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襄阳汽车产业链
其它
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襄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追日路4号致力于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用电池研发东风汽车股份公司襄阳东风汽车大道11号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能力:客车,底盘襄樊东风汽车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省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环山路38号混合动力汽车专用驱动电机、起动发电机骆驼集团襄樊蓄电池有限公司湖北襄阳深圳工业园骆蓄大道1号门混合动力车用蓄电池项目,年产204万只混合动力车用蓄电池。
襄樊宇清电动汽车有限公司襄阳市追日路2号高新创新园电动汽车电机自动变速成驱动系统南车襄阳电机技术有限公司襄阳市高新区团山大道359号新能源汽车电机类型数量汽车总体制造10车架3发动机及相关7变速箱4车桥4半轴3轴承6车轮6汽车内饰件5汽车座椅4车刹2零部件41新能源9新能源
总结。
襄阳市社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襄阳市作为湖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其社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襄阳市的社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襄阳市位于中国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湖北省的重要交通枢纽。
近年来,襄阳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襄阳市的经济实力持续增长。
市内拥有多个重点工业园区,包括汽车制造、机械制造、新材料等领域。
这些产业的蓬勃发展,为襄阳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其次,襄阳市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市内拥有多个高档住宅区、商业中心和文化设施,不仅提高了城市的品质,也提升了市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襄阳市的教育和医疗事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为市民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服务。
然而,襄阳市的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带来的问题尚待解决。
随着人口流入和城市扩张,襄阳市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
其次,经济结构尚未得到有效调整。
襄阳市的经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缺乏高科技和创新产业的支撑,这也限制了其经济发展的潜力。
另外,襄阳市的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老龄化问题和医疗保障方面。
展望未来,襄阳市的发展趋势仍然积极向好。
首先,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和土地开发,以解决城市化进程带来的问题。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
其次,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引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襄阳市应该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例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与时俱进地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趋势。
此外,襄阳市还应该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满足市民多层次的需求。
在未来,襄阳市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襄阳市所在的湖北省,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较好的基础设施,通过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利共赢。
此外,襄阳市还应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实现更大范围的社会发展。
湖北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产业集群是培植和提升汽车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湖北汽车产业集群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较快的发展速度,其地方竞争优势、规模化、区域创新能力等集群效应已初步显现。
为找出湖北汽车产业发展瓶颈,促进湖北地区产业升级,提升湖北汽车产业在全国汽车产业中的地位,本文就湖北汽车产业集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湖北汽车产业;产业集群;现状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是指在特定的行业和领域中,一些在地域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所构成的群体。
产业集群有着明显的地域、网络、产业特性,事实上,它是指产业以网络形式聚集在某地,继而形成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并由此产生范围经济。
产业集群的特性在于当企业之间形成集群,其产业便可藉由内在动力进行自我发展、建构与弹性调整,而大幅提升整体企业的竞争力。
集群内的企业之间既分工又协调,既竞争又合作,极大地促进了其产业的发展。
产业集群所具有的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加速创新研发以及区域经济和外围经济的竞争优势,能极大地扩大汽车消费市场,增强汽车产业自主研发能力,并使集群区内企业之间联系密切,便于整合和发展,从而能改变湖北省汽车产业发展速度慢、竞争力低、自主品牌登不上席位的面貌。
二、湖北省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的优势(一)具有交通运输和地理优势湖北省地处中国中部地区,水陆空交通极为发达,还被冠以“九省通衢”的美称。
湖北同时有着国内第四大枢纽机场、第四大铁路中心、长江航运中心,其作为国内最大的交通枢纽中心,可以为湖北省汽车及其相关产业提供便捷的交通需求,并降低交通成本。
此外,湖北还是南北经济连接的纽带。
伴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口号的提出以及逐步的实施,地处重要地理位置的湖北给其汽车产业带来了很多发展的机遇和商机。
(二)集群内拥有实力雄厚的企业湖北汽车工业以神龙有限公司和东风汽车公司为龙头,以军工企业和地方企业为外围,构建成十堰至襄樊、随州、孝感、武汉沿线,荆州、宜昌至黄冈和黄石沿江两条汽车工业长廊。
襄阳2023经济报告概述本文档是对襄阳市2023年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的报告。
襄阳市作为湖北省的重要城市,经济发展快速且潜力巨大。
本报告将从襄阳市的GDP增长、产业结构、就业状况、投资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对襄阳市未来经济发展的建议。
1. GDP增长过去一年中,襄阳市的GDP持续增长,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活力。
根据统计数据,2023年襄阳市的GDP总量为xxx亿元,比上年增长x%。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襄阳市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
2. 产业结构襄阳市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转型的趋势变得更加明显。
2019年和2020年,襄阳市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是2023年,第三产业的贡献度显著增加,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仍然是襄阳市的支柱产业。
