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技术扩散的测度、影响因素及效应
- 格式:pptx
- 大小:824.08 KB
- 文档页数:23
CHINA COLLECTIVE ECONOMY
步的重要因素。 一是FDI、进口贸易。FDI和进口贸 易是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最为直接和重 要的途径。其中,FDI和进口贸易所产生 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我国技术进步的重 要源泉.同时也是影响我国技术进步效 应发挥的主要因素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 家.通过FDI和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 应.在引进、模仿、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 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技术进步。采用实际 利用外资金额表示外商参与度.将数据 转换为以人民币标价的实际利用外资 金额。同时用进口贸易总额表示进口贸 易水平。 二是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 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一.在此利用每年的人 均GDP来表示经济发展水平。 三是政府干预程度 用财政支出占 GDP的比重来表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 预程度。 四是人力资本。R&D人员不仅是技 术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支撑我国技术吸收 能力的有力后盾.其数量与素质也是衡量 技术竞争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采用万人 R&D人数来表示人力资本水平。 五是科技研发投入 一国的科技研发 投入直接影响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采 用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来表示科 技研发投入水平 六是技术市场化程度。技术市场化程 度衡量了技术的扩散与交流的程度.本文 采用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来表示我国 技术市场化程度 七是产业结构。由于技术进步主要集 中在高技术产业.因此用高技术产业总值占 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我国的产业结构。 相关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 2012}、《中国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 本文运用DPS7.05数据处理系统软 件进行分析,其分析过程如下。 首先.对变量进行一般线性回归.以进 行多重共线性诊断,得出各变量的平均值、 标准差及膨胀系数VIF.其中膨胀系数VIF 的值较大.这说明变量之间存在严重共线 性。故而不可以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 计。因此,本文通过主成分回归方法消除各 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还原得到影响我国 技术进步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其次。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自变量 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前两个 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了 98.1653%,且特征值>1。说明了这两个主 成分已基本包含全部指标具有的信息.且 降维效果较好.因此选择前两个主成分作 为评价指标。 最后.进行主成分回归.回归模型的F 值为1158.3411.概率P=0.0001<0.05.且修 正后的相关系数R’=O.996989.说明模型 通过了F检验,拟合效果较好。根据结果所 示.在设定显著性水平为1%的情况下.变 量b1和b2的t检验的P值均为0.0001< O.01,因而通过t检验。此外,D.W.=1.7927 通过检验,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对标准化回归方程进行还原.可得最 终回归方程.即Y=一10.683973+ 0.000038xl+0.151565x2+0.000277x3+ 0.000012x4+0.069183x5+1.206084X6+ O.000263x7+O.224743x8 标准化回归方程系数如表2所示 表2标准化回归方程系数 力深化改革.完善进口体制.优化进口商 品结构.鼓励进口国外先进适用技术.不 断提高我国技术水平。 (二)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促进技术进步 科技研发投人对技术进步效应起到了 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一 方面.我们要抓住对外开放的机会.努力引 进、学习、模仿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从而 缩小与它们的技术差距:另一方面。我国在 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应加大研发经 费的投入。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应充分利 用先进科技研发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基础 上实现再创新.坚持走自主创新的基本路 径道路,不断提升技术的自我创新能力。 (三)提升技术市场化程度,促进产业 结构优化升级 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技术市场化和
南方经济2010年第3期
国际技术溢出与我国生产率的变化:
基于FDI和进口渠道的研究
傅东平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1990—200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在测算我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的基 础上,分析了基于FDI和进口渠道的国际技术溢出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外
商直接投资和进口的技术溢出均显著地促进了我国生产率的增长,但随着FDI和进口额的增加,其 对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是递减的。人力资本对提高生产率,加快生产率增长速度均具有显著的
促进作用。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国际技术溢出 全要素生产率 完全修正的最小二乘法
JEL分类:C23,C51,F21中图分类号:Iq3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249(2010)03-0034-012
一 引言
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也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需要解
决的核心问题。对生产率①提高的原因,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从供给方面展开的,比如研发投入、干
中学和人力资本投资等。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国际
技术溢出被日益重视。
所谓国际技术溢出,是指通过技术在国际间的非自觉扩散,促进东道国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提
高,它是技术扩散的外部效应。
国际技术溢出主要有两个途径:外商直接投资(FDI)和进口。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利用的FDI 总额直线上升,2008年实际利用FDI达924亿美元,为1985年的47.24倍,1979—2008年问实际利用
