838),虚岁28岁时殿试考中了同进士。
从此之后,他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
做人要学曾国藩一、慧眼识才,用才得当人才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有了人才并不一定就会取得成功,这还涉及到如何使用人才的问题。
因此,如何识别人才和使用人才是需要认真考虑和学习的事情,善于识别人才并赋予适当运用是一个管理者成功的重要条件。
1. 知人善用,网络人才2. 区别对待,驭人有术3. 合理安排,用其所长4. 善用偏才,扬长避短5. 多方观察,选才有道6. 观人入微,相认有术7. 用人不当,慎加防备二、广结人缘,网罗天下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分工明细,每个人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单枪匹马是无法取得成功的,竞争的激烈更需要我们借助他人的力量依靠团队取胜,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1.广交师友,谨慎为先2.相交以诚,大度宽容3.以恕代人,不求全责备4.交结贵人,择人而从5.与人为善,取人为善6.严于自省,和气待人三、小心谨慎,得意而不忘形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由于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不同,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时不可避免的。
如何使自己在这些冲突和矛盾之中处于不败之地需要每个人仔细思考,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必须小心谨慎,得意而不忘形。
1. 谨小慎微,安度危机2. 以缓济急,稳中求成3. 如履薄冰,处处谨慎4. 藏锋圆通,含而不露5. 不慌不忙,稳重当头6. 言多必失,适可而止7. 以“浑”入世,难得糊涂8. 防危虑败,明哲保身9. 远离虚妄,懂独反思10. 谦虚谨慎,力戒傲气四、刚柔相济,能伸能屈在面临挫折和挑战时,有的人不知所措,一味意气用事,结果碰得头破血流;而聪明的人则懂得刚柔相济,能屈能伸,使事情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所乐于见到的。
1. 利益为重,能屈能伸2. 忍得一时,伸得一世3.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4. 静观时势,屈伸有度5. 刚柔相济,自立自强6. 耐烦应事,不忮不求五、持之以恒,奋发进取无论是干什么,希望一蹴而就是不可取的,希望没有一点苦难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奋发进取。
精简国学|曾国藩——识时务者为俊杰识时务者为俊杰,昧先几者非明哲。
——《幼学琼林·卷三·人事》解释:能认清楚形势的才是好汉,对于事情将要发生之前的兆头要有所察觉,不然就算不上明智。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他的人生哲学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即“识时务”“求稳”和“防变”。
这三个观点几乎贯穿了曾国藩一生,在后世影响深远,也构成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
曾国藩从小就对学问非常感兴趣,对仕途也抱有很大的希望,在那个混乱年代可谓是如鱼得水,但是好景不长,不久之后他便遭遇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巨大打击,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书生变成了败落得人神共愤的人物。
后来曾国藩重新回到官场后他不断在科举上精进自我,并写下了“为人要有志气”“为官要有骨气”等千古名句,而这三个观点也成为日后他治理国家的方法与遵循。
当然这些道理在今天依然适用,虽然都是对现在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话,但是毕竟现在我们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这样一个思想影响又如此深远!一、识时务“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很好理解,识时务就是看清形势发展,把握时机,在恰当的时机做出正确的选择。
识时务者,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原则而偏离自己的道路。
这个大家可能比较陌生,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就恍然大悟了吧?曾国藩也曾在家书中表达过对这种思想的赞同,他也说:“吾人识时务者,不识彼时之利者,何也?”1、把握时机我们常说,没有十年寒窗,就没有今天的成就。
就像我们每个人,没有出生时的际遇和背景,可能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取得不同的成就,如果没有好运气,没有把握住时机,就很有可能会走向失败的深渊。
曾国藩在1860年发动“京团之变”,击败太平天国,平定湖南之乱,使得清朝王朝迅速灭亡。
正所谓“天时不如人和”。
因此,如果你有“识时务”的精神,如果你懂得正确地把握时机、选择正确的道路去做这一件事,那么你将会收获更多的成功。
京团之变2、掌握规律要说到世界的运行规律,那肯定是“人”在其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顶不孝罪名也出山"办团练"是经世致用的最佳途径,万事俱备的情况下,曾国藩因为在家守孝而自我限制,差一点失去人生中最关键的机会。
"忠孝"是儒家的两个基本原则,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表达"忠孝"的各种形式,尤其是"孝",更是有名目繁多的表现形式,是否尽孝,全在形式能否做得到位。
曾国藩一直以理学家自居,尽孝当然要做给所有人看。
可是,偏偏在丁忧期间,出现了曾国藩人生中最关键的机会,好名声的他陷入了自己设下的败局之中。
十三年的京宦生涯,使曾国藩名声大振,跻身六曹,尤其是对于理学的不懈探索,使他的思想境界有了巨大的改变。
曾国藩已经由不遗余力地谋求个人与家庭的发展,转而为整个统治阶级和社会制度去争生存。
但是,当他冒死犯颜皇帝,以决心挽救江河日下的局势时,却发现自己补天无术,引以自豪的二品京官,并不能为他解国家倒悬之急提供什么帮助。
咸丰二年(1852)六月,曾国藩得以去江西做乡举的主考官,并获准事罢可回乡探亲。
曾国藩在行抵安徽太和县境内小池驿时,接到了母亲江氏已于六月十二日(7月28日)逝世的讣闻。
于是他改服奔丧,迅速由九江乘船西上。
行至武汉时,他从湖北巡抚常大淳处得知,太平军正在与清军在长沙激战,于是他便从岳州改旱路,途经湘阴、宁乡,于10月6日转回白杨坪。
当湖南编练新勇的时候,曾国藩正在湘乡家中"丁忧"。
其好友刘蓉劝他到团练局襄办团练,曾国藩以不能"墨绖"而与公事,对军事十分外行,有"如菽麦之不辨"而加以拒绝。
实际上,这一时期的曾国藩内心里十分矛盾。
太平军虽然离开湖南进入湖北,然而太平天国的革命思想却给湖南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各地会党纷纷起事,社会环境十分动荡。
对于以国家屏障相标榜的曾国藩来说,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尽快恢复封建的统治秩序,是他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他应将多年积累的才识,用于捍卫清王朝的统治斗争中去,并在斗争中一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