襄阳市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此举有助于提升襄阳市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同时,襄阳市也积极发展服务业,特别是金融、物流和信息技术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
这些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也为襄阳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 就业状况襄阳市的就业状况逐渐改善。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襄阳市的就业人口占比为xx%,较上年有所增加。
其中,服务业是襄阳市就业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餐饮、零售和旅游等领域找到了就业机会。
襄阳市也注重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计划,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这些努力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产业适应能力,促进襄阳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投资环境襄阳市的投资环境逐渐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
政府将改善营商环境作为优先任务,简化审批手续、降低投资门槛,并提供多种扶持政策,吸引了一批优质企业的入驻和项目的投资。
此外,襄阳市还注重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和通讯设施的建设。
襄樊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及发展策略建议一.襄樊经济发展的优势1•中四结合部的区位优势。
襄樊目前已经是中西部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即秦巴经济走廊中最大的中心城市,南而与武汉市遥相呼应,北面是潜力巨大的中原,面向西部则扮演着重要的"桥头堡”角色。
从襄樊周边的大、中型城市格局来看,已经形成了以襄樊为中心的城市群体。
而且以襄樊为中心的鄂豫陕渝中西部经济技术协作区在十六年前就已经形成,且协作效果显著,初现出襄樊成为辅核心城市的端倪。
2.产业比较优势。
襄樊经济总疑较大,大中型企业集中,农业、汽车工业、纺织服装工业技术先进。
襄樊是我国内陆地区正在崛起的汽车城,已成为东汽集团的第二基地,零部件的聚集度居全国十太汽车工业城市前列。
襄樊纺织工业是全国39个重点城市之一,作为老纺织工业城帀,依托髙新技术,逐步走出一条技术先进化、加工系列化、经营集团化、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路子。
襄樊农业经济比较发达,南北兼有的气候特征,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
是湖北第一大粮仓、全国十大夏粮主产区之一、国家确泄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一优两髙”农业示范区,也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地级吨粮市之一。
每年可提供商品粮60亿斤左右。
褰樊还是全国三个军转民试点市之一,三线军工企事业单位有25家,年产值达20多亿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较好。
依此基础建立的湖北省两个国家级髙新技术开发区之一的襄樊离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1992 年成立以来,已经实现工贸总收入337亿元,年均递增速度为45%以上。
国家级髙新技术开发区已成为加速区域经济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器。
3.交通、通讯优势。
襄樊市处我国内陆腹地中心地带,距武汉、郑州、西安、重庆、成都等城市距离均在1000 公里以内,是华中、西北、四南“Y”型交通网络的中心,连接东四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一条汉江、二座机场、三条铁路、四通八达公路”是襄樊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真实写照。
穿境而过的汉江属三级航道,流经襲樊216公里,企年可通航吨级驳船,市区内的港口年吞吐量在1500万能吨以上,苴运量可与欧洲莱茵河婉美,被称为"黄金水道”。
襄阳市产业调研报告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是湖北省的重要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
经过多年的发展,襄阳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首先,襄阳市的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农产品种类丰富,以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为主要农作物。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技术的提高,襄阳市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不断增加。
其次,襄阳市的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导,特色产业主要有汽车制造、石化、纺织、电力、食品加工等。
其中,襄阳市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湖北省汽车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另外,襄阳市的纺织和服装产业也非常发达,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产品质量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最后,襄阳市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襄阳市的服务业包括商贸、金融、旅游、物流等。
襄阳市有许多制造业企业,而商贸和物流业的发展为这些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后勤支持,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
另外,襄阳市的旅游业也逐渐兴起,盛产着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景资源,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总体来说,襄阳市的产业结构多元化且发展迅速,对于湖北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襄阳市的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环保工作和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湖北襄阳市的详细情况介绍襄阳市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北部,地处汉江中游,地理坐标为32°15′N,111°29′E。
襄阳市东与河南省南阳市接壤,南与湖北省十堰市交界,西与陕西省安康市相邻,北与河南省南阳市和陕西省商洛市相邻。
襄阳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湖北省的重要城市之一。
一、历史文化襄阳市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此活动。
襄阳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文化遗址:1. 襄阳古城:位于襄阳市樊城区,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襄阳古城历史悠久,曾是战国时期楚国、秦朝、东汉、三国时期等多个朝代的边陲重镇。
2. 古城墙:位于襄阳市樊城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
古城墙规模宏大,保存完好,为研究古代中国城市建设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3. 襄阳白马寺:位于襄阳市樊城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
白马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兴建的寺庙之一。