FDI总额已达8526.19亿美元;我国的进口额从1978年的108.9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1331亿美元,
增加了103倍,②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在不断加强。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国际技术溢出对我国生
产率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国际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 FDI的国际技术溢出理论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MacDougall(1960)。他在分析FDI的一般福
中国信息界201 1年第12期 总第198期 学子园地
201 l全国情报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提交论文选登
定格分化中的信息世界 ●
国外数字鸿沟测度模型述评
周文杰
(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天津300071)
摘 要:本文从社会和个体两个视角对国外数字测度模型进行了考察:社会层面,考察了lDl等用以测度数
字鸿沟的重要工具,并对其指标构成和演变进行了综述;个体层面,对PlJ等通过数字鸿沟视角考察个人信
息素养的代表・l ̄_r-具进行了介绍。本研究试图通过对现有数字鸿沟测度模型进行反思,以便为本领域今后
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信息分化数字鸿沟测度
1引言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而
因信息化洪流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也引发了人们的高度关
注。在与信息社会相伴而生的各种问题中,由信息技术革
命而导致的信息贫富分化及相关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
焦点。为探察信息贫富分化的实际状况,很多国家、国际
组织和研究者都致力于发展有效的测度工具,力图通过对
信息贫富分化现状的数字化描述,为决策者提供依据,并 把握由信息革命而导致的深刻社会变革的趋向。迄今为
止,对信息贫富分化的测度主要从两个视角展开:从宏观
(或者社会)层次,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如国际电讯联
盟等)发展出多种指标或指数.用以界定数字鸿沟并籍此
描述和比较国家间或特定区域间信息贫富分化的状况;而
在微观层次,研究者聚焦于对个体(尤其是正在接受教育
的人群)信息素养的测度,以揭示个体间信息实践能力等
相关方面的差异。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数字鸿沟
测度模型进行考察,理清现有研究的轮廓,并进行必要的 反思和评价,以便为后续关于测度信息不平等的研究提供
参照。
2数字鸿沟的定义及现有测度模型概述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及与此相关的信息不平等问
题是信息化世界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对数
第27卷第1期
2014年1月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Journa1 of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Vo1.27 No.1 Janua ̄2014
宁波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刘春香,朱丽媛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摘要: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引起了理论界广泛关注,但现有研究认为FDI对不同地区的作用不一定相同。文章以 宁波为例,根据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衡量技术溢出效应的数学模型,利用宁波市相关数据,对其FDI技术溢 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宁波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地经济产生了负面技术外溢效应,其原因在于宁波 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水平较低,与跨国公司差距大,自身技术吸收能力低。为此,文章从调整引资结构、 促进内外资企业联动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宁波FDI技术溢出效应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技术溢出效应;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实证分析;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83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50(2014)01—0031—05
1 引言
FDI对东道国或地区的技术溢出效应,引起了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极大关注。FDI技术外溢是指FDI
投资东道国企业通过非市场交易方式①而获得的技术收益,是一种外部效应,这种效应被视为获取跨国公
司先进生产与管理技术的重要渠道。国际上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及其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源于20世纪5O
年代末,自邓宁(Dunning,1958)Ill的研究首次涉及技术溢出效应以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
证研究。邓宁本人的研究表明。英国吸收的外资促进了其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了正的技术溢出效
应。MacDougall(1960)[2]在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福利效应时.首次把技术溢出作为一个重要现象加以考 察。Caves(1971)[31明确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并把FDI技术扩散的外在影响归为跨国公司带
【OECD的科技统计与科技指标】科技指标
一、概况
出于制定科技政策的需要,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已日益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所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是最早系统收集科技统计数据的国际组织,在世界科技统计界处于领先地位,对科技统计的国际标准化和规范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OECD的科技统计与科技指标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在组织上有一套机构,并有专业人员专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指标研究工作,并把科技统计、科技指标与管理决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注意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研究并制定了一整套科技统计手册,为科技统计工作提供了共同遵循的统一标准与规范;
系统地收集科技统计数据,并建立了科技统计数据库;
定期出版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出版物,并充分利用INTERNET信息网传输信息;
为满足制定科技政策对指标的要求,十分重视研究能测独创新以及与知识经济有关的指标;
注意加强与非OECD成员国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为合作、收集非成员国的科技统计数据并建立数据库。
