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韵律对副词的句法制约
- 格式:docx
- 大小:10.11 KB
- 文档页数:7
汉语是一种语言,其特点包括韵律、词法和句法。
以下是对汉语韵律、词法和句法的简要解释:
1.韵律(Prosody):韵律是指语言的音调、声调、音节长度和重音等语音特
征。
在汉语中,声调是非常重要的韵律成分,它可以改变词义。
汉语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除了声调,汉语还有轻声,即不带声调的音节。
韵律对汉语的表达和语意都有很大的影响。
2.词法(Lexicon):词法是研究词的形态和构词法的学科。
在汉语中,词法
主要关注词的结构和词义的变化。
汉语中的词是由单个或多个字构成的,每个字都有特定的意义。
通过组合不同的字,可以形成不同的词,这些词可以通过前缀、后缀或其他的构词法进行变化。
3.句法(Syntax):句法是研究句子结构和句子之间关系的学科。
在汉语中,
句法是指句子的构造方式、语序、成分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汉语是一种主谓宾语的语序,即主语通常放在句首,谓语动词位于主语后面,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
汉语的句子通常没有严格的词序,因此可以根据语境进行灵活调整。
句法规则对于理解和表达汉语的句子结构和意义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汉语的韵律、词法和句法是构成汉语语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决定了汉语的语音特点、词汇形态和句子结构,对于理解和运用汉语都具有重要意义。
听过中国古典诗词传统诵读的人,可能会发现诗句当中存在一定的节奏,伴随着音调的起伏,近乎旋律。
若试图找出它的来源,它就会消失,宛若瘙痒游走弥漫于文本的皮肤下。
但如果继续倾听,你就会发现它一直在那里,好似古旧的钟表的摆锤一般稳当。
经过几个世纪以来的语音变化,现代的发音已经不能绝对忠实地再现这些诗歌在写作表现出的形式上的严谨性。
中文作为一种声调语言,其韵律决定了音调在诗句中的分布方式。
例如,某些位置应该是“平”音,其他位置则应当是“仄”音。
正因为如此,即使今天的音调不再拥有像一千年前那样强的节奏性和吟唱性,但那种祖传的腔调依然存在,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内容。
传统的背诵使古典诗歌总体上具有明确的韵律。
强弱音节有规律地一一交替。
如果诗句的第一个音节念强声,下一个音节就念弱声,以此类推。
这样,诗句被分为由强(X)和弱(x)拍组成的节奏对。
如果一句诗的音节总数为奇数,最后的结束音节为强音节,即:X x | X x | X。
我们的耳朵习惯于识别重读音节为强声(即更大的音量或强调),这可能会误导我们混淆节奏的概念。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
由于汉语不是重读语言,而是音调语言,所以强音节并不是以音量来区分,而是以音调来区分。
这意味着,在普通话的强音节中,音调的发音幅度更大:升调会明显地上升,降调会从更高的音调下落,以此类推。
如此一来,产生的直接效果就是,元音拉长以发“满”整个音。
当然,在音量上也存在区别,但在中文这并非首要因素。
在弱音节中则相反:元音被缩短,音高被削弱,甚至可以被中和,以此产生一种音节连续扩展和收缩的律动。
3637전통적인 중국 고전 시가의 낭송을 들어본 사람은 시구마다 일정한 리듬과 음조의 높낮이가 있음을 알게 된다. 이는 마치 선율과도 같은데, 그 근원을 찾으려고 하면 가려움증처럼 텍스트 안에 살며시 스며든다. 그러나 계속하여 귀를 기울여 들어보면 또 오래된 시계추와도 같이 그 자리에 온당하게 자리 잡고 있다.현대 발음은 수 세기 동안 음운 변화를 거쳐 더 이상 이 같은 시가들이 창작 표현에서의 엄밀성을 제대로 반영하지 못한다. 중국어는 하나의 성조 언어이므로 그 운율로써 시가의 음조 분포 방식을 결정한다. 이를테면, 어떠한 위치에서는 “평(平)”음이어야 하고 기타 위치에서는 “측(仄)”음이어야 하는데, 오늘날의 음조는 더는 천 년 전과 같이 강한 리듬과 읊조림이 없지만 그대로 전해져 내려온 어조는 여전히 존재한다. 이것이 바로 오늘 우리가 이야기할 내용이다.전통적인 암기는 전반적으로 고전 시가가 명확한 운율을 띠게 하는 것으로 음절의 강약이 규칙적으로 바뀐다. 만약 시구의 첫 음절을 강한 소리로 읊으면 그 다음 음절은 약한 소리로 읊는 것으로 유추한다. 이로써 시구는 강한 박자(X)와 약한 박자(x)로 나뉜다. 만약 한 시구의 음절 총 수가 홀수면 끝음절은 강음절이 된다. 예컨대, X x | X x | X 이다.우리의 귀는 강세 음절을 강하게 읊는 것(즉 음량을 더 크게 하거나 강조)에 익숙해져 있어 쉽게 리듬의 개념을 혼동할 수 있다.그러나 실제로는 그리 간단하지가 않다. 중국어는 강세 언어가 아니라 음조 언어이므로 강음절은 음량이 아니라 음조로 구분한다. 곧 표준어의 강음절은 음조의 발음 폭이 더 크다. 상승 음조는 뚜렷하게 올라가고 하강 음조는 더 높은음에서 내려오는 것으로 유추한다. 이로써 직접적으로 모음을 길게 하여 “만(满)” 전체 음을 발음하는 효과를 나타낸다. 물론, 음량에서도 차이는 있지만 중국어에서는 그다지 중요한 요소가 아니다. 약음절에서는 이와 반대로 모음이 짧아지고 음높이가 약해지며 심지어 중화되어 음절이 연속적으로 확장과 수축을 반복하여 율동적인 음절을 만들어 낸다.373839我们用李白和王维的两首名作来举例。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偏误的韵律语法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汉语已成为世界各地学习者的第二语言选择之一。