此外,襄阳市还有许多其他历史文化遗址,如襄阳市南漳县的南漳县城等。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为襄阳市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也为襄阳市的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经济发展襄阳市经济发展较快,是湖北省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
以下是襄阳市的一些主要产业:1. 汽车制造业:襄阳市是中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基地之一,拥有多家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如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襄阳分公司、武汉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襄阳工厂等。
2. 钢铁工业:襄阳市钢铁工业发展较快,拥有湖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华电襄阳发电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
3. 化工产业:襄阳市化工产业发展较快,拥有一批知名的化工企业,如湖北化肥厂、襄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
4. 高新技术产业:襄阳市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设立了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如湖北光谷襄阳光电产业园、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
三、城市建设与发展襄阳市在城市建设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1. 基础设施建设:襄阳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巨大,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供水、供电和通讯设施。
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和产业发展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襄阳市人民政府(原襄樊市政府)•【公布日期】2012.06.06•【字号】襄阳政办发[2012]80号•【施行日期】2012.06.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和产业发展工作的通知(襄阳政办发〔2012〕8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为确保完成我市作为国家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的示范运营任务,促进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现就加快推进我市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和产业发展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坚定不移推进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和产业发展我市作为国家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汽车产业)以及国家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筹),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和产业发展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今年是我市完成国家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任务的攻坚之年,也是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之年。
但是,目前我市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的层面和数量还远未达到国家试点方案的要求,示范推广工作任务还很重;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培育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各地各部门既要看到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绩和方向,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也要客观分析形势,保持清醒头脑,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力度,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着力把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成千亿级的支柱产业,把襄阳建设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
二、扎实做好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工作(一)确保完成示范运营车辆采购任务。
根据国家四部委批复的《襄阳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实施方案》,到2012年底,我市实际运营的新能源汽车应达到1070辆,通过示范运营带动产业发展。
结合示范运营情况和各地各单位实际,今年的示范运营采购工作分两个阶段完成(具体方案附后)。
《“产业襄阳”发展战略规划》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12年8月课题组成员名单课题组组长:陈东琪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导课题组成员:肖金成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宋立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导史育龙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部副主任,研究员刘泉红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申兵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室主任,副研究员郭春丽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室主任,副研究员王云平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室主任,副研究员王元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室主任,副研究员杜飞轮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路红艳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徐策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刘保奎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目录第一篇战略背景与发展基础 1一、战略背景 11、世界产业发展规律及趋势 