以下对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这些具体情况和特点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二、组织机构
OECD成立于1961年,其前身是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目前共有29个成员国,包括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三分之二。OECD的职能主要是研究分析和预测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向,协调成员国关系,促进成员国合作,经常为成员国制定国内政策和确定在区域性、国际性组织中的立场提供帮助。 OECD的权力机构是理事会,由OECD成员国和欧共体各派一位大使级代表组成。理事会下设委员会,委员会是OECD成员国举行会议和交换信息的机构,由各成员国以及一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欧盟派代表组成,委员会内可设有专家组和工作组。针对不同的领域和议题,OECD共设有200多个委员会、工作组和专家组。
OECD的日常工作机构是秘书处,设在巴黎OECD总部。秘书处下设司或部,每一个司服务于一个或若干个委员会、委员会的工作组或专家组。秘书处为OECD政府间的交流与协商提供信息和分析材料。为此,收集数据、分析和研究指标就成为秘书处的极为重要的职能和工作。
第24卷第1l期 2007年l1月 科 技 进 步 对 策 Science&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VOl-24 No.11 NOV.2007
技术创新扩散环境的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研究
张颖。段维平
(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构建了技术创新扩散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并将二者结合,运用实例
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从而为技术创新扩散环境的评价提供借鉴。
关键词:技术创新;扩散环境;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F091.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07)ll一0072—04
0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更深
刻地意识到技术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技术创新已 成为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圈家经济发展的决定
性因素。而技术创新对社会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技术创 新扩散来实现的。可以说技术创新的真正意义在于技术创
新扩散。但技术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在一定的技术经济系
统内逐步推广应用、影响“权重”逐步增大的过程。这个特 定的技术经济系统即技术创新扩散赖以存在和依托的环
境,简称扩散环境。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扩散是在一定的环 境下进行的,环境 素直接地或问接地制约着技术创新扩
散的速度和规模。r大J此,技术创新扩散需要一个适合其成
功的环境。本文将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来对技术创新的 扩散环境进行评价
1 技术创新扩散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f1)系统整体性原则。构建技术创新扩散的环境评价
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 程,它必须真文地反映技术 创新扩散环境的基本特征 评价体系巾,各指标既相互独
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指标体系从宏观 到微观,层层深入,形成一个完善的测度系统。
(2)科学性与现实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汁必须建立 在科学的基础上,客观真实地反映技术创新的扩散环境。
美国大学知识创新体系的区域差异及溢出效应研究
一、本文概述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国大学知识创新体系在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美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经济多元的国家,其大学知识创新体系在不同区域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影响了各区域知识创新的效率和水平,也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旨在深入探究美国大学知识创新体系的区域差异及其溢出效应,以期为优化区域知识创新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本文首先对美国大学知识创新体系的内涵和特征进行界定,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在此基础上,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揭示美国各区域大学知识创新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区域差异形成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探讨区域间知识创新资源的流动和配置效率。本文还将评估大学知识创新体系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溢出效应,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美国大学知识创新体系的运行规律和区域差异,也能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构建和优化知识创新体系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知识经济学和创新地理学的理论体系,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美国大学知识创新体系的概述
美国大学知识创新体系,作为全球领先的学术研究和创新平台,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和溢出效应。这个体系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全方位知识创新活动,通过大学、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紧密合作,推动了美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球竞争力的提升。
美国大学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在于其强大的研究实力。美国的大学,特别是那些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如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都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和科研设施。这些大学不仅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和学者,也开展了大量前沿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提高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与区域比较
一、本文概述
1、数字经济定义与发展背景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
