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与裂缝性储集层评价
- 格式:ppt
- 大小:5.56 MB
- 文档页数:66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一、储层岩石学特征评价1、内容和要求(1)颜色;(2)矿物成分、含量、结构等,其中矿物结构分粒屑结构、礁岩结构、残余结构、晶粒结构。
粒屑结构:要求描述粒屑组分、含量、基质、胶结物等特征。
粒屑组分描述应包括内碎屑、生屑和其他颗粒(鲕粒、球粒、团粒)的大小、形态、分选、磨圆、排列方向、破碎程度等方面的内容。
对鲕粒还应描述内部结构;粒屑含量是指采用镜下面积目估法或计点统计法确定各种碎屑的含量;基质(一般把粒径<0.032mm的颗粒划为基质=成分、含量、颗粒形态、结晶程度、类型、成因及胶结物(亮晶)成分、含量、晶体的大小、结晶程度、与颗粒接触关系、胶结物形态(栉壳状、粒状、再生边或连生胶结)、胶结世代及胶结类型等都是应描述的内容。
礁岩结构:分析原地生长的生物种类、骨架孔隙的发育情况,确定粘结结构类型(叠层状、席状、皮壳状)、规模大小及成因;分析异地堆积的类型(分散礁角砾、接触礁角砾)、成因、各类礁角砾的大小和含量,描述其形态、分布等。
残余结构:确定原结构类型、残余程度,分析成因。
晶粒结构:描述晶体形态、晶粒间接触关系以及晶间孔发育和连通程度,确定晶粒大小、各种晶粒的比例。
(3)沉积构造物理成因构造a.流动构造:确定类型(冲刷痕、皱痕、微型层理及渗流砂),描述形态、大小和排列方向;b.变形构造:确定类型(滑塌构造、水成岩墙),描述特征;c.暴露构造:确定类型(雨痕、干裂、席状裂隙、鸡丝构造、帐蓬构造),描述特征;d.重力成因构造:确定类型(递变层理、包卷构造,枕状构造、重荷模构造),描述特征。
化学成因构造a.结晶构造:确定类型(晶痕、示底构造),描述特征;b.压溶构造:确定类型(缝合线、叠锥构造)描述特征;c.交代增生构造:确定类型(结核、渗滤豆石),描述特征。
生物沉积构造a.生物遗迹:确定类型(足迹、爬痕、潜穴、钻孔),描述形态和分布;b.生物扰动构造:确定类型(定形扰动、无定形扰动),描述形态和分布;c.鸟眼构造:描述鸟眼孔的大小、充填物质与充填情况、分布特点,分析成因。
碳酸盐岩储层裂缝评价方法探讨王昌雄1徐剑波2(1.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北京100102;2.中国石油测井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43)摘要对于碳酸盐岩储层,裂缝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储集空间类型,因此,裂缝以及裂缝类型的识别显得尤其重要。
通常认为,识别裂缝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成像测井进行直观解释,不足之处就是测井成本较高,尤其对于已开发油气田来说。
因此如何利用低测井成本方法识别裂缝,是能否提高碳酸盐岩油田开发能力的重要途径。
以中东某油气田大量的常规以及成像资料为基础,以成像测井刻度常规测井,运用交会图技术建立了以常规测井为基础的裂缝以及裂缝类型识别方法,并在TAB油田取得很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碳酸盐岩裂缝裂缝类型成像测井常规测井测井成本交会图1 存在问题通常认为,识别裂缝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成像测井(声电成像)进行直观解释,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双侧向测井模型来判断裂缝[1]。
这2种方法均有其优点,同时也有不足。
成像测井能直观解释裂缝,并能识别裂缝类型,裂缝产状,不足之处就是测井成本较高,双侧向测井成本较低,但裂缝识别的精度较低,尤其是不能判别裂缝类型,无法识别自然裂缝和诱导裂缝。
因此利用低成本方法识别裂缝,是提高碳酸盐岩油田开发能力的重要途径。
*以中东某油气田大量的常规以及成像资料为基础,以成像测井刻度常规测井。
首先利用成像测井识别不同的裂缝类型、裂缝产状;然后,寻找不同类型裂缝在常规测井中的测井响应特征;最后以这些不同的测井响应特征为基础,运用交会图技术建立以常规测井为基础的裂缝以及裂缝类型识别方法。
2 裂缝评价裂缝评价分2步:第一步是裂缝(包括所有裂缝)与非裂缝层段的识别,第二步是裂缝类型的识别。
裂缝识别以成像测井和常规测井为基础,利用成像测井刻度常规测井,建立各种裂缝与常规测井之间的对应关系,定性地识别各种裂缝储集层段。
TAB油气田为中东地区的一大型气田,截至2004年12月,共完钻17口井,常规完井测井34次,电成像EMI共17井次。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碳酸盐岩储集层的主要岩石类型包括石灰岩、白云岩、粒屑灰岩、礁灰岩等,其储集空间通常包括孔隙、溶洞和裂缝三类。
一般说来,孔隙和溶洞是主要的储集空间,裂缝是主要的渗滤通道,也是储集空间。
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它贯穿在整个沉积过程及其以后的各个地质历史时期。
它除了受沉积环境的控制外,地下热动力场、地下或地表水化学场、构造应力场等因素均对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由于碳酸盐岩的特殊性(易溶性和不稳定性),使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的演化相当复杂,孔隙类型多、变化快,往往在同一储集层内存在着多种类型的孔隙,各种孔隙又往往经受几种因素的作用和改造。
因此,对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分类时,既要考虑它的原始成因,又要考虑它在整个地质历史过程中的改造和变化。
关于碳酸盐岩孔隙类型的划分方案较多。
Choquette和Pray(1970)根据受组构控制与不受组构控制两项关系,将碳酸盐岩孔隙划分为三大类型16种孔隙,其中有几种为常见类型,其它则为比较特殊的类型。
将根据碳酸盐岩孔隙的形成时间及成因,将其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两大类来进行论述。
∙原生孔隙碳酸盐岩的原生孔隙主要是指在沉积时期形成的与岩石组构有关的孔隙。
它们在成岩期可以发生一些变化。
原生孔隙包括粒间孔隙、粒内孔隙、生物骨架孔隙、生物体腔孔隙、遮蔽孔隙、鸟眼孔隙和生物潜穴等。
粒间孔隙:粒间孔隙是指粒屑碳酸盐岩粒屑之间未被基质填积和胶结物充填的原始孔隙空间。
粒间孔隙只有在粒屑含量很高(一般应大于50%)形成颗粒支撑格架时才能出现。
粒间孔隙的发育程度与粒屑的含量、大小、形状、分选程度以及粒屑的堆积方式,胶结物含量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它能否得以保存还取决于沉积后的地质历史时期淀晶方解石或其它可溶矿物的充填程度。
粒间孔隙是碳酸盐岩储集层的主要孔隙类型之一。
世界上相当多的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此类孔隙。
粒内孔隙:粒内孔隙是指组成碳酸盐岩的各种颗粒内部的孔隙,如骨屑、团块、内碎屑、鲕粒等颗粒内部的孔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