12、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53、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6二、襄阳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81、发展现状82、优势条件163、主要问题20三、重点产业选择与发展方向211、产业选择依据212、重点工业选择223、重点服务业选择26第二篇战略思路29一、指导思想与战略方针291、指导思想292、战略方针29二、战略定位301、中国汽车新城302、中国新能源之都303、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314、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315、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32三、战略目标331、制造业高端化332、服务业规模化343、农业现代化34四、发展战略361、绿色导向战略362、创新驱动战略363、开放引领战略364、结构优化战略365、融合互动战略366、集群发展战略36第三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37一、构建“一核两带”的总体格局381、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核382、汉十沿线技术密集产业带403、汉江沿岸高效生态产业带41二、优化园区功能布局421、优化市区产业空间布局432、创新发展高新区433、跨越发展经开区45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园区455、积极创建海关特殊监管区466、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46三、促进产城互动47四、引导县市产业发展47第四篇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49一、做大做强汽车产业491、趋势和选择492、做强整车513、做大零部件51二、大力发展支柱产业541、壮大农产品加工业542、振兴装备制造业593、打造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624、跨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665、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706、优化发展医药化工产业73三、积极发展其他产业771、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加工及综合利用产业77 第五篇促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80一、全面振兴文化旅游业811、繁荣壮大文化产业812、突破性发展旅游业87二、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931、高标准建设物流园区962、推进重点物流领域发展963、大力培育和引进现代物流企业984、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和物流技术应用98三、打造区域性商贸中心981、建设城市商业中心和商业街区1012、发展新型流通业态1013、完善特色专业市场体系1024、健全农村商业流通网络1025、大力拓展社区服务业1036、稳健发展房地产业103四、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1041、加快发展金融服务,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1042、着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1053、高起点发展商务服务业,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商务中心1064、积极培育健康产业,建设区域性健康服务中心1075、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延伸养老服务产业链108第六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09一、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1111、持续发展粮食生产,稳定百亿斤产粮大市地位1112、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123、加快发展现代林业,打造千亿级林产业基地113二、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1141、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1142、发展质量型农产品114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114三、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1151、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1152、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153、提升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115四、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1151、构建农业信息网络体系1152、强化农业信息服务116五、构建农业循环发展模式1161、加快发展循环农业1162、积极推行农业清洁生产116六、增强农业支撑服务能力117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172、健全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117第七篇战略实施和发展路径118一、构建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1181、建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1182、完善能源储备体系和输送通道1223、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1224、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123二、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1241、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1242、加强财税政策引导1253、提供多元金融支持1254、创新招商引资方式1265、强化产业的科技支撑1266、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127三、健全促进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1281、建立区际利益协调机制1282、探索产业发展互动合作机制1283、创新园区管理运行机制1294、建立健全产业发展财政投入机制1295、建立完善产业襄阳建设决策机制129四、实施促进产业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1301、现代制造业发展工程1302、现代服务业发展工程1313、现代农业发展工程133图表、专栏目录图1-1 产业生命周期模型比较 2表 11 襄阳市工业化阶段判断9图1-2 产业轮动图9图1-3 2006-2011年襄阳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10图1-4 2010年襄阳市与省内各城市农业总产值比较11图1-5 2006-2011年襄阳市工业增加值及增长率11图1-6 2011年襄阳市与周边城市工业增加值比较12图1-7 2011年襄阳市工业内部结构13图1-8 2006-2011年襄阳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变化13图1-9 2010襄阳市与省内其他地市级城市服务业规模比较14图1-10 2006-2010年襄阳市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14专栏1-1 两分法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15表1-2 2011年襄阳市主要开发区指标16表1-3 襄阳市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现状(2009年)16图1-11 襄阳市区位示意图17图1-12 襄阳市汽车产量占全省比重变化18图1-13 襄阳是主要文化旅游资源分布19表1-4 襄阳市R&D投入水平与周边城市比较20图1-14 2010年襄阳服务业内部结构21图1-15 襄阳市重点产业选择的结构模型22表1-5 2010年襄阳市工业产业和比重23表1-6 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的感应力系数和影响力系数24 表1-7 襄阳市工业重点行业选择结果25表1-8 2006-2010年襄阳市服务业各行业比重变化26表1-9 湖北省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27表1-10 襄阳市服务业重点行业选择结果28专栏2-1 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32表2-1 襄阳市产业发展目标35专栏3-1 当前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及其空间需求37图3-1 “一核两带”的产业空间布局38专栏3-2 汉十沿线技术密集型产业带的主要载体41专栏3-3 汉江沿岸高效生态产业带的主要载体42图3-2 市域工业园区空间布局43专栏3-4 高新区各空间板块发展导向44图3-3 物流园区空间布局43专栏4-1 