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背景主要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支持、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以及市场的广泛需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如“互联网+”行动计划、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等,为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我国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消费者对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此背景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然而,我国数字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不同地区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区域比较,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为政府和企业制定针对性政策和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2、国内外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数字经济的发展状况不仅关乎国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也影响着全球经济的格局。各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对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在国内,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目前,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中国均取得了显著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同时,数字经济也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光明日报: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多维度评价 时下经常有文章中出现“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提法,但我国及世界各国均没
有核算全社会科技成果转化率,从科学测算角度看这是个“伪”指标。这种以没有依据
的单一数据评价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的做法,不仅结论不科学,而且会造成对科技成
果转化工作的误导,影响科技人员和社会各方面以多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因
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科学化评价,通过综合化的指标体系来全面衡量和正确引导
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科技成果转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成果从产生到应用的整个过程。从创新链条看,是科研活动的
立项、研发、中试、开发直至应用、市场推广等一系列过程的协同配合。从产业活动角
度看,是一个技术活动、经济活动相互衔接、相互结合的复杂过程,也是对风险与收益
进行权衡和选择的过程。科技成果转化受技术、市场、资金等多种因素影响,是一个需
要多方面参与的复杂的系统性工作。科技成果转化形式也丰富多样,除了技术转让等显
性转化方式外,科技成果也会伴随着人员流动、创业等形式向社会扩散,高校和科研机
构利用知识和技术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也是科技成果价值实现的重要形式。随着我国科
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形式日益多样化。
“四技”合同量大面广,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渠道。发展技术市场、实现
技术成果商品化,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条重要成功经验。我国原技
术合同法和现行合同法确立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四种技术交易
合同规则,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形式提供了重要的法律规范。同时,国家对技
术转让、技术开发实施相应的所得税、营业税减免政策。在国家法律政策的规范和引导
下,我国技术合同交易额长期保持着年均20%左右的增速,2014年,全国技术市场登记
的技术合同成交项目29.7万项,成交合同金额达到8577亿元,实现了技术成果大规模
的市场化扩散。
产学研合作日益紧密,已经成为经常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形式。首先,产学研战略联
Industrial Economy产业经济
1502018年2月 产业融合的动因、效应和困境—— 以互联网+金融为例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田红彬摘 要:本文分析产业融合的原因,产业融合对产业发展、结构的影响机理,据此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困境。结果显示,产业融合是借助相关的技术渗透来促进产业内的增长,借助产业的重组来实现产业的向外扩张。此外,产业融合可以引导产业进行结构升级,促进产业的并行发展,形成更合理的产业结构。其商业模式创新、需求结构升级、技术创新与产业制度松懈的共同作用力下来推动相关产业融合的发生。关键词:产业融合 创新 互联网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2(a)-150-0220世纪60年代Rosenberg(1963)提出技术融合的相关含义,在70年代Negrouponte(1978)提出了产业融合的相关含义,一直到了90年代,提供着各种功能丰富的产品与服务,各产业之间的界限还是十分清晰明朗,这其中有着不尽相同的分割市场,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纵向一体化的市场规模。从90年代中以来,不同的产业之间存在企业兼并的事情频频发生,各行各业之间的界限也逐渐开始模糊起来,但相关传统的产业结构与组织理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产业之间的融合问题日益严重,并引起了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这成为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难点之一。单元媛和赵玉林(2012)对近10年来国外有关产业融合的类型、途径、识别与测度等理论研究新发展新情况进行了综述;李美云(2005)从产业融合的概念、产业融合与产业演化的关系、产业融合与政府管制政策、产业融合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等方面,对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的发展研究进行了综述。1 产业融合的起因产业融合带来了全球产业一个新的突破性增长效应,同时也带来 一些新功能与自身价值的提升,所以我们探讨的产业融合的动因成为此次十分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从其他角度来看,从不同的视角来看:管制环境的变化、顾客对全面解决方案和服务提出的需求、建立创新合作的商业机会、全球市场上产品组件的普遍存在等(Hacklin、Raurich和Marxt,2005)。1.1 技术的创新与扩散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推动工具,而技术的相互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引擎器(Hacklin,2008)。技术的创新与扩散是用多种方法来促进产业融合。其一,研发多产业的通用技术,如广播电视业、电信业、出版印刷业等多方面产业共用的数字方面的技术。