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偏误问题屡见不鲜,尤其是韵律语法方面的偏误。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韵律语法偏误,探讨其成因及解决策略。
二、韵律语法偏误的分类与实例(一)声调偏误汉语的声调是韵律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表达意义具有关键作用。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掌握汉语声调时常常出现偏误。
例如,将上声(第三声)误读为其他声调,导致句意发生改变。
(二)音节时长偏误音节时长也是韵律语法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发音时,往往无法准确把握音节的时长,导致句子听起来不自然。
例如,过度延长或缩短某些音节的时长,影响整个句子的流畅度。
(三)重音与节奏偏误重音与节奏的把握对于表达句子的重点和语气至关重要。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掌握重音与节奏时,常常出现偏误。
例如,未能正确划分句子中的意群,导致句子读起来显得生硬、不流畅。
三、韵律语法偏误的成因分析(一)母语干扰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有些学习者的母语与汉语在韵律语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他们在学习汉语时难以适应汉语的韵律规则。
(二)教学因素教学方法和教材的选择也会影响学习者对汉语韵律语法的掌握。
一些教学方法过于注重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韵律语法的教学,导致学习者在实践运用中出现问题。
(三)学习者的认知与心理因素学习者的认知与心理因素也会影响他们对韵律语法的掌握。
例如,学习者的注意力、记忆力、感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影响他们对汉语韵律语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解决策略与建议(一)加强声调教学与训练针对声调偏误问题,应加强声调教学与训练,帮助学习者掌握正确的声调发音方法和技巧。
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注重音节时长与重音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音节时长与重音的教学,帮助学习者了解汉语的节奏规律和重音分布特点。
冯胜利02汉语的韵律,词法和句法汉语的韵律、词法和句法汉语作为一门古老的语言,拥有独特的韵律、词法和句法。
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这些语言特点逐渐形成,并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韵律、词法和句法三个方面来探讨汉语的独特之处。
一、韵律汉语的韵律是指音节的长度、音调和重音的分布。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在汉语词组和句子中,音节的音调对于语义的表达至关重要。
根据音调的不同,一个单音节汉字具有四个基本的音调: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而对于多音节的汉字和词组,每个音节都有相应的音调。
汉语的韵律也表现在词语的重音分布上。
一些词汇中,某个音节会被重读,这样的音节便成为重音。
重音的分布会影响到整个句子的语音节奏和句调。
而在汉语中,韵律的变化也往往伴随着意义的变化,这给诗词、歌曲和口头表达带来了更多的表现力和韵律美。
二、词法汉语的词法丰富而独特,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
汉语的词由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组成,其中单音节词数量庞大,而多音节词则更加灵活多样。
在汉语的词法中,由词的构成和组合方式可以看出其独特之处。
汉字的形体、义体和声音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汉字的意义和词汇,这使得汉语词汇的表达丰富多样。
同时,汉语中还有很多意义相近或音调相似的词汇,通过选择不同的词汇进行表达,可以达到更精准的语义表达。
三、句法句法是指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
汉语的句法注重主谓宾结构,并遵循着“主要、次要、最次要”的语序原则。
主语通常放在句子的前面,谓语和宾语则紧随其后。
在汉语的句法中,还有很多独特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例如,“是……的”句型用来强调某个事实或状态;“一……就……”句式表示一个动作紧跟着另一个动作发生。
这些句式和修辞手法增加了汉语句子的表现力和多样性,使得汉语在表达时可以更加准确、灵活。
总结起来,汉语作为一门古老而复杂的语言,拥有独特的韵律、词法和句法。