襄阳市汽车零部件重点发展方向53图4-1 汽车产业链简图54专栏4-2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55图4-2 纺织服装产业链57专栏4-3 农产品加工重点产业基地、板块和集群59专栏4-4 国家重点支持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60专栏4-5 各种新能源汽车比较64专栏4-6 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66专栏4-7 页岩气资源开发前景66专栏4-8 国家支持的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68图4-3 金红石深加工产业链69专栏4-9 国家重点支持的电子信息产业领域70图4-4 电子信息产业/产品分类71专栏4-10 襄阳市发展云计算产业的分析73图4-5 生物医药产业链75图4-6 磷化工产业链76图4-7 废铅回收及再利用、再回收示意图77图4-8 废旧汽车拆解加工再制造示意图78图5-1 襄阳市现代服务业体系框架80专栏5-1 汉江沿线城市对汉水文化的研究与开发83专栏5-2 绿色印刷产业发展前景广阔84专栏5-3 襄阳兴建现代化会展中心规模的考量85图5-2 2006-2010年襄阳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87表5-1 2003-2010年襄阳市与省内城市国内旅游收入比较88 专栏5-4 鄂西圈文化与旅游资源举要89专栏5-5 四大特色旅游区建设90图5-3 旅游产业链示意图92表5-2 2008-2011年襄阳市物流业主要指标93图5-4 襄阳市与周边城市货运量比较94专栏5-6 《全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节点城市94 专栏5-7 物流业发展目标的确定95图5-5 重点物流领域与物流工程示意图97图5-6 襄阳市与周边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比较99专栏5-8 襄阳市区域性商贸(消费)中心99专栏5-9 电子商务服务发展前景102专栏6-1 现代农业的前景与发展趋势110专栏6-2 襄阳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111专栏6-3 襄阳市主要特色经济作物生产112表7-1 交通基础设施对于产业发展的服务和引导功能118专栏7-1 北煤南运大通道119表7-2 铁路建设重点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120表7-3 公路建设重点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121表7-4 空运及水运建设重点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121表7-5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及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122表7-6 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123表7-7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124表7-8 工业项目134表7-9 服务业项目139表7-10 农业项目147表7-11 交通项目148表7-12 能源项目150第一篇战略背景与发展基础本规划以全球产业发展趋势为视角、国家中长期产业发展政策为导向、襄阳已有产业发展为基础,按照绿色导向、开放引领、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融合互动、集群发展的战略,全面谋划到2015和2020年产业襄阳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方向、重点任务、发展路径和政策支撑,与都市襄阳、绿色襄阳和文化襄阳发展协调一致,为襄阳产业的中长期发展提供一个战略蓝图。
襄樊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汽车工业是襄樊的龙头产业。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实现了由一般零部件生产向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生产的跨越;由汽车工业向汽车产业的跨越;由重点产业向龙头产业的跨越;由一般生产板块向东风轻型商用车、中高档乘用车制造基地和国家动力及部件制造基地的跨越。
汽车产业链在发展中完善壮大。
全市从事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加工企业发展到31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4家,资产总额300多亿元,从业人员6万多人。
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汽车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02.26亿元(预计2008年产值超过5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0.76%;生产各类整车突破20万辆,其中轿车38519辆,轻型商用车12.8万辆,轻型客车2.16万辆、其他改装车2万多辆;发动机产量35万台。
从事汽车物流、贸易、金融保险、维修、文化教育、服务和其他相关产业达到200多家,从业人数达到7万多人。
全市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汽车贸易企业发展到40多家,其中4s店30多家,经营70多个品牌和车型;建成了“天润”、“光彩”和“锦绣”三大汽贸(配)市场;形成以东风物流工贸、风神物流、东风襄管物流、镜通物流四大物流企业为代表的物流产业。
东风集团完整的事业基地。
襄樊是东风集团内商用车、乘用车兼有,发动机、零部件皆备,产品线最全、产业链条最完整的事业基地。
东风在襄樊事业总资产190亿元,职工16000人。
襄樊与东风公司有
服务配套关系的地方零部件企业发展到200多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业在服务和融入、跟进东风事业发展中茁壮成长。
国内外较为知名的零部件企业、品牌和生产基地。
襄樊汽车零部件企业设立各类技术中心30多个,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5火轴承公司被国家授予出口基地企业。
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襄樊东风汽车电气有限责任公司、东风襄樊仪表系统有限公司、宇航救生装备有限公司、湖北中航精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航天部第42研究所、湖北骆驼蓄电池股份有限公司、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新火炬汽车零部件公司、湖北环宇灯具有限公司、湖北飞龙摩擦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三环车桥公司、湖北三环锻造公司等单位都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和产品制造水品,成为国内较为知名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和全国最大的或较大的汽车车桥、电气、仪表、蓄电池、座椅调角器、摩擦材料、轴承、灯具等生产基地。
东风德纳车桥公司是亚洲最大的中重型车桥生产企业,中航精机是全国最大的座椅调角器生产企业,东风仪表是全国最大的汽车仪表和传感器生产企业之一,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汽车轴承生产企业,湖北骆驼蓄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第二大蓄电池生产企业,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发动机品牌之一。
全市汽车及零部件行业获得湖北省名牌7个,湖北骆驼蓄电池有限公司的铅酸蓄电池获得国家免检;获得中国驰名商标3件,湖北省著名商标7件,襄樊知名商标12件。
全市有国家级汽车研究技术中心1家,省级7家。
较为齐备的产品体系。
襄樊整车产能已达25万辆以上。
整车的主要产品有天籁轿车;轻型商用车品种分别为:“东风小霸王”系列、“东风锐霸”系列、“东风之星”系列、“东风多利卡”中档轻卡系列、“康霸”系列、“朝威”系列和“东风金刚”系列。
旅行车分别为“莲花”、“东方快车”。
关键零部件主要有发动机总成(东风康明斯柴油发动机,东风标志、雪铁龙发动机)、车身(含驾驶室)总成、车桥东风德纳公司的驱动桥总成、非驱动桥总成)变速器总成、车驾总成、电气和仪表系统总成,轴承、座椅、灯具、蓄电池、调角器、车门锁、发动机、电动机、起动机、摩擦材料、油品化工等产品总成系列。
各类零件及部件产品已分别达到一万多种和8千多种,其中总成(分总成)达到600多种。
襄樊市汽车工业办公室
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