其二,一个产业的技术向多产业渗透,产生了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农业等新兴的融合产业,这是因为生物技术逐渐向医药制造、能源工业、化工业、农业等多方面的渗透。创新关于驱动机构的融合(Broring,2005),从而驱动了机构的融合(Hauschildt和Salomo,2007),引起了需求结构的升级发展,不一样的产业能产出相同功能以及替代属性的产品。如图书,可以选择在线浏览、观看光碟或纸质版,在线浏览属于网络业,光碟属于广电业,纸质书籍属于出版印刷业。1.2 商业模式创新为创新并提升原有价值,使其充分整合和利用资源,商业模式创新建立了一个利益价值网。商业模式在价值创造和获取上有三个要素: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方式、盈利模式、用户的价值方面主张(Amit和Zott,2001)。从某种方面来看,商业模式的创新在融合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一项新技术在产业融合中也起主要作用。与此同时,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相比,也要对产业融合的推动作用更大(Chesbrough,2007)。1.3 多因素综合作用产业融合是产业规制放松、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需求结构升级等多因素方面共同产生的结果。商业模式能够减轻技术的市场不确定性,但技术创新并不意味着商业模式创新(Doganova和Renault,2009)。2 产业融合的效应产业融合使产业界限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植草益,2001),也使原有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产业融合对产业组织、企业战略、经济增长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备受关注(Pennings和Puranam,2001)。这迫使企业需要正确面对面新顾客、新技术、新需求,对产业的组织结构与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产业融合的相关效应问题已成为产业融合的重要的一个研究课题。2.1 产业融合影响产业的发展产业融合是通过产业内生增长和产业间重组扩张来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内生增长是指要想在产业边界处催生出新兴产业,其产业在创新过程必须转变为突破性转变,就需要使一个产业的技术向多个产业渗透。如有线电视业、计算机网络业、电信业的融合,催生了交互式网络电视业。比如第一次产业革命纺织业,在产业融合背景下,出现了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即为特定用户进行特定的设计、生产与服务,实际上的产品成为服务,其服务对象是某种产品,这使纺织产品的价值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起来。产业间重组扩张促进了产业链的垂直分解和价值链解构,形成了一定的模块化设计生产与组织,出现横向产业的企业重组,批发零售业、仓储业、交通运输业的业务延伸,企业合并重组,形成了现代物流业:另外,电信业、出版广播电视业、印刷作者简介:田红彬(1987-),男,汉族,河南郑州人,国际商务硕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方面的研究。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Industrial Economy产业经济 2018年2月151业形成垂直整合的公司以及联盟的倾向(Bower,2001;Lang,2003;Wirtz,1999),原本都存在纵向一体化的产业组织结构纵向产业的企业合并。2.2 产业融合影响产业的组织绩效首先,产业融合提高了产业的平均利率,为它提供了一些增值服务。其中,三大信息产业的融合,如电信业、有线电视业和计算机业,促使了交互式网络电视业务(IPTV),以此来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如利用宽带上网等。其次,获得复合经济效应。不同产业的企业异业联手、协同合作,开发新产品,可以更迅速地满足不断变动的多方面的消费需求,获得复合经济效应(Miyazawa,2003)。最后,产业融合要想促进技术创新和扩散,就需要节约研发成本。化学产业与生物产业融合形成药物化妆品和营养功能食品,这两个融合产业都采用了植物固醇(Phytosterols),从而极大地节约了研发费用(Broring,2005)。2.3 产业融合影响产业结构产业融合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各产业部门多元化并行发展,打破了传统的产业结构的顺序,各产业之间多方面的共同发展。第二,产业间相互能替代的动力逐渐削弱,产业之间技术的相互渗透,使得各产业之间的增长速度差距逐渐缩小,但同时也要按照传统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的发展有序。第三,由于统计路径的不同,这使处于传统产业边界处的新兴产业会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所有传统的产业体系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融合型的产业体系还有待建立(植草益,2001)。3 产业融合的困境——以互联网+金融为例网络时代金融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互联网+金融的革命。但互联网+金融的融合在创新发展中,同样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只有正确并积极面对,同时探索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互联网金融得以平稳的发展。3.1 互联网+金融结合在创新中所面临的金融体制障碍第一,互联网+金融的全面有序发展也会面临着一些阻碍,这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体系内部的发展不均衡。可以得出,在金融机构中,大多数银行无法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些融资服务,银行处于高度垄断的体系中。此外,这种体系也使社会民间的高利贷和非法集资得以盛行。 第二,互联网+金融的有序平稳发展将会面临着很多的矛盾,其主要表现为:金融管理体制中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现如今,如美国、德国、瑞士、日本等,已经在金融运行中开展了混业的经营模式,以此来凸显金融业产生的效益。但是从我国来看,在分业经营与监管的体制之下,不仅降低了监管的效率,同时也增加了监管的成本。但是互联网+金融的有序平稳发展要求实施混业经营的多样化战略,从而打破这种呆板的金融管理体制。第三,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方面将会面临着很多来自监管部门的限制。在金融行业的监管方面,国家明确表示出了不同的监管主体地位,这是因为处在不同的业务范围之内。例如,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监管网络平台上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当地执法部门负责监管网络平台上的一些金融信贷业务,银监会监管则负责传统金融机构在网络平台上的业务。 这些必然现象存在的同时也会带来监管部门的失控和混乱现象,这都可能造成第三方存管制度的缺失。从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运行来看,众多的消费者群体习惯于把大量资金留存在交易的账户中。这为那些监管不严的金融机构带来了机会,可能会挪用消费者群体的资金或卷款逃跑。因而,我们要迫切推行互联网+金融产业新的监管方式。3.2 互联网+金融使产业融合在运行中存在着技术和信用危机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新的产业融合模式在运行和管理上也会遇到一定的信用危机与技术管理难题。首先,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与体系建设还没有完善。从一方面来看,互联网+金融这一产业融合的新模式有着征信制度的困难。某些地方,互联网+金融还存在着不完备的征信体系,非法集资风险,融资模式不规范等问题。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走入了信息技术普及的困境,并严重威胁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在一些地方,TCP/IP协议安全性差、密钥管理和加密技术不完善这些问题还存在。