汉语的韵律通过音节的长度、音调和重音分布来表达语义和变化;词法中的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使得词汇表达丰富多样;句法中的主谓宾结构和独特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使得句子表达更加准确、灵活。
汉语韵律句法学引论在语言学的广阔领域中,韵律句法学是一个备受的研究分支。
韵律句法学主要研究句子中音韵和结构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语言的表达和理解。
本篇文章将引入汉语韵律句法学,通过探讨其相关关键词及内容,阐述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在汉语韵律句法学中,韵律和句法是两个核心概念。
韵律是指语言中音韵的组合模式,包括音节、音步、韵律等元素;而句法则是语言中句子结构的规律和法则,涉及词语之间的组织关系和语法规则。
汉语韵律句法学研究的就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汉语表达和理解中的重要角色。
传统的韵律句法学主要词语的发音和拼写,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然而,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发现韵律和句法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拼写和位置关系。
在很多情况下,韵律和句法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韵律可以影响句子的结构,而句法又可以限制韵律的表现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内部韵律句法学应运而生。
内部韵律句法学主要句子内部韵律和句法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句子的理解和生成。
这一学科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结构和规律。
然而,尽管内部韵律句法学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它往往只句子内部的韵律和句法关系,而忽略了外部因素对句子表达和理解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外部韵律句法学的研究成果,将其融入到内部韵律句法学中,从而完善这一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总之,汉语韵律句法学作为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揭示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韵律和句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语言特性,为汉语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望未来,汉语韵律句法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细致。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索韵律和句法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它们在汉语和其他语言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同时,我们也将积极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推动汉语韵律句法学的跨学科发展。
韵律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一、本文概述《韵律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探讨韵律语法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韵律语法,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强调语言的韵律结构对于语法结构和意义表达的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韵律语法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进行介绍,然后分析汉语韵律特性的独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如何影响汉语的语法和语义。
接着,文章将综述近年来韵律语法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实践应用,包括韵律句法分析、韵律与语义关系研究等方面。
文章将展望韵律语法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未来发展,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对韵律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的深入探讨,本文旨在提升对汉语语言特性的理解,推动汉语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韵律语法理论的核心内容韵律语法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于揭示语言中的韵律结构如何与句法结构相互作用,共同塑造语言的表达形式。