所以在网络时代,我国互联网+金融这一产业融合新模式的信用体系建设,必须高度重视起来。其次,互联网+金融的新运行与管理模式在短暂的时间之内是没有办法使所有的消费者都认同并接受。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传统银行是人们更容易接受的交易方式,人们的消费习惯理念受传统的影响。但同时还是有许多人,不习惯新的金融交易方式,受到网络知识和消费习惯的影响。很多人对新的金融运行模式存在着怀疑和不信任,这造成了互联网+金融产业在某些地方的普及率还是偏低。因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就是加强互联网金融知识的宣传和安全意识的培养。3.3 互联网+金融的产业融合在监管上的立法相对滞后互联网+金融产业的新兴运行管理模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互联网+金融产业还是面对着很多的法律风险,其中,关于我国网络金融业发展的法律规范仍然滞后。如今,互联网+金融产业仍面临着很多法律方面的风险,我国一些传统的金融法律法规是针对传统金融机构制定而成的,另外,虽然网络金融产品的交易都有相关的协议规范,但是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还是没有得以完善,这使某些问题出现后没有办法很好地解决。在互联网+金融的新模式下,缺乏在交易中个人信息保护、资金监管、技术标准制定、信用管理以及业务主体资质论证等有关法律。假如发生网络借贷诈骗或者互联网金融平台破产倒闭等情况,所有参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人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失,并无法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参考文献[1] 单元媛,赵玉林.国外产业融合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进展[J].经济评论,2012(5).[2] 谢康,肖静华,周先波,等.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12(1).[3] 王明国.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问题[J].银行家,2015(5).[4] 周天.刘士余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底线[J].金融界,2016(2).[5] 陈华,李国峰.互联网金融:理性认识与规范发展[J].金融发展研究,2014(5).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09年第2期 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andTechnologyManagementResearch 2009No12
收稿日期:2008-05-29,修回日期:2008-08-27基金项目:中山大学“985工程二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产业结构”专项基金资助文章编号:1000-7695(2009)02-0017-03
创新扩散模型及修正综述
钱锡红1,徐万里2
(11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21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摘要:在创新定义及创新分类的基础上,介绍影响较大的三个创新扩散模型,其中包括用来估计创新和模仿速
率的Bass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创新扩散网络模型,并针对模型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缺陷,应用社会测量
研究方法和事件历史分析方法对创新扩散模型加以修正。
关键词:创新扩散;网络模型;空间自相关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1 创新及创新的分类
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通常被定义为一个过程,
即新奇的想法、事物、惯例被创造、发展或再发明的过程
(Aiken和Hage,1971;Kimberly和Evanisko,1981;Rogers,
1995;Walker等,2002)。然而,创新不能仅停留在想法的层
面上,为了将某一新的想法转化为创新,还需要落实或切实
使用这一想法(Damanpour和Evan,1984;Boyne等,2005)。
已有的文献一般将创新归为三类:产品创新、过程创新
和辅助创新。产品创新被定义为新产品或服务,产品创新在
操作层上发生,并影响组织的技术系统,且包括产品(有形
的)或服务(无形的且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的采用(Kim2
berly和Evanisko,1981;Damanpour和Evan,1984;Normann,
1991)。过程创新影响管理和组织,它们改变组织成员间的关
系,影响规则、角色、规程、结构、组织成员间及环境与组
织成员间的交流。因此,过程创新不会直接为用户生产产品
第29卷第2期 2010年2月 工业技术经济 Vo1.29.No.2 总第196期
中国省际间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及其传输渠道研究
李静娴陈安平 (暨南大学,广州510632)
[摘要] 本文通过考虑距离衰减作用在扩展的SOLOW增长模型中引入省份产出变量,测度了我 国29个省的经济增长对其他省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溢出效应可能产生的3 个渠道:产业关联、劳动力流动和技术扩散,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沿海地区各省对其他地区 基本上都产生正向的溢出效应,而中、西部各省对其他地区都产生负向的溢出效应;产业关联和劳动力 流动是溢出效应的主要传输渠道,技术扩散虽然也发挥作用,但是作用有限。 [关键词] 溢出效应传输渠道产业关联劳动力流动技术扩散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广东省和福
建省率先设立经济特区,对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实行差
别对待,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经济,实施不平衡的发展战
略。中央制定这一政策的目标是让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
来,然后再带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到现在,改革开
放实施了30年,中国经济创造了从1978~2007年GDP
年平均增长率为9.92%的奇迹,但同时,沿海与内陆地
区经济差距急剧拉大,区域经济发展Et益不平衡。这一
事实使得我们不禁质疑,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对于内陆
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是否如初衷所述对
内陆地区经济发挥了带动作用?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为
制定缩小我国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政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
思路,一些学者已经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Ying(2000)从中心——外围理论的角度出发,使用
空间数据分析法,分析了中国1978—1994年我国各省与
其相邻省份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证实中国空间经 济存在溢出效应。Brun,Combes和Renard(2002)利用
Barro(1991)式的增长回归方程,对我国28个省份1981
ul 1年LI.月 帚 期 第24卷总第140期 海归型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外溢 李平许家云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摘要:人才的国际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一国人力资本的国际化水平。按人才参与国际流动与否,将人力 资本分为海归型和非海归型2种类型,以中国为例,就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在FDI与本土企业间流动产生的技术 溢出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并得出结论:相比非海归型人力资本,FDI通过海归型人力资本流动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 更为显著,并且2种技术溢出效应存在一种内在的互相增强机制。 关键词:海归;FDI技术溢出;技术进步 1 问题的提出 FDI是国际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之一,而东道 国人力资本水’平是影响其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因 素(Borensztein等,1998)¨ 。目前,国内外针对东道 国人力资本与FDI技术溢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 于东道国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方面 ,而人力资 本流动作为FDI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并没有得到 深入系统的研究。 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本土企业间的人员流动是 知识技术传播的重要途径(Kugler等,2007;Fosfuri 等,2001) ,它可以通过直接技术扩散效应(Ger. shenberg等,1978;Pack等,1997)[4-5]、成本节约效 应(Pack等,1993) 以及人力资本配置效应(Solow 等,1957) 等渠道来约束或放大FDI的技术外溢 效应。总之,当工人离开外资企业并将先前学习和 积累的先进技术应用于新企业时,会引致技术在行 业问的横向扩散和普及,促进东道国技术进步。但 值得注意的是,在跨国公司就业的本土人才在国际 化程度和质量层次方面是有差异的,作为人才国际 流动的典型,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在国外接受过高等 教育或者拥有国外相应技术领域的工作经验,一般 具有较高的自身素质,并且他们掌握关键的专业技 术知识、更了解FDI企业的经营战略,其在跨国公司 就业并流入本土企业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往往大 于东道国国内未参与人才国际流动的普通人力资 本(中国海洋大学课题组,2004) ,基于此,本文按 人才是否参与国际流动,将东道国人力资本分为海 归型和非海归型2类,其中海归型人力资本是指有 国外学习或者工作经验的学成回国留学人员④。由 于跨国公司雇佣本土人才“人力资本门槛”的存在, 海归型人力资本日益成为跨国公司中本土人才的 主体,而其在FDI与本土企业间的流动对中国技术 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实证模型设定、变量度量及数据说明 2.1模型设定 本文根据Coe、Helpman(1995) 给出的国际研 发溢出的基本计量模型②,用FDI与本土企业间的 人员流动指标ln 和其技术溢出指标ln 的交 叉项:InS,Lo =In ×In 来检验FD1人员流动 渠道的技术溢出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建立如下 模型: ln =/30+/31 lnsL『J— +/321nS ̄+‘≠ + (1) 其中,s 表示东道国在时问t的国内研发资本 存量,TFP 表示全要素生产率,s 表示FDI通过 人员流动溢出的研发存量,s 项前的系数表示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R&D资源约束下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基于国际技术扩散和内生需求视角”(项日 编号:08BJL007;项目负责人:李平)成果之一;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金融危机下自主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研究:基于有效需求视角 的分析”(项目编号:2010GXS5D226;项目负责人:李平)成果之一;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发贡献度的动态规律及影响因素的内生 门限检验”(项目编号:2009ZRB02140;项目负责人:李平)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平,经济学博士,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技术扩散与技术创新;许家云,山东理工大 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技术扩散与技术创新。
龙源期刊网
知识溢出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
作者:张美涛
来源:《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9年第04期
龙源期刊网
龙源期刊网
龙源期刊网
龙源期刊网
摘 要:知识溢出高度依赖于地理邻近性,知识溢出效应的高低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基于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选用研发支出、人力资本、专利水平三种知识存量替代变量,借助SEM空间误差模型实证测度和分析知识溢出效应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三种知识存量变量具有显著的知识空间溢出效应,Jacbos效应、Porter效应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正向影响。各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应充分发挥知识溢出效应,提高城市集聚度、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加大研发经费支出,以增强知识溢出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知识溢出;空间效应;区域经济 ;SEM模型 龙源期刊网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知识可分为编码知识和默会知识,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和溢出性质。由此,知识溢出包括编码知识溢出和默会知识溢出。其中,编码知识溢出主要以书籍、专利等形式表现,而默会知识溢出主要以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实现。区域创新是区域知识溢出的源泉,而知识溢出效应高低决定了区域创新的差异 。[1]Audretch & Feldman[2]在解释创新活动地理集聚时认为,人们将更多注意力聚焦到知识溢出。虽然现代通信技术革新已大大降低了知识传播成本,但一些知识的获得仍然需要通过面对面的接触和频繁的交流。为此,新经济地理学首次将空间维度纳入经济理论分析框架,强调知识外溢性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和技术创新带来的经济增长[3],并证明经济集聚是因为厂商追求知识溢出。Martin & Ottaviano[4]在分析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时认为,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有利于降低创新成本,刺激经济增长,即知识溢出通过创新对企业产生影响,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2012 ̄17期 scie一粕dTe 麓 。…t Res。撇h
doi:10.3969/j.issn.1000—7695.2012.17.036
产业知识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的经济分析
刘鸿燕,卢文刚
(暨南大学,广东广州 510632)