该理论主张,语言的韵律结构是一种独立于句法结构的层级结构,它在语言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韵律结构通过音节、重音、语调等韵律单位来组织语言,使得语言在发音时具有和谐的节奏和韵律。
在汉语研究中,韵律语法理论的应用尤为重要。
汉语作为一种声调语言,其韵律特性在语言表达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韵律语法理论通过深入剖析汉语的韵律结构,揭示了汉语句子中的韵律模式和韵律规则,为我们理解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韵律单位与韵律结构:韵律单位是构成韵律结构的基本元素,包括音节、重音、语调等。
韵律结构则是由这些韵律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层级关系组织而成的。
韵律与句法的相互作用:韵律结构与句法结构在语言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韵律结构可以对句法结构产生制约和影响,使得句法结构在韵律结构的框架下进行调整和变化;另一方面,句法结构也可以对韵律结构产生影响,使得韵律结构在句法结构的引导下呈现出特定的模式和规则。
韵律与语义的关系:韵律语法理论还强调了韵律与语义之间的密切关系。
韵律结构不仅可以通过影响句法结构来间接影响语义表达,还可以通过自身的韵律特征来直接传达语义信息。
18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法(二)》作业_1一、单选题( 每题4分, 共10道小题, 总分值40分)1.下列属于动词谓语句的是A. 小张18岁B. 我们学习语法C. 这本书好极了D. 他作业写完了答案:B联系“文档贡献者”。
Q:80500-92612.与“她不是不知道家庭前途的暗淡。
”含义相同的一句是A. 她也许知道家庭前途的暗淡B. 她一定知道家庭前途的暗淡C. 她不知道家庭前途的暗淡D. 她知道家庭前途的暗淡吗?答案:B3.词义的构成不包括A. 语境意义B. 理性意义C. 附加意义D. 语法意义答案:A4.下列属于无主句(动词性非主谓句)的是A. 你轻一点B. 有人来了C. 哎呀D. 赶紧啊答案:B5.下列属于是非问句的是A. 谁今天休息?B. 屋里有人吧?C. 他吃米饭还是吃馒头?D. 你喜不喜欢这本书?答案:B6.词汇在意义关系上的联系不包括A. 主题联系B. 横向联系C. 从属联系D. 纵向联系7.目的为教学服务,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内容是规范的、简洁扼要的、系统的,着重研究语法形式的用法的语法是()。
A. 教学语法B. 理论语法8.下列属于祈使句的是A. 啊!我亲爱的祖国!B. 给我点水喝呀!C. 哎呀,真好看哪!D. 你累了吧?9.下列有关联副词的一组是A. 再难也不怕B. 他就一本字典C. 你一定来D. 他很勇敢10.汉语合成词不包括A. 附加式构词B. 复合式构词C. 简称式构词D. 叠音词二、多选题( 每题4分, 共5道小题, 总分值20分)1.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包括的三级语法单位系统是A. 词B. 词组C. 句子D. 音位2.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难度大体现在哪些方面A. 词汇量大B. 新词语层出不穷C. 除了有音、形、义,还有文化因素D. 汉字难记3.下列“把”字属于介词的有A. 他把着门B. 他把门关上了C. 猫把鱼吃掉了D. 老师把小明留下了4.下列有关理论语法表述正确的是A. 对语法系统与语法规律作出理论概括与说明B. 建立起语法系统理论C. 着重研究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D. 着力于揭示语言结构的规律E. 注重对语言事实各方面的描写5.下列属于音译外来词的有A. 蝙蝠B. 阿尔巴尼亚C. 沙发D. 咖啡三、判断题( 每题4分, 共10道小题, 总分值40分)1.“的、地、得”的区别问题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转征求意见汉语合成复合词的构词机制与韵律制约关汉语合成复合词的构词机制与韵律制约关系摘要:汉语合成复合词的构词机制不仅依赖于构词规则--右手中心词规则和句法的方向性参数双重作用,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韵律的制约。
具体说来,汉语中V和O为单音节的复合词主要是构词规则作用的结果,上古汉语中表现OVH型,中古、近现代汉语表现为VOH型;然而,V和O为双(多)音节的复合词,由于汉语韵律因素制约,常常无法遵循现代汉语的句法规则,而只能继续沿用古汉语的句法规则,表现为OVH型。
另外,缩略构词机制也会给现代汉语带来部分OVH型三字词。
关键词:合成复合词构词机制韵律右手中心词规则词序〇引言近年来,汉语合成复合词的构词机制问题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兴趣(Lu&Duanmu,1991;Duanmu,1997;顾阳、沈阳,2001;Packard,2001;Cheng,2002;石定栩,2002a、2002b、2003;冯胜利,2004;何元建,2004;何元建、王玲玲,2005;He,2006;程工,2005;杨永忠,2006;周韧,2006等)。
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基本上集中在合成复合词内部的语序问题上,尤其是VOH型和OVH型。