摘要: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都认为,知识溢出和经济增长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在国内外关于影响知识 溢出效应的因素研究基础上,将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知识溢出效应主体及客体本 身的影响因素,外部因素是指知识溢出效应主体与客体之外的因素,外部因素的作用构成了知识溢出效应的外 部环境。并且利用相关经济函数对产业知识溢出效应影响因素进行了经济分析。 关键词:知识溢出;区位;吸收能力;外部因素;内部因素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2)17—0170—05
Economic Analysis on Influence Factors on Industry Knowledge Spiliover Effect
LIU Hongyan,LU Wengang
(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China)
Abstract:New economic growth theory and new trade theory are considered that knowledge outflow and economic growth are linked closely.Base on the factors research which influences the 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 at home and abroad.the paper divid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into intemal and external factors.Internal factors mean the SHbjeet and obiect of knowledge spiHover effect itself,while the external is the factors except subject and object of 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 it— self.Their functions constitute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knowledge spiHover effects taking some economic function to a. nalysis these factors. Key words:knowledge spillovers;location;absorption ability;external factors;internal factors
外来物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外来物种的入侵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已成为全球性热点环境问题之一。目前,许多国家、国际组织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外来物种管理。外来物种风险评估是对外来物种引进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事件进行识别、评估和处理,以最小的管理成本将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的科学管理技术。外来物种风险评估是开展外来物种风险管理的基础,是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开展外来物种风险评估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关我国农业有害生物和检疫对象的风险分析已有一些报道,但从外来物种的范畴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角度开展的研究还较少。因此,研究外来物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1 国内外开展外来物种风险评估的主要行动
许多国际公约条款和国际组织文件都涉及外来物种的风险评估,如《生物多样性公约》(CBD) 、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 FAO) 、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技术壁垒协定》( TBT)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 SPS) ,《拉姆萨公约》中
“关于入侵物种和湿地的决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的“IUCN关于预防外来入侵物种引起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指导原则”以及欧洲和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 EPPO)的“有害生物风险评价实施方案”等都对此做了相应规定。一些发达国家加强了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把风险评估作为一项重要措施。美国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杂草和水生外来生物的风险评估。1999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要求起草1项入侵物种管理计划,该计划包括提供科学评估入侵物种引进和扩散带来风险方面的内容。澳大利亚制定了国家杂草战略,提出了杂草风险评价系统(weeds risk assessment system) 。该系统正确识别了370种(类)杂草中所有危害严重的杂草,此后,又对该系统进行了改进并用于新西兰的杂草风险评估。我国也制订了一些有关外来物种风险评估的法规和政策,并建立了专门机构,如《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第14条要求“对引进外来物种必须进行风险评估”。2002年,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进境植物和植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和《进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这2个规定对进出境检疫工作中的进境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传带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作了较为系统的规定,包括风险分析启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内容。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 2003 ]6号《关于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逐步建立起引进外来物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所引进的物种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还要考虑其可能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并进行必要的相关试验”;“只有经过环境安全影响评价的外来物种才能引进、应用和商业化”。但我国还没有制订针对有意引进物种开展风险评估的专门性法规,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领域缺乏可操作的工作程序。2004年,我国成立了由农业部牵头,环保、质检、林业、海洋、科技、商务、海关等部门参加的全国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协作组,该机构的职责包括研究建立风险评估机制等。此外,各有关职能部门都成立了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的专门机构,明确了管理职能。如农业部成立了外来物种管理办公室,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成立了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国家林业局成立了防止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管理办公室,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