[1]举例如下(其中V=动词;O=宾语;H=中心词,词最右端的成分,可能表时间、处所、工具、方式、材料、人物等):(1)VOH型:好事者、荷莜丈人、播音员、理事长、理发师、毕业生、吹鼓手、发言人、造谣者、投资商、讨厌鬼、探险队、接线生、司务长、带头人、炒股专家、灭鼠能手、节能标兵、喷气飞机、留言簿、签名册、度假村、司令部、遮羞布、洒水车、计数器、见面礼、知己话、动员令、制造谣言者、盗窃国宝犯、走私毒品罪、发放贷款银行、审查资格小组、压缩通货政策OVH型:肉食者、客运员、客运站、空调器、货运司机、货运码头、文学爱好者、资料分析员、古玩收藏家、飞机设计师、遗嘱执行人、武器核查团、水文勘测队、产品经销科、论文指导教师、人口统计中心、成果鉴定委员会、期刊阅览室、珍珠养殖场、垃圾焚化炉、文物走私车、房屋装修图、教学辅助设备、商品展销会、标兵选拔赛、项目审批程序、汽车生产线、原煤输送带、鲁迅纪念日总体说来,合成复合词的一个明显特点是:VOH型合成复合词的V和O多为单音节;而OVH型合成复合词的V和O多为双(多)音节。
汉语双音节比较级程度副词的词汇化机制与动因作者:***来源:《辞书研究》2022年第01期摘要漢语中“×加”类双音节比较级程度副词来源于跨层结构[更/益/愈(Adv)+加(V)+NP]。
汉代最早出现该类跨层结构的连用现象。
魏晋六朝时期,[更/益/愈(Adv)+加(V)]经重新分析发生词汇化,促使内部边界消失,语义融合,形成双音节程度副词“更加、益加、愈加”,并且其语法功能拓展,构成[更加/益加/愈加(Adv)+AP/VP]的语法结构。
受语言类推机制的影响,“越加”在明代产生。
“×加”类双音节比较级程度副词的成词机制是经跨层结构的重新分析和[(×)加+VP/AP]结构的类推作用实现,其形成受到多种因素推动,包括共同语义基础感染,汉语韵律规则的制约,主观性因素影响,语言精细化与经济性原则的要求等,根本动因是现实语用因素的驱使。
关键词比较级程度副词“×加” 词汇化主观化机制动因一、引言程度副词属于语言中的情态标记,在句法结构中表达情态量,主要功能是标明人或事物的性状或身心感受之程度量级或变化。
印欧语中主要使用屈折变化来表达事物的程度量级和变化,汉语则主要通过使用程度副词修饰谓词性成分表示程度量级和变化。
汉语程度等级分类主要有“过量级、极高级、次高级、比较级、原级和弱级”等(马清华 2003),其中比较级程度副词的典型成员包括“更、越、愈、更加、越加、愈加”等,以及在古代汉语中较为典型但在现代汉语中较为边缘,甚至消亡的成员“益、益加”。
关于程度副词的共时比较、句式、语法意义及其相关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
陆俭明(1981)、肖奚强(1993)、张谊生(2009)、董秀芳(2017)等相继对程度副词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描写和分析,而关于“×加”类双音节程度副词的形成机制与动因则研究甚少。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旨在考察“×加”类双音节比较级程度副词的词汇化轨迹及其语法功能差异,并分析其词汇化的机制与动因。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第23卷第1期2021年2月Vol. 23 No. 1Feb.2021[语言学研究】DOI :10.14168/j. issn.1672 - 8572.2021.01.12副词“到底”的语法化武远佳①(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摘 要:"到底”在现代汉语中有三个副词义项,但其最初用作动宾短语,释义为"到达底部”。
为探究"到底”由短语语法化为副词的动因与机制,从历时角度对"到底”进行全面考察。
研究表明:动宾短语"到底”在韵律制约、句法位置改变、主观性增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唐代发展出表“毕竟”义的评注副词用法和表“究竟”义的疑问副词用法;宋代时,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到底”又进一步发展出表"最终”义的时间副词用法;随着使用频率的不断上升,副词"到底”在清代发展成熟,完成语法化。
关键词:“到底”;短语;语法化;副词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志码:A 副词“到底”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中有三种用法:1•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曲折最终出 现某种结果;2.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3.毕竟(多用于强调原因)[1]o 例如:(1) 维持了几天的僵局,到底还是无声无臭照原定计划分了家。
孤儿寡妇还是被欺负 了。
(张爱玲《金锁记》)(2) 杨太太:“得啦,该说点正经的吧?局长,到底事情怎么办?”(老舍《残雾》)(3) 心里想道:这味儿倒许不错。
离我坐处很近,一点气味也没有,到底是外国地方,虽然中国人也干净。
(俞平伯《梦记》) 例(1)中的“到底”是时间副词,相当于“终于,最终”;例(2)中的“到底”是疑问副词,带有刨根问底的意味,有加强疑问语气的作 用,相当于“究竟”;例(3)中的“到底”是评注副 词,用于强调某种事实或原因,相当于“毕竟” o辛慧考察了 “到底”由动宾短语语法化为评注副词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大致分为了四个阶文章编号:1672 - 8572 ( 2021) 01 -0071 -05段⑵,但“到底”其他副词用法的来源未被提及。
论韵律制约句法移位的动因和手段*周 韧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提要 本文通过讨论现代汉语中述补结构带宾语的限制和 X化结构带宾语的限制,说明韵律对句法的制约作用是通过韵律单位从中调节完成的,而韵律单位和句法单位存在着不对称性,这为韵律制约句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关键词 韵律 述补结构 X化结构 中心词移位〇 引言通过近20年对汉语的研究,学者们发现韵律常常会影响到句法结构的合格性,也就是说,韵律对句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在很多句法组合中,单音节成分和双音节成分的组配并不是绝对的自由,要受到韵律因素的制约。
比如说,在定中结构中,为什么 煤店、煤炭店、煤炭商店都能成立,但唯独 *煤商店不成立?而在动宾结构中,为什么 买米、买大米、购买大米都能成立,但唯独 购买米不好?对于这些问题,陆丙甫和端木三(Lu and Duan m u,1991)、端木三(Duan m u,2000)、冯胜利(2000)和周韧(2007)等都做过一定的说明。
韵律不仅会对句法成分的组配产生制约作用,甚至会对句子的语序产生作用。
本文的重点在于讨论韵律制约语序的一些现象。
具体说来,本文拟通过考察汉语中两类韵律制约语序变动,干涉句法移动的语言事实,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重要问题:第一,韵律怎么样制约句法?第二,韵律为什么会制约句法?一 汉语中韵律制约语序变动的两个实例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两类被认为是韵律制约语序变动的汉语语言事实。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都是以最小配对来说明这些事实的,这也就是说,在我们所举出的例子中,将尽量排除句法和语义等非韵律因素的干扰,说明造成语序变动的原因只能是韵律因素。
1.1述补结构带宾语的限制董秀芳(1998)和冯胜利(2002)都谈到了述补结构带宾语的限制,比如说以下两组句子(例子引自此两文):*本文是北京语言大学青年项目 现代汉语!句法∀韵律单位的判定与应用#(项目批准号:07QN09)的部分研究成果,感谢匿名审稿专家提供的宝贵意见。
用现代汉语解析格律诗的语法关系郭颖诗词的格律是诗词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因此,当我们研究古人的诗词的时候,就要同时了解一下诗词的格律。
而古代诗人在格律诗中语言的运用,其实和今天的现代汉语大同小异。
比如古时的静字、动字就是我们今天的名词、动词,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
如此,笔者试图运用现代汉语的一些知识来解析格律诗与其之间的语法关系。
一字,这里指的是在格律诗中出现的炼字。
诗词史上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诗人因为一字、一句、或一诗而得名。
可见一字、一句、一诗若炼得精、用得巧,会引发全篇生辉,千古传诵。
古人写诗,极其讲究炼字。
炼字的初级层次是简练,更高的层次是精警。
万不可轻视一二字的锤炼。
一句诗、甚或一首诗的成败高下往往取决于关键的一二字。
创作本来就是艰苦的劳动,古人有句曰“吟成一个字,拈断几茎须”。
为了诗中一字,在忘我的苦思中,竟然会拈断自己几根胡须。
这里既有诗词创作的艰苦,又有喜得佳句后的愉悦。
所谓“苦吟僧入定,得句将成功”正是。
诗词中出现的炼字,动词、副词和形容词常常是至关重要的。
一、名词炼字:表示人或者事物名称的单音词。
一般在诗句中充当主语和宾语,鉴别的方法是在名词之前加动词“有”字,解释合乎逻辑的就是名词。
例: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玉楼春·乙卯吴兴寒食》在此联中的“影”字是名词,亦为炼字。
在“影”字前面加动词“有”字为“有影”并念得通,说明此字为名词炼字。
看得出作者所致力的是对这一字描写的精工上。
其“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千秋影”(《青门引》),“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历来被词话家所欣赏,认为“含蓄、韵味”,时称“张三影”。
二、动词炼字: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动作、行为或变化的单音词。
一般在诗句当中充当谓语,鉴别的方法是在动词前面加副词“不”字,解释合乎逻辑的就是动词。
例: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杜甫《送蔡都卫》在此联中的“过”字是动词,亦为炼字。
《学术界》(双月刊)总第八十期,2000.1ACADEMICS IN CHINANO.1.Jan.2000汉语韵律句法学引论(上)○冯胜利Ξ(美国堪萨斯大学东亚系)〔摘要〕本文系作者对其创立的汉语韵律句法学这一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的概括性探讨。
该学科主要研究韵律制约语法的现象及其规律。
本文系统论证了汉语韵律句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基本原理,全面展现了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论价值及其学术前景。
〔关键词〕汉语韵律句法学; 句法学; 韵律学〔中图分类号〕H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Ο1698(2000)01Ο0100Ο24一、韵律句法学的产生话,要一句一句地说;字,要一个一个地写。
因此,字有先后,句分上下,一点也不能乱。
“不能乱”就是有法。
这个法就是把“字”连成句子(或短语)的规则。
从这个意义上说,“句法独立于语音”乃天经地义。
因为不管“字”怎么念,都得按规矩放在句中。
句法跟语音没有关系。
要说有,恐怕也是句法干涉语音。
譬如,语音的停顿必须视语法结构而定: a.我们/喜欢/语言学 b.我/们喜/欢语/言学打乱句法结构,像(b)那样的停顿,是不能接受的。
因而,传统一般认为句法的功能和威力大于语音:前者可以影响后者,而后者只能听命于前者,然而,人们说话并非不受语音的管制。
以最起码的规矩为例,我们之所以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恐怕是因为我们只能一个音一个音的发。
就这么一个嘴,不管想得多复杂,看得多全面,谁也不能一口说出两句话。
人可以三Ξ冯胜利:美国堪萨斯大学东亚系副教授,《中国语言学论丛》副主编。
汉语韵律句法学引论(上)维地观察,可以立体地构想,但只能线性地说话。
这不能不说是受到发音器官的限制。
发音上的“线性条件”规定了句子组织的“线性”形式。
然而,人类的发音习惯并不仅仅受到线性的制约。
请看下例: a.孔子弟子七十有二。
b.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
第一句念成“孔子弟子/七十有二”最顺口。
“七十有二”必须一块儿念。
利用韵律信息解读“都”字句歧义的实验研究——汉语母语者与二语者的对照姚倩【摘要】韵律信息影响着副词在句中的解读.在有“都”的句子中,大部分研究都认为如果重音在主语上,“都”有甚至之意;如果重音在“都”上,“都”表示总括之意.这种说法依赖于语感,缺少实验的验证.本文以实验研究的方式研究了汉语母语者和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解读带有不同重音的“都”字句的情况.研究显示,二语者利用韵律信息解读“都”字句歧义的情况同母语者存在着显著差异,这对目前强调语法的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一些新的启示.【期刊名称】《华文教学与研究》【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9页(P1-8,25)【关键词】焦点;"都";E-prime;二语习得;韵律【作者】姚倩【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重庆4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H195.3一个虚词往往可以表达多种不同的意义,在有虚词的句子中,特别是有副词的句子中,不同的语法意义是通过不同的轻重音来表示的 (陆俭明,2004:188)。
例如,副词“都”既可以表示总括之意,又可以表示甚至之意,句子的重音落在不同的地方会直接影响句子的解读。
但是目前这一结论只是基于母语者的语感,缺乏实证研究的验证。
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 (下称“二语者”)是否能够产出或者利用这一韵律信息解读句子的歧义也尚无定论。
因此,我们试图用实证研究的方式来探究轻重音是否会直接影响母语者句子的解读,二语者是否也能利用不同的韵律信息来解读句子的歧义。
关于现代汉语副词“都”的定义有多种,一种是按照《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的定义,“都”是一个副词,表示总括、全部或者甚至,总括对象位于“都”的左边(马真,1983);一种是认为跟“都”这样的词相关联的成分是焦点敏感式 (focus-sensitive operator)(徐杰,2004);还有观点认为“都”是加合算子 (sum operator),但是同普通全称量词也存在一些差别 (高明乐2002)。
汉语韵律对副词的句法制约
一. 引言
到目前为止,学界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理论对汉语中此类语法结构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可谓洋洋大观。
但是无论从什么角度、运用什么理论来解释副词与动词的关系,都是把二者的语义关系作为研究的突破口,鲜少从句子内在韵律规则进行分析为什么英语中副词就可以置于句子末尾,而汉语中此类句子却是“违法”的。
若从语义角度出发,无论副词修饰动词还是整个句子,英语中动词可以毫无顾忌的置于句末,而汉语中此类结构为何却受到“排斥”?我们认为,只有从汉语韵律规则角度出发,才能回答此类现象的“所以然”。
汉语的韵律跟英语韵律有所不同,英语句子可以从句子的最后一个单位开始往右以此组成韵律单位。
但是汉语不同,汉语只能以句子的最后一个动词为中心与它所支配的对象形成最后一个“重音范域”。
这里的句子重音指的是“普通重音”,由于特殊语境造成的不同成分的重音不在此文讨论之列。
汉语的普通重音规则可以用如下形式确定:
【……X Y】S
“ X”和“Y‘必须是以动词为中心的最后一个短语结构中的两个成分。
最重要的是,“ X”必须是该句的最后一个主要动词。
在此短语中,“Y'强于“ X”。
举例来说:“老李想吃火锅”,
最后一个动词是“吃”,所以“吃”就是“ X', “火锅”就是
“Y',所以“吃火锅”就是此句的最后一个VP。
根据上述规律,重音就会落在“ Y'上。
二.关于“ Vt+N+AdV'结构
在汉语语法结构中,有这样一类句子是不能说的,就是
Vt+N+Adv。
比如:
(1)他买了房子已经。
小王喜欢他仍然。
他去图书馆常常。
我打篮球偶尔。
王老师帮助学生经常。
这里的限定条件是:后置的副词不能出现在句子末尾,要想在句子中与动词共现,那么就必须放在动词前面,只有这样才符合汉语的“语感',才是“合法'的:
(2)他已经买了房子。
小王仍然喜欢他。
他经常去图书馆。
我偶尔打篮球。
王老师经常帮助学生。
当然,有些副词在句子中是可以放在句首的。
但是无论这些副词放在句首还是放在动词前,有一点我们是必须承认的,那就是这些副词都不可以出现在句末。
根据此类副词置于句首或动词前的不
同,尹洪波将它们分为饰句副词和饰谓副词,并从语义角度给出了解释:“造成饰谓副词和饰句副词句法分布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两类副词的语义特征不同。
”这里有两个问题是无法绕开的:第一,对于此类副词为什么不能放在句末没有进行回答;第二,为什么所谓的“饰句副词“既可以放在句首也可以放在动词前,却为什么唯独不能放在句尾呢?如果从语义角度来解释,既然是“饰句副词”,那么就是作为整个句子的副词而存在的,那么为什么却只能在句首修饰整个句子而不能在句尾修饰整个句子呢?例如(带* 的表示不合法):(3)也许一切男人都喜欢在陌生的女人前面浪费时间。
一切男人也许都喜欢在陌生的女人面前浪费时间。
*一切男人都喜欢在陌生的女人面前浪费时间也许。
显然,从语义层面很难解释这种语法现象:为什么作为“饰句副词“的”也许“只能放在句首或者动词前,却不能出现在句末。
我们的解释是:在这类句子里副词之所以不能放在句末是汉语韵律的要求,“是由重音的指派造成的”。
如前所述,在汉语里,句子的普通重音在最后,而且是以最后一个动词为中心来建立句末重音的韵律单位的。
因此,句子重音的“指派”在类似(1)的句子中有如下实现途径:汉语句子的普通重音“指派”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指派
到句子最后一个由动词和它支配的论元成分上的。
这里NP是动词的论元成分,因此跟动词一起构成句子的普通重音范域。
所以该句子中的最后一个韵律单位就是“ VP , 即“ V+NP,那么 (1)中句子的重音就分别落在了“房子”、“小李”、“图书馆”、“球”、
“学生”。
那么,按照汉语韵律规则,最后一个韵律单位“ VP后的成分便是“不合法”的存在,理应被删去。
反之,我们知道,“任何一种SVO型语言的普通重音都要落在句子最末一个韵律范域内。
”那么,按照此规则,( 1)中的
句子最后一个重音范域就会变成“ N+AdV (且不说这样的句法单位在汉语句子中并不成立)。
换言之,句子的重音要在下面的结构中实现:然而,这里句子的重音若落在“ Adv”上,就意味着“ N”获得了最后一个重音范域的支配权来指派重音。
如果是这样,也就意味着重音的指派与动词无关了,但是,汉语句子的普通重音必须要由动词来指派。
因此,这种结构是汉语韵律结构所不能允许的,是“不合法”的。
三.关于“ Vi+Adv”结构
如果说( 5)中的句法结构不能在汉语中的普通韵律结构中实现,那么同理,下面的结构( 6)也不能被汉语的普通重音结构所接受:( 7)他儿子出生了刚刚。
他爷爷去世了可能。
那个贼逃跑了也许。
他走了大概。
老师来了已经。
因为这里的VP已经构成了句子的最后一个重音范域,所以句子的重音就要落在NP上。
而由于这里的V是不及物动词,那么NP便形成了一个空位,所以重音就自然落在动词V上。
这样
一来,当重音指派完成后,句子的整个重音运作也就完成,那么这个重音范域之后的成分就只有两种命运:被删去或者改变位置。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在这个结构中NP是一个空位,那么重
音就应该后移,落在Adv 上才是,这样,句子末尾的副词就可以接受重音指派,句子不就“合法”了吗?但事实是,汉语句子最后一个韵律单位必须是“由动词和它支配的成分组成最后一个韵律范域”。
这里的副词显然不能作为动词的支配成分存在,所以它没有资格来接受句子的重音指派。
当句子的最后一个重音范域中只有V而没有NP 时,句子的普通重音只能落在动词上。
因此句末副词必须被删去。
例如:
在这类句子中,句末副词除了被删去或改变位置这两种命运之外,其实还有第三种命运,那就是改变它们本来的音重进而轻读,这样一来,它们虽然占据了句末重音的位置,但是由于读音非常轻,就把句子普通重音让给了前面的VP,通过这种方式“加工”后的句子,读起来就顺口多了:
(8)他儿子出生了刚刚。
他爷爷去世了可能。
那个贼逃跑了也许。
他走了大概。
老师来了已经。
这里,句末的副词读得非常轻,和前面的句子形成明显的轻重差异。
其实这种轻读就保证了句子的普通重音结构没有被打破,最后
的轻读成分就变成了句子最后一个重音范域以外的成分,不影响其前面的成分重读。
所以,在轻读句末副词的条件下,(8)中的句子是可以被接受的。
类似的句子还有:
(9)食堂开饭了已经。
他去打球了刚刚。
这种本该置于动词前的成分必须以轻读的形式出现在最后的VP 之外。
此外如:
(10)我得买瓶水喝。
这个句子中,最后的动词是“买”而不是“喝”,句子的普通重音范域是“买瓶水”,重音在“水”上。
所以,句末的“喝” 必须以轻读的形式存在,因为它是重音范域以外的成分,否则,它就取代了“买”作为句子的中心词,居于重音范域的地位。
句子重音结构就会是:
(10)* 我得买瓶水喝。
显然,这样的重音是非常“拗口”的,是“不合法”的。
四. 结语
前文我们曾说,【Vi+Adv 】式句子结构中副词不能出现在句末,并以此来说明汉语句子普通重音对动词的依赖。
但是我们又
发现,在【Vi+Adv 】结构中,副词不是不能出现在句末,它们可以出现在句末,但是必须要以轻读的形式出现,非轻读而不能现于句末。
这其实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汉语普通重音结构对动词的依赖,因为这种绝对的轻读形式正说明它不能占据句子普通重音范域的位置,必须将重音范域让给前面的VP,最终,它们只
能以重音范域以外成分(轻读)的“身份”现于句末。
因此,一般情况下,副词放在句末是不被汉语韵律所允许的。
所以,我们认为,汉语中此类句子不能说的原因是在汉语本身韵律结构驱使下所形成的句法结构。